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7 14:36: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童话,讲述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进步的过程。题目《每次都有进步》,既是妈妈对小燕子的肯定,又是小燕子自身成长过程的体现。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从读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并通过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燕子3次观察冬瓜和茄子每次都有进步的故事,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燕子的成长过程,学习小燕子虚心学习、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入手导入新?

  1.说说自己知道的几种蔬菜,并说己爱吃的一种蔬菜的样子。

  2.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卡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3.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名接读课文,检测读文情况。

  (本环节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大体感悟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三、深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小燕子观察了几次冬瓜和茄子?每次都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哪些不同之处?

  (2)小燕子的进步表现在哪儿?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反馈。

  4.指导朗读小燕子的话。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小燕子观察了3次:第1次发现了形状不同,第2次发现颜色不同,第3次发现了细节上的不同——有细毛和小刺儿。

  5.指导朗读燕子妈妈的话。

  :同学们说得真好呀!因为小燕子的观察一次比一次仔细,做事一次比一次认真,所以妈妈说它每次都有进步。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上也能像小燕子一样,认真细致,每次都有进步。

  6.分角色朗读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

  (这一设计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内容,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检查识字

  抽学生认读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五、拓展延伸

  1.仔细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21课《齐白石画虾》。

  2.读完这个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每次都有进步

  菜园里冬瓜—大—青—有细毛

  茄子—小—紫—有小刺儿认真细致地观察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始业课

  【课型】讲授【第1教时】

  【教学目的】

  1、师生互相初步了解,沟通,并学习口语交际—介绍。

  2、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3、让学生明确本科目的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与学生沟通感情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沟通。

  姓名爱好学习新东西赠言

  二、学生自我介绍

  姓名爱好星座博客

  三、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

  1、爱学语文吗?喜欢上语文课吗?

  2、看过哪些课外书?课代表调查

  3、爱写作文(日记)吗?周记

  4、以往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

  5、最喜欢语文老师怎么上课

  四、明确语文学习的要求

  守纪(一切与课堂无关的)、听讲(听课、发言、讨论)、作业(必做、选作加分、练字)三方面与学分、作业本(预习、听课笔记、课后作业)练字本作文本

  【作业布置

  抄写诗词三遍

  【教学反思】

  【课题】《永远的校园》【课型】讲授【第2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过程】

  预习:诵读文章,感知大意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对自己曾经的母校印象如何?对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2、背景资料

  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3、课文研读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②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③作者在7—12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Ⅰ、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Ⅱ、不单纯、富有个性;

  Ⅲ、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活泼;

  Ⅳ、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④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⑤大家思考一下,“永远”的内涵。

  (例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精神和信念超越物质的力量。永远“子子孙孙无穷匮矣。”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4、词语学习

  曼妙欢愉怨尤弦诵耿介不阿虔诚

  阻扼肃杀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题】《成长》

  【课型】讲授【第3教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的道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分析问题

  1、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待她为“我”所做的种种“设计”的?

  (答:“我”的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三)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6个,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们对大树的关爱。

  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大树医生拯救大树,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事。

  4、了解相关的科学护理树木的方法,懂得保护树木、爱护绿化的意义。

  重点难点:

  1、通过读文,读懂山野忠彦像一位真正的医生一样为大树精心诊治的过程,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写话。

  2、读懂大树医生诊治的过程,进行规范的表达。

  3、理解大树永远需要人们的帮助,而不是伤害的含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板书:大树

  媒体出示参天大树的图片。

  师: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棵大树呢?

  (参天大树、古木参天、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等)

  2、课文给我们描写的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节,交流。

  (特别:是活生生的原子弹爆炸的见证人。

  顽强:树干烧得焦黑,整个大树也渐渐开始枯萎、死亡。在一所小学孩子们的精心护理之下,它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3、媒体出示句子:

  可是这一次,它又受到了强烈台风的摧残,还能活下去吗?

  (1)联系上文,在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2)朗读句子,读出担心的语气。

  4、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这棵大树的命运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课文。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下面的这些词语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理解?

