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05 20:16:1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科学教案汇总5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种类的调查统计活动。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产生垃圾的数量。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产生大量的垃圾。

  2. 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尝试对生活垃圾分类。

  3. 关注垃圾的去向、人们对垃圾的处理,逐渐养成主动保护环境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对家庭产生的垃圾及其数量、种类等进行调查。

  2.收集一些废弃的物品,如空塑料饮料瓶、玻璃瓶、纸盒等。

  3.收集有关垃圾堆、垃圾场的录像或照片。

  【 教学过程 】

  一、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对家庭垃圾的调查

  1.观看人们丢弃生活垃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请大家说说感受。

  2.提问:你们知道家里一天扔掉多少垃圾吗?这些垃圾分别又是怎么来的呢?引出对家庭垃圾的`调查活动。

  3.讨论可以调查的内容:家里一天要丢掉多少垃圾? 试着给垃圾分类,看看丢掉的垃圾中有哪些东西,分别占有多少比例。

  4.讨论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向家长说明要做的事情,得到他们的理解与帮助是很重要的,暂时保管垃圾,帮助测量垃圾的重量,确定分类方法等。

  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如果家长不愿意帮助怎么办?如果某些垃圾非常容易腐烂怎么办?如果一些垃圾很难测重量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际观测中容易碰到的,需要提前进行交流、解决。

  家庭在不同日子里产生的垃圾量可能不一样,怎么办?为了获取更真实的数据,可以记录 2~3天的情况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值。要科学地进行调查活动。

  如实填写统计表。可以对相关情况做补充记录,便于最后统计。

  (以上内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课时安排,要求学生们做好科学观测的准备)

  二、汇报讨论垃圾调查的情况

  1.播放相关视频资料,问:在经历调查活动之后,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2.(出示空塑料瓶、玻璃瓶、纸盒等)你们认为这些是垃圾吗?它们还有用吗?能从垃圾堆里找到这些物体吗?

  3.学生对调查的垃圾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关注学生汇报的方式、其他学生相互倾听的态度以及调查的真实性等问题)对调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是否碰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等。

  4.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A.垃圾的数量。如人口数量和垃圾数量有何关系;有几天垃圾数量特别多的原因是什么;数量上能否进行适当的控制;哪些垃圾是每天肯定会产生的等。

  B.垃圾中都有些什么?

  C.如何分类?

  学生可以按照多种途径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如:

  按照材料分:塑料、金属、纸、玻璃等。

  按照原来的用途分:食物、包装、一次用品、衣物、家具和电器等。

  按照危害状况分: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还可以按照来源和处理方法来区分。

  5.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对垃圾的总量、人均每天产生多少垃圾进行计算。并算一算垃圾中纸品、塑料大致占的比例。

  6.可以推算一下全市、全省、全国一天产生的垃圾量。

  7.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相关问题:垃圾增加的原因;人们是如何简单处理垃圾的;我们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关于垃圾的问题有哪些?

科学教案 篇2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访问、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科学知识:

  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正常发育。 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 体验到青春期是生命中的重要时期。

  教学准备:

  (1)调查提纲、写给家长的一封信。(2)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光盘和图片。 学生准备:收集青春期的资料。

  教学步骤:

  1、课前给家长写一封信,信里要写清楚本次课的目的,需要家长帮助做什么,以获得家长的`帮助,完成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的调查提纲。特别要向家长宣传早期性教育的必要性,个别地区守旧思想较严重,更要做好家长的工作。

  2、导课时可以说:课前,我们围绕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做了一些调查,很感谢同学们和你们的家长对老师的信任,调查活动完成得非常好。下面我把调查结果和同学们说说。

  3、在班里交流几个比较典型的情况。

  4、谈话: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应该出现哪些变化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光盘讲解。

  5、谈话: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变化?

  6、推荐书目: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告诉孩子真相》

  《青春期——写给女生》

  《青春期——写给男生》

科学教案 篇3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有趣的食物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实验小学教案。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源自于绿色植物。

  4、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5、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学会找、写食物链教学准备:课件、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食物链同学们,都猜过谜语吧?现在,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谜语呢,有兴趣试试吗?好,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名称)结合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杨梅。

  为什么是草莓、杨梅呢?教师边解释边板书:草→羊→狼谈话:在科学上呢,我们是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谁被吃箭头就从谁指出来。

  二、建立食物链的概念1、游戏“帮我找位置”谈话:接下来咱们再来玩一个“帮我找位置”的游戏,好吗?现在这儿有几张生物的卡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五张卡片按吃与被吃的关系应该怎样放?谁愿意到前面来,帮他们把顺序排一下?【出示卡片:高粱 蝗虫 小鸟 蛇 鹰】提问:你能给大伙儿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吗?学生回答。

  课件演示“谁被谁吃”2、谈话:的确,这些生物之间就是存在着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生物学家呢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

  【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你是怎么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的?【学生讨论过后齐读食物链的概念】发现了吗,刚刚我们猜的两个谜语中就存在着这样一条有趣的食物链!对吧?(草→羊→狼)3、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呢?学生举例。

  师:好像我们学过一个成语,讲的就是它们之间的故事吧!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课件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板书:蝉螳螂 黄雀】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螳螂、蝉、黄雀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教案《实验小学教案》。

