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

时间:2024-12-31 08:51:2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1

  一、说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刚好是高二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专题课,因此,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席位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化学说课稿铁和铁的化合物铁,是已经发现的金属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质,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大纲的重点,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在这节课中,其难点在于对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应用,因此掌握这节课就是要掌握这些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掌握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如钠、镁、铝等金属的认识和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应用。

  3、情感与创新,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教学反复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体现出来。同时,我采用“反馈教学”的方式,设计大量的练习,不断反馈学生掌握所授知识情况,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发挥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气氛,发挥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两个主体”的效果,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五、说学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浅入深,使他们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使他们听得明白,思考透彻,说得清楚,写得明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考题,测试其获得知识的速率和效果,学生可以首先跟着我的脚步走,接受我的灌输,然后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系统得联系前后知识,顺着学生想知道新课题的内容的心理来引入。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将难点变简单,掌握重点。

  (1)铁的化学性质,同不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都不同。

  (2)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铁单质的比较,不同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也不同,且抓住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采用课堂实验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铁离子的检验

  这些榭鲇Ω妹魅返靥岢龈拍睿治鲂灾时浠墓蹋诶锏耐保欢咸岢鲂碌囊螅ü致劭梢愿玫毓毯陀τ谩

  3、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实例引入和反馈教学及其他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宗旨,设计该教学方案,我想,通过本节课,100%的学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识。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2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3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氧化剂是,还原产物是,氧化产物是,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NO与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顺序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实验3—2】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 Fe(SCN)3

  【补充对比实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氧化性较弱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CO2 2.FeCl3+Fe 3.FeCl2+Cl2 4.MnO2+HCl 5.CO+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讲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 + 2KI = ZKCl+I2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讨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

  【板书】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强调】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判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

  A.2Fe3+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B.I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C.H2O2 + 2H+ + SO42- = SO2↑ + O2↑ + 2H2O

  D.2Fe3+ + 2I- = 2Fe2+ + I2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氧化性较弱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的果香气味。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b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化学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自己营造一个空气清新、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2)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1)减少二氧化碳污染所采取的措施。

  (2)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

  供空气质量信息。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污染指数首要

  污染物空气

  质量级别空气

  质量优化

  SO2NO2PM10

  233556PM102良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

  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

  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

  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联想质疑】

  1空气质量报告为什么特别关注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

  2你知道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吗?它时怎样形成的?

  3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你已经熟悉酸雨的成因和危害了。那么你知道工业上时如何防止酸雨形成的吗?

  【板书】2污染物的来源与治理

  1)氮氧化物与光化学烟雾

  【板书】①氮氧化物

  【讲解】引起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用NOx表示。

  来源:化石染料的燃烧,汽车尾气。

  N2与O2的反应机理:

  O2=O+OO+N2→NO+N

  N+O2→NO+O2NO+O2→2NO2

  【板书】②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smog)

  【讲解】臭氧(O3)和过氧乙酰硝酸脂(PAN)等有毒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

  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的呼吸系统而引发病变;刺激人的眼睛,引发皮肤癌等。

  治理措施:对汽车尾气进行净化处理,加强以氢气为动力的染料电池汽车的研制。

  【追根寻源】阅读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示意图及文字。

  【板书】(2)二氧化硫与酸雨

  【讲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及其被氧化所生成的三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溶解于降水中,分别生成亚硫酸、硫酸和硝酸等,这是造成降水PH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看出,二氧

  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治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成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

  的重要途径。烟道气体脱硫是一种大规模脱硫方式,采用的大斗是石灰石-石膏法,图1-

  1-4是脱硫过程使用的吸收塔的示意图。煤烟中的二氧化硫在吸收塔内与洗液中的碳酸钙

  反应成亚硫酸钙,然后又被烟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钙。硫酸钙可以做成生产石膏板材的原

  料等。

  【板书】(3)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

  【讲解】漂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总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总悬浮颗粒物中,粒径在10um以下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者飘尘。

  危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其吸附的其他有毒物质,被吸入体内会聚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多种疾病。20xx年春季发生的严重呼吸系统窘迫综合症(SARS)的一种重要传播体——患者的飞沫,就是带又SARS病毒的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可持续很长的时间,含量高时会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

