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02-25 07:39:4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科学教案三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科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姿势、情况、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点评:第四条是知识积累方面的,应该写在第一条的后面。还少一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最好再单独写出来,这样更明确。可以是:进一步感受爱心,努力奉献爱心)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点评:把“把握课文内容”改为“了解课文内容”更符合年段要求,不然要求就高了,学生不容易达到,再说“把握课文内容”也不是本课的重点。如果把它当成重点,就会影响更主要的任务)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老师们表示了欢迎,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给你的掌声吗(结合生活体验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掌声》,齐读课题。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点评: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唤起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相关体验。方法一般,但比较实用。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直指本文主要人物)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2.学习生字词:

  (1)指读生词,小老师领读。

  (2)理解“犹豫”和“忧郁”的意思。总结解词的方法。

  (3)多音字组词“落”、“调”。

  3.说说英子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忧郁”

  (出示第一自然段)请结合第一自然段中的词句谈谈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当学生说到“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

  (1)理解“默默地”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2)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点评:想象体验英子此时的心情,为进一步理解英子性格的后来的变化做铺垫。请注意:想象体验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也是走进文本的一条途径)

  (3)英子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体会着她的内心感受读这个句子。

  2.当同学们说到“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时,她为什么这样做?加重“早早地”和“最后一个”。

  3.当学生说到“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时,理解“小儿麻痹症”。

  4.两个“总是”说明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英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着,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小姑娘。到文中去找一找。(点评:应点出到第四自然段中去找,不然太费时)

  生齐说:忧郁(教师板书)。(点评:理解英子忧郁的心情,采用了两种走进文本的方式:一是抓住重点词语,即品评;二是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不过重点词语抓得稍多一些,可以再有所取舍)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开朗”

  过渡: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大家继续读课文,看看她还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出示第四自然段)“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

  她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开朗(教师板书)

  师指黑板:一对反义词出现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科学教案 篇3

  一、实施前的设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成长”的理论,杜威的课程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长,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主张课程设计把书本知识还原儿童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学习内容过分重视系统知识技能,科学理论而脱离生活实际。把知识用“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实践出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科学》新课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现实,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种子变成芽》教学过程中,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做人,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观察活动的课外延伸。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是观察种子外部的颜色、形状等特点以及解剖种子,进行内部结构的观察。鉴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够长,同时也为了使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种活动设计为两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一种是同一种种子在七天内的连续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第二种是几种种子同时播种,每天观察它们的不同变化。这个过程更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材料的选择:因为凤仙花的种子太细小,不容易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选择了蚕豆、玉米、绿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动目的

  1、认识几种常见种子的名称,能对种子外观和内部进行观察。

  2、知道种子生长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播种方法。

  3、探究种子的秘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和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镊子等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并让学生思考:关于种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组观察,交流汇报

  1、认识种子

  你从认识的种子中,向同组同学介绍它们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点。

  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讨论后猜想: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种子里面呢?

  生:剥开。

  生:用牙咬开。

  生:用指甲撕开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开。

  师:切开和剥开那种方法好?

  生:剥开好。切开会使种子破碎,不易观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我们就用剥开的方法,剥开种子又叫解剖种子。在实验时注意什么?

  生:要细心,保持种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镊子和放大镜时,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剥去外皮,再观察里面。

  生:要做好观察记录。

  师:组内要分好工,负责记录的同学把全组的发现记录在观察之花中,看哪一组发现的最多,它的观察之花就开得更灿烂。记录时可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描述。好,分组开始研究。

  4、学生分组活动

  ( 剥皮后的蚕豆 ) ( 解剖后的观察 )

  4、汇报研究结果:学生将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种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发现里面有2片小叶子。

  生:绿豆的又尖又弯,从里面破壳伸出来。

  生:蚕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剥皮后,蚕豆可以分开两个豆瓣,而玉米分不开的,只有一瓣。

  师:对,(边讲解,边演示)玉米内还多了一层含淀粉的胚乳,我们切开后,涂上碘酒,变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开两个豆瓣的种子上是不变黑色的。课后我们可用这方法检验其它种子变不变深蓝色?内部有没有胚乳?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的发现。

  生:我们组的绿豆芽长得最长,已经有6毫米。蚕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师:种子外面的这层是种子的皮,里面整个部分,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妈妈一样保护着小芽,供给小芽“营养”。就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5、让学生把实验用品整理好。

  (三)共同探讨播种方法

  1、引导学生猜想:种子发芽时是先长出根,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

  2、设计实验:想一想,怎样能透明地观察种子变成芽的生长过程呢?

  3、一边介绍两种观察方法,一边演示。

  第一种是连续性观察方法:A、先找个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几层纸巾卷成筒形,中间放些土壤再洒些水,等纸巾完全湿润,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种子,放在通风的阳台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种子……连续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时间放种子,同时要观察前一天的种子变化,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 观察 种子变成芽

  4、讲解记录种子成长信息的做法。 第二种观察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请翻开书第25页:几种种子同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

  第一、确定观察种子和内容,如:观察花生和绿豆第一周的发芽图

  第二、参考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张记录表。如统计图式,表示幼苗的`长高情况。

  5、讨论播种方法。

  (四)总结和延伸。

  1、让学生思考种子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学生发表见解。

  3、送给学生一包种子,用收到的种子,按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播种,注意做好记录。

  六、活动评析

  本课的内容是以孩子们观察种子为出发点,突出播种对使用的材料选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后,大胆猜想到观察实验,进而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播种,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进行记录。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所收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程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所以,合理地设计的两个猜想A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种子发芽时可能先长根呢?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没有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2、从问题→猜测→观察实验,教师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验证预测结果的心理,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让师生交流: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使学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3、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讨论、分析、归纳,学生采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经历了自行探究种子内部结构后,汇报时,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记录,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探究后的研讨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4、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同时突破难点:学生很难观察和区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说明玉米只有一瓣(没有两片子叶)。我利用生物学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变为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胚还是淡黄色的。教师舍得在难点处花一点时间,教给学生检验种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动手探究,终身受用。这样的实验方法,简单化、生活化。

  5、在课外验证猜想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们对实验的具体做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好观察内容和记录表。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像科学家那样有耐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行持久的探究活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尽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思维。也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行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边的科学,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经典)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经典】09-09

科学教案10-19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