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经典典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典故1
拼音:jiě yī tuī shí
解释: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推食解衣、助人为乐、慷慨解囊
详细释义
典源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译文
汉四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释义
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形容刘邦对自己热情关怀。“解衣推食”就是由“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简化而来,用来形容对别人极为关怀。
用典示例《陈书·华皎传》:“时兵荒之后,百姓饥馑,皎解衣推食,多少必均,因稍擢为暨阳、山阳二县令。”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2回:“幸得遇了他,不但解衣推食,并且那一处不受他的教导。”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相关故事
楚汉相争时,汉军大将韩信奉汉王刘邦之命,率军攻打齐王田广,消灭了田广和前来增援的楚军大将龙且。西楚霸王项羽见韩信占领齐地,就派一名叫武涉的人去劝说韩信,让他脱离汉王,自立为王。韩信拒绝说:“汉王不仅重用我,封我为大将军,让我指挥几万人的大军,而且还非常关心我,‘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把衣服脱给我穿,把食物让给我吃)。我怎能背叛他呢?”
“解衣推食”即由“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简化而来,用来形容对别人极为关怀。
成语典故2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释义]蔡邕看见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一听桐木烧烤爆裂的声音,就说:“这是好材料啊。”他向做饭人要了这块桐木,把它加工成琴,果然音色纯美,可琴尾有烧焦的'痕迹,蔡邕就称此琴为“焦尾琴”。[用法]用“暗辨桐声”等形容明鉴人才;用“焦桐”等指好琴,也可指历尽磨难的良才;用“爨下焦”等比喻良才受冷落,被扼杀。[常用形式]暗辨桐声 桐遇知音 炊爨得琴材 樵爨得孤桐 琴得焦桐 琴桐 爨桐 爨琴 蔡邕琴 邕琴 焦琴 焦尾 焦桐 焦梧桐 爨余材 爨余音 爨下余 爨下焦 爨下声 带火焦桐[例]“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唐·李颀《题僧房双桐》)|你能拥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多亏了他暗辨桐声,能够发现你的过人之处。
成语典故3
典源出处
《东观汉记·卓茂》:“卓茂,字子康,南阳人。迁密令,视民如子,口无恶言。……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按行,见乃服焉。”又《东观汉记·鲁恭》:“鲁恭为中牟令,时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后汉书·卓茂列传》、《鲁恭列传》、《宋均列传》等亦载。
释义用法
史书上多次记载,有善政的地方官所辖之境连蝗虫都不入境侵害。后以此典称誉地方官吏的善政。
用典形式
【无蝗虎】 宋·苏轼:“渡河不入境,未若无蝗虎。”
【蝗退飞】 宋·黄庭坚:“孝慈民父母,虎去蝗退飞。”
【以政驱蝗】 唐·白居易:“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境外遗蝗】 明·于谦:“境外遗蝗徒扰扰,桑间驯雉自翩翩。”
【蝗不入境】 宋·黄庭坚:“平生所闻陈汀州,蝗不入境年屡丰。”
【蝗自识人】 宋·苏轼:“羡君封境稻如云,蝗自识人人不识。”
成语典故4
典源出处
《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chu)。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絮(xie) 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满,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释义用法
《庄子》里说,有一种树名樗 (臭椿),虽然高大但主干拥肿不合尺寸,小枝弯曲也不够材料,因此匠人不用。又有土神庙前的栎树,也非常高大,但匠石连看也不看,一直走过去。弟子请问,匠石说,这是散木,干什么用都不行,因此能一直长下去,有这么长的寿命。后用此典借指人没什么才干,多用于自谦; 也指人无才干,反而得以保全自身,得享高寿。
用典形式
【庄樗】 宋·杨亿:“虚名同郑璞,散质类庄樗。”
【寿栎】 宋·陆游:“斧斤遗寿栎,云海寄冥鸿。”
【拥肿】 唐·高适:“不才羞拥肿,干禄谢侏儒。”
【散栎】 元·戴良:“学通上古长桑术,道悟南华散栎篇。”
【散樗】 唐·骆宾王:“有志惭雕朽,无庸类散樗。”
【樗材】 元·王逢:“樗材荷推奖,思报辑遗编。”
【樗栎】 唐·欧阳詹:“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
【樗散】 唐·杜牧:“广文遗韵留樗散,鸡犬图书共一船。”宋·苏轼:“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不才樗】 清·王夫之:“鲲鹏聊志怪,终是不才樗。”
【曲辕社】 宋·黄庭坚:“栎依曲辕社,聊用神其拙。”
【曲辕树】 北周·庾信:“虽欣曲辕树,犹惧雕陵鹊。”
【樗栎寿】 宋·陆游:“造物念途穷,畀以樗栎寿。”
【樗栎身】 宋·苏轼:“常恐樗栎身,坐缠冠盖蔓。”
【得全社栎】 宋·苏轼:“君才不用如涧松,我老得全如社栎。”
【社栎幸散材】 宋·陆游:“池鱼往者忧奇祸,社栎终然幸散材。”
成语典故5