  措施:减少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要从它的源头——工业烟尘和灰尘着手。消除工业烟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改造锅炉、提高染料效率和安装有效的除尘设备等。为减少因风扬起的灰尘,应尽量保持路面清洁,减少裸露地面的面积;拆房作业时必须先用水喷淋,并在施工现场采取纱网防尘、随时冲洗进出车辆的轮胎、及时清除建筑垃圾等措施。另外,职务可以过滤多种大气污染物,使大气得以净化,因此造林绿化时防止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过渡】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时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甚为密

  切。

  【板书】二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交流研讨】阅读课本,并结合自己生活知识完成第六页表格。

  【活动】老师与同学共同讨论完成表格。(略)

  【讲解】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的几个方面。

  【板书】1厨房——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的空间

  【讲解】来源:厨房是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的空间,其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煤、

  煤气、液化气等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等造成的污染;二

  是烹饪菜肴时产生的油烟造成的污染。

  危害:厨房油烟与烧菜时油的温度有直接关系:当油温高于200C时,会产生具有强烈辛辣味的`丙烯醛,它对鼻、眼、咽喉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当油温度更高时,除了产生丙烯醛外,还会产生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入苯并(a)芘等。

  【板书】2装饰材料——居室空气污染的源头

  【讲解】来源:装饰材料挥发出的苯,甲醛等有害物质可能对室内空气造成污染。居室里

  的苯(benzene)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使用的涂料、填料、胶黏剂、防水材料等。涂料和胶

  黏剂时居室内甲醛(methanal)的主要来源。

  危害:苯对人的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油刺激作用。苯的吸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可能引发癌症。甲醛可导致人体嗅觉功能异常、肝脏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以致癌和致畸物质。

  【知识支持】甲醛也叫蚁醛,化学式为CH2O,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甲醛化学性质

  活泼,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

  【板书】甲醛性质

  a加成反应

  催化剂

  HCHO+H2CH3OH

  加热

  b氧化反应

  催化剂

  2HCHO+O22HCOOH

  加热

  加热

  HCHO+2Cu(OH)2HCOOH+Cu2O↓+2H2O

  【学生活动】阅读知识支持

  【板书】3吸烟——不可小看的污染

  【讲解】来源:吸烟也是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的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有烟碱、一氧化碳、醛类、苯并(a)芘等多种有害物质。

  【动手空间】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

  ①按课本组装使用装置,点燃香烟,用大号的医用注射器从装置尾部抽气,使烟雾

  依次通过各试管。

  ②检验是否含有醛类:取下装有蒸馏水的A试管,从中取出5mL溶液加入另一试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2mL,用酒精灯加热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观察B试管中新鲜动物血的颜色的变化。

  ④检验是否含有烟碱:取下装有酒精溶液的C试管,直接滴入几滴HgCl2,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①凝固了的血液不易与一氧化碳发生作用,因此动物血液要用新鲜得,且要

  加入抗凝血剂(如柠檬酸钠溶液)。

  ②HgCl2有剧毒,使用时务必十分小心。

  【实验现象】

  a在步骤②中,现象时加热后的试管产生了红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

  烟雾中含醛类。

  b在步骤③中,现象时新鲜的动物血液的盐酸由深红变为鲜红色,结论是香烟

  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c在步骤④中,现象时试管内产生了白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

  含有烟碱。

  【讲解】烟碱(nicotine)又称尼古丁,时存在于烟草中的一种生物碱。

  危害:烟碱是使人吸烟成瘾的物质。少量眼镜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大量烟碱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使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烟碱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从而减少血液的载氧量,增加心脏负荷。

  【思考】了解了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我们该如何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呢?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6

  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一、指导思想

  探索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的内部规律,这是学生化学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趋势。知道了金属、非金属、酸、碱、盐,为什么它们有各自的特性呢?认识了卤素单质及其有关化合物,为什么它们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呢?引导学生去探究物质、物质分子构建的奥秘,挺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去认识物质世界,不管是在知识、智能、情意方面,还是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方面都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本章学习中必须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这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飞跃。这是一个从宏观物质的基本直观性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转变。让学生经受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从直接感知到想象感悟,直至从普通语言到化学符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的转变,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出本章知识教育的智力价值,以求得学生在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方面有更全面的发展。

  本章所涉及的物质结构理论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情境;而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有一个新的情境。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牢牢把握住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探究的宗旨,在原子趋向稳定的可能途径,原子间的作用,形形色色的晶体的学习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联想,让思维插上创新创造的翅膀。同时在联系物质、材料等有关调查观察中,在证明化学键理论的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设计中,又不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物质结构的判断和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模型的搭建和电子式的认识中,又有许多基本技能的训练。若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作延伸,在丰富多彩的材料世界、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专题上,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自然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了。

