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15篇(优秀)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的故事1
推心置腹出处:西汉末年,政权被王莽所篡夺,建立了新朝。
推心置腹,西汉末年,政权被王莽所篡夺,建立了新朝。可是王莽对于处理政事,却十分无能。他怕别人以他篡汉的方式来夺取他的政权,所以对手下的人一个也不信任,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亲自处理,而政令的下达则全凭他当时的兴致,因此常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纷纷举行起义。当时声势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叫绿林军,他们拥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而同为汉宗室的刘秀也乘机起兵,投奔刘玄。
后来,刘秀率军在昆阳大败王莽的新军,被刘玄封为破虏大将军。接着,绿林军攻占了长安,杀死了王莽。刘秀受命攻打邯郸,很快又攻下了邯郸,杀掉了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玄见刘秀屡立大功,封他为萧王。
这时,北方尚未全部平定,于是刘秀又带兵北上。公元24年,刘秀率大军来到郞地,围攻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铜马军。经过麋战,铜马军被刘秀打败,有好几十万人投降了刘秀。
刘秀把这些投降的军认一一整编,编人自己所属的队伍中。而铜马军中的那些原来的将领,仍一一派给他们官职,让他们仍带领原来的人马。
但铜马军的将领却忧心忡忡,他们感到自己原来是刘秀的敌人,将来一定不会有好曰子过,甚至担心将来刘秀会杀死他们。
刘秀知道他们的疑虑后,便只带了阏个随从,到新投颇的各营去巡察。这些投降的官兵们看到刘秀这种完全信任他们,没有丝毫戒心的作法,便高兴地在私底下说:“萧王这个人很诚恳,他跟我们椎心置腹,我们怎能不为他卖命呢?”
这样一来,刘秀实力大增,后来他终于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东汉王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
成语的故事2
班门弄斧
这个成语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显露自己的本领,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故事开始啦~
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工匠叫做鲁班,他出生于世代工匠的家庭
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土木建筑工程劳动
他的手很灵巧可以制作很多工具器械,他能制作很多精美的器具
有一个年轻的工匠学徒,他觉得自己的本事已经到家了但是没有人知道
为了不埋没自己的本事他想了个办法
决定去街上看看有没有机会证明自己。
一天,他漫不经心的走在大街上走到闹市的门口
大声的说:“大家看过来咯~看到我手上的这把斧子了么?
只要经过我手上的斧子加工就能做出无比精美的家具。”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肯定在吹牛,就指着远处的豪宅说
“小兄弟,你能把我家的宅子装修的`比这家人家还好么?”
年轻的工匠说:“当然可以啦,我告你们,曾经鲁班都请教过我问题
就做个宅子怎么可能做不出来?”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
这里的家具大多都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得出更好的么?
年轻的工匠发现牛皮吹破了,红着脸跑开了
成语的故事3
【拼音】xiǎng è xíng yú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国歌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席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习。
【典故】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列子·汤问》
【释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近义词】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
【相反词】悄无声息
【示例】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成语造句】
◎ 无数人前呼后拥,旌旗蔽日,鼓乐的'喧嚣响遏行云。
成语的故事4
【注音】yǐ yáng yì niú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与齐宣王谈论治国之道,齐宣王问孟子国君要有怎样的仁德才能统治天下呢?孟子说要爱护人民才能天下无敌,于是孟子讲他听大臣说齐宣王以羊易牛去涂新钟的.故事,认为齐宣王有慈悲心,足以统治天下了。
【典故】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孟子·梁惠王上》
【解释】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相互替换
【结构】偏正式
【示例】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成语的故事5
【拼音】qīng kuāng dào guǐ
【成语故事】东晋丞相王导给太尉郗鉴的女儿做媒,把侄儿王羲之介绍给她。郗鉴亲自上王羲之家,别人指着东床坦腹的那个就是。谢安、谢万经常去郗鉴家玩,郗鉴倾筐倒箧地款待他们,而对“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两个妻舅却比较冷淡。
【典故】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释义】庋,放东西的架子。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全部倾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检。
【用法】作谓语、状语;比喻全部倒出来
【近义词】倾筐倒箧、倾囊倒箧
【同韵词】敲膏吸髓、旦夕之危、乐成人美、听风听水、重山复水、十全十美、线抽傀儡、流觞曲水、累苏积磈、剩汤腊水、......
