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2 08:44:5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丁丁的愿望是什么?

  2、识字15个。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识字15个。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题。

  教法:猜谜语、朗读法

  学法:读一读,说一说、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识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3’)

  1、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说出谜面:它是美丽的花,长在藤蔓上。吹着小喇叭,慢慢往上爬。谜底:喇叭花

  2、你们见过牵牛花吗?它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

  牵牛花不仅长得美丽,它还帮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实现了愿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丁丁和牵牛花》。(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

  1、听范读课文。

  要求:(1)听清字音。(2)思考:丁丁的愿望是什么?实现了吗?

  2、听完后请学生说一说。

  指名回答

  三、自主识字,小小组合作学习. (10’)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朋友们,你们准备怎样处理这些生字呢?

  可以看生字表,联系课文猜一猜,向其他同学请教

  3、小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记住这些字?

  4、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读一读,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再组词

  5、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谁能组个词带大家读?

  6、小小组活动:用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你学会了吗?

  7、游戏:

  小朋友们,看这些漂亮的牵牛花(出示牵牛花形状的词语卡片),告诉你们,每朵牵牛花后面都有一个词语,谁会读了,老师就请你让这朵牵牛花到藤蔓上去,谁愿意?

  四、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10’)

  1、这些生字宝宝太调皮了,他们又回到了课文里,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

  小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读后评议。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3、齐读全文

  五、课堂检测:(10’)

  1、认读词语:

  不久 发芽 盼望 晚上 一根 竹竿

  绳子 满足 记着 感谢 实现 或者

  2、丁丁的愿望是 。

  板书设计: 丁丁和牵牛花

  久 芽 盼 晚 根 竿 或 者

  绳 足 记 往 感 谢 实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 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课前准备:CAI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激发兴趣

  1. 谜语导入:三人同日见(打一字)

  (随机揭底,课件出示绿色的“春”字)

  师: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 放映CAI课件: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春景图,并伴以和谐优美的乐曲。

  3. 师: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出示课题,齐读:柳树醒了)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1. 学生欣赏老师的配乐朗诵,边听边想:文中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3. 再读课文,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4.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同桌互相读、听。

  (2)认读生字卡片。

  5. 分节让学生选读课文,说说柳树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识生字,初悟文章的美。]

  三、读读画画,深化感悟

  1. 指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节,师随机板画“春雷”。

  2. 男女小组以轻柔、缓慢的语调读第二、三节,让喜欢画画的同学板画微风下的柳枝。

  3. 自读第四节,然后让喜欢手工制作的同学,将自己制作的柳絮贴到黑板上。

  4. 再读课文,全班交流: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欣赏师生合作的优美板画,边交流。)

  [设计意图: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也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沟通这一教学思想。]

  四、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 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全文。

  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2. 背诵全文。

  (1)借助板画试背。

  (2)表演背。

  (3)全班背。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使学生在读中进行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深化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丰富想象

  1. 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 写一写;春天跟( )说话了,说着说着( )

  3. 画一画你眼中万物复苏的春天。

  [设计意图:文章内容的延伸,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柳树醒了》第一课时1《柳树醒了》第一课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检查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并教给学生感悟的一般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之门的兴趣。

  教学设想: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大纲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假期培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这篇课文如何上,我有了几点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斧正。

  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这也给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这三方面的`目标,理应有所侧重。这篇课文侧重的是后两点。所以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用在完成目标2上。

  2、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我是这样做的: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置检查预习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比如,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又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课堂教学以“合作、探究”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几人一小组,轮流发言

语文教案 篇4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的七个生字及两个新偏旁“”,会认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发展目标: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从小刻苦锻炼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及学会本课的生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用具:挂图、生字卡片、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进行听说训练。

  老师讲述《自己去吧》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记,听清楚故事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听完故事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讲了哪两种小动物的什么事和它主要在谁的帮助下成功的?

  板书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也听了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鹰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鹰去看山那边美丽的风景?)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语气。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把本课要学会的七个生字用“。”划出,用“—”划出本课要求认识的九个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4、出示生字卡片,以“开火车”的游戏检查字音。

  5、自由朗读课文,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四、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都讲了什么?(共有三句话:前两句是小鸭和鸭妈妈的对话,第三句是写小鸭学会了游泳。)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向妈妈提出请求时用的是什么语气,妈妈的回答又是什么语气。指名两人读对话。

  (3)演示课件: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4)四人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先读后讨论:鸭妈妈说水不深,实际上是说水很浅,凭小鸭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游过去,游泳不会成问题。这是鸭妈妈在鼓励小鸭,对自己要有信心,刻苦锻炼自己,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5)学生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小鸭说话很有礼貌,是恳求、商量的语气。鸭妈妈说话的语气是亲切、充满了对小鸭的信任感,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功。)学生进行评议后,再请一组进行表演。

  (6)看图,再读句子,体会鸭妈妈为什么要小鸭自己去游泳?(因为鸭妈妈要小鸭学本领,以便将来小鸭能独立生活。它对孩子充满了希望、信任感,让孩子自己去实践。)

  (7)小鸭接受了妈妈的教导,结果怎样?

