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读后感(范例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海海》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海海》读后感1
人生海海,谁主浮沉?
麦家的这本书让我一直以为是他的自传,直到叩问度娘才死了这条心。想来也是,什么人才能拥有上尉一样的人生呢?经历战乱而独善起身;多朝更替而名声泰然;偏居一偶却众望所归。
再讲故事,已然没多大意思了。这是小说,任何复述都是对原文的赘述。格物致知,能悟出多少,正确与否尚且不明,这只是个人见解。
我看到人的深深局限性,像是上吊的绳子,勒死人的脖子,动弹不得。爷爷一代乡绅,英明聪慧,却被名声勒住喉咙。为了还儿子“鸡贼”的清白,不惜出卖好人,惨淡收场。爸爸重情重义,又为情所伤。因为内疚,草木皆兵,被折磨半个世纪。上尉一位名医,悬壶济世。却为猫所困,处处被人拿捏。
稻盛和夫曾说了一句很有哲思的话:人生的意义,大致就是让你的心志在自己死去时,要比出生时更加完善。简而言之,人生海海,世人浮沉,不过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心志,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罢了。
就如柴静说的:一代代人都是相似的.存在。世到如今,依旧有人歧视同性恋,依旧有人视牲畜性命大于人命,依旧有人忙于名利,受不得脸上半点污渍。我们人类,依旧在大海漂泊,进化的彼岸远在天边。
时代由一个个人构成,人生海海,人是水,构成了海,但人作为水,却控制不了海。如果人性具有劣根性,那么时代也还在轮回。战争从未熄火,党派争执从未停止,阶级压迫从未放缓……我已经不看新闻了,世事让我厌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人有人的局限,时代有时代的局限。我眼拙,看不出这个世界是在螺旋式上升,还是圆圈似的往返。就像是学校长跑,一圈又一圈,跑到力竭,跑到气喘,跑到扑倒。一圈圈都是相同的风景,梵天一梦,今夕何年。
人生海海,但总有一天也会海枯石烂。在单调贫乏的生活,我们的跑道越来越小,已然没有机缘去突破自身局限性。麦家,你是拓荒者,你的海很大,但我只有一片湖而已。湖很浅,很小,很安宁,也很无趣。
我羡慕你海的波涛汹涌,你垂涎我湖的波涛荡漾,我们之间,有一栋围墙,无论在那边都不会满足。这大概就是人进化的动力吧,也是一个个大写的圆圈。
《人生海海》读后感2
上一本书是《倾听孩子》,9月1号开始看,到前天晚上才看完,拖拖拉拉,总像是一个心思,但又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读完,好在总算看完了。
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买了好久的《人生海海》,麦家的作品,之前听过《风声》,看过《暗算》,但对于小说的作者是陌生的,直到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了,对《人生海海》的介绍,才知道了麦家的名字。
听名字,像是一部充满生活哲理的鸡汤书,但打开才发现是长篇小说,我已经好几年没看长篇啦,还是心气浮躁,坐不住。上一本还是《追风筝的人》,在16年春节期间读了一遍,至于买的那本现在几乎快忘记名字的《傲慢与偏见》,历时好几年,依然还有一半没看完。
由爷爷开篇,讲到村外的前山、后山,再到村子,再到村子里的人,到本书贯穿始终的上校。我想既然我用上校称呼他,说明我的立场还是很坚定的站在了上校这一边。
先说爷爷,有些文化底蕴,教过私塾,明白大是大非,最终却为了儿子,或者更准确的说为了自己的面子,举报了上校的藏身之处,遭到全村人的唾弃,被自己的子孙孤立,郁郁而终。
父亲这个人给人感觉唯唯诺诺,但可以为了朋友而不惜触犯法律,违抗老子的命令;也为了自家孩子的安宁,独守着“鬼宅”不让子孙靠近。
我觉得上校这一生还是值得的,于事业,他落魄过,也成功过;于生活,他爱过,也恨过;对朋友,他掏心掏肺,对乡亲,极尽热诚,对敌人,绝不留情。从最初的大家对他的各种猜疑,奚落,取笑,到后来的受人尊敬、敬仰,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本心,无所谓外界的看法和传言,这样的人活的.纯粹,除了小腹上的几个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啥的字,一生光明磊落。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最终以一个3、4岁孩童的心智,以80多的高龄,长眠于亲人身边……
那几个字,是他一生的痛点和隐晦,别的都无所谓,就是这几个字,葬送了他后半生的安稳。我也纳闷,他为什么就不想办法去除呢?以他的聪慧,用医学的办法,或者直接简单粗暴的用烙铁,也足以让那几个字消失,但他没有。