  罕见灼热摧残医嘱复苏

  (2)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想一想: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1)理解词语。

  罕见难得见到;很少见到。

  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灼,火烧;火烫。

  医嘱医生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对病人在饮食、用药、化验等方面的指示。

  复苏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摧残本文指台风使大树受到很大的损害。

  (2)分节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1984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棵巨大的中国古树受到了罕见的台风的摧残,日本的森林管理员山野忠彦和孩子们一起护理、拯救它,使它复苏了。

  (4)大树能复苏,都是因为有了森林管理员山野忠彦,他就是人们说的大树医生。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三、研读课文,感受感受人们的大树的关爱。

  1、默读课文第49节,思考:人们为什么称山野忠彦为大树医生的?试着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交流。

  (1)爱树

  ①媒体出示第五节。

  大树医生一赶到,就把双手紧紧压在树干上,通过手掌的触摸,他感到树里的湿气,感觉大树还在呼吸,树根部的结构也还稳固。树还活着呢!他向聚在周围焦急等待着的孩子们宣布。

  一就触摸湿气呼吸(媒体翻红)

  ②师:你从这段话的哪些词语看出大树医生很爱树,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③媒体出示练习

  在下面的上填上表示心情的词语。

  大树医生一赶到,看到古树倒在了地上,从根部往上裂开了4米多长的裂缝,他,当他发现树还能救时,他地说:树还活着呢!

  ④朗读树还活着呢!,齐读第五节。

  (2)医术高明。

  媒体出示:

  联系课文内容,再展开想像,大树医生和孩子们会怎么护理这棵大树?请你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一棵巨大的中国古树倒在了地上,从根部往上裂开了4米多长的裂缝。

  终于,有一天,在树干的断裂处,长出了第一颗新芽。

  (资料:对于遭受大风危害,折枝、伤害树冠或被风刮倒的树木,要根据受害情况,及时维护。首先要对风倒树及时顺势扶正,培土为馒头形,修去部分和大部分枝条,并立支柱。对裂枝要顶起或吊枝,捆紧基部伤面,或涂激素药膏促其愈合,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势的恢复。)

  (3)师:终于他们成功了!引读第九节。

  古树,长出了,焕发出

  (4)朗读。媒体出示:这是大树医生救活的第828棵树。

  四、课后小结

  1、师:大树能死而复生,依靠的仅仅是大树医生吗?你从文章哪儿看出来。

  2、师小结: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爱它的人,大树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为每一个爱树的人都相信:

  媒体出示:大树永远需要人们的帮助,而不是伤害。

  练习:大树永远需要的不是,而是。

  《大树医生》

语文教案 篇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性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孩子爱的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理解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与本质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

  2.把握的结构,体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生初步掌握梳理结构,并抓住关键句子,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

  2.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探究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体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法

  2.学法:品读感知法、勾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最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其中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对弗罗姆的观点大胆质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爱父母,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现在我们一起朗诵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味了慈母的温情,同学们想一想,之前我们学过有哪些描写父亲的文章,可能我们初中时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为记忆深刻,父亲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与我们读者的心中。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整体性感知:

  (一)作者简介

  弗罗姆(1900~1980)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他1956年所著《爱的艺术》一书,是其中第二章《爱的`理论》的第二节。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勾画文中关键句,提出问题

  1.题目为什么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说明原因。

  因为包含两个方面的爱: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另一个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 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 段 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4-8段 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9-10段 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三)梳理文章的结构并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

  再一次浏览全文,学生讨论后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一段内容。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

  1.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①婴儿时期,是一个自恋阶段;

  ②生长发育阶段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且被母亲无条件地爱,作者还谈到了母爱的本质;

  ③少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爱,创造爱。

  2.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7 )

  ④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渴求母爱

  ⑥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⑦阐述父爱的本质

  3.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8—10)

  ⑧提出对父爱和母爱的不同要求

  ⑨提出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⑩总结全文

  三、理解性研讨:

  1. 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分析母爱和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母爱

  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不能受掌控和支配。

  本质区别:无条件的

  有条件的

  父爱

  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 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与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爱的深度。

  3. 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 另一种是“我被人 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说说这两种爱的原则的区别?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四、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1.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2.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这两个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3.我们又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五、评价性鉴赏:

  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发、评价。

  1.作者指出的父爱与母爱的本质,以及他们的积极面、消极面,你认同吗?并说出理由。

  2.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之处在于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观点成立吗?(言之成理即可)

  六、本课小结:

  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就如同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同学们现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应该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七、布置作业:

  读了文章,对母爱、对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 + 父爱

  孩童的爱

  爱的能力 ← ← ← ← 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牢”“印”“此”四个生字以及多音字“当”。

  2.掌握“既..又..”的句式,并能口头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4.懂得生活中要善于分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识字,读准多音字“当”。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明白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别人的意见要通过思考才接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鸡妈妈的图片:这是谁呀?大家跟鸡妈妈打招呼。

  2.师:鸡妈妈有许多孩子,为了不让孩子风餐露宿,它建造了一所新房子。我们来参观一下吧!(出示图片)

  师:瞧,这就是鸡妈妈的新房子,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新房子里。(板书课题)谁能来读课题,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谁的新房子。(指名读课题)谁再来读课题,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鸡妈妈的什么。(指名读)看来同一个课题,不同的读法,要表达的意思侧重点也不同了,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

  3.《鸡妈妈的新房子》是怎样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173页,仔细地读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评价。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1段

  1.读得真好,鸡妈妈也来欢迎我们啦!我们再观察一下鸡妈妈的新房子,你感觉怎么样,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2.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描写了鸡妈妈的新房子。课件出示: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

  师:新房子很漂亮,我们刚才用眼睛看到了。那你知道牢固是什么意思吗?

