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4 07:13: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9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意思是: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小船经过的长江三峡段,两边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里水流湍急,两岸树林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本课要求认字7个:帝、辞、陵、还、猿、啼、舟。写字5个:帝、朝、辞、岸、舟。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识本课7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古诗。

  教学建议:

  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行至白帝城遇赦,便乘船返回江陵。轻舟顺流而下,迅捷无比;诗人心情畅快,喜悦有加。这首诗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情景交融。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对照地图,搜集、参考三峡的资料,看插图,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朝”、“还”、“重”三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京()永()舟()包()

  景()泳()船()跑()

  二、根据课文填空。

  早发白()城

  ()()白()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两()猿()啼不住,()()已过万()山。

  相关资料:

  白帝城:在原四川省奉节县(今属重庆市)东边的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东汉末年公孙述曾占据此地,筑城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说井里有白龙跳出来,所以自己是“白帝”,此山是白帝山,城为白帝城。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霄。

  江陵:指湖北省江陵县,距离白帝城约1200里(水路),当中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地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吗?谁能背一首?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

  教师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夜郎在现在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个偏远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这时候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当时李白欣喜若狂,立即动身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他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

  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读诗认字。

  1、自由读诗,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诗,检查识字效果。

  三、明意悟情。

  1、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3、结合看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4、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7、师生评价朗读。

  8、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复习本课要求写的字。

  2、学生观察生字,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5、作业展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折有横折、竖折的写法。

  2.比较两种折的.形态特点及用笔方法的不同的写法。

  3.学习书写这两种折的几个字。

  教学重点:

  1.比较两种折的形态特点及用笔方法的不同的写法。

  2.学习书写这两种折的几个字,注意运笔方法及间架结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横折、竖折的写法

  横折的写法

  下笔从左到右写横,到折处稍顿笔再折笔向下写竖。注意横要平,竖要直,折要一笔写成,中间不可间断。折处不能写成“尖角”,也不能顿笔过大,形成“两个角”。

  竖折的写法

  下笔写竖(有长、短之分),顿笔后向右写横,收笔较重。注意竖要直,横要平,一笔写成。

  二、书写汉字

  1、出示汉字:

  田、目、山、画、回、出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田:里面是先横后竖,最后封口,注意横折需顿笔。

  目:横短竖长,里面的横靠左边写。

  山:第一笔是竖,稍微长点。

  出:第一笔是竖。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描一描,写一写

  5、比一比,改一改

  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解决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觑 鬣 剽悍 疆场 驯良 勇毅 窥伺 迎合 疮痍 枉然 阔绰 观瞻

  妍丽 庇荫 遒劲 犷野 畸形 颚骨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 有过之无不及

  2、朗读全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为博物志《自然史》。

  2、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明确:第一部分(12)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3、天然野生的马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其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比较突出的描写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马的高贵姿态。

  2、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明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体验与反思

  1、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明确: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明确: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一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反复朗读,体味欧化语言。

  3、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八、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

  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朋友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略)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计划

  一、课题《囚绿记》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

  (一)重点

  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

  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

  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今天 ,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 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初步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参照课后第一题即: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并将课文划分层次。

  1、校准字音字义

  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请同学试读,如有错音老师在纠正。

  陆蠡(lǐ)

  涸(hé)辙(zhe)

  婆娑(pósuō)

  猗(yī)

  蕈(xun)菌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三)分析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做上标记,然后我们一起分享,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找同学来讲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教师做出品评。在指出以下三个句子,老师与同学一同赏析。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此时听音频)

  “焦”清晰地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向往。隐含着对祖国摆脱日寇铁蹄重获光明的急切内心。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借比喻表达了对绿色的喜爱,喻体爱、幸福、猗郁的岁月,展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比喻成“囚人”。我释放了被囚禁的常青藤,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提问:为什么要将“绿色”比作囚人?题目为什么叫《囚绿记》?

  答案:(1)拘禁常青藤、不屈服于侵略和压迫的反抗精神

  (2)作者选定“囚绿”为文章命名,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囚绿”写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联系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革命家、翻译家,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绿记》。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关于抗日的书籍。他当时未在场,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写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四)综合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进行明确

  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绿代表着生命、希望、幸福、理想,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为了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

  3、“绿”被囚前后外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绿”有什么性格特点?又象征着什 么?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超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1)蓬勃生长、生命力旺盛——生命、希望

  (2)固执——坚强不屈

  (3)向阳——光明自由

  实写“物”,虚写“志”,托物言志。(很有特色)

  4、理解文章的深刻涵义

  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五)课堂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颜色或事物。

  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凡脱俗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六)课堂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八)课后作业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三、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赏绿(1--7) 抒 喜爱留念

  囚绿(8--11) 情 无比的喜悦、爱怜

  放绿(12--13) 线 尊敬祝福

  思绿 (14) 索 怀念期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抄写习作

  教学重点:

  修改习作,抄写习作

  教学难点:

  修改习作,抄写习作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修改

  1、教师"不厌百回改。""好是改出来的。"说明习作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修改,才能令自己满意。军合刚才的佳作及一些同学谈的经验,自己好好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2、自己再次修改。

  3、同桌互评互改。

  二、誉正经修改后自己满意的习作

  三、习作讲评。

  1、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2、下发习作本。学生认真阅读教师的点评。与同桌分享成功的快乐

  四、教师这次习作的`成功之处,指出存在的不足

  表扬一大批习作成功的同学,激发学生的热情;指出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习作展示:出示自制课件

  1、优秀习作展示。

  2、进步习作展示。

  六、

  通过本单元的习作训练,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聪明的小松鼠尊重自然规律,边摘松果边埋松果的正确做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新课、分析课题、质疑(5分钟)

  出示谜语

  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学生答后出示松鼠图) 出示松果图,问: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

  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

  问:看到松鼠和松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揭示谜底:松鼠。

  观图答:松果。

  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学生质疑。

  投影图(形象、直观,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好的导入了课文的.学习 。)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0分钟)

  1、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老师巡视指导)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3、让学生分段朗读。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文后,在文中画出生字和标出自然段。  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小组内讨论识字的方法,记忆的方法。

  (2)全班交流汇。

  (3)分段朗读。

  用投影显示生字,效果会好些。

  三、感悟文意、指导朗读(25分钟)

  1、 通过初读课文,你们知道松鼠和松果有什么关系吗?

