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姆《刀锋》有感

时间:2023-12-30 09:45: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毛姆《刀锋》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毛姆《刀锋》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毛姆《刀锋》有感1

  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人们有着无数的困惑,也有着层出不穷的欲望。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往何处去?这些问题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向我们袭来。

  文艺复兴以来,科学让人们很难再向上帝追问上述问题的答案,现代都市的生活渐渐让我们的心灵变得麻木,失去了信仰,生命开始走向虚无。面对这一精神困境,无数的哲学家想要重建人类的信仰,或者说人类对生命的信心。文学创作者们也不例外,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加缪《局外人》、海明威《老人与海》、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都是如此,他们用小说中主人公的故事向我们诠释着不同的人生抉择,人们怎样与世界冲撞,想要找出自己的一条出路。

  毛姆的《刀锋》出版于1944年,是毛姆在1940年到美国后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展现了一战之后美国和欧洲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展现当时不同的人如何看待他们的时代和生活,他们怎么追求心目中的成功或者理想。

  拉里,这个主人公符合我对真正哲学家或者说所谓世外高人的想象。他在一战时服役于空军,曾在浩瀚无垠的天空中高飞,想要“远远超越世俗的权力和荣誉”,战友之死让他惊觉生命的无奈与不可超越。退伍后,他不上学、不就业、不结婚,抛下亲友,到欧洲游历生活,最后远赴印度,在一家静修院受到启发,顿悟了生命的意义。

  拉里是吸引人的,他吸引人的,是他那独来独往、脱俗的作风与善良的人格魅力。在小说中,作者的一段自我感叹令我感受颇深:“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拉里给我的印象,是高尚脱俗、宁静深邃。当作者问到拉里回美国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时,拉里的回答令我感到惊讶又崇敬:“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

  拉里曾经也只是个普通人,因为战争中的经历让他对人生产生了困惑。这些精神困惑让他渐渐无视生活中的物质享受,失去了对俗世成功的向往,也没有了人们所谓的进取心。他只想停下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把它们想清楚。多年的思考和历练最终使他到了无我的境界,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融入到了现实世界中,融入了人海里,变成了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最普通的人。这样的人,在我看来,是真正具有佛心的人,也是真正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他的思想境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而这本小说要是仅仅展现拉里的生活,和他对精神困惑的思考,恐怕会显得十分无聊。于是拉里身边的各色人物登场了,这些人物都是俗世中人,经历了他们生活中的各色喜怒哀乐。毛姆对他们有讽刺,有赞赏,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构建了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尽管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毛姆对拉里是赞赏的,但是对这些俗世中的普通人,他并没有刻意贬低,而是冷静观察他们,真实再现他们,就像是站在世界之外,看着这一切。

  没有细节的历史,没有动人的力量。而有的时候,小说就是历史的补充,创作者们的生花妙笔塑造着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将一幅幅社会画卷铺开在我们眼前。小说家描绘的社会长卷让我们为当时的人们哭、笑,同时也让我们由他们的生活关照自身,不断思考,为自己的精神困惑寻求答案。

读毛姆《刀锋》有感2

  毛姆的作品我真的很喜欢,他的文风朴实,选字用字精准。精准真是我所缺乏的。

  所以,我详细地阅读了他的“随笔”,“总结”,以及这本《刀锋》。

  读完刀锋,已经好几天了。每每想起,总感到有话要说。说什么呢?每每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今天总算鼓起勇气,心想:我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这样省事,没有压力。好,那么我就大胆地说吧……

  毛姆这部作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拉里。拉里是位孤儿,从小由他的一位当小镇医生的伯父带大。他的伯父很宠爱他,几乎满足他所有能够帮他实现的梦想,例如:拉里从小向往飞行。

  当他15还是16岁时,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还未成年的拉里梦想着当一名飞行员,他的这位伯父替他隐瞒年龄,让他飞上了蓝天。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在一次飞行任务中,拉里的一位好友为了救他,牺牲在拉里的怀抱中,这让拉里产生了对人生的意思及上帝的是否存在的思索。

  拉里自从有几位青梅竹马的朋友。伊丽莎白年轻漂亮,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俩人自小订有婚约。拉里以为伊丽莎白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妻子的.,因为他爱她。伊丽莎白也深深地爱着拉里,她认为自己也一定会嫁给拉里的。谁知造化弄人。

  战争过后,拉里在思想深处对于人生,对于金钱,对于活着的目的产生了异于常人的一些想法,这些伊丽莎白不能够接受。伊丽莎白她爱豪华的晚会,她想穿着巴黎最名贵的时尚服装,她需要有多个佣人打理她的豪宅,她需要供她挥霍不尽的钱财……而这一切的一切,与拉里的想法正好相背。俩人友好地分手了。

  10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时,那一年拉里已经32岁了,在这10年中,他当过煤炭工人,船工,也曾四处流浪。拉里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他的伯父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然而,拉里想找到他活着的目的,他想以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找到上帝是否存在的答案。拉里还去了罗马,到了中国,最后拉里在印度生活了5年。在这5年的时间里,拉里练过瑜伽,习过冥想……