  师:是啊,鸡妈妈的新房子很坚固,很结实,不会受到刮大风下大雨的影响,鸡宝宝们呆在里面安全极了。

  师:谁能用朗读夸夸鸡妈妈的新房子。指名朗读:你读出了新房子的漂亮和牢固,看来你很喜欢鸡妈妈的新房子。

  师:这里用上“既?又?”把新房子的两个不同的特点连起来,你也能用这样“既?又?”来说一句话吗?

  (二)学习2-3段

  1.住在这么漂亮坚固的新房子里,鸡妈妈一家一定幸福极了。可是有小动物却来给鸡妈妈提意见了!谁来提意见了?他们提了什么意见呢?自己读2-6自然段,找一找,用直线把他们的意见划下来。交流反馈:板书鹅大哥狐狸

  2.两个人都建议鸡妈妈开窗,那到底谁的意见该听呢?我们先来看看鹅大哥的意见。指名先读,你们觉得鹅大哥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有礼貌、热情、好心、诚心诚意)你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

  3.听了鹅大哥提的意见,鸡妈妈的态度怎么样?出示:鸡妈妈听了,很不高兴。你们猜她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呀?

  4.那鹅大哥的意见到底好不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说)

  师:你什么时候也有这样又闷又热的感觉呢?(挤的公交车,夏天下雷雨之前,夏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把窗帘拉上了,又关门、关窗时)

  师:是呀,整天生活在这样又闷又热的环境里,没有新鲜的空气,怪不得鸡娃娃都生病了。还好,鸡妈妈听了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个窗。这样——清新的空气进来了。

  师:小朋友,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哪里的空气比较清新呢?创设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想像一下,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奶奶来到公园里散步,微风吹拂,路边的花儿发出阵阵清香,小鸟在耳边欢唱,我们闻一闻周围的空气,感觉神清气爽,这就是清新。

  5.师:小朋友,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鹅大哥让鸡妈妈开窗,是为了让房子空气流通,让清新的空气进来,才使鸡娃娃的病好了。看来,鹅大哥是关心鸡妈妈一家的,是真心为鸡妈妈好的,他的意见是----善意的板书:善意

  6.鸡妈妈听了鹅大哥善意的意见,开了窗,鸡娃娃的病都好了,这个时候你猜猜鸡妈妈会怎么想呢?(要是早一点听鹅大哥的话,我的娃娃就不会生病了,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嗯,课文里也是这么写的。——出示: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三)学习4-6段

  1.我们再来看看狐狸的建议。指名读。

  2.听了狐狸的建议,鸡妈妈是怎么做的?指名说,出示:鸡妈妈听了狐狸的话,就把窗子开得大大的。指导朗读。

  3.通过上次的事情,鸡妈妈明白了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可是这次,它听从狐狸的意见,结果怎么样?(少了一只鸡娃娃)鸡娃娃哪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指名读,出示:忽然,她在窗台上发现了狐狸的脚印。鸡妈妈明白了,自己上了狐狸的当。认识多音字“当”。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狐狸干坏事的证据。原来狐狸让鸡妈妈把窗开得大大的,为的是??(偷鸡)多狡猾的狐狸呀!指导读狐狸的建议,教师点评(别有用心、不怀好意、诡计多端)

  4.是啊,狐狸给鸡妈妈提建议是为了方便自己偷鸡娃娃,对鸡妈妈来说,这种建议是不怀好意的,是恶意的。板书:恶意。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师:故事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你想对鸡妈妈说些什么呢?

  2.师:鸡妈妈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引导学生理解从此。

  3.课文学完了,我相信学生们的收获一定很大,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辨别善意的和恶意的意见。对于善意的意见,我们要多听,对恶意的意见,我们要多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板书设计:

  鹅大哥狐狸善意恶意

  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精选]语文教案10-0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精选)10-28

语文教案(经典)11-12

【经典】语文教案11-12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