对林阿姨,他应该是爱过的,不然他不能冒着敌人的轰炸去救她,也许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才竭尽所能的保护她周全后,又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拒绝她。至少是信任的,才会把心爱的两只猫托付给她。如果没有那个坏人,摸黑占了林阿姨便宜,让她以为是上校的人,即使她们结不了婚,也会彼此倾心,做一世红颜,不是夫妻,胜是夫妻。
不过还好,最后他们终究还是成为了夫妻,并最终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生,足矣。
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句,如“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世界上命最值钱,我被人骂成太监都照样活着,你死什么死,轮不上”等等~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感觉很压抑,因为上校的结局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很差。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推开一扇窗,赋予你智慧也许就会没收点儿你的颜值,人总要在大千世界中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不忘尘世走一遭。
《人生海海》读后感3
这十天里,我读了一本书《人生海海》,这本书的作者是麦家。他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人在那个时代里的一生。
这是关于上校的一生,他曾经有让人艳羡无比的荣誉和一生,他当过医生,用自己超群的医术,在战场上挽救了多数人的生命;他当过特务,与日本人周旋,打探情报。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上校用自己小小的手术刀救了多数面临死亡的生命,医术超群的他在战场上救人,妙手回春。而本是有时机当上副院长的他,却被另外一位候选人设计陷害,被开除,只能回家乡。
他经验过,但他从未向生活屈服过。他曾经为国家诞生入死,他在日本当特务,与一个个阴险狡作的人周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他自己却被川岛芳子所害很深,在他的小腹上刻上了让他屈辱一生的字。
他为守护自己的尊严,宁愿不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也要守住这隐私;他和善,爱惜生灵,他给他的猫最好的,不管什么时候,心中仍惦念着他的猫;他坚毅,在被司令抓起来后,仍讪笑司令,尽管生活残酷地对待他,但仍旧乐观面对生活。他是一个英雄!
最终他等来了情愿守候他一生的人,他为了守护自己仅剩的尊严变成了疯子,他的智商仅有七八岁小孩一般。而她用自己的和善打动了全村人,大家都情愿她将上校接走,上校得以度过那静谧华蜜的晚年。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志气,活着才须要志气。可能人生漫长,我们不知道将来有多少风风雨雨,有多少苦难。但我们可以英勇地去面对将来的一切,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残酷,它是无情的。但只要我们还酷爱生活,信念满满,我们总能望见将来的美妙。
上校,他是一个英雄。他被岁月的洪流遗忘了,被黑暗而残酷的社会摧残,被生活熬煎。即使“身败名裂”的他被现实熬煎,但他仍旧情愿乐观地去对待生活。
生活像大海,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是晴天,什么时候是暴风骤雨,但我知道前面必须有盼望,必须会到达那幻想的此岸。
《人生海海》读后感4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过好这一生?作为一名福建人,看到自己的家乡话出现在麦家新书的封面上,有点小确幸。
小时候,就记得长辈经常拿“人生海海,时机歹歹”宽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
作为一句纯描述型的中性语句,你可以用来抱怨生活不易的开场白。也可以用来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开导别人要豁达,看得开,困难终会过去的铺垫。
我觉得,麦家的《人生海海》,应该是后者。
作为和苏童、格非、毕飞宇等八九十年代就出名的作家年龄相仿的人,麦家成名太晚。直到20xx年才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
但由此他也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全新类型,加上后来的《暗算》和《风声》被成功影视化,他声名渐隆,有了「谍战小说之父」的`称号。
大器晚成的麦家,那几年自信心特别的满,对待很多事情他是非常武断非常强势。
