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时间:2022-07-20 10:15:31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1

  成语名称:不辨菽麦

  成语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脱离实际。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辨:分辨,分清;菽:豆类。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指脱离实际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杜预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成语造句:郭沫若《抱箭集·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不辨菽麦的成语故事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按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不字开头的成语

  不名一钱 不寒而栗 不学无术 不自量力 不可救药 不拘一格 不遗余力 不欺暗室 不屈不挠 不求甚解

  包含有不字的成语

  不足回旋 绝不轻饶 老龟煮不 内举不失 宁可玉碎 千夫诺诺 千羊之皮 矢在弦上 泰山不让 行不由西

成语典故大全2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后汉书》 曰:“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帝叹之。谓侍中窦宪曰:‘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叶公之好龙也。可试见。’骃侯宪,宪倒屣迎,笑谓骃曰:‘吾受诏交公,何得薄我哉!’遂揖入也。” 《后汉书·崔骃列传》“倒屣”作“屣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释义用法

  后汉时崔骃才高,去访问当时大臣窦宪,窦宪倒拖鞋子赶快去迎接。三国时王粲少有异才,受到当时大文学家蔡邕的赏识,他听说王粲来访,赶快出门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后用此典形容主人热情迎客,宾主相知投洽。

  用典形式

  【倒屐】 宋·陆游:“野客款门聊倒屐,溪潭照影一轩眉。”

  【倒屟】 唐·皮日休:“多君方闭户,顾我能倒屟。”

  【倒屣】 北周·庾信:“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唐·王维:“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宋·王安石:“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坐中。”清·黄遵宪:“识公十数年,相见辄倒屣。”

  【倒凫舄】 宋·苏轼:“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倒屣迎】 唐·张南史:“俗赖褰帷问,人欢倒屣迎。”宋·苏轼:“卧闻客至倒屣迎,两眼蒙笼余睡色。”

  【迎君倒屣】 唐·白居易:“迎君常倒屣,访我辄携衾。”

  【倒迎门屣】 宋·黄庭坚:“归时定倒迎门屣,问雁安能学度辽。”

  【倒屣相迎】 清·顾炎武:“门前有客跨青牛,倒屣相迎入便留。”

  【登门倒屣】 唐·吴融:“贱子曾尘国士知,登门倒屣忆当时。”

成语典故大全3

  【成语】墨守成规

  【拼音】mo shǒu cheng guī

  【解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近义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一成不变

  【反义词】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审时度势

  【典故】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成语典故大全4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

  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尚方宝剑”乃是皇帝御赐钦差大臣之物,不仅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同时也是地位、权力的象征。“尚方宝剑”就是由尚方所锻炼的宝剑,亦称为势剑。尚方(即上方)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皇所用刀、剑等器物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是秦朝开始设立的,负责官吏称为尚方令、尚方丞。尚方剑本为斩马剑,非常锋利,可以断马,由于藏在尚方,便俗名“尚方宝剑”。

  “免死金牌”一般指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丹书铁券是用朱砂写字,铁制的凭证。始于汉高祖,后代沿之。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券从中剖开,左半颁给持有人,右半内藏朝廷府库。有事就将铁券勘合,以作为凭据。

  南北朝以后,开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梁时用银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国家博物馆珍藏有公元896年唐昭宗嘉奖吴越王钱缪讨伐董昌有功颁赐于吴越王的铁券。该铁券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上嵌金字350个。其中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的内容。

成语典故大全5

  喋喋: 说话多的样子。“喋喋不休”是由“谍谍利口”变化来的。“谍”与“喋”通用,《汉书·张释之传》即写作“喋喋利口”。利口,嘴头快的意思。指很能说,可以没完没了地讲。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西汉时,一次,廷尉张释之随汉文帝游上林(皇家园林之一)。文帝问上林尉有关禽兽的情况,一连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视,一个都答不出来。这时,虎圈啬夫(官名)从旁代尉回答,说得很详尽。因为这位管虎圈者也早想找机会在皇上面前显示一下自己,所以这次他是没完没了地讲。但文帝听了还颇表满意,同时对那位上林尉很生气,于是让张释之提升啬夫为上林尉。对此,张释之考虑了好一会,上前问文帝道:“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文帝回答说:“长者也。”张释之又问道:“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文帝也答道:“长者。”尔后张释之说:“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意思是: 像周勃、张相如这些有突出贡献的长者,其实他们都不善于言谈,难道也要去效法这位能说会道、唠唠叨叨的虎圈啬夫吗?最后汉文帝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决定不提升啬夫。

