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权劝学教案 推荐度:
-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15 *孙权劝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5 *孙权劝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孙权劝学教案2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孙权劝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孙权劝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案7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
2掌握词语
3、疏通文意
一、导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 了解主要人物: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
四 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读音。
五 朗读要求。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表演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注意:断句 读音 语气读 1、权谓吕蒙曰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4、自以为大有所益5、 蒙乃始就学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 齐读课文,在疑难字词上做记号
七 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岂 :难道
邪 :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 :只
见 :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成语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八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九 考考你:
1、初,权谓吕蒙曰
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为大有所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
见: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十 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把课文译成白话文
孙权劝学教案8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教案9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学法指导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孙权:
吕蒙:
鲁肃: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一、把课文读通,读准字音。(给下列的词语注音)
卿()涉猎()邪()孰()更()遂()
二、试画出课文的停顿。
三、解释下列词语。
卿:
当涂:辞:
博士:(今义:)
乃:涉猎:
治经:见:
往事:(今义:)
非复:更:
刮目相待:
见事:及:
遂:才略:
四、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卿言多务,孰若孤
9.蒙辞以军中多务
10.蒙乃始就学
五、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1.学生分别找出孙权、吕蒙、鲁肃说的话,小组内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想一想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人物说话内容语气(神态性格特征
孙权
吕蒙
鲁肃
2.学习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背诵课文,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启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课后作业
当方仲永遇上吕蒙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孙权劝学教案10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华,坚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胜利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示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示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示吕蒙才略的惊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孙权劝学教案11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 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平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孙权劝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一)复习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要点。
(二)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13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15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孙权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案12-04
孙权劝学教案范本10-23
《孙权劝学》教案优秀02-14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09-21
《孙权劝学》教案汇编5篇04-20
孙权劝学 教案集合7篇05-05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合集5篇05-05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汇编8篇05-06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2-23
《孙权劝学》语文教学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