直到20xx年,父亲忽然去世,《风语》和《刀尖》被评价为滑坡之作,麦家决定沉默,直到8年后的20xx年,麦家终于写出了让自己更满意的作品《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的故事,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主角是个叫“上校”的男人,在大家还挣扎在温饱线的时候,他已经吃得起肉、养得起猫、生活体面而讲究。村里的人传他是太监,传他是汉奸、传他是女特务养的男宠。也传他医术了得,救过大首长的命,还是个潜伏者。但不管哪个角色,他在外面的故事都轰轰烈烈,有板有眼,是村里那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直到红卫兵来到了村里,上校一生,仿佛过了普通人的好几生,他学啥会啥,做啥成啥,所以年轻时候出生入死,忍辱负重,成绩斐然。
他熬过了战火的苦难,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是上天派来救人的神,上天怎么舍得我死?”却在中年饱受责难、践踏侮辱,于乱世不死、却疯于和平,这就是当年社会那番奇怪的模样。
麦家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人生原本就像海一般广阔无边,充满诱惑也充满疑惑,但就像潮水随时会产生新的行进,潮落之后必会有潮起。
就像五月天《人生海海》歌曲里唱的那样:"就算是整个世界,把我抛弃,而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所以我说,就让它去,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
《人生海海》读后感5
很久不看小说了,因为总觉得小说读起来虽然过瘾,但许多时候就像是吃一包薯片,吧唧吧唧嘴,解了馋却留不下什么。尤其前一阵我实在沉迷在简史类的书里,觉得他们带来的思索的启发性更强,有理有据地剖析世界,弥补了学问的空白。进而,更对虚构的、悬置于生活之上的小说有些排斥。
但《人生海海》,作家麦家潜心8年的新作,还是在各类文学大咖的引荐下——莫言、高晓松、董卿等等——被吸引了。
读罢,只觉得这本书,我可能会把它放在我书柜中最惹眼的地方,然后时常重温,竭力引荐。因为它不只是一本让人阅读起来感觉酣畅淋漓的小说,更有着很深厚的内在,让人难忘。
故事发生在江南的村庄,男主子公有两个名字:有人叫他上校、有人叫他太监。每一个村里的人,都有着对他的推测,每一句对他的描述中都有个转折:
“他是全村最稀奇怪异的人,怪异的名目要扳着指头一个一个数:
第一,他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是革命群众要斗争的对象。但大家一边斗争他,一边又巴结讨好他,家里出什么事都去找他拿办法。
其次,都说他是太监,可我们小孩子经常偷看他那个地方,似乎还是满当当的,有模有样的。第三,他素来不出工,不干农活,每天空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可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还像养孩子一样养着一对猫,宝贝得不得了,简直神经病!”
故事就此而绽开,在令人心碎的背叛中、在残酷的'斗争中、在宽容的救赎中,描绘了主子公的一生,说明了这些冲突。不仅是主子公,小说中也呈现了“上校”身边见证人的遭受——雌老虎、老巫头、劳保长、小瞎子和我,一波波历史的洪流——抗日、内战、xx,描绘了每一个人或缺憾、或懊悔、或悲悯的一生。
这本小说,极强的故事性肯定是过瘾的阅读,但读完后也会印刻下一个最深的感受:世事改变,命运多舛,人生海海,像航行上大海之上,人生困难多变,有一帆风顺的祥和,也有波涛汹涌的凶险。人面对前程,只有前进不止,不管怎样的际遇,始终要坚毅活下去。
读完整本小说花了2天时间,期间思绪完完全全的被故事占据。有时因为太过震惊悲恸,而停留在一段上不忍心再读下去。有时也被故事带着,想要一目十行,赶快知道后面发生的情节。
这本小说是段旅程,像是乘着文字,我搭上了一艘小船,航行在咆哮改变的大海上。上岸后,身体好像还在左摇右摆,适应不了陆地的平稳,不断回忆着沿途的风景。虽是令人揪心的感慨,也留下一段不会被磨灭的故事。
《人生海海》读后感6
前两天阅读麦家老师的书籍《人生海海》,阅读完第一小段内容,炊烟袅袅的乡村画面浮在眼前,一旦阅读有了画面感,我知道,这书不读完,我也放不下了。
文中有三段故事直戳我的泪腺,好似经历了人生的三个阶段。
感受少年侠客,志在四方,硝烟弥漫下隐忍付出,舍小我为大义的意气风发。文中的“上校”在战争年代成为神一般的男子,我认为与他的坚韧聪颖有关。做木工,手艺就是生意;上战场,本领就是性命,练好本领就是保住性命,上校想到做到,仗打一路,他练了一路本领,也捡了一路性命。
感受为了活着,把苦难嚼碎吞进肚子里,逼自己苦撑的麻木与极限。文中的`“我”为了逃避爷爷给全家带来的不幸,背井离乡,在艰难境遇中遇到了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失去了所有亲人,因为无奈,只好用身子抵出头费,给龙头还债,过了几年,她攒了些钱逃了出来,也不忘帮助文中的“我”,两人就这样在苦难中抱团取暖。可苦难专找苦命人,车祸中,前妻和肚子里的孩子离开人世,但她临终前希望我活着,带着她的那份希望活着,我知道,她只是不想我死。就这样,“我”带着妻子的骨灰流浪三年。
