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8 08:02: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实用)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8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本课用两教时完成,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

  ⑴ 学会七个生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对事物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应该遵守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

  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先学《矛与盾》:

  教师范读,领读。使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同样也适合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还要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因此,老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性化朗读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活中活泼的语言。教师创操性的编加插图,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个性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跃了文言文课堂!)

  三、读通语句,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2、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先自己讲,再指名讲。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小组讨论:

  ⑴ 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⑵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引导学生回忆、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事实说话,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叙述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教师没有纠缠于字意词性,支离破碎的让学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终都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有效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2、练习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读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誉? 弗能应

  矛之利:无不陷事实求是 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简述学习《矛与盾》的方法。

  2、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⑵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 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作业

  准备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讲故事或用演故事的形式,明事理。)

  六、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度 置 忘

  郑人 不得履

  反归取度 市罢

  墨守成规

  迷信教条

  不遵守客观事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土”。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文中插图——农家小院。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踏着秋的气息,看着金黄的庄稼,听着小鸟的鸣叫,闻着瓜果的芳香,我们走进农家小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学生描述画面。

  二、教学字词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想知道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吗?

  1、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念一念”,教学生词。

  2、借助拼音,准确认读。

  师:离开课件,只借助拼音,你能读准确吗?

  认读带拼音词卡: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一边多少一群一颗一堆

  先请会读的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然后小组齐读、同桌互读,最后开火车读。

  教师提醒学生读准“苹”、“杏”、“黄”3个后鼻音。

  3、去掉拼音,试读

  师: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

  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卡。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认一认”,纠正字音。

  5、小组互动,卡片识字。

  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在小组内进行“你指我读”和“你读我找”的游戏。

  (1)男女生对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又快又准。

  (2)小组接力赛读。比一比,哪组读的畅通无阻,并评选优胜小队。

  6、交流记忆方法。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三、朗读、体会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现在,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多少吗?

  板书课题:比一比。

  学生自由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朗读儿歌。

  (1)师:一个小朋友很聪明,他根据农家小院这幅画编写了一首儿歌,非常好听,想听听吗?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2)教师范读

  师:听了这么好听的'儿歌,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可以吗?

  (3)指名朗读。

  (4)配动作朗读。

  (5)拍手朗读。

  自己拍手,全班齐读;和同桌对拍,两人一起读。

  3、师: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答。(有4句话,两句比大小,两句比多少。)

  4、师:在课文中还藏着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生答。师板书:大——小;多——少。

  5、巩固反义词。

  (1)师生合作表演。

  大小多少男女老少

  东西南北前后左右

  如,师说:大,生对:小……

  (2)反义词填空。

  孔融把()梨让给大人,把()梨留给自己。

  四、指导写字

  1、观察。观察书上田字格梨的“牛”“羊”两个字,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相同?

  学生观察,指名回答。

  2、描摹。

  3、范写。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观察,记住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练写。在田字格里认真书写。

  5、展示。对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展示其作品。

  五、游戏、巩固

  1、找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动物和水果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回答。

  2、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动物或水果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知识铺垫

  1、小黑板出示反义词歌。

  学生拍手齐读:“反义词有许多,我们来唱对字歌,大对小,多对少,远对近,来对去,高对矮,胖对瘦,笑对哭,白对黑,晚对早,有对无。”

  2、师:同学们,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你会比较下面动物和植物的大小吗?

  二、理解韵文,认识量词

  1、指名朗读韵文,认识量词

  2、比一比,认识量词

  (1)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师: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说出它们的大小和多少。

  指名回答。

  出示第一句话:“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引导学生熟能成诵。

  (2)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

  师:大家认真观察,比一比,谁多?谁少?这是几只鸭子?几只鸟?这么多鸭子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

  师:许多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一群鸭子,想一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

  例: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蜜蜂,一群小朋友……

  师:一般的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物就可以称作一群了。动物或人聚在一起,都可以一群一群的数。

  出示第二句话:“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学生反复朗读。

  (3)尝试比大小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苹果和枣图,你能仿照第一句话,说说苹果和枣的大小吗?

