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海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有关大兴安岭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展示大兴安岭景色的课件,配乐。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兴安岭)
对,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到什么?
2、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看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和他的一样呢?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亲切、舒服)
(2)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
学生汇报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引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体会吧。
三、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问: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种感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教师点拔:是啊,大兴安岭的确的作者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今天,作者置身于大兴安岭中,对大兴安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谁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默读第2——5自然段。并适当作旁注。
(1)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岭、林、花)
(2)通过刚才读课文,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感觉?(亲切、舒服)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岭”的?(对比)我们从哪能体会到这种“亲切、舒服”之感呢?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上去体会。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岭这两种景象请大家用简笔画把它们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
(3)展示简笔画。
3、用刚才学习“岭”的方法,自学“林、花”两部分,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自读这两部分内容,找找大兴安岭“林”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并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这里的好处,领会著名作家朴质的语言美。
(2)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课件,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有感情地朗读和刚才精彩的分析,使我也和你们一样与作者一同爱上这美丽的.林海,这令人神往的兴安岭,正如大家所说:大兴安岭并不是只有它美丽的外表,它更创造着财富。谁来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
问: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并作旁注)
指名让学生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
问:这两者有联系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读: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来说说“它的美丽与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是什么意思?它与“兴国安邦”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4)总结:作者参观了大兴安岭,不仅领略了它美丽的景物,还体会到它与人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还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和支援了国家的建设。因此,人们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了。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整篇课文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这条主线展开的,课文三次提到了这种感受,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2、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作者这种亲切、舒服之感逐渐加深,最后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3、大家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吧?那么就请你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一下吧。
林海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用遮挡关系描绘林海。
2、运用适当的色彩表现树木,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遮挡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适当的颜色表现林海。
教学用具: CAI课件,油画棒,绘画纸等。
学生用具:绘画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要求学生坐好,检查绘画用具。
二、导入新课
观察一棵树,树林,林海的图片。
告诉学生,很多树在一起称为树林,多得无边无际的树称为林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林海》这一课!
三、出示课题
四、教授新课
1、 欣赏林海图片
2、 讲解画法
(1)林海的.表现,用“遮挡法”。(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解决)
(2)表现自然的树
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自然的树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错落有致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大有小,这样才是自然界的树!
(3)涂色
观看图片,看看图片中林海的色彩,都有哪些色,比比看,哪种色最多!
3、 强调绘画步骤
先画最前面的一棵树――再画近处的树――较远的树――很远的树
(有空白处再进行添加,整幅画都要运用遮挡法)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学生四人一小组,在圆形的纸上完成林海!
六、德育渗透
让学生说说我们画满林海的纸像什么?(山丘、地球……)
(生答)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
林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article/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sjbwz/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article/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抓特点 表感情
岭 多而温柔 名字悦耳 亲切舒服
林 绿而浩大
林海 花 多而美丽 美得不空洞 亲切舒服
木 美丽与建设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然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然后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然后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
林海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真情实感。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机、录象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围绕着作者对兴安岭的感受:亲切、舒服,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预习时,我们初步给这篇课文划出了段落,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具体内容。
二、听录音(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欣赏了大兴安岭的景观后总的感受是什么?
(总的感受是亲切、舒服。)
2、作者在课文中几次提到了“亲切舒服”,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的?
(三次)通过学习课文来加深理解。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我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受?
(亲切、舒服)
2、这一次的感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在没进原始森林前作者对大兴安岭感觉如何?
四、学习第二段:
1、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抓住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来具体介绍的?(岭、林、花)
2、自读第一部分“岭”思考:
作者拿兴安岭的岭与哪里的岭相比,大兴安岭的岭有哪些特点?
3、讨论交流:
秦岭:
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多:看几个钟头看不完,看不厌(为什么)
温柔:山势平缓、线条柔和、长满木材。
4、小结(略)
5、大兴安岭的出名关键在于“林”,它的林有什么特点?
6、齐读第二段,思考:大兴安岭的林有哪些特点?
7、讨论交流:
(“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数量多:那里都是绿的、林海
种类多:多少种绿颜色呀
作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树木——落叶松和白桦。
8、放录象,认识两种树木及美景。
在这里作者着重突出了落叶松的哪个特点?(多)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泛着:漂浮着。
白色的浪花指什么?
白桦树的特点是什么?
9、自读第三部分,思考“花”有哪些特点?
10、讨论交流:
特点:多,爱花却叫不出名来。
种类多
11、小结:
花的存在,不仅为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还创造了财富。
12、当你看到这数不尽的青松白桦,你会想到什么?作者是怎么想的?
A、齐读第四部分
B、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的并不空洞。)
C、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见它的美不仅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使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小结:所以当作者看到它的美,想到它的贡献,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五、走出原始森林,进入林场,作者的感触又是怎样的?
1、指读该段,想:有什么感受?“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
2、及至看到林场感受如何?
(“及至”:等到、直到)
3、为什么亲切之感加深?
(人们在伐木取材的同时,不忘植树造林,使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生活与生产与兴安岭息息相关。)
4、看到这一切,作者心里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兴国安邦”的含义是什么?(使国家兴盛安定)
6、谁能说说兴安岭所含的“兴国安邦”的意义是什么?
六、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主要的是它能将自己的美应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也无愧它的名字——兴安岭,也应验了给人的感觉亲切舒服。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云横秦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八、板书设计:
走进原始森林
岭:(多、温柔)
2、林海(亲切舒服)
林:(多、种类多)
花:(多、种类多)
美的并不空洞(兴国安邦)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教案4篇12-01
精选林海教案3篇06-16
林海教案十篇12-15
有关林海教案9篇06-02
【实用】林海教案3篇05-09
【热门】林海教案4篇04-05
林海教案汇编九篇05-02
【热门】林海教案3篇06-11
【精华】林海教案3篇04-05
【精华】林海教案三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