三年后,在捡垃圾的途中,遇到了现任妻子,后来她告诉我,一个能把妻子骨灰随身携带三年的人,一定是个好丈夫。患难里滋生的爱情,也让“我”逐渐摆脱困境,通过努力,摆脱了贫穷,可这一路走来,吃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也感受到爱意流动,历尽千帆后,平淡来之不易,但还是晚来一步。林阿姨找到“上校”时,他已经疯了,她带走了发疯的上校,为他求医治病,用余生相守,在这破败的残垣上,守着你,一起度过后半辈子的时光。上校临终时,林阿姨也为自己扎上了针,选择与丈夫一起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林阿姨想要的,只有余生相守,希望我们还有来生。
书中的人生经历大起大落,给我无限冲击感,内心尽是哀痛与悲伤。作者还算手下留情,笔下人物结局没有让我们太过于意难平,一个还不错的收尾,但这个不错的结局遭遇的磨难代价太大了,大到好似让人死过一回,或许遭遇过磨难,拼了命活过来的人才明白,生活就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还是得兴高采烈地活。
人生海海,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海海》读后感7
《海海人生》是横尾忠则的自传。如果人生有三部曲的话,这部最早出炉的自传严格来说是居中项,时间跨度从1960年到1984年。
横尾忠则是谁?书中简介有关其履历统共1200余字,根本无法浓缩。他是插画家,平面设计家,艺术家,这三个头衔层层递进,又犬牙交错,因为他是跨领域的艺术家。
书籍制作者有巧思。横尾忠则的作品,翻遍全书几乎无迹可寻。单从寥寥数张黑白插页照,拜访三岛由纪夫,与高仓健参加综艺节目,主演大岛渚电影,去约翰列侬家串门,为卡洛斯山塔那设计CD封面等等,就约略可见其驰骋设计、文学、广告、剧场、音乐、电影等领域的惊人活跃度和过人才情。尽管《海海人生》的主角是横尾忠则,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途中,一路频频与各领域的超能力者相遇相知,纵情捭阖,读来着实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由此衍生的涉及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注释条目有617条之巨,不妨连缀而成多元的微观艺术史,又平添了阅读乐趣。
在作品缺席的前提下,有助于读者完全沉浸于横尾忠则的文字表达,借以臆测他的创作风格。见字如见人,越读越觉得这个家伙实在善于兴风作浪,乱来有趣到不可理喻加独一无二。相信他作品的辨识度一定很高,哪天有幸邂逅他的作品应该不难相认。
比如在日本设计中心,承担朝日麦酒设计的时候,每次概念提案,对方都不接受,除非冠以总监名字。某次对方说了伤及他自尊的话,蓄积很久的横尾火山爆发,直接操起手边相框使尽全力打对方的.头……殴打完毕就直接回家,打算辞职。结果翌日被上司拖去朝日公司道歉,没想对方劈头先赔不是,而且事后还将其他重要的设计工作交付给他。
比如他替主流杂志三岛由纪夫的散文连载专栏绘插画,虽说珍惜与偶像工作的机会,可过于得意忘形,用反讽的风格“丑化”对方,原本对他赞誉有加的三岛由纪夫不得不请他来家里一趟。横尾忠则心很大,以为偶像只是看起来在生气,说不定并非他本意,就跟他不停兜圈子。结果被逼到悬崖的是三岛由纪夫,他建议决斗,横尾忠则自知没有胜算,就妥协了。可转身反省时,他更害怕改动自己的插画风格,决定还是誓死捍卫三岛先生带有恶意的形象。
比如在周刊为小说家柴田炼三郎画插画时,因企划需要,两人一同在高轮王子饭店住了整整一年。横尾忠则对编辑提出任性要求。明明他和编辑都非常讨厌蛇到连蛇这个字都不想看到,却在被迫要画蛇的时候表示没有真蛇画不出来,想试试对方的能耐。彼时已三更半夜,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挂在嘴边的编辑,果真将不可能化为可能,从蛇肉店带回一条空降在横尾的房间。可耍赖的插画师还是没有勇气看真货,最终翻图鉴来解决。
比如与高仓健上11PM这档综艺节目。因为焦虑紧绷的关系,两人完全罔顾设计好的剧本,只是一味保持沉默。后来横尾忠则豁出去开了口,但简单的抛接问答后,再次双双陷入沉默。待高仓健起意攀谈,诞生了戏剧性的场面。“横尾先生很适合留胡子。”“我是受披头四影响才开始留的。”紧接着一声“哎呀!”他就变得非常害羞地砰一声低头趴在桌上了,就这样保持低调形象到节目结束。在此期间,高仓健无法唱双簧,只好掏出手帕来默默擦汗。
比如他透过UFO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将之视作生命哲学。超自然现象令他感动,即使汤匙弯曲这类现象都会叫他流泪。他对UFO的执念,梦境里开始出现外星人甚至搭上UFO旅行。只要听到有人见过外星人,就不远万里跑去打探资讯,交流情报。他觉得20世纪最浪漫的主题非UFO和外星人莫属,渴望成为通天裔。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仰望天空,与天外来客心电感应,还真的圆梦了!