  2、老师范读,(音乐与投影并用)用夸张的语气读出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高高兴兴吃松果──担心以后没有松树了──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欣喜地看到自己种的松果长成了小树──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听读感悟后贴图画(按以下排列)

  高兴──动脑──担心──快乐。

  3、同学们,你喜欢哪个表情的小松鼠呀?那就朗读哪部分内容。

  (教师随时指导。)

  4、提问:小松鼠为什么要栽松果?

  引深到人类也应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

  5、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一起朗读课文。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吧。

  学生按自己的看法答。

  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这篇童话的美──语言美,以及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用心感受小松鼠心情及表情的不断变化,并排列出来。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人教社的新教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理念。《识字四》以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介绍了小动物在夏天的情景。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课文趣味盎然、色彩丰富,很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也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的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能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了解夏天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和朗读儿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教学难点:生字的书写。

  三、教学特色

  本课共有14个生字,识字量较大。但这些生字当中,有11个为动物名词专用字,在其他场合较少出现。因此本课的生字识记较适合用“整体识记法”。不必分析字形或记忆方法。

  小动物一直是孩子们喜爱的童年伙伴。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法”让学生以小伙伴的身分进入意境,充分感受“玩中学”的乐趣。在“找朋友”、“小诗人擂台”等游戏的过程中,既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自编儿歌),学得兴趣盎然。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

  2、找朋友游戏。

  3、观察、模仿、实验法。

  4、榜样示范。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字音。

  2、熟读儿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

  3、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当中哪个季节最炎热吗?(夏天)

  2、我们刚刚走过夏天,谁能说说在有夏天里你看见过哪些小动物?(学生自由回答)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识字4》也向我们介绍了好多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有文中所提及的各种动物图片及名字的画面)

  二、双向互动,趣味识字: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请选择你喜欢的小动物,大声地叫叫它们的名字。(学生开火车读小动物的名字,要求读准字音。)

  2、小动物们听到小朋友热情的叫声,都跑出来了。(在黑板上贴出动物图片)同学们,现在你还认识它们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谁真正认识了这些动物朋友。老师请出一个小动物(即拿起一张动物图片),请你们马上找到写有这个小动物名字的卡片,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好。(再认生字)

  3、(板书所有小动物的名字)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名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旁,大多是形声字)

  三、初学儿歌,质疑问难:

  1、(动画展示小动物们的活动)夏天,小动物们在干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大家说得真不错。还有一位特别能干的小朋友把小动物们的活动编成了一首儿歌,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读一读。(自由读儿歌)

  3、读了这首儿歌,你觉得还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吗?请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学生质疑,其他学生互相解答或教师引导)

  4、学习生字“”。

  四、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这首儿歌?请用你觉得最好的方法把儿歌读一读,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应该

  怎样读?(学生再读儿歌)

  2、我们来一个儿歌朗读擂台赛,比比谁读得最棒。(朗读交流,相互促进)

  3、评选小擂主。

  五、书写指导。

  1、XXX等同学们朗读擂台中获胜了,哪些小朋友能在写字擂台中获胜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出示生字:蚂蚁)

  2、谁来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分析书写要领)]

  3、有小老师上来给同学们作示范吗?(请一名较好的学生上台示范)

  4、评字,以肯定优点为主,适当地指出不足。

  5、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动物一直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6种小动物,但自然中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你也能编成一首儿歌来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回家试试看吧,老师相信你们能行!

  教学评析

  本识字课共有14个生字,其中11个为虫字旁的生字,并配有生动而有情趣的儿歌,体现夏天的美好、快乐。学生都具有喜欢动物的天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文中提到的6种小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易于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电脑课件辅助教学,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如偏旁识字、猜字、熟字带生字、象形识字等,主要以学生想办法,教师伺机点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中学习、识记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典型的集中识字课。新课程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贯彻一个重要的教学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原本学生“厌学”的枯燥乏味的集中识字课变成人人“乐学”的趣味识字课。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弄懂本文论述的重点

  教学重点:对文章关键句进行揣摩、理解、体会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宗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书苦还是读书乐?

  讨论二、作者简介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著有《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她与丈夫钱钟书都是喜欢读书,对读书生活情有独钟的人

  三、文本研习:阅读课文第1段,你认为作者对苦读的态度是怎样的?

  1.作者先肯定读书当然要下苦功夫。2.但否定那种为世俗功利而读书的态度。

  四、体味语言

  作者举陶渊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轻嘲当世的弊病。这是杨绛语言的特点,讽刺点到即止,绝不批判到淋漓尽致。2.分辨“下苦功夫”和“苦读”的区别。对下苦功夫,作者是赞同的,认为读书就要用功,而对苦读,作者是不赞同的。

  因为苦读不符合作者对读书的认识,作者认为应是乐读书,而不是苦读书。作者的读书之乐有哪些?1.乐在其中:是身心的自由投入。乐在可以自由地拜见、请教古今中外的师长和学者。书籍包罗万象,读书可以去除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

  五、拓展延伸读书境界“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名言被很多人当作读书的动力。

  六、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联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优秀教案08-30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23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11-12

语文教案【经典】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