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恐惧的成语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恐惧的成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恐惧的成语1
[跼蹐不安] 形容恐惧不安。
[坐卧不安]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忐上忑下] 指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惶惶不安]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七上八下]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局促不安]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惶恐不安]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如坐针毡] 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坐立不安] 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惴惴不安]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心神不定]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忐忑不安]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人心惶惶] 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诚惶诚恐]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胆颤心惊]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惊恐万状]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惊惶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惊慌失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六神无主]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六神不安]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恐惧的成语2
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惊魂丧魄:形容十分恐惧。
惊魂动魄:形容十分恐惧。
重手累足:两手相重,两足相叠,不敢有所举动。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惊心褫魄:形容十分恐惧。同“惊心丧魄”。
惊心丧魄:形容十分恐惧。亦作“惊心褫魄”。
惊心破胆: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惊心裂胆: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同“惊心破胆”。
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惶惶不安: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胆颤心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惊恐万状: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局促不安: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如坐针毡: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心神不定: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人心惶惶: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恐惧的成语3
[重足一迹] 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不寒而栗]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肤粟股栗]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破胆寒心] 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
[魂飞魄丧] 比喻非常恐惧害怕。
[魄散魂飞] 形容非常恐惧害怕。
[丧魂落魄]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亡魂丧魄]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汗流夹背]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浃背”。
[汗出洽背]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浃背”。
[汗流浃背] 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汗流洽背] 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汗出浃背]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闻风丧胆] 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面无人色]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胆颤心惊]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动心怵目]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挥汗成雨] 挥:洒,泼。用手抹汗,汗洒下去就跟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汗如雨下] 汗珠象下雨似的往下掉。形容出汗很多。
[面如土色] 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心惊胆战]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挥汗如雨] 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
[脚踏实地] 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担惊受怕]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如临深渊] 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如履薄冰] 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恐惧的成语4
张徨失措
张惶失措
张慌失措
饮气吞声
有恃毋恐
目瞪心骇
季常之惧
担惊受恐
担惊忍怕
白色恐怖
有恃无恐
栗栗危惧
临事而惧
诚惶诚恐
胆小怕事
惶恐不安
担惊受怕
惊恐失色
甄心动惧
恐惧的成语5
1)惶惶不安: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2)惊魂动魄:形容十分恐惧
3)跼蹐不安:形容恐惧不安
4)毛骨耸然: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5)毛骨竦然: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6)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7)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8)怛然失色: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9)呆若木鸡: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10)胆破心寒: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11)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12)动心怵目: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13)股战而栗: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14)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15)魂飞天外: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16)惊心悼胆: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17)恇怯不前:恇怯:恐惧畏缩。恐惧畏缩,不敢向前。
18)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19)面无人色: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20)丧魂落魄: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21)亡魂丧胆: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22)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23)五色无主: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24)闻风丧胆: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25)胁肩累足:胁肩:耸起肩膀;累足:并着双脚。缩着肩膀,重迭着脚(不敢正立)。形容恐惧的样子。
26)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27)惴惴不安: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28)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29)重足而立:迭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30)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
31)肤粟股栗: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32)伈伈睍睍:伈伈xǐn:小心恐惧的样子。睍睍xiàn:也作“伣伣”,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小心害怕或低声下气的样子。
33)汗流至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34)汗洽股栗:汗流浃背,两腿颤抖。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
35)结舌杜口: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36)惊魂丧魄:形容十分恐惧。
37)惊神破胆:形容极其恐惧。
38)惊心破胆:谓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39)惊心丧魄:亦作“惊心褫魄”。形容十分恐惧。
40)脸无人色:形容极端恐惧。
41)临难不惧:临:到;难:灾难;惧: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42)临难不恐: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43)临难无慑:慑:恐惧。面对危难,却无所恐惧。
44)毛发悚然: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
45)破胆寒心: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
46)碎心裂胆:形容异常恐惧。
47)忐上忑下:谓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48)提心在口: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49)亡魂丧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50)闻名丧胆: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
51)雉伏鼠窜:谓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52)重手累足:两手相重,两足相迭,不敢有所举动。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53)担惊忍怕:〖解释〗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54)八公草木:将八公山的草木视为敌人。形容心情极为紧张和恐惧。
恐惧的成语6
1.亡魂丧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2.尿流屁滚:形容惊慌狼狈之态。
3.顿足失色: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4.恛惶无措:恛:昏乱的样子;惶:惊慌。指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5.彰徨不定:惊慌恐惧,心神不定的样子。