  三、认识食物链的构成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食物链,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2、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还能发现从第二环节起的这些生物呢,都是去捕食比它们弱小的其他生物,那么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呢?谁知道?教师讲述: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土壤里的水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再以食物的方式储存起来。

  这些绿色植物可以自己制造出食物来,真的是很了不起呢!其实在一条食物链上不同生物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能自己制造食物,有的必须以其它生物为食。

  生物学家就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我们来看看。

  【视频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刚才我们看了录像的介绍,现在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

  还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光荣的称号叫——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

  】以前面几条食物链为例,解释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

  同学们都已经了解了什么叫生产者,什么叫消费者,什么叫分解者,那么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书本中出现的这些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45页)四、深入认识食物链,了解食物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链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尝试画一画食物链,好吗?课件示范食物链的画法。

  【学生表述,课件演示】活动:画食物链。

  【给每个小组分发图片,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尽量找齐所有的.食物链,注意箭头的方向】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一边汇报一边听取别的小组的意见,尤其要注意的是,上来汇报的必须是跟其他小组不一样的。

  看大家找到的这么多条食物链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五、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取食联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都知道链条其中一环如果断开,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食物链呢?以刚才同学们画的食物链为例,如果没有了植物,哪些生物会受到影响?接着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小结: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

  破坏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导致食物关系的中断,就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课件总结食物链跟食物网的知识。

  六、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觉得我们人类在食物网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自由讨论)人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最终会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大量使用农药,排放污染也会给良性的食物链造成巨大的破坏。

  瞧,如果农民在地里喷洒农药(书本46页图片),会发生什么情况?(鼠和鸟等吃了有药的庄稼和虫会死去,猫和猫头鹰吃了有毒的鼠和鸟也会死掉……)其实,关于人与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事实上它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

  今天我们所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例子而已。

  那么,作为掌握着先进科技的人类,我们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间,是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的,但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对待其他生物呢?学生回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也能意识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性,不要去破坏良性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七、板书设计有趣的食物链草 →羊 →狼高梁→蝗虫→小鸟→蛇→鹰树汁→蝉→螳螂→黄雀→蛇→鹰

科学教案 篇4

  导学目标:

  1、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2、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3、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导学重点: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导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教具准备:磁铁 缝衣针(或大头针) 支架 细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引目标

  1、出示缝衣针与曲别针,师问:同学们,你们能用针吸起曲别针吗?(试试看、不能)

  2、师:老师能,你们相信吗?

  (演示,用磁铁摩擦针,吸起曲别针)怎么样,老师能让小针吸住曲别针吧。

  3、师:其实老师是有秘密的,现在老师就把秘密告诉你们,你们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动手,就能制作“魔力”小针,你们想试试吗?

  4、板书课题:神奇的小针

  二、活动1制作“魔力”小针

  (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

  (2)温馨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同时还要小心别扎手。

  (4)同学们开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自己制作的“魔力”小针能吸引曲别针。)

  三、研究“魔力”小针

  1、活动2

  师:用细线把摩擦过的小针水平悬起,使它轻轻转动。待其静止后:

  同学们再看看小针,记住它所指的方向。几次转动小针,待其静止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2、活动3

  把你们做好的“魔力”小针放在泡沫塑料板上,然后放在水面上,轻轻转动泡沫塑料板。

  (静止后)小针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3活动 4

  拿你的.“魔力”小针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一玩,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猜想与交流

  1、我们发现“小魔针”具有哪些“魔力”? 能对“魔力”产生的原因做出猜想或解释吗?

  生 :猜想(根据记录下来的情况)

  2、各小组汇报。

  我敢于猜想,对 原因的猜想是:

  五、拓展:看书28面的“指南针的家史”

  六、作业:先看视频,自己再动手做一个指南针。

科学教案 篇5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耐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和观察实验等搜索等探索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各种岩石、放大镜、盐酸、小锤等观察工具,模拟岩石生成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烧杯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用课件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的情况,及岩石的分布。

  探索和调查

  1、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岩石的认识。

  2、交流认识。

  3、出示P39图,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怎样才能称为岩石?

  5、教师讲岩石的定义。

  6、岩石有哪些特征?

  7、交流。

  8、为了进一步了解岩石,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观察岩石。

  9、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

  10、你觉得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11、小组讨论,岩石形成的`方式。

  1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记录下生成方式。

  13、做岩石生成的模拟实验。

  14、观察制作出来的各种岩石的特点。

  15、教师再分发一些真实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制作出来的岩石进行比较,观察这几种岩石的特点。

  16、教师告诉学生,地质学家就是按照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成了3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了解原认知。

  2、通过比较得出岩石定义。

  3、观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3、本课内容较多,所以不安排学生自由分类了,岩石的分类学生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如果在自己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类的讲解就更不容易理解。而且分类并不是本册训练重点。

  4、在这里学生对于岩浆岩和沉积岩可能比较容易讲出来,变质岩比较困难,如果学生讲不出变质岩,教师可以讲出来,不一定非得学生讲出。在这里这些岩石的名词完全可以等会由教师讲出来。

  回顾和解释

  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01-16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10-19

科学教案【经典】09-09

(经典)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精选)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