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中班科学活动――我做的小秋千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制作小秋千,感知小秋千摆动的幅度大小与秋千绳子的长短有关,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绳子、支架、橡皮泥、秋千板、剪刀、笔、纸。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玩一玩:教师组织幼儿荡秋千。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要是没有小朋友推我,我就荡不高。
(2)我把秋千拉远一点,就荡起来了。
做一做:小秋千。
(1)将两根一次性筷子交叉绑紧,作为支架,在两个支架上架一根筷子。在筷子上系上绳子,在绳子上挂一块橡皮泥。将橡皮泥拉到支架的水平位置松开手。
(2)在支架上系上一根长绳子,在绳子上挂一块橡皮泥。将橡皮泥拉到支架的水平位置松开手。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绳子短的小球摆动得快。
(2)绳子长的小球摆动得慢。
(3)绳子长的小球摆得高。
试一试:怎样设计秋千,才能摆动得更高?
(1)推一下或者把秋千推到一定角度后放开手。
(2)秋千摆动时,顺着摆动方向推。
(3)把绳子加长一些。
画一画:我的实验过程。
玩一玩:自己制作的小秋千。
六、注意事项
1.幼儿制作秋千过程中,秋千中两根绳子的长短要一致,否则造成秋千摆动不平衡。
2.秋千上的.橡皮泥要固定好,免得摆动时橡皮泥掉下来。
七、拓展思路
科学童话剧――荡秋千。
推一个长的空秋千:小鸟推、小猴推、大象推。
戴有头饰的小朋友扮演各种小动物,教师扮演动物王国的国王大象,设计了一个荡秋千比赛,这个活动要求用预定的材。
八、背景资料
秋千是利用力学上“摆”的原理。在重力的作用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秋千上的物体重力势能和动能不断相互转化,秋千就不断地来回摆动。当摆动到最高点时,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秋千运动速度为零;当摆动到最低点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秋千运动速度最大。在秋千摆动过程中,顺着秋千运动的方向推,秋千获得更多的能量,摆动幅度就越大。秋千摆动的快慢(频率)――只和绳子的长短有关,绳子越长,摆动越慢;反之,摆动越快。
九、参考资料
《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牛津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活动点评
秋千这个名词幼儿比较熟悉,从内容及题目都是符合幼儿的特点。
秋千是幼儿熟悉的运动玩具,利用幼儿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秋千是完全可行的。在制作过程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绳子长度不同,推力相同的秋千;二是绳子长度一样而推力不同的两个对比实验,让幼儿感知秋千摆动的快慢与绳子的长短有关,绳子越长,摆动越慢,反之摆动越快。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通过对豆子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豆子被泡大了。 (2)豆子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试一试。
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数一数。
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想一想。
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背景:
自然角里的种子发芽了,在孩子们精心的照料下有些芽发的特别高,为了不至于让长高的芽倒下来,我们为它搭了一个支架,这些藤蔓就沿着支架爬了上去,越爬越高。孩子们一天天的注视着这些变化,十分兴奋。直到有一天,自然角里传来了阵阵争论声:"晓楠,你看我种的黄瓜芽长的好高!""才不呢!你的还是胡欣磊的高!""那我的比妮妮的高!"孩子们的讨论引来了更多孩子的关注,他们开始自发的讨论哪根藤爬的最高......
我猛然意识到,这不正是孩子们自发生成的良好的教育契机吗?于是我及时的记录了他们的问题,并根据孩子的兴趣及时生成了一个"植物长得有多高?"的数学测量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测量植物的高度,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2、发展与同伴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孩子自己种植的种子发芽2、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纸条、回行针、尺、绳子、笔、记录纸等)活动过程:
一、哪盆植物长得高? ――激发测量兴趣1、自然角里的种子发芽了,现在哪盆植物长得最高?哪盆第二高?那盆第三高?它们之间相差多少呢?
3、我们能用什么方法知道我们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
二、有什么可以用来测量?――寻找非标准单位测量工具。
1、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测量?(鼓励幼儿寻找各种自然测量工具)2、讨论我们该如何测量?(学习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
3、自由选择组合四人小组(共同协商、测量、记录)。
4、交流:你们是怎么量的?(用什么工具,如何量,碰到了什么困难,最后怎么解决?)量出来植物有多高?
三、用尺子量大家才知道――学习用标准单位测量。
1、不同的测量工具怎么比较?
2、介绍标准的测量单位――尺子,尝试用尺子测量。
活动延伸:
1、量一量幼儿园的香樟树有多高?多粗?
2、过一段时间再来测量,看看植物还会不会长高,又长高了多少?
反思
首先本节课,我用一个开场白的形式进行了这节课的开始,并进行了~图片与实物的观察与叙述。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创意是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添画,但是我还记得薛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创意有时候讲究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单凭这节课的结果,也就是画面展现,我感觉是满意的,但是,从教案与实际的写生目的,我感觉这一节课很失败。首先我没有勇气让孩子们,通过我的'引导去把实物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发挥想象去画自己所见所想。没有了写生意义的存在。只是我硬性的把一个植物与画面把孩子们的思维固住了。
在以后的写生课中,我会认真引导,我更会相信我的孩子们,能做到写生的真正作品的呈现。有时候对自己的怀疑也许局限了孩子们的写生范围,这是老师,最大的误点也是最不可取的。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5-27
科学活动教案02-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31
【优秀】科学活动教案07-23
【优】科学活动教案07-25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精]07-24
科学活动教案【精】08-06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07-27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