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时间:2024-12-31 08:20:40 教案 我要投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古诗两首(大屏幕: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b、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还是凉凉的?为什么?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王维在异乡为异客,他孤独一人,而在家乡他拥有什么?当他遇到人生各种境遇时他会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时,他的亲人会()。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a、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佳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诗人王维在佳节里更加思念远方亲人,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b、同学门,现在通讯发达,当年想念远方的亲人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联系亲人呢?(你可以给在他乡工作,学习的亲人打电话,也可以用qq与亲人聊天),c、可是,在古代,通讯闭塞,不发达。重阳节这天,别人的家庭老老小小头插茱萸,王维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年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王维孤身一人,他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引导谈话: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在重阳佳节里,王维会回忆起什么,想到什么呢?

  引导谈话: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的是他的兄弟,思念是彼此的,兄弟们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他们在登高的时候会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习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3、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家人听听。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平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4)指名回答。

  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想问问大家对九月九日了解多少?

  二、读诗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小声的诵读这首诗注意把语句读通顺,生字要读准确。

  (二)、强调“茱萸”

  1、强调写法

  2、什么是茱萸?

  (三)、同学们,读古代的诗,不但要把它读准确,读的有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来。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你能听出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四)、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孤独思念)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

  三、解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愁绪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理解一下诗句的`含义自己练习说给同桌听。

  (注意逐句逐字的理解)

  四、品诗

  为了检验大家是否都读懂了,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能想到诗人当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思念孤独)那句话最能看出诗人的孤独?为什么?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相传是少年离家后第二年所做,当时的“异乡”指的是(国都长安)那时的长安是繁盛的,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她的长诗《长安古意》中曾描述过那时的盛景(屏幕出示)

  (二)“独”

  在这么好的城市,诗人又怎么会感到孤单呢?从哪个词能看出来?(想象)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维,当身边的人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三)“倍”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

  d、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诗人用浓烈的情感直抒胸臆后,笔锋一转,又为我们铺设了这样一幅画面,请同学读后两句。

  1、是呀!离家已有两年,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会和家人一起登高远眺,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

  2、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读这两句。

  五、读诗

  (一)、音乐,教师范读

  (二)、教师渲染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3、全班一起读

  六、结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2-06

七兄弟教案实用09-17

小班健康教案手指兄弟03-21

描写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的美文佳句10-10

兄弟情深的经典说说10-25

大班教案健康日11-11

《年、月、日》教案04-02

《年月日》教案08-03

《羿射九日》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