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4 07:43: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位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 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3.齐读这句话。(投影出示)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4、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卡尔o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二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指名接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三 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有速度、能思考。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思考: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2、重点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卡尔o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清楚中蛇毒了。

  3、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4、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o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o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四.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感的受是什么?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五.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作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六 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1.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

  二 小声读课文。

  小组内讨论(1)这次试验真得像往常一样?

  (2)那些地方确实像往常一样?

  (3)为什么博士能在这次试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三 全班交流互动。

  四 同桌互动。

  说说施密特博士的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五 完成课后选择词语填空。

  六 认读生字。

  1、 容易写错的字:博

  2、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七 作业:

  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 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

  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整体干支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2、 习课文第一段,了解松鼠的外形,进行习作指导。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过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来猜猜它是谁?

  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1、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松鼠》(板书) 读读课题

  2、 我们先来看看松鼠生活中的照片。CAI

  3、 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丽、可爱)

  二、初读课文

  过渡:看看课文是怎么给我们介绍这个美丽、可爱的小家伙的,

  1、 请大家走进课文,快速读读,回忆一下自己昨天认识的字和理解的词,一会儿请小老师教教大家。(投影 反馈)

  2、 真能干,你们不仅认识了字,还理解了意思,张老师在备课时也理解了这些词,我们一起读一读他们。

  3、 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现在请四名孩子读读课文,其他孩子听他们读的怎么样?(字音)

  4、 (评价)

  5、 现在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认真读读,想想你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CAI)

  6、 反馈(外形 活动 搭窝 吃食)

  小结:说的真好,作者就是从外行、活动、搭窝、吃食这四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松鼠的美丽、可爱。

  过渡:这么可爱的小松鼠,它喜欢在树上跳来跳去,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搭窝,还喜欢吃很多食物。多么可爱啊!那么它长什么样呢?课文哪一个段落给我们介绍了?(1自然段,CAI)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的外行特点

  1、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己认真读读,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他的外形的?(四肢 面孔 眼睛 毛 尾巴)

  2、 抓住你喜欢的一处,认真品读,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3、 反馈(图文结合,讲读结合)

  师:你怎么体会出来的?从哪看出来?(抓出重点词语)

  4、 现在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们的喜爱!

  5、 指名读(老师从你的朗读当中已经看到了这只美丽、可爱的松鼠了)

  6、 读的.真好,老师都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读读了,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后面的句子。

  7、 细心的孩子会发现,刚才老师读的句子和你们读的句子有什么关系?(总分)

  8、 现在请大家边看图边回忆刚才学习的内容,填填空。

  过渡:看来这美丽的小松鼠真的是装进了大家的心理了。

  9、 请大家再次细读这段话,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上到下)

  10、 那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吗?(抓住特点有序的描写)

  小结:正是由于作者认真观察,积累了那么多好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才把这可爱的松鼠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练笔

  过渡: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小猫图片一张CAI)

  1、 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2、 老师也喜欢它,那现在请孩子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想想如果让你来写他的外形你怎么写?

  3、 (反馈)指名说,其他同学听,看看结构是否是总分,是否抓住了特点,是否安顺序来描写的。

  4、 多请孩子说,直到写作稍弱的孩子都能知道怎样写!

  师点评:非常感谢你们把这只小猫带到我们的身边,希望孩子门平时勤练笔,多观察。

  5、 老师也写了一篇,(CAI)生读。

  6、 好,现在请你拿出笔,也像作者一样把你刚才说的写在本子上。

语文教案 篇3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垂髫(tiáo))

  2、字词翻译:

  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

  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4、词类活用:

  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

  一词多义:

  之: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舍:①舍弃“便舍船”②房舍“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寻向所志”②对着“眈眈相向”

  为:①w?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②wa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①于是,就“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复:①又“复前行”②再“不复出焉”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

  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明确: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的进行科学研究的。

  2、学会本课的8个新词,能按要求写近义词。

  3、认识按事物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初步学会理清按失望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顺序。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按事物发展的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能理清它的顺序。

  难点:理解李四光研究石头的意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的。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2自然段,初步领会按事物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㈠、简介李四光的生平,揭示课题

  ⒈出示李四光的图片,问:

  ①你认识他吗?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他吗?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

  ⒉揭题。

  学习生字“藏”。“藏”的笔画比较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㈡、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的内容,学习字词。

  1、自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2、读生字并组词。

  3、你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把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写几遍。

  5、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读一读,教师投影新词,让学生合上书,读给同桌的同学听。

  6、你懂哪个词的意思,可以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出道题考考同学。

  7、提出还不懂的词语,想办法弄懂。

  ㈢、学习第2自然段

  1、自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李四光和他的女儿在捉迷藏是,开始怎么样?后来又怎样?

  2、汇报交流:(开始他们完得真高兴,后来爸爸不见了。)

  3、课文哪几句写他们玩得高兴?