读书小笔记
总之,整本书有趣乱来的火花四溅,通篇流光溢彩。率性更任性的作者笔下,步步海阔天空,全然脱离地心引力。
跟横尾忠则廿四年的人生华章相比,大多数人的时光不过是躲在黑匣子里旅行呀。
平面设计师时期的横尾忠则,创作和人生是割裂的。后来,因毕加索展开悟,横尾忠则选择回到过去,义无反顾地成为画家(第一志愿),由此创作和人生合二为一,迎来新的艺术巅峰。
太期待他的下一部自传啦!在等待的间隙,我决定试试神奇的定点观测UFO法。
《人生海海》读后感8
《人生海海》这部小说没有前言,也没有后序。想看看故事梗概以及名家对书的评价都找不到,一切答案都在这本书当中。刚拿着这本书的时候,在想“人生海海”是什么意思?读完以后才知道“人生海海”是闽南语,意思是人生向大海一样,沉浮不定,飘忽不定。由于有阅读任务在身,读起来更有目的性,看着看着,入迷了,被作者的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跌宕起伏的主人公命运所吸引。有那种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和急于想知道主人公秘密的迫切心情。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处描写都那么生动,那么传神,都那么惟妙惟肖。每一句都是经典,每一句都有哲理,如:爷爷说的“天大地大别自大”,“我”说的“什么体面,还不都是为别人套的行头”。还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报纸上说,用报纸上说,说明道理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譬如:“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心有雷霆而面若静湖,这就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幸福是养自己的心,不是养人家的眼”“网络让无数的人在希望中死去,在绝望中诞生”“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这些话语句句都有哲理,都是在生活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也是生活的真实。
《人生海海》我的理解是:人生就像大海一样,有时会风平浪静;有时会波涛汹涌;有时候会一帆风顺;有时候会惊涛骇浪。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好好活下去。就如书中说的: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如余华《活着》中说的: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有希望。我们还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的提升,只有当你达到一定境界时才会放下,才会懂得放下,才能真正放下。
文中的上校我觉得算是能真正放下的人,为什么说算是,因为他还是没有真正放下,因为自己的秘密。也算是真正的放下了,也因为自己的秘密。
上校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屈辱,甚至耻辱的过去,为了自己的尊严还是没有放下,不然他也不会出手伤了小瞎子。也算是真正地放下了,为了自己的尊严和秘密,一个人生活,不娶老婆,拒绝深爱他的林阿姨。村里人的风言风语他都知道,但还依然的照顾村里人,他也受到村里人的尊重和爱戴。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怎样才能真正的.放下,当你有了尊严和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放下。
水到绝处是风景,人到绝处是重生。只有好好的活着才有希望,才能重生。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是为了好好地生活,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内心的幸福,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书中说的: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别人眼的。亚里士多德说:人类的幸福主要源自内在。人幸福不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内在的幸福,内心的幸福。我觉得做人还是简单点好,就如余华在《活着》中说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书中的“爷爷”是个争强好胜的人,跟老保长吵架争辩每次都略占上风,每次都得意洋洋,但是为了所谓的尊严,为了面子,为了儿子的清白,这样争来争去,还是赔上了自己的老命,最终上吊自杀。
这本书凸显了上校的人性之美。上校的宽容,不卑不亢,上校的睿智等都凸显了他的心灵之美。上校经受的磨难和耻辱,决定了他的境界是高尚的,是高不可攀的,决定了他的境界之美。
《人生海海》读后感9
上校的前半生,努力的做着一个英雄。不遗余力的付出。却在风云诡谲的大环境下,被误解,被猜忌,被残害,没有被生活所善待。整本书看完。焦点一直凝固在上校的私密处。那里刻着的到底是耻辱还是荣耀。诚如后来上校失智后乐意展示自己那处秘密一般。算是活明白了。好坏都放下了。
人生海海,波澜起伏,到最后都会归于平静吧。
整本书,一直围绕着上校在展开。对群像的刻画还是单薄了点。
一个苦难的时代,是由一群苦难的人撑起来的。
看完书我能记得的,
第1个是上校,
然后是最后陪伴他的上校夫人,
还有以第一人称的我。
以及我的父亲,我的`爷爷。
老保长。
小瞎子。
其他人物的信息就很弱了。
看作者最后的落款是18年成书,19年定稿。
现在是19年6月份。
我也总算是看了一本新鲜出炉的书。
《人生海海》读后感10
感觉像读了三到四本不相干的书,风格太割裂。本以为麦家返璞归真写乡土,结果第二部分还是忍不住走向谍战传奇,最后变成十七年文学传奇和九十年代都市传奇。并不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文风,而叙述视角的不当切换也总让人出戏。麦家擅长讲谍战故事,这次想玩深度就漏了怯。大段大段的自白看似真诚其实极不真诚,人物像说书人一样讲故事,读者只能知道人物想告诉你的,但是人物其实并不可信。《人生海海》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传奇故事,没法深入探讨人类的心灵困境。那些被讨论到的困境,都是社会性的。包括主旨“人生海海”,不也是一句“报纸上得来的话”吗?
