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8 16:37:39 古诗 我要投稿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学习《清平乐.》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背景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作业:

  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自己的想象任选一诗写一段话。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注重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重点内容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更好的体会作者情感。

  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学生讲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读辛弃疾的《清平乐.》就要让学生了解辛弃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从而为学习文本做好准备。

  不同形式的朗读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本课运用请同学上台表演、连环画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不仅是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泊” )及新词。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绝句》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绝句》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叫绝句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写的。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出示“鹂(li)鹭(lu)泊(bo)”等三个字,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各宇的音、形,义。

  (2)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明白“黄鹏,白鹭,泊”等词语的意思。

  (3)听写检查。

  三、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汇报。

  (1)说一说每一句写的是什么情景?这个景色是在近处?还是在远处?为什么?

  (2)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

  (2)小组互相检查。

  (3)听写。

  三、理解诗意。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汇报。

  (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4)全班看读这两句。

  (5)自学第三、四句。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1、默写古诗《咏柳》。

  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

  (刮风下雨的声音)

  3、“花落知多少。”

  “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

  (不知道)

  “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

  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

  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

  (惋惜)

  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

  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4、练背。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生上台演一个孙子,师演奶奶,对话:

  奶: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奶: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奶: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奶: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奶: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奶:什么“知多少”?那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哎呀,我的孙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课后记】

  学生基本能学会古诗,了解诗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②诗:讠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7

  课 题

  古诗二首

  课时 两课时

  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互动修改意见

  导入环节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杭州的飞来峰呢?(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

  齐读古诗。

  学生汇报。

  学生串讲诗意。

  自由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齐读古诗。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 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写了什么。读后交流作者资料、写作背景。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1)小组试说。

  (2)指名汇报。

  (3)小结

  4、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名串讲诗意。

  5、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 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6、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练习“王安石变法”进一步理解)

  (2)乍听起来,是在谈论 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7、体会诗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借情喻理。

  8、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 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强调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整理复习中掌握了一种高年级语文课的复习方法--三重复习法。即:重积累――积累好词佳句;重朗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重拓展――注重学生情感知识的获取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主题,并在积累、诵读、实践中掌握复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 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 齐读课题。

  2、 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 学生字。

  2、 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 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试读,评议。

  2、 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 跟录音读课文。

  4、 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 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 学生试解。

  3、 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 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 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 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 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 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 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 理解带点字“遥 为 暗”。

  7、 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些古诗。

  二、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

  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

  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 闻、 眠、 落、

  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

  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 冻土、 燕子 鸳鸯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师补充。

  三、理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象、狗窦、雉、旅葵、舂谷、贻、秦、关

  4、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伴听。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三)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但佼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学生带感情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论指导。

  3、带感情再读诗歌。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于西林寺的墙壁上所题的-首诗。这首诗釆用写景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告诉人们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诗中以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在读书后豁然开朗的感觉。本诗以源头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壁、缘、鉴、徘、徊、渠”6个生字。

  2、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感悟诗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收集苏轼、朱熹的相关资料、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学习《题西林壁》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背诵默写。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因此,历代出现了许多歌颂庐山的诗篇。你们熟悉的有哪些?

  教师视学情整理、归纳。《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件出示上面这首诗,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2、请学生自已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强调岭(lǐng)峰(fē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这-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快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下来?同桌先试着说说吧!(指名说)

  10、说得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延伸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的缺点,或只看他的优点,行吗?

  3、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4、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得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5、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6、教师演示课件。出示全诗,根据学情总结:

  同学们,这首诗描绘了庐山迷人的画卷,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教育、启迪,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你能背诵吗?