6.手足失措: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7.慌做一堆:慌:惊慌。惊慌得乱成一团,理不清头绪。
8.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9.亡魂失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10.恐慌万状:恐:害怕;慌:惊慌;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11.六神无主: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1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3.张皇失错: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14.丧魂失魄: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或心神不宁的样子。
15.惊慌失色: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16.虚惊一场: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惊慌。
17.失神落魄:魄:旧指人身中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18.惶悚不安: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19.心战胆栗:形容内心十分惊慌恐惧。
20.亡魂丧胆: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21.捻神捻鬼: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22.惊惶无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23.张皇莫措:张皇:慌张;措:举止。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24.狗吠不惊: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25.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6.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27.惊惶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28.手慌脚忙:形容惊慌不安之状。
29.丢魂失魄: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
30.张皇失措: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31.手慌脚乱:形容惊慌不安的样子。
32.惊惶不安: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33.东躲西跑: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34.奉头鼠窜:奉:捧。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35.掩面失色:遮着脸面,变了颜色。形容惊慌害怕。
36.惊悸不安:悸:心跳。惊慌心跳,不能安宁。
37.抱头鼠窜: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38.相视失色: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
39.丧家之狗: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40.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41.屁滚尿流:形容惊慌到极点而失去自禁。
42.神色仓皇:仓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
43.慌张失措: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44.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45.胆颤心寒: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46.胆丧心惊:形容内心盐分惊慌恐惧。
47.毛骨耸然: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48.汗出沾背: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49.惊惶失色: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50.鹤唳风声: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51.丧魂落魄: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的样子。
52.失神丧魄:失:丧失;魄:人的精神灵气。形容心神不宁或惊慌之极。
53.心头撞鹿: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54.寤寐不宁:寤:醒时;寐:睡时;寤寐:日夜。日夜都不得安宁。形容十分惊慌与焦虑。
55.雉伏鼠窜:指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恐惧的成语7
成语标题 | 成语解释 |
杯弓蛇影 |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 |
杯影蛇弓 |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灯匣剑鬼生疑。” | |
杯中蛇影 |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鸟兽》:“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马,难分祸福。龙驹凤雏,晋闵鸿夸吴中陆士龙之异;伏龙凤雏,司马徽称孔明庞士元之奇。” | |
不寒而栗 |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 |
怛然失色 |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
出处: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 |
大惊失色 |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
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 |
呆如木鸡 | 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
呆若木鸡 |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
呆似木鸡 | 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
担惊忍怕 |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
出处: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 |
担惊受恐 |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
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 |
担惊受怕 |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
出处:《水浒传》第三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 |
胆破心寒 |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
胆小怕事 |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
出处:巴金《谈〈寒夜〉》:“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 | |
胆小如豆 | 极言胆子小。 |
出处:《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胆小如豆,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也要害怕起来。” | |
胆小如鼠 |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 |
胆小如鼷 |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 |
胆战心寒 |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
出处:《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 |
胆战心慌 | 形容十分害怕。 |
出处: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 |
胆战心惊 |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
胆战心摇 | 形容十分害怕。 |
出处:清·洪《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 |
道路以目 |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
出处:《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
吊胆提心 |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 |
动心怵目 |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
出处: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 |
肤粟股栗 |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
出处: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 |
伏首贴耳 | 畏缩恐惧的样子。 |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 |
股战而栗 |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
出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 |
汗出浃背 |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
出处:汉·刘向《续列女传·杨夫人》:“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 | |
汗出洽背 |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浃背”。 |
出处:《汉书·王陵传》:“[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 |
汗流夹背 |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浃背”。 |
出处:清·昭《啸亭杂录·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夹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 | |
汗流浃背 | 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
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后汉书·伏皇后纪》:“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 |
汗流浃踵 |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阿端]意计穷蹙,汗流浃踵。” | |
汗流接踵 |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 |
汗流洽背 | 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
出处:《旧唐书·昭宗纪》:“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 | |
汗流至踵 |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
出处:《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 |
汗洽股栗 | 汗流浃背,两腿颤抖。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 |
出处:宋·陆游《跋韩立道所藏兰亭序》:“虽单于不觉自失,况余子有不汗洽股栗者?” | |
惶惶不安 |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
惶恐不安 |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
魂飞魄散 |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 |
魂飞魄丧 | 比喻非常恐惧害怕。 |
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 | |