故事逻辑上其实有颇多破绽,明明都是相似的事件,有些奇迹可以发生而有些奇迹不会发生,一会儿神通广大一会儿无能为力,成为有选择性的发生,悲剧本身也变得牵强,太像是一个作者随心所欲构造的故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物自然生发的命运。心灵铺垫的薄弱和故事逻辑上的硬伤让人搞不懂书中每一次逃离的意义和必要。最讨厌那些说教气的句子,前半部分作者明明用童年“我”的视角去讲故事,但又太想讲道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就用“爷爷说”这种生硬的'方式表达。后半部分爷爷不在了,谁来承担这个说教的角色?于是又有了“报纸说”,其实都是“麦家说”,写杂文一样。作者强行介入文本其实挺没劲的,就像昆德拉说的,“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话虽然偏激了点但道理不假,能用一句话表达的东西为什么要写成小说?换句话说,这难道不是观念性的主题先行吗?感觉讲了这么多故事,就是为了那些“爷爷说”和“报纸说”的句子做注脚。也模仿一次这种句式表达:报纸上说,这种麦家式的表达,直接干瘪,像浅水滩,一览无遗。如果真正的好小说就像大海,那《人生海海》就像电影《罗马》的开头。最奇怪的是母亲的缺位,难道只有男人的传奇故事值得被讲述?六十天卖了六十万本,真的很会营销了。
《人生海海》读后感11
初读这本书时,感觉和《活着》有点像,只是说不出来哪里不太一样,它们都用故事来牵引着我不停的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正像书中那个年少的“我”,渴望着知道“上校”的所有故事一样。
然而,读着读着,发现它们不一样,一个是以第三者角度去描述一个故事,而另一个是以第一人称来描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既成事实,但在读的过程中,仍感觉到会出现变化和转机。尤其是作者对小时候心理状态的描述,简直就是活现了一个小孩子的样子,那种和大人们迥异又想要世界上的事情要符合大道理的心态,太让人有代入感了。
可是,换做是我,可能会对几十年前的事情记忆的那么清楚吗?甚至那些人物抓耳挠腮的小细节都能记清楚,又让我感觉到故事是不是被丰富过。
而不管这个故事如何,我仍然相信这是真实的,我看过好多类似的故事,有从民国的有解放初期的,这些故事都照应着这本书的真实。尤其是情感的真实,不论是亲人、朋友、还是夫妻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真切,来龙去脉是那么的明白。
看到临近尾声时,我感觉自己有点缺氧甚至有快要窒息的感觉,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对主人翁的“好运”和“挫折”相连接的惋惜,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而整部作品以人生海海来命名,又正是因为受这个事情的巨大冲击。这是从我看来,对故事主人翁第一个最大的冲击,从这里,我看到了一点主人翁的转变,后来虽然他仍有很多事情放不下,变得更像一个周围的普通人,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也在转变,变得尊重生命本身,而不是“面子”。
“面子”其实是这本书的核心,到最后,主人翁都想解开影响面子的心结,这个心结从主线人物“上校”开始,蔓延到每一个支线人物。人言可畏,这不仅仅是在特殊时期才会有的,在一个特定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他内心对一些事情的执念,甚至比人生本来的意义来的更重要。活着,不仅仅是活着那么简单,而必须在别人眼里“清白”的活着,才会感觉到心安。
“瞎子“是彻头彻尾的坏蛋,用这个坏蛋的不要“面子”来反衬其它人的要“面子”,直到最后,仍然在凸显这个对比,这是作者对道德的一种人生追求,也是传统意义下作为人的基本。
最后,就如看完《活着》一样,我的心情不是那么好,但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人生,人生海海,世界是多么的复杂多变,让我们以感情去看待生活,她让我们透彻的感受“喜怒哀乐”,而经历完海海人生,就会淡漠感情去看待生活,就像是看了一场戏。最终,所有人的归宿都一样,谁也逃不了这个安排,而只是在如何面对这个安排上,又因为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推荐朋友们看一看,可以对自己如何定义生活有一点帮助,也可以让我们更真切的去看人世间的真情。
《人生海海》读后感12
麦家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从来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生活。”初读《人生海海》这本书,我觉得他是太监,读到一半我觉得他是上校,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是英雄。
人生海海,是的人生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你不知道它的深度,更无法触及他的宽度。正如我们不知道有一天我们的日子会过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们会活到多大年龄。这些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生活自有他的轨迹,但是上校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生命的打击之后依然没有放弃热爱生活,没有放弃给爷爷写大字报。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无限的包容和热爱,以及对于他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的.大智慧能够让他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依然能够安然地活下去。
恐惧和羞耻心就像是一粒种子,一旦在人的心中种下,就会生根发芽,并不断地长大。上校那么勇敢的一个人,在战场上杀敌无数,救人无数的人,却被自己身上的一个名字所打倒。爷爷是被自己面子所打倒,其实也是怕自己丢了老祖宗的脸的恐惧让他铤而走险揭露上校,酿成这样家破人亡的悲剧,爷爷和父亲的结局并不比上校好到哪里去。至少上校是了无牵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爷爷和父亲呢?