  演示课件: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鸭经过不断的努力,时间不长,就学会了游泳这项本领。)

  (8)练习用“学会了”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都讲了什么?(共有三句话:前两句是小鹰和鹰妈妈的`对话,第三句是写小鹰学会了飞翔。)

  (2)指名读对话,体会意思。

  (3)演示课件: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

  (4)四人小组讨论,鹰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先读后讨论:这是鹰妈妈在鼓励孩子,你有这个能力自己飞过去。妈妈相信你。)

  (5)学生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要求读出语气;师生进行评议后,再请同学加动作进行表演。)

  (6)看图,再读句子,体会鹰妈妈为什么要小鹰自己去山那边看风景?(给孩子实践的机会,相信孩子能行)

  (7)小鹰接受了妈妈的教导,结果怎样?(演示课件:小鹰学会了飞翔。)

  3、练习朗读、背诵全文。

  (1)全文分角色朗读,评选最佳者。

  (2)看图试背全文。

  五、总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自己不会的就要去学,不能事事依赖父母,只要自己认认真真地去学,什么本领都能学到手,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背诵。

  1、在鸭妈妈、鹰妈妈的教导下,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学会了飞翔。它们该多高兴呀!你能读出、背出它们这种高兴的心情来吗?自己练一练。

  2、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指名读,其他学生点评。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课件,玩“摘苹果”游戏。)

  2、开火车组词。

  3、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利用偏旁、熟字、笔顺等方法识记字型,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识记方法。)

  4、学生尝试学会这些生字。(四人小组讨论:你会哪个字,这个字怎么写,笔顺怎样,怎样写才漂亮,学习哪些字有困难,大家商量一下,尝试找出解决的办法来。)

  5、请小老师讲解生字,老师总结,范写。

  “自”:注意与“字”区别,这是两个同音字,从用法、字型上加以区别。一个是自己的“自”,一个是生字的“字”。注意不要把“自”写成“白”字。

  “己”:注意第三笔不封口。

  “学”:上面是“学字头”,下面是“子”

  “几”:注意与“儿”字区别。

  “风”:半包围结构,共四笔,注意第二笔,“”(横折斜钩)不要写成“ ”(横折弯钩)。

  “会”:这个字有什么方法记住?“云上飞人就是会字”。注意第五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折。

  6、学生跟电脑课件书空生字,然后描红,练习书写,老师巡堂辅导。

  7、作业讲评。

  [板书设计]

  小鸭 游泳

  11、自己去吧 学会了

  小鹰 飞翔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人有两个宝。

  (1)认读生字,读题。

  (2)“宝”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他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4)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5)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再学。

  2、学习生字。

  (1)出示:人个大手

  (2)自学生字。看笔顺图,记忆字行、笔顺,分别给他们找个朋友。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

  (二)精读练习。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齐读,注意词儿连读。

  2、学习第二句。

  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呢?

  (1)指名读第二句,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2)指导看图,理解“做工”。

  (3)启发看图想象,理解“思考”。

  (4)齐读第二句,我们怎么用好这两件宝?

  3、学习第三句。

  (1)指名朗读。

  (2)启发学生领会什么是“创造”。

  (3)小结。

  (三)看图试背课文

  (四)指导写字。

  四、课后小结:

  这是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兴趣比较高,学生在说手脑的用处时,说的很好。但是,刚开始生字就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用、才”这两个字,学生记得不牢。

语文教案 篇6

  创意说明:本设计为故事穿插法。《论语》涉及的人、事很多,在教读过程中若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穿插有关故事,对初识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对保护文言文阅读兴趣也会大有作用。

  教学步骤:

  一、由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导入。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

  三、对照注释逐则翻译,理解大意,不好翻译和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可补充说话背景,可穿插相关故事,可引用《论语》中相近的观点,也可要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谈认识。

  四、记诵全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孔子及《论语》简介见教师用书。

  ②《论语》的几个“最”:

  《论语》共20篇,492章,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在我国,它最早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采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是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书中记录的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

  2.课文扩读材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综合性学习指导】

  漫游语文世界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对“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切己的`认识。

  2.要能够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的见闻,能根据搜集来的素材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写出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作文。

  二、活动策划

  课前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安排。完成选题、分组、制定活动计划、进行搜集和调查、小组合作编册等工作。

  课中主要用于交流活动感受、活动成果、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指导。课后总结和评价。