  后人由此引出“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成语典故大全6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惑溺》:“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橡。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璅 (xuo)中看,见寿,说 (悦) 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 寿捷绝人, 逾墙而入, 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拂拭,说 (悦) 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异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箸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唯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而垣墙重密,门閤急峻,何由得尔? 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使反曰:‘其余无异,唯东北角如有人迹。而墙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太平御览》卷九八一引《郭子》 (晋·郭澄之撰) 谓为陈骞女事,一般皆称引 《世说》贾女事。《晋书·贾充传》 亦载。

  释义用法

  贾充女于宴会时窥见韩寿,心中悦慕,因婢通情而与之私通,贾充因韩寿身有异香而识破,而隐秘其事,以女嫁给韩寿。后以此典表现男女私情; 或指异香等。

  用典形式

  【窃香】 宋·何籀:“堪怨! 傅粉轻狂,窃香俊雅,无计拘管。”

  【偷香】 唐·李端:“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韩香】 宋·周邦彦:“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明·徐渭:“即使囊空买不成,韩香窃却未相应。”

  【遗寿】 宋·黄庭坚:“早梅献笑尚窥邻,小蛮窃香如遗寿。”

  【外国香】 宋·杨亿:“鬓减前秋绿,衣消外国香。”

  【贾女香】 宋·黄庭坚:“汉宫娇额半涂黄,入骨浓熏贾女香。”

  【偷香椽】 明·唐寅:“应门未遇偷香椽,坠溷翻成逐臭夫。”

  【韩寿沉】 元·耶律楚材:“瑶琴莫抚相如引,宝鼎休焚韩寿沉。”

  【韩寿香】 南朝梁·刘孝威:“月纤张敞画,荷妖韩寿香。”唐·刘禹锡:“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

  【异香寄寿】 清·纳兰性德:“异 香专寄寿,射鸟莫过冯。”

  【香传贾娘】 唐·杨巨源:“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

  【香寄韩寿】 北周·庾信:“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

  【贾氏窥帘】 唐·李商隐:“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贾阁香空】 元、钱抱素:“花明柳暝,念贾阁香空,谢池诗冷。”

  【韩令偷香】 宋·李清照:“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

  【韩寿偷香】 宋·欧阳修:“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韩椽偷香】 宋·杨亿:“应知韩椽偷香夜,犹记潘郎掷果年。”

  【韩寿畏香飞】 宋·晁回:“陶潜知梦稳,韩寿畏香飞。”

  【然香望韩寿】 南朝陈·卢询:“然香望韩寿,磨镜待秦嘉。”

成语典故大全7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成语典故大全8

  词目过时黄花

  发音guòshíhuánghuā

  释义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知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示例:今该转机已成~。★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一回

  近义词:明日黄花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例句:哎——这真是过时黄花,可惜啊!

  扩大知识面,拓宽人文视野,可以说是小朋友们的一笔财富。

成语典故大全9

  人物简介:

  潘安(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汉族,河南郑州中牟人,出生于中牟。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岳二十岁,时晋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洒洒千言,辞藻优美,为众所疾,遂十年不得升迁。岳三十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岳在任上有政绩,太傅杨骏引岳为太傅主簿。骏被诛,岳除名。岳性轻躁,趋于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并为“贾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赵王伦篡位,孙秀专政,遇害夷三族。

  成语典故:

  掷果盈车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潘安人长得很美,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

  白发悲秋

  潘安三十二岁仕途不顺、妻女病亡使他那密云般乌黑的秀发添了几缕银丝,当时正值秋天他借古人宋玉、贾谊悲秋的典故写下了《秋兴赋》,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唐·李德裕《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明·无名氏《石榴花·题情》套曲:“我为他只落得心焦无聊,这离情怎消,谩赢得潘鬓沈腰。”

  花县令

  潘安做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令满县栽桃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遗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安,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而这也是中国最早“花样美男”的出处。庾信《枯书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李白《赠崔秋浦三首》之三:“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村。”《桃花扇》“家近洛阳之县,不愿栽花”,该典故常用来形用为人潇洒、风流(注意不是男女的风流)。

  金谷俊游

  当时西晋开国第一开国功臣贾充的外孙贾谧权势滔天,贾谧喜好文学,开阁延宾。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齐国左思、中山刘舆刘琨等皆傅会于谧,号曰二十四友,其他人不得参与。这二十四个人占了当时文坛的十分之七。他们经常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园里饮宴作诗,故称之为“金谷二十四友”。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二九一年)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前往长安,石崇与众人在洛阳之河阳县金谷别墅设宴相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聚会,后人称之为“金谷宴集”,这次聚会和石崇所作的《金谷诗序》,后人王羲之效仿于是有了“兰亭雅集”和《兰亭集序》。“金谷宴集”中“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是酒宴上罚酒的鼻祖。