  出示第3句话。开火车吟诵。

  讨论“颗”与“棵”的区别

  ①出示实物:一颗珍珠,一颗豆粒,一颗纽扣,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数量。

  师小结:一般来说,凡是比较小的颗粒状的东西,用量词“棵”。

  ②填空:一颗( )例:一颗心,一颗星……

  当有学生说出“一颗树”师,小组立即讨论,看是不是用这个“棵”字,为什么。师指导,树的形状是颗粒状的吗?不是,就应该用“棵”字了。

  ③填空:一棵( )例:一棵草,一棵苗……

  (4)尝试比多少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杏子和桃子图,你能仿照第二句话,说说杏子和桃子的多少吗?

  出示第四句话,小组赛读。

  师:数杏子用“堆”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一堆一堆的数?

  例:一堆花生,一堆树叶……

  师小结:“堆”指数量多,紧紧的没有规律的叠放在一起。如:一堆沙子。

  (5)比较“堆”、“群”的不同

  师:如果把上面的“堆”字换成“群”字,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总结:“群”一般指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许多东西叠放在一起。

  (6)活用量词

  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群鸭子,一只鸭子;一群小鸟,一只小鸟;一个杏子,一堆杏子……

  (7)拓展

  出示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说一说”,给物品用上合适的量词。

  三、拓展运用,编创儿歌

  1、熟读韵文,指名读,小组选代表赛读,评选“朗读大王。”

  2、根据板书,指导背诵;同桌拍手背诵。

  3、编创儿歌

  根据生活所见,任意编创一句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认识8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与关键词语。

  2、默读课文,能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天和秋天各穿上了怎样的服装。继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季和秋季服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是体会雷鸟服装变化与季节的关系,感受自然界的奥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篇课文我们认识了可爱的跳跳和快乐的雷鸟太太,她们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了不少知识,接下来的'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3、学生互相评议,正音,注意“催、搜”是平舌音,“空”是多音字。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夏天到来了,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2、闭眼想象森林的美景。

  3、小松鼠在干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夏季部分)。

  1、创设情境,师口述第二段:小松鼠正在玩得起劲,忽然他听到了一阵“咕、咕、咕”的声音,那声音又低沉又温柔,让人想起妈妈的催眠曲。咦?是谁在树下轻轻地唱歌?赶紧读读课文的4—6自然段吧!

  2、反馈。

  3、师生合作读5、6自然段。

  4、师贴图(一只没涂颜色的雷鸟在树丛中孵蛋),师:这时雷鸟又会穿上什么样的时装呢?请你们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

  5、指名上台给图上的雷鸟涂上颜色。师问:你是从哪知道的呢?

  6、出示“背部是……”,指名读。

  7、如果你是雷鸟太太,你会怎么给咱们介绍你的夏装呢?(生自由说)

  8、雷鸟太太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第8段,引导学生读出雷鸟太太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秋季部分)

  自读第二部分,思考:秋季来临,雷鸟太太的时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哪里知道的?

  反馈,指名读17段。

  过渡:哦,原来她的秋装和地上的落叶一个颜色了!可这新衣服究竟是什么颜色呢?谁能看图来描述一下?(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模仿前文描述)

  小组活动:配合读14—18段或试演此情景。

  汇报:学生读(或演)完后,师随机采访几位读(或演)雷鸟太太的学生:雷鸟太太,为什么你一年四季总要换衣服呢?采访完后:同学们,你想对雷鸟太太说点什么吗?

  三、生字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

  2、选出你觉得难写的字。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写。

  四、拓展交流。

  还有哪些的动植物也会变换“衣服”的颜色?

  板书设计:

  雷鸟太太的时装(二)

  夏天————像浓浓的树影

  避开敌害 适应生存

  秋天————像秋天的落叶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一类字,理解“逼视、炼狱、蒸发、湮灭、壅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感情,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难点及重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主教案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

  3、从谜语中,你感受到胡杨有哪些特点。

  4、出示胡杨的课件。

  5、导入新课学习。观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再去文字中感受胡杨之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

  2、利用工具书或其它书,尝试自已理解。

  4、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

  区分并掌握字的`写法:摧-催;燥-躁;椭-随;练-炼。

  理解字义:森森然;炼狱;干燥;湮灭;壅住。

  三、先读读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再整体读课文,比一比,是否比第一次流利。

  四、默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了解,并整体感知。

  1、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谈一谈。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3、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胡杨的特点。

  1、默读全文,找出概括胡杨特点的关键语句。

  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

  胡杨倒下了一千年不烂。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烂。

  二、赏析课文,感悟胡杨的。

  1、学习第2-4自然段。自由读,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胡杨是沙漠中的巨树?