  这时候,伊莉莎白也如愿以偿地嫁给了一位追求她的富二代,生下了两个女儿,过上了她想过的日子。只是,伊莉莎白忘不了拉里。她希望拉里永远属于她,身和心只能属于她一个女人。

  当她发现拉里竟然想和另一位女人结婚,她设下了一个骗局,让这位可怜,既将成为新娘女子远遁而去,最后被人割掉头颅,扔进大海。

  伊莉莎白能够让拉里再属于她吗?没有,当然没有。拉里将自己的遗产,捐了出去。他身无分文了。拉里说:他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他可以一边挣钱,一边游览……

  我想我亏得是这个年纪才读这本书。如果我再年轻几十岁,或者说我是在十多岁,二十多岁时碰到这本书,我相信我有这个耐心翻完这本书,只是翻完也就翻完,不会有今天的反醒。

  今天,当我历尽和人间的辛酸和坎坷之际,再反思书中的两位主人公拉里和伊丽莎白,我完全明白了然为什么最后拉里对本人的作者毛姆先生说:他这辈子最想娶的女人,是那位死在大海里的女子,而不是伊丽莎白!拉里是看清了伊丽莎白骨子里的虚荣,贪婪,做作,以及她的自以为是的聪明,还有她的独占心理。

读毛姆《刀锋》有感3

  我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去归隐,我要生活在这个世界,热爱世间万物。

  当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数次的想为什么我20岁的时候没有遇到这本书?如果我读过这本书之后的人生选择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但是没有如果,即使看了,以当时的心境和阅历是否又能理解呢?能理解拉里选择游荡、选择去煤矿做苦力、选择要娶索菲为妻?能理解伊莎贝尔为什么不嫁给拉里、为什么要嫁给格雷、又为什么如此反对拉里娶索菲以至于用尽心机?能理解苏珊的一生吗?能理解艾略特的一生吗?

  即使现在只读了一遍的我也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我也在想,关于这本书有无数深刻的读后感,我的这一点浅薄的认知值得写下来分享吗?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写下来了,即使再浅薄那也是这个阶段的我初读这本书的感受,对于我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阅历不同的阶段读一本书的`心境所产生的领悟都是不一样的,我不认为这有高低之别

  这本书是在每天晚上睡前一点点读完的,边读还边记了些笔记,比如写到当伊沙贝尔寻问拉里未来的打算,拉里回答到“游荡”,我似乎觉得这是非常正常且非常正确的一个决定,当一个战后青年亲眼见到自己的朋友救了自己的生命而牺牲了自已,他要如何面对这件事情?他现在的生命承载着什么?很多的未知等着他去探索,而他只不过是坚定地去做了这件事。去学哲学、去做苦力劳动、去寺院、去西班牙探索艺术、去东方了解神秘主义,终于在印度的宗教里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信仰。有多少人曾动过这个探索的念头,最终却连抬头看一眼星星都忘了

  在作者开头的讲述里伊莎贝尔及她母亲、艾略特等都问过他在战争中经历了什么,拉里始终都没有说,可他却对一个他救助的画家模特主动开口,很奇妙不是吗?有时候我们想要关心自己爱的人,希望他们愿意向我们倾诉,希望自己是被信任的,可有时候并不是对方不信任,也许只是时机还没到,总有一天他会主动开口,我们只需要向毛姆一要去应约就好

  苏珊和索菲这两个角色,我想如果是一个好的女演员一定很愿意尝试这两个角色吧,毛姆笔下她们一生用着不同的方式绽放着,当我读到苏珊以游走在各个画家画室当做模特、情人谋生,可以说是以身体为工具(可某种程度上谁又不是呢?),生完孩子面对情人的离去丝毫不纠缠,继续回到她的领域里谋生,从跌落到生存的边缘到找到了愿意真正给她家的情人,我看到了生命力和坚毅,同时她用自己多年来在画界的经验对艺术画作的判断力和她在家乡每年置下一点土地的眼光为她在这个情人心里赢得了最大的尊重。

  在读到毛姆和伊莎贝尔谈论关于索菲时,伊莎贝尔说道:“她从早到晚酗酒。她跟任何一个要她的流氓上床”,毛姆回答道:“这并不意味着她就坏。有不少受人尊重的公民也酗酒,喜欢干下流事。这些都是坏习惯,就像咬指甲的习惯一样,我并不认为它们比咬指甲的习惯坏到哪里去。我会把一个说谎、欺诈或没有同情心的人称为坏人”。同时在拉里最后和毛姆一起处理完索菲的丧事后说道:“索菲有个美好的心灵,她热情、大度,有上进心。她的理想是高尚的,甚至在她最后所寻求的毁灭方式上都蕴含着崇高的悲剧色彩。”毛姆阐述了一种价值观,而拉里的评价让这个角色更丰满。