爱的对立面往往是恨,恰恰也是所有不幸的开端。林阿姨因为爱上校而不得被惨遭小人暗算,一生都在赎罪,不管怎样,大概是命运的兜兜转转吧,最终两个人还是了。
人生海海,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善事,就是在为自己铺路,上校一生善良,最后虽然落的个傻痴的下场,但因为年轻时救过林阿姨的命,为自己的后半生铺下了路,也为自己积下了福。我觉得,人生海海这个名字真的好。其实想打九分,但是又没有九分这个选项,刚开始给了八分,后来想想还是给了十分,希望麦家能够再出一些这样的精品吧,这个时代需要您这样优秀的作家来荡涤我们急躁的内心。
《人生海海》读后感13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知道书中的“我”,爷爷,父亲,小瞎子,老保长,亦或是林阿姨,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几度浮沉之后,是否还有热爱生活的初心,但我知道,那个人一定有。
作为贯穿全文的上校,他是神秘的,也是令人好奇的,他就像是一个总也拆不完的谜团,重重叠嶂,云遮雾绕,每每在你以为看清时,一片浮云飘过,又另有玄机。
起初,他留给人的印象,是那个出手阔绰,养着两只猫的闲散富贵人,虽然偶尔深陷同男人“交好”的流言,但依旧无伤大雅,面对村民们友善的,不友善的传言,也都是一笑置之,看似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只是人言可畏,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好奇的,无论是“满嘴下流话”的老保长,还是常将“仁义礼智道德”挂在嘴边的爷爷,从他们的嘴里,真真假假,或多或少将秘密糅合着假象,散布开来,愈演愈烈。
生不逢时,经历过战乱救过无数性命的上校,终究逃不开命运的捉弄。反派当道,红卫兵敲开了上校死守秘密的大门,风云变幻,硝烟四起,从此安宁不再,上校开始了漫漫逃亡之路。
一边是带着秘密隐姓埋名,带着老母亲颠沛流离的上校;另一边是饱受闲言碎语,深陷水深火热流言中的“我”的家族。两害相较取其轻,爷爷为了守护家族的门风,守护家族的尊严,在小家和大义面前,他选择了前者,去告发检举上校的落脚处,从而将自己和家族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继而众叛亲离,自己落得个自缢的悲剧收场。
上校的前半生是辉煌的,他技艺超群,救人无数,获得数不清的军功章;上校的后半生是不幸的,深埋的秘密被揭开,遭人背叛,一代枭雄折损在宵小手中,受尽屈辱。可是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在种种绝望和不公平积累到一个峰值,常常又会有转机,所谓不幸中的万幸,说的便是来到上校的生命里,守护他到最后的`林阿姨了吧。
忘却了前尘往事,以天真懵懂的孩童心性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上校的一生,可叹,可泣,可悲却也可怜。《人生海海》是中国现代史的大半缩影,主人公们的兴衰荣辱,也是时代的沉浮。
如果说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常常陷在工作,写作,生活的种种交织之中,时而焦虑,时而烦恼,时而又有如困兽之斗的暴躁难受之感,让自己怀疑人生,有着对人生漫漫看不到尽头的绝望。
而这本书,给自己确确实实带来了心态的转变。不可置否,书中的故事可能或有夸大,或有润色,最终的呈现一定带着作者的修饰和完善,这其间的真实性暂且按下不表,但主人公历经艰辛,熬过重重苦难的意志,坚韧和努力生活的态度,带着治愈而来的力量,将当下的抱怨和不满慢慢融化,珍惜和感激当下的种种,让心态越发平和起来。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也就成了一座山。我们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红利,相应的,也就需要接受这个时代带来的挑战和不公。虽然万般皆是命,可我命由我不由人,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用怎样的心态度过每一天,却是你我可以做出的选择。
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就如同作者说的那般——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海海》读后感14
人生海海,读完上校的一生,才觉得自己生活上遇到的事都不是事,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聪明能干又爱国的上校承担了远远超出常人的责任,承受着非常人能受的身体的.折磨,人格的羞辱,阔达和隐忍让他坚持到最后。相比之前,主角的父亲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上校的能力眼界和担当,但是不妨碍他们保持一辈子最好的朋友。普通人只要能接受自己的平凡,保持初心,明辨是非,也一定能有自己的价值。主角的爷爷,原本是一个很明理的人,但是他只考虑自己家族名誉,而做出了伤害上校的行为。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他因为一己私心,不顾是非对错,终究让家族前途尽毁。村民也是一群不明理,不辩是非,随波逐流的人。之前都说着上校的坏话,嚼着上校的口舌,当爷爷把上校举报抓走后,又纷纷说上校是大好人,爷爷把他举报了,爷爷整个家族都是坏蛋,没法容忍他们继续留在村里,却全然忘了以前自己对上校的羞辱和鄙视。仿佛村里没有一个他们统一针对的大坏蛋,他们的生活就没有意思一样。当然,社会上多的是这样的人,孔子说没必要跟三季人辩论,对于这些人,根本不必在意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不招惹,能避则避,躲不掉也不必怕事。