  4、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

  5、课文哪几句写爸爸不见了?

  6、再次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7、:这段话是按捉迷藏这件事”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像这样的顺序,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㈣、根据“单元学习提示”落实训练重点。

  1、自读“单元学习提示”,想想: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怎样来学习按这种顺序写的一短话?

  2、汇报交流。

  3、巩固迁移训练。

  读下面一段话,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课外活动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鼻子的人头像,并准备了一个纸板鼻子,叫我们蒙上眼睛给贴上。同学们按顺序一个一个蒙上眼睛,手拿着“鼻子”去贴,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下巴上,有的把鼻子贴到了头顶上,还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耳朵上。教室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声。最后一位同学上去贴,正好把鼻子贴正。游戏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

  ①指名读要求。

  ②按要求指导自学。

  ③指导交流自学情况。

  ④教师强调学习方法。

  ㈤、课堂

  ①完成作业:作业本上第六题。

  ②读下面一段话,按一定顺序成一段通顺的话,标上序号。

  ()我坐在餐桌前,开始吃妈妈为我准备的早餐。

  ()早晨,我迅速起床,叠好被子。

  ()吃完早餐,我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去。

  ()我到卫生间去洗脸、刷牙、梳头。

  板书设计:

  13、捉迷藏

  先写玩得很高兴 事情

  后写爸爸不见了 发展

  最后写玲玲去找爸爸 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具体了解李四光、介绍李四光,并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把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

  3、能写出“发觉、专心致志、”的近义词。

  教学过程:

  ㈠、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你课外对李四光又有什么新的了解?能介绍听吗?(及时表扬自己课外查找资料的同学)

  师:我们学习的途径很多,课内外结合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好。请读读第一小节,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李四光哪些方面?

  ㈡、学习第一小节。

  1、读一读,介绍了哪几方面?(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对石头有研究、搞研究很专心)

  2、重点读懂第二句话:

  ①“可”能换成什么词?

  ②从哪里看出他对石头有研究?

  ③你能用“只要……就……”说话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认为哪几个词在语气上要注意的,自己处理一下。

  4、你能把自己课外了解的,和这三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介绍听吗?

  ㈢、学习第三小节

  师:李四光研究起石头来,会把什么事情都忘了,这一次他又把什么事忘了?

  1、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大面积训练并板书)

  (玲玲找不到爸爸,很不高兴——找到了爸爸——爸爸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石头——玲玲不生气了)

  2、你能给“专心致志”换个近义词吗?李四光的专心致志表现在哪里?(学生自由看图、看文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㈣、: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课后第四题)

  2、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大面积训练说话)

  ㈤、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二课时) √(会员)

  2.芦花荡√ √(原创 四课时)√ √(长、详)

  3.蜡烛√详案 √√(原创) √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简) √ √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 √② √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三则

  7.背影√ √ √

  8.台阶√(Doc版,一课时) √ √二则

  9.老王√简案 √(详) √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 √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简案 √ √二则

  12.桥之美√两则 √(创新研究) √

  13.苏州园林√ √

  14.故宫博物院√ √ √

  15.说“屏”√(简) √ 名师√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19.生物入侵者√(简) √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 √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 √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优秀√√ √ √√陋室铭2课时

  23.核舟记√详案√(详)第二课时 √ √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 √ √(简)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单元

  26. 三峡√①√珍藏版 √ √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

  28.观潮√(2课时) √详略各一则√(名师)

  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登岳阳楼√√ (名校资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鲁迅先生的事实,教育学生要时时早,事事早。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根据文中介绍,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并能口述。

  2、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访问“三味书屋”。

  二、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1)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1)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2)自读2—4节,想一想:每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2节

  ①自由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②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当时,作者心里是怎样想的?

  过渡:是呀,这是哪儿散发的香气,不是桂花,又不是兰花,看来只能是书香了。到底是不是?等我们观赏了“三味书屋”后,答案自见分晓。

  第3节

  ①指名读,其余同学划出描写方位的词语。

  ②自由读1—6句,根据插图找到正确的方位。集体辨位,教师指导看图,

  提问:作者是按从哪到哪的顺序写的?

  ③自由练习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④自由朗读第3节后半部分,思考: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部分

  过渡:腊梅是怎样的一种花?让我们走进后园去看看?

  1、读课文,边听边划出描写梅花样子的词语句子。

  (1)指导朗读。

  (2)是呀,梅花太美了!除了美丽之外,梅花还能带给大家什么?齐读第5节的最后两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自读6、7节。

  (1)指名述说“早”的由来。

  (2)分组讨论: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一个小小的“早”字对他有什么作用?

  3、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字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作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让我们把所有的决心都放到最后一句话中吧!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

  自由浏览全文,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优秀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23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11-12

语文教案【经典】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