  (1)从课文中的描写,理解胡杨外形之“巨”。

  (2)抓重点句理解: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肢解的。(胡杨坚不可摧,强不可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学习5-6自然段。

  A、指名读,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一千年不烂的?

  造成胡杨千年不烂的原因是什么,找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B、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感最深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

  3、自学第7-8自然段。

  老师谈谈自己的感受:即使一棵胡杨倒下了,那也是一声轰然的巨响;那也是一幅壮美的画面;那也是一首不屈的乐章!

  4、朗读7-8自然段,读已的感悟来。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再读中心句,说说此时你心中有何感受。

  2、出示胡杨的画面,此刻,你想对胡杨说些什么?

  四、课文的特点,加深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千年不死

  胡杨 千年不倒 力不可催 生命不朽

  千年不烂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学习板报穑的写法,交流消息。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则板报稿,报道班级和学校消息。

  2.学习“习作提示”第1、2自然段内容。

  (1)指名诵读第1自然段,读后梳理内容要点。

  ①什么是板报稿?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种类?

  ②本次写报道稿,可以报道学校或班级哪些方面的消息?

  (明确范围:班级和学校活动消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对学习、生活提出建议、要求......)

  (2)读第2自然段。讨论:对报道稿的材料有哪些要求?怎么理解“有教育意义”,为什么选“新”发生的.?(归纳板书:真实,及时,简短。)

  3.交流课前班级、学校有关消息或发生的事。(用一

  二句话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自己的看法。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以利拓展选择材料思路;说时重点帮助学生提高对消息或事件的认识。)

  4.学习“习作提示”3-5小节和“习作举例”,领悟写法。

  (])默读思考:①报道稿的结构和各部分要求;②将《玩野火,闯大祸》的正文,划为3个层次。想想例文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2)就上述问题,四人组议论。

  (3)交流。试说习作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要点:①标题醒目,概括出主要内容;②结构完整,开头用一句话交待时、地、人、事,经过和结果写得简明扼要,结尾指己的看法。随机板书归纳。)

  (4)齐读“习作提示”3-5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2、学生能用普通话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

  3、使学生愿意与人进行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由课件内容,导入口语交际。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见解?

  想一想把自己的理由说给大家听。

  二、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该不该养鸟。

  师:看完画面后,同学们都有不同的见解,这节课我们干脆开个辩论会,同意养鸟的为正方,不同意养鸟的为反方,我们进行一个辩论性的口语交际好不好。

  三、口语交际

  1、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的'同时,师指导、提要求。

  3、交流中随时进行评价。

  (1、讲话要有礼貌,态度自然大方。2、要说普通话,内容充实、完整、并有一定的说服力。)

  四、在真实情景中,再次进行交际。

  1、师放大自然中各种鸟的天堂的美景。

  (让学生感受你是一只小鸟,此时是什么心情 )

  2、放笼中鸟的画面 。(再次让学生感受你是一只笼中鸟,此时是什么心情)

  3、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两种不同环境中的鸟的心情

  4、在组合分一次正反方。

  5、全班交流,师做最后总结。

  为学生创造了学习交流的空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际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进入角色,通过亲身感受再次阐明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语文教案 篇8

  1、什么鸟飞得最高

  不同的鸟飞的高度不一样。啄木鸟飞的高度一般不超过大树的高度;麻雀一般不超过10米;老鹰可在100米高空翱翔盘旋;候鸟大多飞翔在500米左右的高空;而飞得最高的鸟,恐怕要算大型水禽疣鼻天鹅和斑头雁了。它们能飞越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达9000米。

  2、什么鸟最凶悍

  鸟类中最凶悍的动物是猛禽。它们以哺乳动物、鱼、昆虫、蛇和其他鸟类为食。猛禽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猫头鹰,它们在夜间独自出来觅食;另一类是鹰隼,它们在白天打猎。当然,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它们都各有各的绝招。

  3、什么鸟的眼力最好

  鸟类中眼力最好的也是猛禽,其中的冠军当属金鹰。金鹰的眼睛和我们人类差不多大小,但它的.视力是我们的8倍,如果背景反差明显的话,它可以看清3200米远处的一只野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11-19

[精选]语文教案10-03

语文教案(精选)10-28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精选】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