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2-11-27 18:55:37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通用15篇)

成语的故事1

  返老还童这个成语出自于《云发七签》。

成语的故事(通用15篇)

  在东晋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一书中,有一则淮南王刘安“返老还童”的故事。

  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经常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翁前来求见,说他们个个都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守门人的通报,高兴极了,想必是仙人求见,忙开门相迎。开门一看,却见是八个老头,不禁哑然失笑道:“你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里会有什么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把他们赶走!”

  八个老汉听后哈哈大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那么请你再仔细看看!”话音刚落,八个老头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见,慌忙以礼相待,把八个儿童尊为贵宾。

  返:回归、恢复。“返老还童”现在常常用来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

成语的故事2

  【成语】反求诸己

  【拼音】fǎn qiu zhū jǐ

  【解释】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近义词】引咎自责、反躬自问、严于律己、闭门思过、反躬自省

  【反义词】怨天尤人、怨天怨地、苛求于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典故】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君王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迎击,结果伯启战败。部下们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反倒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民如子,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后,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成语的故事3

  从前宋国有位农夫,他美了一群小猪,到了冬天,他怕小猪受冻就捡来了许多干草,放进猪圈里,来为小猪取暖。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一只迷失方向小的小兔子,找不到了回家路,它觉得又冷又饿,浑身直打哆嗦,想赶紧找个暖和的地方住下这时它看见一个农家猪圈,里面有很多杂草,心想不如今日晚我就在这住一宿,有我最爱吃的食物,又能取暖。等天亮再走。余是,小兔子就偷偷的溜进了猪圈。因为天太黑,兔子不小心掉进了猪粪坑里。任凭它怎么折腾,始终没有跳出来。

  第二天一大早,农夫来喂小猎,他看见掉进粪坑里的兔子,欣喜若狂,一蹦三尺高,心想:今天终于能吃上一顿荤的了,他捞起兔子,拿到房交给妻子,给他炒了一锅香喷喷兔肉,俩口子吃着这味香可口的免肉,心里盘算着,要是能天天吃到兔肉的话,那该多好呀!农夫想着想着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余是他天天守在猪粪坑旁,希望能每天吃到免肉,可是那有不劳而获的事呢光想着吃免肉,他也不精心养猪了,后来随着他的小懒情,小猪便一个个连冻带饿的都死掉了。

  当邻居听到这件事以后,就给故事取了名子,叫守猪待兔,后来经过人们一传十,十传百,把守猪待兔改成了守株待兔,因为猪和株是同音,所以后来名扬天下的成语故事守朱待免,就是因这个故事而起。

成语的故事4

  【成语】轻尘栖弱草

  【拼音】qīng chen qī ruo cǎo

  【解释】比喻人生无常。

  【出处】《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曹)爽从弟文叔,妻谯郡夏侯文宁之女,名令女。文叔早死,服阕,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发以为信。其后,家果欲嫁之,令女闻,即复以刀截两耳,居止常依爽。及爽被诛,曹氏尽死。令女叔父上书与曹氏绝婚,强迎令女归。时文宁为梁相,怜其少,执义,又曹氏无遗类,冀其意沮,乃微使人讽之。令女叹且泣曰:吾亦惟之,许之是也。家以为信,防之少懈。令女於是窃入寝室,以刀断鼻,蒙被而卧。其母呼与语,不应,发被视之,血流满床席。举家惊惶,奔往视之,莫不酸鼻。或谓之曰: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耳,何至辛苦乃尔!且夫家夷灭已尽,守此欲谁为哉?令女曰: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时,尚欲保终,况今衰亡,何忍弃之!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司马宣王(按:司马懿)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曹氏后,名显于世。《梁书;鱼弘传》:我为郡,所谓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麞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丈夫生世,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欢乐富贵几何时!

成语的故事5

  【释义】乐:特别喜爱。疲:疲倦。

  成语的意思是指乐于此道,不知疲倦。

  【用法】形容对某一事物特别爱好,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成语故事】

  王莽末年,天下连年饥荒。刘秀加入绿林起义军,以恢复汉制为号召,取得了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力量逐渐壮大。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即汉光武帝。后来他又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厌倦了战争,同时他亲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痛苦,因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功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定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统治期间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汉朝又强盛起来,史称“光武中兴”。刘秀到六十多岁还勤于政事,天不亮就上朝,一直到日落才回宫。他一般不谈军事,但对经史义理方面的事却很感兴趣,不仅自己潜心研究,还时常召集公卿良将高谈阔论,直至深夜仍兴致不减。太子见父皇如此勤勉,便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但愿从此您能熙养精神,优游安宁。”刘秀听罢摇摇头说:“我很高兴这样,并不因此而感到疲劳。”

  “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永平三年,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思念光武中兴功臣,于是命人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阁。其中,以邓禹为首,其次为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冯异、王霸、朱佑、耿纯等,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成语的故事6

  【拼音】天经地义

  【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主人公】游吉

  【近义词】理所当然

  【反义词】天理难容、岂有此理

  【成语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成语的故事7

  【汉字】指鹿为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基本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贬义词

  【出处】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

  【成语故事】

  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

  后来,就连秦二世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的。

成语的故事8

  【拼音】qiú tián wèn shě

  【出处】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解释】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没有大志

  【押韵词】援溺振渴、忍饥受渴、漫天遍野、非通小可、横尸遍野、青鸟使者、龙战于野、是事可可、笼山络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见胸无大志的好友许汜来拜访,问他有什么时期。许汜说只想谋求田地,购置房产,陈登只是简单招待他,让他睡下床。几年后,许汜在荆州牧刘表手下任职,同刘备谈起此事,刘备说:“要是我就会让你睡地上。”

  【成语举例】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何等肚肠。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成语的故事9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问,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郤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承认下来.

