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4 08:47: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集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梨子、苹果等水果的颜色,以水果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语文教案-水果歌。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梨子、苹果、葡萄、西瓜等水果的图片(正面没涂色,反面涂有颜色)。

  2、水果挂饰(梨子、苹果、葡萄、西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呀,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是谁呢?现在,就请它们出来和大家见见面。”

  1、教师逐一出示苹果、梨子、葡萄、西瓜等水果图片(没涂颜色的一面),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水果。

  2、“仔细看看,它们有颜色吗?”(没有)

  3、请幼儿说说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说对了,老师则将图片翻过来,即红红的苹果。

  4、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说说其它水果的颜色,如说对了,老师则将该水果的图片翻过来,即黄梨子、紫葡萄、绿西瓜。

  二、编儿歌《水果歌》

  老师告诉幼儿要根据水果的颜色来编儿歌。

  1、给苹果编。

  老师先编一句:什么水果红红的?启发幼儿编第二句:苹果苹果红红的。告诉幼儿把老师编的一句和小朋友编的一句连起来,儿歌就编好了。

  2、给梨子编。

  由老师编第一句:什么水果黄黄的?启发幼儿说出“梨子梨子黄黄的。”

  3、给葡萄编。

  “现在我们给葡萄编。谁来编第一句?”请一能力强的幼儿编第一句:什么水果紫紫的?再由大家编出第二句:葡萄葡萄紫紫的。

  4、请幼儿把刚才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什么水果红红的?苹果苹果红红的,幼儿教案《语文教案-水果歌》。什么水果黄黄的?梨子梨子黄黄的'。什么水果紫紫的?葡萄葡萄紫紫的。

  5、“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现在我们再给西瓜编。谁会把两句一下子编出来?”

  请幼儿模仿前面的句式编出: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

  6、请幼儿试着把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7、集体再念一遍,可边念边动作。

  三、游戏:水果歌。

  请幼儿戴上水果挂饰,练习儿歌。如老师(或个别幼儿)问:“什么水果红红的?”戴苹果挂饰的幼儿则站起来说:“苹果苹果红红的。”戴其它挂饰的幼儿则不可以站起来。

  四、鼓励幼儿回家后把其它水果编进儿歌,并念给爸爸妈妈听。

  区域设置和日常活动组织

  在语言活动区放置其它水果图片,引导幼儿为它们编《水果歌》。

  与家长沟通计划

  可请家长带幼儿认识更多的水果,了解其颜色,并将其编进儿歌,建议家长邀请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创编,体验成功的快乐,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

  附儿歌

  水果歌

  什么水果红红的?

  苹果苹果红红的。

  什么水果黄黄的?

  梨子梨子黄黄的。

  什么水果紫紫的?

  葡萄葡萄紫紫的。

  什么水果绿绿的?

  西瓜西瓜绿绿的。

  语文教案-水果歌

语文教案 篇2

  我的发现

  1、指名学生说说书上画的事物,最好能用怎么样的什么进行说话。

  如:一把打开的手扇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进行说话练习:如:燕子的尾巴就像一把打开的剪刀。把比喻句说具体。

  4、拓展训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由读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

  并及时纠音。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用熟字教学法进行识记生字。

  5、选择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二)读读背背

  描写春天、赞美春天的名言警句很多很多,因为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出示:指名读,作到有声有色、琅琅上口。

  读着读着,你都读懂了哪一句,说给大伙儿听听。

  背诵

  (三)我会说

  这样的题目应该会做吧,不过知道一个答案没什么了不起的,知道的越多越好。

  学生自由练习

  交流各种各样的答案。

  拓展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讨论释疑,教师点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联想,引入文题。

  (1)、出示名为《星星的思念》、《摘星星》、《紫色的星月》三幅图片,并出示图示解说。学生欣赏。

  (2)、激发学生欣赏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回忆学过的诗文,描绘出你心中的最美的星星。

  (3)、教师点评,导入文题。

  同学们描述了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星星,说得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那么在文坛泰斗巴金爷爷的笔下,深蓝色的天空中密布的繁星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景致和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巴金爷爷23岁时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繁星》。

  (教师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巩固字词。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巴金创作情况。

  (2)、出示字词,自主聪埃加深印象?

  三、初步欣赏,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按时间顺序出示三幅图片:《孩子数星星》、《呼唤星星》、《船上看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配乐)

  (3)、小组成员互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

  四、逐步感知,深入体会。

  (1)、出示问题。

  (作者写了自己三次看星星的情况,每次看星星的感受是什么?)

  (2)、指名配乐朗读,领悟精美片断。

  (3)、学生作答,教师引导。

  (第一次:甜蜜、温馨,繁星如母亲。第二次:亲密、投机,如伙伴。第三次:舒适、信赖,如知心朋友、母亲。)

  五、比较欣赏,拓展思维。

  (1)、阅读材料片断,感知内容。

  (2)、学生比较鉴赏。

  (你喜欢《繁星》或《天上的星星》片断哪些文字和语段?为什么?)

  (3)、教师小结。

  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向巴金爷爷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再次欣赏配乐朗读,总体感知,达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4)、出示小诗,朗读体会。

  六、课后作业。

  赏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语文教案 篇4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四、作业:

  板书:

  小记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3wu4)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