  二、教育目标

  ⑴从了解物质硬度的不同而延伸到物质的结构差异,并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概念及形成的初步知识。理解氯化钠、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硅及铜、铁的物质结构差异。知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金属晶体及它们的典型性质,知道分子间作用力,认识电子式。

  ⑵在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和生活中所用的材料等的观察分析中,在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硬度,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等的质疑讨论中,在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差别等的探索讨论中,在有关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的演绎讨论中,在金属具有有关特性的探究讨论中,在化学键类型、晶体类型的归纳对比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对比、归纳等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类型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⑶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息息相关,学生存、学生活,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基本观点和科学研究的成就,学负责、学创新,感受优秀科学家的品质,学道德、学关心,在微观世界的有关问题讨论研究中,学合作、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情感领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⑷学会从观察和进行实验比较物质的硬度,从有关原子结构判断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和典型化学键的形成,以及观察电子式、有关结构模型等技能。

  ⑸在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的设计完成中,培养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进行联系的实践和思维能力。在材料联系生活的观察调查中,提高实践能力。可以就生活中的材料、化学键与能量、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等作小课题进行延伸性的研究。

  三、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离子键、共价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对于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发动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见多便能识广。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则要进行剖析讨论,经思辨才深刻。

  四类晶体则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对比它们在构成、作用、性质上的有关差异,乃至作一些示意图、作一些比喻,处处联系物质实际是不难巩固的。

  ⑵难点:

  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金属键,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区别,金属晶体,电子式。

  化学键的概念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化学键的形成的关键是其作用的本质,让学生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产生矛盾,揭示矛盾,得到统一,才能使学生内悟。所以切忌老师讲述到“完美”。

  金属键与离子键、共价键相比,难在动态的自由电子,可结合金属的特性来让学生了解。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中的不同作用,必须搞清楚是结构微粒之间的作用,不要把结构微粒内外的作用混淆一体,选取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作对比,部分也出于这一因素。初学时不宜把晶体内部的所有作用力作详细讨论。

  在电子式的'学习讨论中,注意区分好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区分阴、阳离子的书写的区别,把握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的判断方法,把握成键前后电子数保持不变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正误的判断上。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1课时

  第二节原子是怎样构建成分子大厦的?2课时

  第三节形形色色的晶体2课时

  第一节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

  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硬度的表示方法和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理解形形色色的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种类

  教学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概念。

  教学难点

  化学键的概念

  一、常见物质的硬度

  奥地利物理学家摩斯把10种常见的矿物按硬度由小到大分为10级。

  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氟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金刚砂⑩金刚石

  问题: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为什么硬度差异这样大?

  金刚石和石墨一样,都是由碳组成的,之所以硬度差异县殊,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完全不同。通过X光,可以看到,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排列成空间的四面体型的结构,它的每一个方都有相同的硬度。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成一片片平面的六边形结构,片与片的结合力微弱,所以石墨很容易裂成薄片。由于地球上天然金刚石很稀少,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通过一定条件把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尝试,在摄氏1800度的高温和7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人们终于将石墨变成了人造金刚石。今天,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金铡石已从单纯的工艺原料,变为重要的工业材料。目前,金刚石年产量(包括天然和人造)已达1亿克拉(20吨)以上。

  如何鉴别钻石的真假

  钻石由于价格昂贵及稀有,使得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假货来获利,有没有迅速准确的方法将钻石与形形色色的假钻石区分开呢?方法是有的,而且不止一种。

  在叙述这些区分的方法之前,我们将钻石及其代用品的性质列一个表,以便看出它们之间在什么地方有区别:

  在表中,将钻石的可能代用品(及冒充品)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立方氧化锆、GGG等四种,它们的光学性质,即折光率和色散都与钻石相近,并且都是均质体没有双折射,因此,琢磨出的宝石成品外观上与钻石非常相似,为了区分,只有根据硬度、比重和导热性;第二类包括锆石、人造金红石等四种,它们的成品外观也与钻石相似(但不如第一类),但因为都有很高的双折射率,在成品上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双影,与钻石容易区别。当然,它们的硬度、比重和导热线,与钻石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类包括无色蓝宝石、水晶等五种,它们的特点是折光率低,外观与钻石不够相似。因此,在有条件时可以用折光仪测定它们的折光率。当测出折光率数字后,立即可以知道它是代用品而不是钻石。当然,它们的硬度和导热性,也与钻石有很大的差别。

