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集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背景及设计理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寻访小动物》一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相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首先的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不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泛必要的思考。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这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和调查方法”在第1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调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调查活动注意事项”的适当思考。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前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观察活动中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3、掌握一些探寻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知道不同的动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4、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伤害小动物的意识,获得关于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丰富的直接认识。
三、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一面放大镜。
2、有关校内某棵大树附近的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的卡片。
3、选择好校内一些可供学生寻访调查的场地。
四、教学过程
(一)迷语导入
1、同学们,我们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小动物的迷语,猜猜它是谁?
2、出示迷语:
身体半球形,
背上七颗星,
棉花喜爱它,
捕虫最著名。
3、说说七星瓢虫是怎样的动物?
(迷语导入,既能迅速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迷语本身又是一种十分精妙的描述,迷语中隐含着有关动物形状,生活地点等描述,对后继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九月里,能寻访到哪些小动物
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九月里,我们如果去寻访小动物朋友,估计你能找到哪几种小动物?
2、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老师去拜访了几位小动物朋友,猜猜老师找到了哪些小动物?
3、学生猜测,教师出示相应的卡片,猜到的挂在树的相应的位置上。
4、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5、今天,我们要到校园去拜访小动物,每组选择一个地点,估计一下:
l 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
l 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
(三)寻访活动准备
1、寻访小动物的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碰到野蜂,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注意什么?
2、我们对自己的活动,还有哪些要求吗?
3、出示:寻访活动中注意安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④依据上面问题的讨论,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略)
4、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见解、归纳)
研讨与赏析
导入:从课文中,我们领略到了旧北京形形色色吆喝的艺术魅力,作者用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写,令人爱读。
1、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a、在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时间顺序介绍吆喝时,依次介绍了哪些吆喝?哪是具体描写?哪是概括描写?
b、为什么介绍这些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c、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2、研讨、质疑:
a、文中用了大量括号,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作用?
b、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c、学习本文的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称序井然?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归纳。
体验与反思
1、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2、通过学习了本文,认识了许多旧北京的吆喝,针对于当前城市的吆喝(广告语),你如何看待“旧”吆喝和“新”吆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1、在你的家乡,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2、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器乐总领下文(4)早上(5)
早一晚(5—9)晚上(6—9)
口头广告引介绍叙述春夏
(口语浓厚)(4—10)一年四季(10)
声乐——吆喝评论内容秋冬
(11—14)声调
音韵节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
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自主发现:
能主动发现多音字,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有关天气的谚语,读读认认关于调料的字、词语。
5、拓展延伸:
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的本领,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宇宙奥秘不断被人探索。我们知道了太阳的许多特点,有了登月之旅,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发明了能干农活的果园机器人
机器人还能帮我们干什么?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发明的机器人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明。如果对谁的发明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2、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探讨机器人的本领。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明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不过,想真正发明你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长大后让想象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1、前几天,有些孩子把想象的事物写进了日记里,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也交流了自己想象中机器人,孩子们的发抿创造真是神奇美妙。下面就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我们写好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
学生交流,评议,学习别人的优点。
2、在口语交际中,在同学的日记里,我们发现好多同学在想象中都有新发现。也许你有更多的发明要想说,今天我们就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写的内容,再写一篇想象作文。
学生讨论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准备写哪些内容?
提示:可以是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可以是行走如飞的鞋,可以推的房子,也可以是马路机器人可以说它的样子,也可以说它的奇特本领
把你准备介绍的事物描述给同学听。
3、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4、放声朗读,检查修改。读读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
5、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6、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7、再次修改,大声读读。
8、誊写作文,注意格式,字迹工整。
第三课时
自主探索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组交流:
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
这六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多音字,字同音不同。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6、拓展练习:
交流课外了解到的多音字。
二、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儿歌,注意带有拼音的字,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常用的调料和味道。
3、这八个字扩词。
4、说出另外的跟调料和味道有关的'字
三、读读背背
1、导入:
看见蜜蜂跳什么舞,知道蜜源大致在哪儿。看到不同的花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就揭示了如何预测明日天气,下面就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谚语,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
6、看谁最先背下来。
7、背诵比赛。
四、宽带网
1、科学技术真神奇,可以让人在暗无天日的海底世界探索,可以克隆一模一样的一个人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来源。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激励: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掌握丰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语文教案 篇4
教育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3、形成初步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B、过程和方法:
1、在自由读、分角色读、为动画配音读、理解读中读通、读懂、读好课文。
2、朗读发言时仪表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时语言清晰流畅。
3、学会圈圈画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C、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表达与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完善自己。
2、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3、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感受与人友好交往、合作的乐趣,在交际中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设计
课前预热:看词学声、做动作。(课件)
青蛙唱歌、天上有彩虹、数星星、种子睡觉、种子喝水、种子发芽、长出小草、花儿开放、下小雨、下大雨、下雷雨、狂风暴雨
一、呼唤雨点儿,引入新课