“马首是瞻”这个典故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了个人。常写作“唯……马首是瞻”。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虽有联姻,但为了各自的利益,却经常相互争斗。
公元前558年夏天,晋悼公派元帅荀偃和栾黡(yǎn演)率鲁、莒、郑、卫等国军队攻打秦国。军队到达泾水,诸侯的部队不愿意过河。晋国大夫叔向朝见鲁卿叔孙豹,并决定由叔向去准备船只。叔孙豹念了《匏有苦叶》这首诗中的一段,进行了动员。后来,鲁国、莒国的军队首先渡河。
郑国的子蟜进见卫国的北宫憝子说:“亲附别人而自己不坚决,没有比这个更令人厌恶了,把国家置于何地?”懿子很高兴,于是两人去见诸侯的`军队,劝他们渡河。军队渡过泾水以后,秦国人在泾水上游放了毒物,诸侯的士兵死了很多。郑国司马子蟜率领郑军前进,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都跟上来了。联军开到秦国境内的棫(yù玉)林,秦国仍不愿媾和。
成语典故6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吸取历史故事的经验,还可以收获许多学习生活上的小哲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快乐学习,成长为一个更加睿智的人,整理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以下是:以邻为壑。
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息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带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江河通畅,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淹没的土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漏洞、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魏国请去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很信任。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你说的话错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洪水都流进大海,与已有利,与人无害。如今称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已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成语典故7
典源出处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 卷三:“晋太康二年冬,大寒。南州人见二白鹤语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也。’于是飞去。”
释义用法
传说晋太康二年冬,有人见二只白鹤在桥下说:“今年寒冷不亚于尧帝死亡的那一年。”后以此典指历时久远; 或指天寒雪大; 或表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用典形式
【鹤语】 清·赵执信:“泠泠鹤语溯唐尧,卯酒微曛抵敝貂。”清·郑文焯:“万枝寒玉照溪桥,鹤语今年雪未销。”
【话年寒】 清·丘逢甲:“鹃隐故巢留客拜,鹤归华表话年寒。”
【鹤语寒】 清·赵沄:“轮台诏下龙髯回,华表归来鹤语寒。”
【尧年值雪】 唐·元稹:“尧年值 雪度关山,晋室闻琴下寥廓。”
【尧年鹤语】 清·钱谦益:“留却中州青简恨,尧年鹤语正悲凉。”
【鹤语尧年】 清·钱谦益:“鹆歌鲁国谁来往,鹤语尧年自苦辛。”
【鹤语尧时】 清·钱谦益:“石言晋国宁非滥,鹤语尧时剧可怜。”
成语典故8
从前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性子特别急,无论做什么都巴不得马上就好。这年春天他在田里种了一亩秧苗,天天都去看。可是他今天看秧苗是这个样子,明天看秧苗还是这个样子,第三天,第四天,那些小东西好像总是长不大,把他记得啊,整天在田边转来转去。他的邻居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唉?什么事把您急成这样啊?”那个人指着地里的秧苗,叹了口气说:“你看看那些秧苗,老是长不大,老是长不大,急死我了!”邻居一听哈哈大笑。“你也太性急了吧,这些秧苗到秋天才能成熟呢?这才几天啊!当然长不了多少啊!”听了邻居的话,他就不到地里去了。
可过不了几天,他有坐不住了,心想:“这么几天都没去看过,这些秧苗总该长大了吧!”于是他又急急忙忙地跑到地里去了,还以为能看见绿幽幽的庄稼呢?可是跑到田地一看那有什么庄稼啊?那些小苗苗才长高了一点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出来呢。这是旁边那块地来了一个人,他走到一个用竹竿搭成的架子面前,看到一个竹竿比别的竹竿矮了一大截,于是就把那根竹竿往上拔了拔,很快就和其他的`竹竿一样高了。那个性急的人见了高兴坏了,也想着把秧苗拔一拔这样就可以长得快了。于是就马上到田里去拔秧苗了,一直拔到太阳下了山。他直起腰一看,秧苗果然高了一大截。于是这才兴高采烈的回了家。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急急忙忙的去了地里一看,他就张大了嘴巴再也合不起来了。原来啊那些秧苗都倒在了田里枯萎掉了。
成语典故9
【基本内容】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释义】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刻苦努力。
【近义词】
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发愤忘食。
【相反词】
饱食终日。
【歇后语】
喜鹊跟着蝙蝠飞。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楚国叶邑。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孔子。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偷偷问子路,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就问孔子。孔子说他努力学习不厌倦,甚至忘记了吃饭与睡觉,津津乐道授业传道。