  总起来看,钻石与它的所有代用品(或冒充品)之间,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硬度,二是导热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两种差别制造出仪器,用来迅速、准确地区别钻石和所有的代用品或假冒品。

  钻石测定仪

  导热性指物质对于热的传导能力,凡导热性强的物质,都能迅速传送热量,例如人们熟知的金屑铜、铝等。当人们用手摸铜、铝时,由于它们会将人手上的热迅速传开,因此感到这些金属是“冰凉的”。又例如木材,它的导热性很弱,因此人手摸上去是温热的。

  导热性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越大的导热性越强,例如,铜的相对导热性为0.927,铝为0.485。由表可以看出钻石的导热性非常强,竟然超过了铜和铝,相对导热性高达1.6—4.8。而钻石的那些代用品呢,导热性都比钻石弱得多。由表可看出,大多数代用品的导热性都低于0.01,即比钻石底100倍以上,像玻璃,它的导热性最差,竞比钻石低1000多倍。蓝宝石虽然导热性较高,可比钻石也要低10多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如果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迅速测出宝石的导热性,那区分真钻石与假钻石真是易如反掌了。这种仪器已经有了,它的英文名称叫做“Diamond Master”,中文可以译成“钻石测定仪”。下图是钻石测定仪的照片。它的形状像一个电表,外联一根电线,电线前端像一支钢笔,钢笔顶端是“探头”。使用时打开开关接通电源(一般用9v电池),将探头与被测的宝石接触(宝石事先须擦干净,不能有油腻污垢),这时仪器上的指针就开始转动,当转动的偏角很大,超过仪器上标定的区域时,被测宝石就是真钻石,如果指针的偏转角很小,达不到标定的区域,那被测宝石就是假钻石。

  最简单的钻石测定仪,只能显示出被测宝石是真钻石还是假钻石;构造复杂一些的钻石测定仪,还可以估计出假钻石是什么,例如是立方氧化佬,或者是YAG等。由于制造厂家的不同,这种仪器有各种改进,例如取消了电线与指针,探头装在仪器突出的一个短管上,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级管显示测定结果,绿灯亮时表示真钻石,红灯亮时则为假钻石等。

  钻石测定仪的体积很小,和一包香烟差不多,可以方便地放入衣装中。

  标准硬度计使用钻石测定仪区分真假钻石,当然很理想,可是这种仪器价格比较昂贵,我们可以用另一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测试宝石的硬度。我们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它的硬度是摩氏硬度10,用钻石可以划伤任何物质,可任何物质都不可能划伤钻石。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造出了一种“标准硬度计”,这是一个大小为65×55×23mhl的方盒,打开盒盖后,里面镶有4个标准硬度片,它们都经过精密研磨,表面光洁如镜。4片标准硬度片的摩氏硬度分别为6、7、8、9。

  标准硬度计用于测定宝石的硬度。将要测定的宝石(已琢磨好的成品或未琢磨的原石皆可)找一尖棱部位,轻轻刻划硬度6的标准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如果标准片毫无伤痕,表示宝石的硬度低于6,不必再测。如果标准片表面有擦不掉的细线状伤痕,表示宝石硬度高于6,应继续刻划7的标准片,如划不动(无伤痕),表示宝石硬度在6—7之间(包括7)。如能划伤,则继续刻划硬度8的标准片。如此下去,可将所有宝石的硬度分成五类,即:硬度低于6;硬度在6—7之间(包括7);硬度在7—8之间(包括8);硬度在8—9之间(包括9);硬度高于9。

  用标准硬度计测定钻石真假极为方便,只要用宝石轻轻刻划硬度为9的标准片,如能划出伤痕,就是真钻石,如划不动,就是假钻石。

  刻划硬度时,首先应将标准片表面擦拭干净。刻划时是否划伤了,手感是不同的,划不动时有“打滑”的感觉。

  标准硬度计的构造简单,价格也比较低廉。

  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呢?