成语的故事6
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晋景公侧耳倾听。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诊断病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这一故事在史料中记载为:“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成语的故事7
[释义]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语出]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正音] 精;不能读作“jīn”。
[近义] 锦上添花
[反义] 粗制滥造 得过且过
[用法] 含褒义。多用在对技术、学问的钻研上。一般充当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例句]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英译] constantly strive for perfection
典故
先秦·孔子《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木匠出外做工。时值秋天,要回家收秋。几个月下来整天忙于工作,挣了许多银子。可是自己的头发也长得很长了,要回家啦,怎么也得剃剃头吧。小木匠挑着自己的家伙式正走着,看到一家理发摊点,只见一位理发师傅,白白胖胖,粗手粗脚,看起来很笨拙,身穿白大褂,坐在凳子上抽着烟,很悠闲的样子,看来还没生意。
小木匠心想正好在这里剃吧。走到理发师傅面前,放下自己的挑子,摸了摸自己压得难受的肩膀,伸了伸腰说:“师傅,生意可好啊!”。
理发师傅赶忙陪上笑脸:“借你吉言还好,要剃头吗?”
小木匠说:“是啊,要回家收秋啦,理个光头吧”。
“好嘞”理发师边说边倒热水,边招呼客人坐下。小木匠稳稳的坐下后,理发师傅仔仔细细的给小木匠洗好头,不慌不忙的当好剃头刀边说:“师傅有三个月没理发了吧”
小木匠略一掐算:“师傅好眼力,整整三个月,一天不差”
理发师傅说:“师傅喂,我要开始剃啦”说着,将剃头刀子在小木匠的眼前一晃,手指一搓向上一扔,只见剃头刀滴溜溜打着转,带着渗人的寒风向空中飞去,当到落下时,只见剃头师傅手疾眼快,一伸手稳稳地接住剃头刀子,并顺势砍向小木匠的头,这下可把小木匠给吓坏啦。“啊!”声还没叫出,直觉头皮一凉,紧接着听到“嚓”的一声,一缕头发已经被削下,这时小木匠才“啊”的一声,刚要一闪:“你要干什么?”。剃头师傅用肥胖的手往下一摁说:“别动”说着,刀又旋转着飞向空中,小木匠用力挣扎着要闪,可是被剃头师傅按得紧紧的不能动弹,说时迟那时快剃头师傅一接旋转的刀,嚓的一声又是一缕头发落地,小木匠脸都吓白啦,又不能挣脱,只好闭上眼睛,心想:“这下完了,小命儿不保啦”。只见剃头师傅就这样一刀接一刀,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就给小木匠剃好了头,拿过镜子一照,嘿,一点没伤着,而且剃的锃明瓦亮。
这时小木匠才长舒一口气,从惊悸中苏醒过来,但浑身还在颤抖。突然,一只苍蝇嗡嗡着正好落在剃头师傅的鼻子尖上,小木匠手疾眼快,从自己的.挑子中抽出锛子抡圆了照着剃头师傅砍去。这是剃头师傅刚要用手赶走落在鼻子上的苍蝇,只见小木匠双手一起,不知什么东西砸向自己,只感到眼前一晃,一阵风,从面前吹过。剃头师傅更是吓了一跳,还没醒过味来,只见小木匠将锛子头向他面前一伸,只见上面半只苍蝇的两只翅膀还在呼扇,小木匠又拿了镜子给剃头师傅一照,剃头师傅又看见另一半苍蝇落在自己的鼻子上,两只前腿还在伸张。原来,活活的一只苍蝇被小木匠这一锛子劈为了两半。看完两个人哈哈大笑,相互佩服对方的技艺精湛。
成语的故事8
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解释: 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成语的.故事9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
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成语的故事10
以强凌弱
孔子有个朋友,叫柳下季,是一位大贤。柳下季的弟弟跖是一个强盗,人们都管他叫做盗跖。一天,孔子去找盗跖,想劝他改邪归正,像他的哥哥那样,当个受别人尊敬的人。
盗跖一见孔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对他说道:“你这个欺骗天下人的伪善之人!今天,你如果顺从我的心意,我还可以饶你一命,否则的话,我就一刀宰了你,摘了你的心当饭吃!”