  三、活动指导

  1.明确活动目的、活动整体安排。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目的:在生活中学语文/整体安排(见策划)

  2.选题。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或师生共同罗列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若干,请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一题。

  3.分组。根据选题或调查途径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推选出各小组召集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时间表及活动具体方略,小组要进行细分工,成员之间注意联络合作。特殊情况可单独一人进行调查。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对搜集的材料做好选材取舍,科学分类,精当说明(点评),整齐誊抄,汇编成册、冠名,使之成为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

  5.课堂交流:成果展示。各小组召集人向全班口头汇报活动情况,“推销”小组成果。

  体验交流。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具体生动地口头陈述活动见闻。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思考。

  6.作文。两类作文题,任选一题:

  ①结合这次语文调查的经历,以“从生活中学语文”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针对这次调查中发现的

  不纯净的语文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

  写法指导:①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说,切入点要小一点、新一点,要用别人之所未用的角度和材料,以求文章在“实”和“新”上有过人之处。②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写记叙文,要侧重于生动描写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写议论文,要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③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可根据所选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自己文章的主题来设计作文风格,要善于化用鲜活的生活语言。

  四、活动评价。活动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合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设想: 本课是之前选取入进入初中的一篇教材,作为自读课文难度也不大,学生读后基本上能体会文章的主旨,懂得青春的宝贵。所以重点在于通过品味文章的语句,找出草莓引发联想的语句,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写作手法,并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懂得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

  3 、了解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

  自读预习要达到对以下知识点的掌握:

  (一)、作者简介

  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 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二)、相关知识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花白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杨梅。

  (三)字词障碍

  1、字音字形

  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华  荒诞(dàn)     惴惴(zhuì)不安

  2、词语注释

  [疏落] 稀疏零落。

  [妖艳] 课文中指鲜艳,明丽。

  [兴味] 趣味、兴趣。

  [察觉] 发觉,看出来。

  [色调] 课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画面上表现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浓淡。还用来比喻文艺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禀赋] 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心性] 课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 课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

  [若明若暗] 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

  [馨香] 课文中指香气、香味。

  3、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本文属于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听完《青春舞曲》虽然欢快,但是唱出对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再来感受一下席幕蓉的关于青春太仓促的诗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起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这是一首能引发共鸣的席幕蓉的《青春》与本文的情感有所贴进,也能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为课文的理解作好铺垫。

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文章标题为“草莓”,文章中写了不同时节的草莓,分别有着怎么样的不同含义?

写到了夏(六月)和秋(九)两季的草莓。六月的草莓代表着青春的妙龄,而秋季的草莓代表着生命的成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有利展开文章的主旨升华。

从标题展开去,由浅入深,体会到文章借草莓这一物象来表达深意的意图。

深入课文

体会:既然是用不同时节的草莓来类比人生的不同生命状态,为什么前面三节都在写夏季和秋季的景色,是不是与主旨相悖,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六月:夏的芬芳

九月:过一天,两天夏就会消失

景物的比较只是要突出,变化只是人们在不知不觉的。

作用: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借此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体物作者由景及物的写作手法,并从中体会这种写作手法对中心的`表达作用。

品味语言,体会联想的作用

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通过品味作者引发联想的语句,懂得作者寄予的思索,来探求文章的主旨。

作者体会到了的对生命的思考,感悟到青春不再的感怀,作者的感情抒发是不是消极的呢?

但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而是感到了岁月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表现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剥夺的是什么,增添的是什么?从现实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岁月的剥夺与增添

秋尽时,季节的斗转剥夺了枫树的苍翠,却增添了满眼的枫叶如丹。

时光的列车,凋谢了居里夫人那美丽的容貌,却增添了那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方面是对文章句子的深入理解,一方面学以致用,能够结合自己的体会而谈。

联想训练(一)

联想有关珍惜时间的经典语句

若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萧伯纳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展开联想,能够丰富对课文进一步地解读。更能让学五明白青春易逝,应好好珍惜的道理。

联想训练

(二)

回忆有关托物言志的作品培养从普通生活中发现美,感悟哲理。

《白杨礼赞》

〈墙角的花〉

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哲理

拓展对生活的感悟:

如钻石的璀璨是经历千锤万打有何生活启迪?

昙花一现怒放的生命,烟化瞬间的烂漫。

比较阅读

与《心田上的百合化》

比较写作方法上的异同

都是托物言志的方法

都用了类比手法

只不过一个是直接抒发情感,一个是通过拟人语气寓言式揭露作者的感受。

增加阅读的广度,更加获得对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感悟。

作业

写作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以《生命的四季》写一篇随笔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物体,写出它的特征和引发你对人生的感悟

巩固联想训练的写作

  比较阅读:两篇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何异同?

  心田上的百合花

  作者: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