  化学键的概念: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主要的强烈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分类:根据形成化学键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练习:

  1.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方法是( )

  A.观察外表B.测定密度C.在纯氧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D.测量硬度

  2.石墨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A.颜色不同B.内部碳原子排列不同C.物质组成不同D.化学性质不同

  3.下列物质中硬度的是( )

  A.玻璃B.岩石C.石墨D.金刚石

  4.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它们的生成物是( )

  A.分别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B.都是一氧化碳

  C.都是二氧化碳D.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它存在于

  A.分子或晶体中的原子间B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

  C分子或晶体中相邻的原子之间D分子间

  6. 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B.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D.它是一种单质

  7.金刚石可以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是由于____________。石墨可做铅笔芯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润滑剂,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电极,是由于____________。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是由于____________。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7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易导电。

  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其中: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①原子,如:Na?;②离子,如:[:O:]2?;③原子团,如:[:O:H]?;④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⑤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2.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对称的分子。包括:A型单原子分子(如He、Ne);A2型双原子分子,(如H2、N2);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对于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的分子。包括:AB型双原子分子(如HCl、CO);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稳定性:与键长、键能有关,一般键长越长、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水分子间、乙醇分子间、乙醇与水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3.非极性分子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即“相似相溶”规律)。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特点。

  1.离子晶体是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即所有的离子化合物)。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固态时不导电,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易导电。注意: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NaCl晶体是简单立方结构;CsCl晶体是体心立方结构。

  2.分子晶体是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即非金属的单质(除原子晶体外)、氧化物(除原子晶体外)、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物〕。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结构。

  3.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晶体〔即金刚石、晶体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刚砂(SiC)〕。硬度很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注意:金刚石和SiO2晶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4.金属晶体是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即金属单质和合金)。硬度一般较大,熔、沸点一般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属晶体中不存在阴离子。

  5.晶体熔、沸点高低规律是:①不同类型的晶体:多数是原子晶体>多数离子晶体(或多数金属晶体)>分子晶体。②原子晶体:成键原子半径之和小的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③离子晶体: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④金属晶体: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但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组成的金属。⑤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式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数越少,熔、沸点越高;在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邻位>间位>对位”。此外,还可由常温下的状态进行比较。

  六。注意培养对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的三维空间想像及信息处理能力。

  七。典型试题。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正确的是H

  A.:N:::N: B.H+[:O:]2?H+ C.Na+[:Cl:]? D.H:N:H

  3.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O2 B.PCl3 C.CCl4 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氢原子

  B.A的相对原子质量必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

  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B.CO2和H2S C.NaCl和HCl D.CCl4和KI

  6.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CO2、KCl、SiO2 B.O2、I2、Hg

  C.Na、K、Rb D.SiC、NaCl、SO2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ClO、NaClO B.NH3?H2O、NH4Cl C.KOH、K2O2 D.H2SO4、KHSO4

  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A.6、8 B.16、8 C.12,9 D.7,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4.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H2S B.C2H2、CH4 C.CHCl3、C2H4 D.NH3、HCl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的物质熔点越低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电子

  6.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金刚石中,有共价键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

  B.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个

  C.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邻

  D.在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3

  7.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H H

  A.Na+ B.[:O:H]? C.H:N:H 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应的离子化合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是[: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C.CaC2在水中以Ca2+和形式存在

  D.MgC2的熔点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据“相似相溶”的溶解规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种溶剂中

  A.苯B.乙醚C.液氨D.四氯化碳

  10.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Cl4 B.PCl5 C.PCl3 D.BeCl2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COCl2 B.SF6 C.XeF2 D.BF3

  12.能说明BF3分子中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理由是

  A.BF3是非极性分子B.B-F键是非极性键

  C.3个B-F键长度相等D.3个B-F键的夹角为120?

  13.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实验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的熔化

  C.碘和干冰的升华D.二氧化硅和氯化钠熔化

  14.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15.据报道,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C≡N。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A.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不能发生加成反应D.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得到

  1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D.HCl气体溶于水

  17.下列物质的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金刚石>晶体硅>水晶>金刚砂B.CI4 > CBr4 > CCl4 > CH4

  C.正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D.金刚石>生铁>纯铁>钠

  18.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B.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19.已知食盐的密度为2.2 g/cm3。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下面4个数值中的

  A.3.0×10?8 cm B.3.5×10?8 cm C.4.0×10?8 cm D.4.5×10?8 cm

  20.第2__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O分子。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都是极性分子B.CH4是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

  C.两种都是非极性分子D.H2O是极性分子,CH4是非极性分子

  (2)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CH4?14H2O B.CH4?8H2O C.CH4?(23/3)H2O D.CH4?6H2O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04-12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总结10-19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04-03

化学教师教学反思04-10

高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10-01

高二数学教案优秀07-11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篇(优秀)06-25

高二语文下册《望海潮》优秀教案12-28

化学教学反思05-20

化学的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