成语典故10
【成语】: 梁上君子
【拼音】: liáng shàng jūn zǐ
【解释】: 梁:房梁。躲在梁上的君子。窃贼的代称。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成语故事】: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实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实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实的家,准备等陈实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实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实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
后来,大家就把陈实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成语典故11
1 悬梁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
2 悬梁刺股的故事寓意
只要自己下定决心没有什么做不到,对待学习要非常刻苦才可以学好,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永无止境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学好的,要是自己做不到得像个办法让自己坚持,学会刻苦能坚持才能做好做成事情。
3 悬梁刺股成语典故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悬梁其解为:用绳索等吊具绑其头部(头发),使其固定在一个空间位置(悬空),不会因困倦自由活动,其中“梁” 指房梁,“股”在古代为大腿的意思,故为“股”。(不是指屁股)故也称:头悬梁,锥刺股。
成语典故12
牝牡骊黄这个故事,原载于《列子·说符》。
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位天下闻名的相马专家,名叫孙阳,人称伯乐。他替秦穆公访求得来的良马,确实都是骐嫌骅骝这样的好马,每一匹都非常出色。
有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老了,你家后代中有没有能继任你工作的人才?”伯乐说:“一般的良马,可以从筋骨和外貌鉴别出来,而天下杰出良马,却无标准可言,难于捉摸。我的儿子都不是髙才,能鉴别出一般的良马,却不能发现天下杰出的良马。不过我有个一同担柴挑菜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的相马能力,不下于我,我可以介绍他来见你。”
秦穆公很高兴,接见了九方皋,当即请他去访求良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说:“已经在沙丘地方找到一匹理想的.良马了。穆公问他是怎么样的马,他说是“牝而黄”意思是母的黄马。于是派人去买。买回来一看,却是“牡而爾”,意思是公的黑马。樓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完了,你介绍来的那位相马专家,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辨不淸,哪里能懂得什么良马呢!”
伯乐问明原委,不禁大大“啊,原来这样呀!那真是比我高明千万倍呢!九方皋所注意观察的,是最根本的东西,他抓住内在实质,忽略表面外形;只看他需要看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九方皋这洋观察事情的方法,实在有着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啊!”秦穆公把马牵来一看,果然是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成语典故13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出处】
汉·牟融《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释读】
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成语典故14
典源出处
《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狮子吼小经》:“世尊说言: 诸比丘,汝等应作狮子吼。”宋·洪迈《客斋三笔》:“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伎,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
释义用法
狮子吼,本佛经中比喻佛说法有无量威严,如狮子怒吼,佛经中多见。苏轼以此戏称其友陈季常之妻柳氏的怒吼叫骂声,因陈喜谈佛,故用佛经事为喻。河东为柳姓郡望。后此典有用本义者,即指讲经说法; 用“河东狮吼”,指悍妇叫骂。
用典形式
【河东吼】 清·顾嘉誉:“u耏落落张巨口,仰天欲作河东吼。”
【狮子吼】 唐·寒山:“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唐·刘禹锡:“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清·龚自珍:“龙树、马鸣齐现身,我闻大地狮子吼。”
【河东夜半狮】 清·丘逢甲:“但妨说有谈空口,怒触河东夜半狮。”
成语典故15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07-20
成语典故大全07-20
经典的成语11-06
经典成语06-14
成语05-23
人生感悟哲理的经典故事04-29
恐惧的成语03-28
感恩的成语01-03
完善的成语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