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11-19 09:59:5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大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大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广告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喜欢广告。

  2、了解广告的各种形式,知道不同的广告适合不同的人。

  活动准备

  广告采访短片、不同的广告、广告的记录表和统计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1、说说广告

  提问:我们在哪里见过广告?是什么广告?

  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广告,有在电视上的、传单上的,也有在报纸上或者百货商店和超市门口的广告等。

  提问:为什么要有广告?广告有什么作用?

  小结:广告会给我们传递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让我们喜欢广告上的东西,然后去购买它们。

  2、观看广告采访短片

  (1)昨天,老师做了回记者采访了几个不同的人,看看他们喜欢怎样的广告呢?

  (2)观看PPT

  (3)刚才我们采访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喜欢什么样的广告呢?(让幼儿学学其中的广告语)

  小结:原来不一样的人他们喜欢的广告也是不一样的。

  3、统计广告

  (1)广告公司的老板拍了很多的广告,想让小朋友们帮忙统计一下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喜欢哪些广告?把他们喜欢的广告记录在纸上。

  (2)幼儿统计

  (3)讨论交流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说出理由)

  小结:不同的广告适合不同的人,他们都各有所需。

  4、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都把他们喜欢的.广告找出来了,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广告,我们可以回去再找一找,下次来告诉你的朋友。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此活动可以和社会领域结合,可以让幼儿做采访,设计一张表格让幼儿去采访“不同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广告”,从而让幼儿了解不同年龄的人喜欢不同的广告。

  2、此活动还可和美术领域结合,让幼儿从自身出发,设计自己喜欢的广告。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本活动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杂技节目《顶碗》视频。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教学方法和手段:

  谈话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巩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杂技表演《顶碗》视频,幼儿观看。

  2、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

  1、欣赏视频顶碗

  2、认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铺垫。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3、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4、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3、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4、幼儿发散讨论。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进行大胆尝试,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2、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4、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1、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等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2、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1、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2、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3、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4、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1、根据老师出示的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等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2、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3、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孩子们,上场吧!

  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准备:

  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

  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

  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

  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

  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

  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

  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按图标 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

  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四、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见过什么东西开始是瘪的,后来充上空气,就变鼓了?(皮球、充气玩具、轮胎等)

  2、教师给瘪皮球打气。

  3、幼儿到户外玩吹气球的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通过幼儿操作、观察了解不同物体的膨胀条件。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让幼儿分用水泡过和没泡过的蚕豆、花生豆、大青豆,干木耳

  银耳、大海、茶叶球、热水若干,大烧杯四个、干玉米、食用油、生虾片、瘪乒乓球若干、燃气炉一个、炒勺一个、和小朋友人数想等的彩色水若干瓶。

  活动过程:

  一、 了解有些东西通过用水泡就膨胀

  请幼儿认识一下木耳、银耳、胖大海、茶叶球,并说出自己椅

  下面小盒里的是什么,并仔细看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分别放在四个大烧杯中,老师将热水倒入其中,用布蒙上,请幼儿猜猜,一会这些东西会怎么样(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二、 了解有些东西遇热膨胀

  1、 让幼儿观察生玉米,如果老师将它们放在热的锅里会怎么

  样?小朋友想一想。老师边说边操作(为了受热均匀倒少许食用油在锅里)

  2、 再让幼儿观察生虾片,同样放在热的油锅里会怎么样?

  3、 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是用水泡就膨胀的,什么

  是遇热膨胀的?

  小结:有些东西用水泡过就会膨胀,有些东西遇热就会膨胀。

  三、 用膨胀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老师这有许多瘪了的'乒乓球,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能使

  们鼓起来?

  2、 夏天自行车放哪车胎才不易爆?为什么?