魂飞天外 |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
出处:汉·扬雄《羽猎赋》:“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第二折:“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 |
结舌杜口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
惊愕失色 |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 |
惊弓之鸟 |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 |
惊魂动魄 | 形容十分恐惧。 |
出处:清·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 |
惊魂丧魄 | 形容十分恐惧。 |
惊恐失色 |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三藏闻言,惊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这宝贝都拿来与我。” | |
惊恐万状 | 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 |
惊神破胆 | 形容极其恐惧。 |
出处: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 |
惊心褫魄 | 形容十分恐惧。同“惊心丧魄”。 |
出处:明·焦《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 | |
惊心悼胆 |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
出处: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卷上:“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 |
惊心吊胆 |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
惊心裂胆 |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同“惊心破胆”。 |
惊心破胆 |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
惊心丧魄 | 形容十分恐惧。亦作“惊心褫魄”。 |
兢兢战战 |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 |
恐慌万状 | 恐:害怕;慌:惊慌;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
栗栗危惧 |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
出处:《尚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 |
脸无人色 | 形容极端恐惧。 |
临难不惧 | 临:到;难:灾难;惧: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
出处:《韩非子·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 |
临难不恐 | 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
出处:《韩非子·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 |
临难无慑 | 慑:恐惧。面对危难,却无所恐惧。 |
毛发倒竖 |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
毛发悚然 | 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亦作“毛发耸然”。 |
毛发耸然 | 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同“毛发悚然”。 |
毛骨悚然 |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 |
毛骨耸然 |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 | |
毛骨竦然 |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
出处:清·李渔《比目鱼·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 |
面如灰土 | 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 |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 |
面无人色 |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
出处:《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 |
怕风怯雨 |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
怕死贪生 |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
破胆寒心 | 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 |
魄散魂飞 | 形容非常恐惧害怕。 |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 |
魄消魂散 |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
怯声怯气 | 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
肉跳心惊 | 心里吃惊,身上肉跳。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 |
三魂出窍 |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
丧胆亡魂 |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 |
丧魂落魄 |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的样子。 |
出处: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 |
碎心裂胆 | 形容异常恐惧。 |
缩手缩脚 | 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喊了许久,店家方拿了一盏灯,缩手缩脚的进来。” | |
缩头缩颈 |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同“缩头缩脑”。 |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远远一条长街只看见三四个人,蹀躞着,缩头缩颈歪斜着走。” | |
缩头缩脑 |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 |
出处: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 | |
贪生恶死 |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同“贪生畏死”。 |
贪生怕死 |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
贪生畏死 |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
谈虎色变 | 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 |
忐上忑下 | 指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
出处:《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 |
提心吊胆 |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
提心在口 | 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
亡魂丧胆 |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
出处:明·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 |
亡魂丧魄 |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
出处:《孤本元明杂居·打董达》第二折:“哥哥你宽肺腑,休间阻,我教他亡魂丧魄,认个贤。” | |
望而生畏 |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
出处:《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
唯唯否否 | 唯唯:回答时表示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胆小怕事,一味顺从。 |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指梁邱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 |
畏敌如虎 |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 | |
闻风丧胆 | 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
闻名丧胆 |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 |
五色无主 |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禹在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无人,五色无主。”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 |
胁肩累足 | 胁肩:耸起肩膀;累足:并着双脚。缩着肩膀,重迭着脚(不敢正立)。形容恐惧的样子。 |
出处:《史记·吴王濞传》:“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 | |
心惊胆颤 |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
心惊胆寒 |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
心惊胆落 |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
心惊胆战 |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
心有余悸 |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
出处: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 | |
悬心吊胆 |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
战战惶惶 | 戒慎畏惧貌。 |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 |
战战兢兢 |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
出处:《诗经·小雅·小F》:“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
战战栗栗 | 战战:戒惧的样子;栗栗:哆嗦,发抖。因戒惧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
出处:《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 |
战战业业 | 戒慎畏惧的样子。 |
出处: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故先王懔朽索之驭马,虑天命之无常,战战业业,若履渊冰。” | |
雉伏鼠窜 | 指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
出处:明·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朝廷命将出师,天威所至,雉伏鼠窜,无有遗者。” | |
重手累足 | 两手相重,两足相叠,不敢有所举动。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
出处:宋·王安石《广西转运使李君墓志铭》:“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以终君去,不敢有所触。” | |
重足而立 | 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
出处: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 |
重足屏气 | 指畏惧之甚。 |
出处:《宋书·柳元景传》:“师祖严暴无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太宰江夏王义恭及诸大臣,莫不重足屏气,未尝敢私往来。” |
【恐惧的成语】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06-14
成语05-23
成语四字成语07-22
月亮的成语07-22
夏天的成语07-09
前功尽弃成语07-03
激动的成语10-24
(精选)祝福的成语10-31
测量的成语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