孔子听了,毫不害怕,说道:“凭你的'才华,足可以成为一路诸侯,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你却当起了强盗。难道‘强盗’二字就那么好听吗?我劝你呀,还是不要舞刀弄枪、侵犯百姓了。”
盗跖觉得孔子的话不合他的心意,就说道:“你不要用功名利禄引诱我,我可不是愚昧的人!当初尧、舜位居天子之位,可是如今他们的子孙连立锥之地都没有。所以我对荣华富贵是不稀罕的。”
说着,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从黄帝以后,天下就争斗不止,到处打仗。尧和舜当了天子,就设立了百官。商汤起兵谋反,居然把他的君主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起兵造反,更是逼得君主自焚而死。从此以后,社会上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欺负少数。所以从商汤、周武王开始,全是靠征伐杀戮而犯上作乱。
“到了现在,你却把仁义之说传授给众人,欺骗各国君主,妄想靠这个牟取富贵。这样看起来,天下的盗贼就数你最大了。天下人真是糊涂,为什么不叫你盗王,而偏要称我为盗跖?”
孔子见话不投机,只得回转曲阜。回去后,他叹口气说:“我真是自己触霉头,闲着没事,亲身涉险。我这次不顾一切去摸老虎胡须,却险些被老虎吃掉。”
成语的故事11
【注音】shī mǎ sài wēng
【成语故事】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回几匹烈马回来。老翁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他的儿子因骑胡马摔断了腿,老翁认为不是坏事,后老汉儿子因腿伤而躲过战祸。
【典故】我家虽不宽余,也还可以勉强温饱,都因我无端的官兴发作,几乎弄得家破人亡;还仗天祖之灵,才幸而作了个‘失马塞翁’。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释义】比喻因祸得福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塞翁失马
【押韵词】闳大不经、诡诞不经、娓娓可听、裙布钗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夜月昼星、被发拊膺、身价倍增、体大思精、板上砸钉、......
成语的故事12
庄子在谈论“义”的时候,先列举出一些古代明君圣贤的故事来进行阐述。他说:“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通蹲)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意思是: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贤者许由,许由不干,逃跑了,商汤决定将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仅不接受,而且发了脾气;纪他听到了此事,担心汤再来找他,便带着他的众门徒躲避到窾水河畔去了,诸侯们听到后,担忧纪他投河绝世,络绎不绝前往窾水之滨吊慰;三年之后,申徒狄闻知这些贤士之事迹,甚慕其高名,遂投河而死。庄周在讲完这段故事之后,紧接着说了下边一段话:“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系兔脚的一种,类似绳网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意思是说:荃这个东西是用于捕鱼的.,不能得到了鱼,就把它忘掉了,蹄这个东西是为了捕捉兔子的,不能得到了兔子也把它忘掉了,言词是为了达意,也不能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言词了。对那些“忘言之人”我是决不与他们交谈的。
“得意忘言”成语,也是从这里来的。
成语的故事13
【注音】zhāi guā bào màn
【成语故事】唐高宗时期,朝政由皇后武则天代为处理,武后的野心很大,手段十分残忍。她废太子李忠立李弘做太子,后把太子弘毒死,立李贤为太子。他日夜忧思作《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出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语本唐·李贤《黄台瓜辞》
【解释】比喻一扫而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抱蔓摘瓜
【示例】狡日思逞,岂仅得一青岛而可以餍其欲哉?将见摘瓜抱蔓,舐糠及米,着着进逼,而无已时。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陕西学生一九一九年五月三十日通启》
成语的故事14
【成语名字】南枝北枝
【汉语拼音】nán zhī běi zhī
【近义词】:苦乐不均
【反义词】:伯仲之间
【成语出处】唐·李峤《鹧鸪》诗:“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成语解释】南枝向暖,北枝受寒。比喻彼此处境的苦乐不同。
【南枝北枝造句】这小院里的.人,南枝北枝的,贫富不均。
成语的故事15
【注音】zhī nán ér tu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典故】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
【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的态度
【相近词】听天由命、畏葸不前、望而却步
【相反词】知难而进、力争上游、再接再厉
【成语例句】
◎ 老巴尔扎克形貌虽俗气,但放眼天下,谁敢小觑拥有九十多部佳作的巨匠?早年,巴尔扎克的'母亲为了摧毁爱子摆弄文字的意志,煞费苦心地在巴黎一条陋巷中,为他租赁一间糟糕透顶的阁楼,预料他不久就会知难而退。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04-19
成语故事02-25
成语《如鱼得水》的故事11-06
成语故事经典11-07
经典成语故事04-28
经典的成语故事01-19
成语故事11-13
成语指鹿为马的故事11-25
关于成语的故事11-20
有关成语的故事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