  活动延伸:

  每人发一瓶彩色水,回家要把它冻到冰箱的冷冻室里,第二天看

  一看,有什么变化?(了解物体遇冷膨胀的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1元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它们的面值是不同的;

  2、初步掌握用货币购物的基本常识;

  3、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盒,内有元、角、分的人民币若干。实物投影仪。在游戏区布置银行、商店。

  活动过程

  1、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用的这些东西是谁给你买?你们想不想自己学着到商店里去买呢?想自己去买,就必须认识钱,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钱。

  2、幼儿分类操作,区分硬币和纸币

  (1)请小朋友摸摸、捏捏、看看这些钱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操作回答,教师总结:圆圆的、硬硬的叫硬币。长方形的,像纸一样的叫纸币。

  (3)请幼儿把纸币和硬币分开。

  3、认识钱币的面值

  (1)观察硬币的不同

  请幼儿观察1元、5角、……的硬币,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这些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图案不一样、数字不一样。

  (2)认识硬币的面值

  幼儿认识硬币的面值,每个硬币上都有一个数字,数字后面有个字。教师取一枚硬币放在投影仪上,请幼儿观察。这里有数字“1”,后面有一字“元”,这枚硬币是1元,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面值硬币。

  (3)认识纸币的'面值

  通过玩《纸币找朋友》的游戏来认识纸币的面值。

  玩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说出1元内的某种人民币的名称,幼儿迅速从学具盒中取出相应的硬币和纸币。

  4、玩购物游戏,学习基本的购物常识

  玩法:一名教师扮银行工作人员,一名教师扮商店营业员,幼儿扮顾客,幼儿去银行取钱(不超过1元),再去商店买物品,想好买什么。游戏可变换角色进行。可请能力强的幼儿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和商店营业员。

  5、教师讲评

  (1)请幼儿讨论:你用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2)买东西剩的钱该怎么办?

  (3)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不要乱花钱。

  活动延伸

  1、教师带幼儿到超市购物。

  2、家长为幼儿提供购买物品的机会,教育幼儿要爱护人民币。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个别探究——集中研讨式”的设计。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引导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2、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探索活动

  泡泡真好玩 教师:刘舫年龄班:大班

  吹泡泡是小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根据孩子这一特点我和大班展开了《泡泡》的研究活动。好玩的泡泡从哪来?泡泡都是圆的吗?怎么吹出最大的泡泡?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活动拉开了帷幕。

  活动预设了两个目标:

  一、有计划的尝试用各种洗涤用品及液体调配泡泡水,通过实验验证结果。

  二、小组合作选择可行的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泡泡器,验证我们的猜测。

  在讨论活动中,孩子们提到了很多可用于制作泡泡水的原料,然而用什么调出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最大的问题让我们有了将各种洗涤用品相结合的想法。

  在激烈的设想与猜测后,孩子们开始了为本次探究活动做计划。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在计划表中用绘画、简单文字、基本符号的形式标注了本次试验所需要的材料。而这次计划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已经有了小组合作的经验,很快他们便做出了分工,“你来画画,我来写字,你们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上……”

  我们的猜测是否成功呢,这当然需要论证才能揭晓答案。第二次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们将计划中提到的材料纷纷从家里带来,有的带茶水、矿泉水、有的带洗手液、洗发水、还有的带了白糖和油。大家准备着进行一场“最后的较量”。

  很快结果证实了,孩子们发现他们用的.方法都可以吹出泡泡,但是最大的最结实泡泡是甘油和洗衣液调制出来的……关于甘油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留给了孩子去自主探索。

  孩子们交换着好朋友自制的泡泡水,吹得不亦乐乎。

  泡泡真好玩

  泡泡真好玩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是围绕着孩子的兴趣展开的。对于大班的幼儿有挑战的活动更能调动他们的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而在活动中,不会体现个体差异,因此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及自信。活动以合作形式的介入,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学会合理的分工是完成任务的保证。孩子们通过主动参与实际操作获得的经验更直观更深刻。作为教师更多的是给与孩子成功时的肯定与失败时的鼓励。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2-23

大班科学教案06-0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23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1-07

【热】大班科学教案03-19

【荐】大班科学教案03-19

【精】大班科学教案03-19

大班科学教案【荐】03-19

【热门】大班科学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