嘘、你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到什么了?(课件:播放小雨的`声音)呀!真的下雨了,快伸出你的小手,仰起你的小脸,让雨点儿轻轻地落在你的手上、脸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你喜欢这些雨点儿吗?快和它打个招呼?、注意:“雨点儿”只能发作两个音、
(课件:大大小小的雨点飘落下来)你看、你看、这是一个大雨点儿,我们快叫叫他,这是一个小雨点儿,快也招呼他一下,又来了一个大雨点儿
二、学习第一段,练习朗读。
这么可爱的雨点儿,我真想一个个都认识他们,你们帮我一起数一数好吗?一、二我数得眼睛都花了,你们数清了吗?原来是(课件:出示句子)。
读一读。注意:、“云彩”、“下来”读轻声。
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做动作。
三、朗读对话,引导质疑
(课件)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雨点儿从云彩中飘落下来,半空中,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在说悄悄话呢。读课文2、3、4节,画出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在说些什么,并练一练该怎么读。
(课件:对话部分变色)引导学生明确哪些是大雨点说的话,哪些是小雨点说的话,哪些是提示语。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是大雨点儿,你们来做小雨点儿好吗?“你呢?”读得真好听,把问号读出来了。大雨点还想听一听,哪颗小雨点儿问得最好听、最可爱?我听明白了,原来是你们在问我( )
我们来换一换好不好?继续读。
(课件:雨点儿对话的动画)为动画片配音。(头饰)
(实物投影)练习:现在我们发现:小雨点儿要去、),大雨点儿要去、1、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2、有花有草的地方
说说:这分别是怎样的地方。(图画出示:这就是有花有草的地方,这就是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四、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小雨落下后的变化。
说着说着,小雨点儿就和别的雨点儿们一起飘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也果真和伙伴们一起飘落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了。不久(课件:出示
第5段)读一读课文。
要是能把这些变化换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画下来一定也挺不错,想试一试吗?好,希望自己像小雨点儿那样去有花有草的地方的同学拿好课本和水彩笔到这边集中,大雨点儿们请都飘落到这边。不久,小雨点儿飘落的地方,大雨点儿飘落的地方、然后拿出水彩笔画一画。(配乐)
画好了吗?好请展示你们的作品。请你说一说:我是,我去过的地方,(雨水冲洗了灰尘,颜色更清、更艳;有不少草从地下钻出来,不少花开放了;喝饱了水,挺起了身子更有精神了)(适时进行句式训练:从来。)雨点儿看着这些变化,心情怎样?读一读句子。
有个小朋友在电脑中也画了,想看看吗?(课件:播放动画)
那些花儿、草儿一定很感谢雨点儿们,他们会怎么说呢?谁能帮他们把感谢的话说出来。(带头饰表演说)
雨点儿们又会说些什么?
练习朗读(播放背景音乐)
要是你也是一滴雨点儿,你想去哪里?
五、复习生字、新词。
课文中的新朋友搬进了新家,现在他们正在举行联欢晚会,欢迎你也参加,你想去吗?行,进门总该和他们打个招呼,要是叫错了他们的名字可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我们先来准备一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同伴求教。(开小火车)(课件:一个一个出示新词)
聚会结束了,新老朋友排着队和我们道别,我们再和他们打个招呼,说声再见。(读下面的儿歌)
从天空里,
飘落下来,
像好吃的果汁,
树儿花儿都喜爱,
都张开嘴巴在喝它,
这样才能快快长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花雨》。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生 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
教师点击课件演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
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出示琦君父亲看见琦君摇花时的即兴诗: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指导朗读这首诗,通过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童年摇花的乐趣。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12 桂花雨
摇花乐
思故乡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激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未来。学习课文,体会想象的神奇,培养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教学难点】
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释题:
移植的意思是:
①把播种在苗床和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②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
问题:在这篇课文中,移植应该选哪种意思呢?
二、检查复习字词
请同学们认读以下字词:
教授硕士蝴蝶苦涩嫁接努力移植启迪博士幻想有趣
探索创造奇迹实现现实不懈
坚持不懈出类拔萃
出类拔萃:意指品行、才干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后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三、自读提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问题: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节总写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第二至第四节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的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
(学生朗读)
四、指导朗读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不能读破诗句,还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读出诗的韵味。这首诗押的是“i”韵。
五、想一想
(1)假如你有了爷爷的记忆后,会看到些什么呢?
(2)爷爷看到的你是如何顽皮的?
(3)假设宇航员或潜水员他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他们见了面,会说些什么?
(4)记忆移植能实现吗?
明确:移植不仅限于植物。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六、合作探究
问题:假如记忆能移植,你想移植谁的记忆呢?
七、拓展练习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它们的四声。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到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对吗?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对,单韵母家族的“aoeiu{”6个小朋友,还有声母家族的“bpnf、dtnl、gkh、jqx”14个小朋友,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呀?今天我们这节课不仅要再认识声母“zcs”3个小朋友,而且还要到整体认读家族中看一看。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声母“zcs”,一会儿它们带我们去整体认读家族。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cs”的音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z”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字”的音平读来学习字母“z”的读音。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牙门齿背,憋住气流,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就是“z”的音了。自己试试?
(4)教师范读“z”。
(5)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z”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z”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谁说得最好,就让他带读:像个小2zzz。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出示“c”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刺”的音平读来学习字母“c”的读音。发音的方法基本与“z”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比较强。自己试一试?
(4)教师范读“c”。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c”的形
(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圆圈ccc。
(3)学生读记忆儿歌。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出示“s”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1)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3)讲:你们可以借助“丝”的音来学习字母“s”的读音。发音时读得轻短些,舌尖平伸,与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自己试一试?
(4)教师范读“s”。
(5)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记忆“s”的形
(1)问:仔细看看图,哪儿像字母“s”的形呀?
(2)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8字sss。
(3)学生读记忆儿歌。
三、电脑博士指导书写
(1)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四线三格,我们看看电脑博士是怎样书写“zcs”的?比比谁观察得最认真?仔细看字母是几笔写成的?在四线三格的哪个格上写?
(2)电脑博士书写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母像什么?“z”像2;“c”像半圆;“s”像半个8。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利于学生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默写
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
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
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 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 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喧哗嘈杂
4.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5.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们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六、小结:
同学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师略加点拨)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 蝇 脂 掸 拭 辣 渗 澎湃 黏 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 200万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复习教案08-23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1-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经典)语文教案10-16
(精选)语文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