  五、板书设计

  5、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时作业】

  一、比一比,再组词。

  缘()隐()侧()峰()

  绿()稳()测()锋()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只:

  诗句:

  三、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

  观书有感

  【课时目标】

  学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明白诗中蕴含的哲理,背诵、默写诗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小学五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适当点评,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书若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用心思考,用眼睛仔细看,用嘴巴多读,三方面都做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熹的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何谓观书?(观书就是看书、读书。)观书有感呢?(读书后的感受或读书后的思考。)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吧!(出示自学提示:①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②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③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意

  1、自由读古诗,想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不懂,画上记号。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理解“鉴、徘徊、渠、如许”等词语。

  ①鉴:镜子,这里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②徘徊:在某一个地方来回地走。这里指阳光和云彩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它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③渠:它,指方塘。

  3、仔细观察图画,诵读古诗,然后图文结合,连贯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师据学情归纳、引导。半亩大的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和云影齐倒映在水面,不停地晃动。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出来啊!

  4、釆用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反重吟诵、熟读,逐渐达到背诵的要求。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边听边在脑海里想象诗句的画

  面。

  学生根据听、想、悟,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四、质疑辩论,探究哲理

  1、是啊,好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其实,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读书”。请再细细读读古诗,仔细品味、领悟。

  3、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已的理解、想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小结。

  这首诗前句写景,后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

  的读书感受。池塘不是-泓死水,常有活水注入,像明镜-般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与读书获得新知大有收益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在自得的情景颇为相似。大学者朱熹的心灵为什么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5、齐读第2句,完成下列填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

  不断地读书,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朱熹这首优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自然风光”与“读书”相融合,诗词美的意境得到了升华,人们很自然地受到了作者的观点、思维、情趣的熏陶感染,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

  教师演示课件,出示《登鹳雀楼》。

  2、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句都是写景,后句都是写感受)你还能举出与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3、学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感想?

  4、总结。

  同学们,大学者朱熹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由“观景”到“观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我们的思想才会永远活泼,才会文思敏捷,情操高尚啊!

  五、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说理诗)

  活水,使池塘更清澈。

  读书,使人更聪眀。

  【课时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jiàndìngpáihuáiqúdàoyuántóu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许:为:诗句:

  三、背诵、默写《观书有感》。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4

  【教材简说】

  本课共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言简意赅,贴近儿童生活。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春晓》中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瞬间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那声声鸟鸣、落地花瓣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由喜而惜的阵阵情怀。在《村居》中千里莺啼、花草杨柳、春风轻雾,令人陶醉;少年儿童在大好春光中尽情放飞、玩耍。在文字的引导下、在声声的诵读中怎不叫人爱春和奋发!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春天,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多么令人赏心悦目。使人从心底由衷地喜欢她。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

  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

  (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⑴ 师范读。

  ⑵ 自愿读。

  ⑶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3、吟诵古诗、唱古诗。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1、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2、在春天里,约会古诗。

  3、小组合作,演绎《春晓》。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在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生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古诗词网站。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教学时,首先出示课件的精美画面,感受春天,从视觉上抓住学生,为诗文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时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结合课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古诗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熟知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细致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识记的方法,在小组内实行,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识记的快,选出最好的识记方法,激发学生动脑、自学的意识。《春晓》一课,生字较少,且部分学生可能已会,可以先学习古诗,在处理生字;《村居》一课生字较多,课先学习生字,后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播放引入课题

  1、请学生观看画面:春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所看到的,引出要学的古诗《春晓》。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第一首(板书课题:春晓)认读生字“古、诗、首”。

  3、第一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二、诵读古诗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课件出示古诗。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同学先展示一下自己,然后同学教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⑶ 自由练读,实行小组监督检查制度。

  ⑷ 抽查个别同学,给与恰当的评价。

  2、学习诗文:

  ⑴ 课件播放诗意的相关画面,将抽象的意思以直观的图像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帮助其理解诗文。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播,讲诗句的意思说给学生听,使学生有个模糊的记忆。

  ⑵ 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⑶ 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如:“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眠”是睡觉的意思;“啼鸟”即鸟啼。

  三、播放音乐,诵读古诗

  1、在音乐的渲染中体会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诵读中加深对本首诗的理解。

  2、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泉出诗中不熟悉的生字,先自己借助拼音认读,然后请同位检查。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古、多、处”,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引导认识“折文”。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3、学生描红并仿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3.《古诗二首》春晓、村居教学设计

4.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5.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6.《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7.古诗二首语文教案5篇

8.【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