《人生海海》读后感15
《人生海海》是麦家时隔8年之后的首部长篇之作,是我自读了《人物》文章——“麦家战争旷日持久”后,惦记要看的书,也是我第一次读麦家的书。电影《风声》、《听风者》也是他写的,是大作家,不过读完人生海海之后,我想把“大”字去掉,他的文字更像是长辈的娓娓喃语,说给蹲坐在前的孩子听,也说给自己听;故事简单不拖叠,干脆利落,每个人都能读懂故事,又能读到故事中人物刻画带来的身临其境,这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认真,认真观察生活,使文字更像是一种记录,所以读起来能使人真情流露。
承认绰号;
绰号大概是书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点,也是这本书的灵魂。书中故事的村里,每个人都有绰号,上校“太监”的绰号,更是把故事线给勾了出来。为什么叫太监,因为传上校裤裆里是“空”的,就因为这个事,还引发了“小瞎子”的“血”案,牵出全书一连串的故事,我最佩服主人公父亲“雌老虎”的绰号,为故事后半段拉上了关联;有时候,绰号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也是一段人生经历,甚至直接就是人生。
现在有绰号的人生活中很难听到,大家都称呼名字,仿佛少了一些人间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如履薄冰,形同虚设。有时候挺怀念读书时大家有绰号的时候,感觉那像一种荣誉似的,也证明了我的独一无二,不会像街上一喊啊伟、啊强之类,转头一堆人。不过绰号这东西也要分好坏,喜欢与不喜欢,坏的又不喜欢的,多数是别人取得,叫不得,叫了容易出事;我也有不喜欢的绰号,我曾试过躲它,也就变相在躲人,可这并不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它终究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承载了我那些存在于世的时光。——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一切都是命。
命是一种很难诠释的东西,它不仅仅代表人的睁眼与闭眼,也是把一个人漫长岁月,活这一辈的概括,是总结,是句号。当上校被主人公的爷爷出卖后,他选择了原谅,然后总结“一切都是命”,我本想用这句话作为读后感的题名,但是一想觉得缺乏生气,毕竟上校曾风光过,也被尊敬着,我们也一样,人生潮起又潮落,命也绝非都是,命只是有时。
一切又是什么,是经过?还是结果?可是结果也可能只是经过对吧?上校的后半生虽然疯癫了起来,比起从前的意气风发,似乎落魄了,但他身为“太监”却有了一个妻子,他的妻子照顾了他的下半生。对于她妻子,似乎这也是命,她举报他让他失去一切回到乡下;读到这里,似乎一切又不再是一切,起码不是上校认为的一切,他认为的一切一定不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他当下以为的结果其实只是一个经过。一切都是命,但书中又说:“做人如做梦,倒退几十年,我拿两个脑袋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天。”,我们忘了,命岂是我们能知道的东西,你猜不透,你也弄不懂,你在走,它在变,你在追,它在躲,也彼此相依。——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人生海海
什么是人生海海?我喜欢海,书名有两个海,所以我一下就认定要读;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喜欢这个东西,你就会去追逐,像我上一篇读后感写到的,下班之后去追逐夕阳,那一刻我想看到完整的夕阳,我就去了,这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是海的一部分,海海是众多的人生,我是这样认为的。书中说“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后面可能觉得解释有些模糊,又加了句:“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所以人生海海是叫人要活着的意思,那活着应该是怎样一个活法?
在人物那篇文章里,说到“和解”这个词,似乎这就是活着的一个要诀,但是文末却遭到麦家的驳回,他认为人生还是有不能和解的部分,而这部分该怎么才能和解呢?也许如书中所说:“有些事长进血肉里,只有死才能放下。”——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06-09
《人生海海》读后感02-04
人生海海读后感11-16
《人生海海》读后感05-20
《人生》读后感09-03
人生读后感11-08
《人生》读后感11-13
[优]《人生》读后感07-07
【优选】《人生》读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