  书中对印度宗教有许多描述,我对这方面没有什么知识储备但是却学习到了许多,有一个很巧合事情,在我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在家里二刷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中有一段台词刚好跟我书里的原文重合:“上帝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造出一个没有苦难、没有不幸的世界呢?那个时候,在个人的本性里,还既没有善也没有恶,来决定他的行为”

  而充满仁慈、仁爱之心的西里·甘乃夏教导人们说,上帝没有办法不创造,世界就是他的本质的显现。当我问他既然世界是上帝本质的体现,那为什么世界还如此可憎,使得摆在众生面前唯一合理的选择便是摆脱这个世界的束缚呢?西里·甘乃夏回答说,尘世中所获得的满足都是暂时的,只有无限(我对无限这个词的理解打个“?”)能给予持久的幸福。然而,时间的没完没了,并不能使好的更好,白的更白。如果开在早晨的玫瑰到中午时失去了它的美丽,那么它清晨时的娇艳依然是真实的。世界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常驻的,我们要让什么东西永驻的想法是愚蠢的;可在我们有机会享受一切美好时而不去享受,那就更加的愚蠢了。

  这段话对我很受用,人们把他称为“乐观”

  少年派也在被动地完成了他的探索,而我也要继续自己探索,去热爱时间万物……

读毛姆《刀锋》有感4

  毛姆一直是属于那种名气不小,但始终算不上一流的作家。《刀锋》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

  选中这本书读,主要是因为书中所主要探讨的关于人生观以及宗教等哲学命题感兴趣。书中主人公拉里(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对人生、对生死以及人存在意义的探求和追问深深打动了我。虽然自己不能像拉里那样“晃膀子”去追寻,但拉里的形象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精神家园。由于母亲的原因,我对于人生存在的意义一直很模糊,一会儿在虚无一会儿在悲观中摇摆。为了能获得积极活下去的理由,我也试着向宗教求助,读过几本宗教方面的'书,也陪着母亲去过几次教堂,但*教的教义无论在理智还是情感上,都很难让我接受。在书中,拉里与“我”所讲述的他对*的怀疑也正是我的所不理解的方面。后来,拉里从东方哲学“罗摩克里希纳教”中所找寻到的答案,到是能够让我信服。其实,我也一直相信,任何宗教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真理,那就是一种“绝对”,也就是道家说说的“道”。但是道的玄之又玄是很难让人悟到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会体会到拉里得道的那种境界。

  毛姆描写人物的逼真也算是一绝。在他笔下,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艾略特的虚荣、市侩、精明;伊莎贝拉的拜金;拉里的单纯、超脱;甚至一些一笔代过的小人物也活灵活现,真是达到了一闭上眼睛,一个个人物就浮现在眼前的地步。在描写人物的功力方面,毛姆甚至不落巴尔扎克下风。读了《刀锋》就像再现了一回二十世纪初欧洲上流社会的全貌。

  毛姆叙事的风格也很特别。初读起来,觉得铺垫过多,不简洁,甚至有点卖弄学识阅历之嫌。但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总看惯了中国小说的质朴,看看毛姆的小说也别有一番风味。

读毛姆《刀锋》有感5

  艾略特在社交界光彩夺目;伊莎贝尔凭借财产在活跃而有文化的社区站稳了脚跟;格雷拥有一份稳定且赚钱的工作,每天在办公室过着朝九晚六的生活;苏珊娜·鲁维埃的生活有了保障;索菲以死亡为解脱;拉里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似乎都过上了该过的生活,每个人也都得到了最应该得到的。在美国的实功主义下与拉里的探索让人深思。或许就像作者说的,在这纷杂利益矛盾的人海里,迷失却又渴望超越自我,笃定却彷徨,善良又残忍。

  对于其他人的设定或者单独的故事来说,我是十分满意的,只是对于拉里一开始这个不确定的人,对于我的冲击式是十分的大,混日子,对于平常人来说,都会被嫌弃,但是对于拉里来说是那么优雅和自然,外界对他的接纳,当然是士兵的荣誉加身,但是如此早地去寻找人生的意义,追求于哲学,如此纯粹令人怀疑。但是对于他的生活和对于金钱的`世界观人生观可能在去过印度之后就变得看不懂。或许这就是不可及的原因和平庸的原因吧,只能观望。

  对于伊莎贝尔来说,或许知道拉里和自己不是一个世界后,放手保持理性或许也是一种成功,或许是乏味的,但是是确定的,因为是别人走过的,显得可靠,也无趣,就像拉里对于这里的评价是,你不可能给与无法欣赏的人自己欣赏的场景。对于别人是讽刺,但是又显得可爱或许也是毛姆的特点吧。

【读毛姆《刀锋》有感】相关文章:

《刀锋》读后感05-01

读亡羊补牢有感03-23

读《哈姆雷特》有感03-20

读《人生》有感06-27

读《养花》有感06-16

读《活着》有感12-20

读《穷人》有感12-26

读边城有感11-08

读《孔乙己》有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