成语的故事10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成语的故事11

  能文能武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载记·刘元海》。

  刘元海,名渊,元海是他的字,匈奴王;西晋末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建立汉国,称汉王。刘元海年轻时特别好学,尤其喜好读史传、兵法,《史记》、《汉书》、诸子之文“无不综览”。他曾经对人说:“我每次看史书传略,常常蔑视陆贾、随何能文而不能武,又蔑视绛侯灌婴、周勃能武而不能文。‘道’是由人来发扬光大的:有一个方面不明白,这是君子所引以为耻的。陆、随二生碰到汉高祖刘邦这样有作为的君王,可是不能建立诸侯的大业;灌、周见公跟随太宗汉文帝那样英明的皇帝,可是不懂开创教育这样的美事,多让人惋惜啊!”于是“遂学武事,妙绝于众”。

  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简化为“能文能武”,用来启发人要借鉴历史经验,改变那种能武不能文或能文不能武的状况。

成语的故事12

  成语释义:

  一个名叫叶公的人爱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爱,甚至实际上惧怕它。

  来源追溯:

  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故事链接:

  春秋时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自称叶公。这位叶公爱龙成癖,他身上佩带的剑、凿刀等武器上都饰有龙纹,家里的梁柱门窗上都雕着龙,墙上也画着龙。叶公爱好龙的名声传扬四方。

  上界的天龙听说人间有这么一位叶公对它如此喜爱,决定到人间看望叶公并表示谢意。

  这天,叶公正在午睡,一时风雨大作,雷声隆隆,把他惊醒。叶公忙着起来关闭窗户,不料天龙从窗口伸进头来,叶公吓得魂飞魄散,夺门而逃。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巴横在面前,挡住了去路。叶公面如土色,顿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天龙瞧着半死不活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得扫兴地飞回上界。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好龙,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学以致用:

  喜欢什么,嘴上说的仅仅只是表面现象,只有心中实实在在的喜欢,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才是真心地喜欢。在对于业余爱好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真心实意,否则只能犯叶公好龙的毛病。

成语的故事13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述而》。其中的冯读ping音(凭)。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路虽然身强力壮,勇敢无畏,但做事考虑不周,缺少智谋。为此孔夫子不太喜欢这个学生,子路知道后心里也不太服气。有一次,子路有意来询问孔子:"假若你来指挥军队,那么你将需用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徒手和老虎搏斗、徒步过河、死了都不埋怨的人,我是不能用的,因为这种人有勇无谋,拿自己的生命随便冒险,我所需用的是办事小心谨慎,善于筹划并能认真完成任务的人。"

  现通常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冒险行事,有勇无谋之人。

成语的故事14

  【成语】多歧亡羊

  【发音】duō qi wang yang

  【释义】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 向,误入歧途。引申为泛而不专,终无所成。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近义词】泛而不专

  【译文】杨子的邻人走失了一只羊。那人央请了许多亲戚朋友一道去寻找(丢失的羊),又请杨子的家童也一同去追捕。杨子说:"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杨子的家僮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丢掉了!"杨子问:"怎麼会让羊走失呢?"邻居说:"每条岔路的中间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脸色变得很忧伤,过了些时还不说话,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便请问杨子说:"羊不过是只贱畜,而且又不是老师的,为什麼为了这事整天都不笑呢?"杨子没有回答他们……心都子就说:"大路因为岔路多了而走失了羊,学者则因为不能专心一致而葬送了一生。"

成语的故事15

  成语释义:

  比喻采取行动有所顾虑,想干而不敢放手去干。

  来源追溯:

  《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故事链接: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和政论家。他写的政论文,都能切中时弊,提出不少重要的见解。其中的《陈政事疏》(又名《汉安策》)指出,当时诸侯王割据一方、竞相扩充实力的局面,隐藏着分裂中央政权的危机,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贾谊在《陈政事疏》中还提出,应该坚决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管辖的大小官吏,好比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界限分明,不可混 淆,做到尊卑有序。百姓犯了法,可用在脸上刺字、鞭打等手段去惩治;但王侯大臣犯了法,不能采用这些刑罚,而应用“廉耻节礼”等封建道德来约束。王侯大臣 即使犯了大罪,也只能赐他们死。

  为了说明自己主张的正确,贾谊引用一个谚语说:本来想用东西投掷老鼠,但顾忌会打坏它旁边的器物。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对老鼠旁的器物尚有所顾忌,不用东西去投掷它,何况对贵臣的处置呢。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对他们施用惩治老百姓的刑罚,就会损害皇帝的尊严。

  学以致用:

  在工作中,对面一项改革方案,有些人瞻前顾后,担心投鼠忌器,由于这种心理上的胆怯,结果方案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成语的故事(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12-24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15篇11-24

成语小故事通用15篇03-16

关于成语故事(通用15篇)11-22

有关成语故事(通用15篇)11-20

成语寓言故事通用15篇11-16

成语指鹿为马的故事11-25

关于成语的故事11-20

成语故事11-13

成语请君入瓮的故事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