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
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 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二、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三、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教学理念: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用爱和激情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的课堂应该成为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主阵地!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3.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4.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哪些生物会说话?
小草发芽说明……枫叶染红是大自然通知我们……今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三单元说明文学习我们都学了什么?
引出目标:知识 语言 顺序 方法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完成以下各题。A1说给B1听,A2说给B2听。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①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预设:答案不一致的时候,要协调各小组达成共同意见。)
②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3)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五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1)听读1——2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六环节:放飞想象,总结提升。
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掌握了大自然的语言,未来社会会是什么样的?
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抽象 ,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材料:
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并掌握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一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小组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内容说明】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分钟)
师:咱们广东因为地理原因,四季的界限不是很分明,老师想考考大家的智慧,看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几幅图片识别它们分别是什么季节。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顺序打乱)
图片分两张展示绿油油的菜花,冬雪点缀的梅花(一组),夏日的荷花,红红的秋枫。(一组)
生:七嘴八舌一下子就明确了。
师:请大家回顾第一节课所学的有关科学知识想一想,这些与气候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我们叫做什么?
生:物候现象。
二、从标题入手进行重点讲解(3分钟)
师:很好!我们已经明确物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细心地发现作者竺可桢写这篇文章时并不是用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标题,是什么标题呢?
生:(反应不快)
可以打开课本寻找答案。
生: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师:为什么这样改呢?
一生:吸引读者。
一生:用了拟人的手法
一生:还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上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师: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我们学习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物候现象就像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的比喻就更形象,读者阅读起来就更有兴趣了。那么,在课文中有哪些段落也有这样形象说明的特点呢?
生找出是第一二段。
三、揣摩语言,体会一二段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2分钟)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大屏幕显示,老师朗读) (3分钟)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分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讨论3~5分钟)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5分钟)
生1:“苏醒、融化、萌发、开放”这些词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师:比较好,只是“开放”这个词不太好,花儿是一下子全部开放了吗?
生:“次第”一个接一个。
师:那这些词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呢?
生:生机勃勃。
继续交流。
生2:“炎热”和“孕育”两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师:写出了什么特点?
这里出现了困难,老师引导:“孕育”一词是什么用法?
生:拟人。把夏天比作母亲。
师:是啊,母亲十月怀胎是为胎儿储存能量和营养,以利于孩子出生后健康正常地成长。
生:那这里就写出了夏天为秋天果实的成熟储存阳光、水分等能量,这反映了夏天的力量。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还好在写秋天的特点上。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师:对!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2、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这两段文字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3、师过渡与衔接:回顾第三单元所学的说明文,运用生动形象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下面就以小组单位来一个竞赛,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快又准。(为了节约时间就限定在第十一、十二课)
4、小组合作共同寻找(2分钟)
5、全班交流:(3分钟)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师:很准确!那么这里的生动描写是为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呢?
生:桥的外形美观。
全班齐读一遍,共同温习。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全班齐读,一起体会语言这美。
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1、过渡:看来大家对以上这种写法理解得不错,但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老师还要进一步考考大家。下面是一段关于“燕子”的说明,文字简洁,平实。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作文本来完成改写训练。要求:
⑴ 可以在大屏幕所显示的三段文字中任选一段作为改写内容。
⑵ 用语要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⑶ 字数在100字左右即可。
⑷ 5分钟内完成。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2、学生构思写作。
3、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最好的一篇在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5~8分钟)
第一组:推选出来的是王培焦同学的,自己邀请另一个同学帮他读:
燕子是益鸟,身上披着乌黑的羽毛,腹部却是雪白的绒毛。一双敏锐的眼睛加上尖尖的小嘴,它的捕捉能力如果不知道貌岸然的可能很难相信,一天能捕捉大约8000多只害虫,只要确认捕捉目标,看准时机,“嗖”的一声,猎物就叼在了嘴里。
第二组(徐志添同学):略
第三组:(孙家谦同学,请老师帮忙读。老师顺便幽默了两句,活跃了气氛)标题“课堂训练飞”:燕子身披黑色燕尾服,在睛天万里无云之空自由飞翔,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小而显眼,快而不乱,美丽的蓝天正是有了燕子才显得有艺术之美。(掌声响起)
第四组:未完成。
第五组:(高夕睛同学,自己读)燕子展开双翅,大胆地向远方飞去。 速度像风一样的快,“嗖嗖”地永不停息挥舞着翅膀,早上还在杭州的西湖,穿过翠绿柳荫,越过飘浮的白云,晚上就到了海南的三亚,在蓝天的陪衬下,燕子的展翅高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六组:略
老师小结:可见,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平实的语言或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丰富的,用法是灵活的。但无心积累与运用的人是无法掌握语言的。希望同学们能做有心人,掌握祖国的语言。
五、总结与回顾
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了我们走进物候世界的兴趣,那么联系上节课,我们回顾一下大家了解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
师生一起:(老师引,学生填空)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其实,物候知识不仅在竺可桢的文章里,它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蜻蜓低飞就会有雨来,等等。所以,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搜集并交流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课要求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训练概括能力,第二课时以品析说明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主。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以为把握住了重点也突破了“运用”这一难点,虽然举手发言的面少了一点,但总的来说学生都在积极动脑都在配合老师,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在整个备课讲课评课的过程中,我的收获也不少,有两点最为突出,即一是教学是一门艺术,细节决定成败。环环相扣,老师要充分地考虑学生注意衔接与过渡,有时一句简单地启发与提示却能给学生思维的重大影响;还有像板书也不容忽视。另外就是虚心地向同事学习,诚恳地请教,集思广益,能收获更多的智慧。
【学科组评价】
本堂课教学思想上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上能强调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能让学生在读、写、评、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探究知识、培养能力、促进交流。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所有环节都能紧紧围绕“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一重点展开,其最大亮点是读写结合,当堂训练,让学生以致用。另外,老师在处理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具体如何品味语言等方面均能较好地进行处理与指导。略嫌不足的是课堂的前半部分气氛不够活泼,板书设计不够合理,学生主动发言的参与面不够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加强。
【校长点评】
本节课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很明确的联系和回顾了同单元其它篇目的有关知识,在时间的把握和内容的处理上,使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融通和知识的用得到和谐的统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6-18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08-2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1-3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5-26
(精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14
(通用)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6-2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优选]08-0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锦集【2篇】09-09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5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