  拙政园

  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苏州拙政园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望尘而拜

  《晋书·潘岳传》中记载“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翻译过来就是,潘岳性格浮躁,趋于势力,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总是等到贾谧出门,看到飞起的尘土就开始下拜。

  潘杨之好

  潘岳在政治和为官方面也颇有建树,而其对妻子杨氏的忠一和深情,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身。杨氏在潘岳32岁时逝世,他为她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并未再娶。更成为千古佳话,有“潘杨之好”的评价。

成语典故大全10

  出处 《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遒文壮节,足以振靡起懦者,于汉季得一人焉,曰孔融。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建安中,献帝都许,累拜将作大匠。既见曹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操惮融名重天下而建正议,虑鲠大业。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操遂构成其罪,令路粹枉状奏融:「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竟坐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而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纵笔无结构,然雄迈之气,弥以不掩。其辞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嵇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能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宏矣。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欢!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当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不甚斫削,然疏俊可诵!又《荐祢衡表》,则于典丽之中,能为疏宕;虽野于班固,而茂于蔡邕。建安文章,雅壮多风,结两汉之局,而开魏晋之派者,盖融有以先之也。融所为五言杂诗「严严钟山首」一首,气郁勃而辞道壮:「远送新行客」一首,意凄惋而笔曲达;骨气奇高,不假藻饰。融与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璃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公干,并称建安七子。六子皆与操子丕植友善,各操辟为掾属;独融为汉尽命。平原祢衡,字正平,亦有文采,而不在七人之列。自以有才辩,而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惟善于融,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既为疏荐之,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于是遣人骑送之荆州刘表,复侮慢于表。

  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卒以见害,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独传《鹦鹉赋》,未极铺采摛文之能。其他文章,俪体行文,亦伤平典;雅而不壮,未及孔融之逸气贯注,淋漓行墨间也。盖融气盛于为笔,衡则思锐于为文,有偏美焉。

成语典故大全11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六○五引 《齐书》 曰:“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南史·江淹传》亦载,同。《南史·文学列传·纪少瑜传》:“少瑜尝梦陆倕(chui) 以一束青缕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遒进。”

  释义用法

  江淹字文通,曾梦见郭璞将以前赠他的五色笔索还,从此诗文无佳句。纪少瑜亦曾梦陆倕送给他一束青缕管笔,从此文章大进。郭璞、陆倕都是前代有名的文人。一般多称引江淹事。后以此典借指高妙的文思才情。

  用典形式

  【江笔】 唐·罗邺:“正哭阮途归未得,更闻江笔赴嘉招。”

  【吞笔】 唐 ·元稹:“思诵曾吞笔,投虚惯用刀。”

  【梦笔】 唐·李商隐:“征南幕下带长刀,梦笔深藏五色毫。”

  【彩笔】 唐 ·钱起:“彩笔有新咏,文星垂太虚。”唐 ·杜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宋 ·史达祖:“旧歌空忆珠帘,彩笔倦题绣户。”宋·王安石:“素书款款谁怜杜,彩笔遒遒独胜江。”元·耶律楚材:“长鲸海量嫌甜酒,彩笔天才笑小诗。”

  【彩毫】 宋·范成大:“小诗烦本事,任秃彩毫端。”宋 ·李维:“彩毫闲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

  【彩管】 元·耶律楚材:“免向江淹求彩管,莫学班氏弃毛锥。”

  【五色笔】 唐·杜甫:“雕章五色笔,紫殿九华灯。”宋 ·张孝祥:“龙腾虎卧摹不得,想君神授五色笔。”金·元好问:“殷勤五色笔,未用摧千军。”

  【五色毫】 唐·郑谷:“丹霞照上三清路,瑞锦裁成五色毫。”

  【文通笔】 金·元好问:“入梦终疑神女赋,写情除有文通笔。”

  【江令笔】 元·王恽:“彤管梦传江令笔,紫袍归抱上岩端。”

  【江郎笔】 清·王士禛:“若为乞得江郎笔,应较文通恨赋多。”

  【江淹梦】 唐·方干:“睡时分得江淹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才减江淹】 宋·周邦彦:“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江淹赋笔】 元·萨都拉:“安得江淹赋予笔,因而书作半生愁。”

  【梦中彩笔】 唐·李商隐:“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清·丘逢甲:“梦中彩笔新传得,要代欧阳更品花。”

  【江氏五色笔】 唐·李商隐:“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

  【梦失名家笔】 金·元好问:“梦失名家笔,书存遗子金。”

成语典故大全12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程炎震注云:“《晋书·玉衍传》取此,云衍尝丧幼子。盖以万年十九卒,不得云孩抱中物也。”余嘉锡案:“今《晋书·王衍传》作‘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吴士鉴注曰:“王戎丧子,年已十九,不得云孩抱中物。《世说》误衍作戎,合为一事。”

  释义用法

  王戎 (一说应为王衍)幼子夭折,山简前往吊唁,见王戎非常悲痛,就说,一个怀抱之中的小孩子,何至于此? 王戎回答:“世上最重感情的正是我们这样的人。后用此典表现人情感专注丰富,多指自己或自己一类的人。

  用典形式

  【情所钟】 宋·苏轼:“况复情所钟,感慨萃中年。”宋·陆游:“人生真与梦何校,我辈故应情所钟。”

  【情钟甚】 明·高启:“劝君不用情钟甚,即是当年未有时。”

  【我辈钟情】 明·唐寅:“莫道无情何必尔? 自缘我辈正钟情。”

  【我辈情钟】 宋·苏轼:“我辈情钟,古来谁似龙山宴。”宋·范成大:“我辈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宋·姜特立:“我辈情钟君漫与,为云为雨应难据。”

  【钟情我辈】 清·王夫之:“钟情我辈聊如此,瞥眼他生固不争。”

  【情之所钟】 宋·陆游:“情之所 钟在我曹,莫倚心肠如铁石。”

  【情钟吾辈】 宋·陆游:“自古情钟在吾辈,尊前莫怪泪沾衣。”

  【情钟我辈】 宋·苏轼:“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元·耶律楚材:“寥落龙沙寄此生,情钟我辈岂无情。”

  【忘情岂我辈】 宋·杨万里:“忘情岂我辈,能禁秋兴悲。”

成语典故大全13

  是指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成语典故大全14

  典源出处梁元帝 (萧绎) 《金楼子·兴王》:“夷雍之子名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依麋鹿以为群。”

  释义用法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为食,与麋鹿生活在一处。后以此典形容隐居山林。参见‘夷齐采薇”。

  用典形式

  【友麋鹿】 宋·苏轼:“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

  【同麋鹿】 唐·温庭筠:“暂对杉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

  【麋鹿友】 元·耶律楚材:“有道且同麋鹿友,谈玄能说虎狼仁。”

  【麋鹿迹】 宋·苏轼:“复穿鹓鹭行,强寄麋鹿迹。”

  【麋鹿姿】 宋·苏轼:“逝将江海去,安此麋鹿姿。”

  【与麋鹿群】 唐·陈子昂:“岂图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托麋鹿群】 唐·柳宗元:“方托麋鹿群,敢同骐骥槽。”

  【游麋鹿群】 元·耶律楚材:“苍生未识鸿鹄志,皓首甘游麋鹿群。”

成语典故大全15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阳楼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而身为朝廷重臣,范仲淹为人却极为正直,待人谦和,尤其善于选拔人才。

  据宋·俞文豹《清夜录》记载:“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接下来,我们便具体解释一下。

  话说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府的时候,关心帮助城中的文武官员。很多官员靠此得到了可以发挥自己才干的职务,因此都很感激范仲淹。有一个叫苏麟的巡检官,由于在杭州外县工作,所以未能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次,苏麟因公事见到范仲淹,便乘此机会给范仲淹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最先得到月光,朝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花草树木容易成长而开花,显现出春天的景象。

  苏麟是以此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巧妙地指出接近范仲淹的人都得到了好处,自己却始终未见提携。范仲淹读后心领神会,哈哈大笑。于是,便按照苏麟的意愿,为他谋到了一个合适的职位。

  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谋利的情况。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

  ——《清夜录》

  【求解驿站】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活学活用】和珅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每次朝中有什么大事,他总会比其他大臣早知道,完全是因为~先得月啊。

  【妙语点拨】苏麟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由于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一得到升迁,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平衡。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不太好。不说吧,心里又不是滋味。为此,他借诗传心意,委婉地请求范大人拉自己一把。学富五车的范仲淹心领神会,不久便为他谋了个合适的职位。这启发我们,求人办事时,方法得当,就会非常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

【成语典故大全】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杞人忧天01-24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12-18

关于智谋历史成语典故12-17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10-26

关于智谋历史成语典故15篇12-17

狼的成语大全11-24

秋天的成语大全09-22

成语典故作文合集七篇09-04

小学成语大全07-14

描写冬天的成语大全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