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6 08:52:3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自学(2分钟)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

  2.借助《学习与》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四、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0分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其他同学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听。

  4探究,加深理解

  师:本文章写的是一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

  五.主题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

  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短文。

  2.背诵课文。

  3.课后题三

  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争帝----触山------柱折-----维绝-----天倾-----物移-----地陷-----尘归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完成练习中的两道语文基础知识题目。

  2.积累名言警句。

  3.阅读知识短文,拓展知识面。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缩句练习

  教学准备:反映人类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给下面的字换偏旁,成为新的'字,再组词。

  难---堆、谁、准、推……

  样---洋、痒、佯、徉……

  蝙:遍、编、匾、……

  妈:码、玛、蚂、冯……

  二、照样子写句子。

  抓住主要意思,主干的训练。

  参考: 1.贝尔兴奋。

  2.“多利”是复制出来的。

  三、日积月累

  激发学生的热爱科学兴趣。

  四、知识窗

  1.让生课前查找资料。

  2.阅读短文理解。

  五、小制作

  要求:1.自己制的

  2.交流

  3.评比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复习巩固生字词,学习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不带拼音),要求学生认读,并组成词语。(第一课时学的9个生字)

  2、说说”海、面、歌、唱、篮“五个字的笔顺。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带音节的字,并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说的是什么?)

  2、讨论以上思考题。(第一自然段由两句话,第一句告诉我们”我“家住在什么地方。第二句硕离家门口不远有什么。)

  3、图上哪儿是海滩?”海滩“是什么颜色的?(板书:金色海滩)

  4、指名朗读,要求用叙述的语气读。

  第二段。

  1、指名朗读(正音)

  2、课文说什么”又松又软“?(沙子又松又软)

  3、”我们“躺在又松又软的海滩上时,大海怎么样?(板书:大海唱歌海浪爬上来)

  4、大海真的会唱歌吗?为什么要说”听大海哗哗地歌唱“呢?(大海真的是不会唱歌的。”哗哗的唱歌“实际是海浪的声音。我们”躺在又松又软的海滩上,“很舒服。所以大海浪哗哗的声音,听起来就想唱歌一样。)

  5、为什么说海浪是”爬“上来,”搔“”我们“的脚板?(海浪很小,当捧到”我们“的脚板时,就像小虫在轻轻的搔,很有趣,很舒服。)

  6、躺在又松又软的海滩上,听着大海哗哗地歌唱,让海浪轻轻的搔着”我们“的脚板,”我们“的心情会又多么的愉快,谁能把”我们“这种舒服、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7、指名读,集体读。

  第三段。

  1、指名读(正音)

  2、你见过贝壳吗?(拿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看。)

  3、海滩上的贝壳有哪些颜色,课文里是怎样说的?(板书:贝壳各种颜色)

  4、海滩上的贝壳多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板书:多)

  5、海滩上有这么多美丽的贝壳,多有意思!谁来读读着一段,并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

  6、个别读,集体读。

  第四段。

  1、齐读。

  2、这一段中的哪一句和第一段中的一句话是一样的?

  3、”我家住在大海边“这句话,为什么还要再说一次呢?(说明”我“很爱自己的家乡,很爱大海,对自己的'家乡感到很自豪。)

  4、”我“爱大海,”我“爱家乡,那么,这一段读的时候,那个字要读的重一点?

  5、集体读。

  三、课堂练习。

  回答课后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课文,培养学生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同时进行有关句字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朗读。

  1、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课文。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并进行评议。分组朗读,集体朗读。

  三、课文。

  1、课文些”我“的家乡在大海边,大海边有金色的海滩,”我们“躺在海滩上听大海哗哗的歌唱,在海滩上捡美丽的贝壳。”我“爱大海、”我“爱金色的海滩,”我“爱家乡。

  2、你的家乡在什么地方?你喜欢家乡吗?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作业3、5题。

  2、抄写句字。

  五、板书设计:

  沙子又松又软

  大海歌唱

  金色的海滩海浪爬山来

  贝壳各种颜色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挑剔伉俪慰藉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6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生字

  2.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4.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列宁利用蜜蜂找养蜂人)

  二、读中理解(学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理解“附近”,说明列宁住的离莫斯科不远,我们同学当中家离学校不远的,就在学校“附近”的举举手。(找其中一个同学问问)如果老师去你家做客,欢迎吗?你真好客,不过到时候别忘了给老师“引路”。

  (读了课文,我知道,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李宁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那个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在哪里,所以亲自去找。)

  2.同学们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两个带点的词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A.(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

  谁能给“往常”换个词。(平常、原来、平时、以前)

  B. 选词填空

  常常 往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踢足球。

  (2)( )都是妈妈到学校接他,今天妈妈有事,爸爸接他回家。

  C.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说话吗?

  3.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谁能把这两段文字给大家读一读。

  三、理解课文(学习3-4段)

  列宁找到了最后找到了养蜂人吗?列宁到底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画下来。

  (生交流)

  如果你是列宁,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讨论,生交流)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列宁按照这样的想法找到养蜂人了吗?

  A.出示句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人。

  师:把“果然”换成“竟然”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把“竟然”换到养蜂人身上,行吗?(养蜂人打开门一看,站在眼前的竟然是列宁同志。)

  师:你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啊!

  B. (1)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2)早上出门,阳关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大家来读读这段吧!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段。(师读)听完老师读,你想说什么?(生谈感受,读得慢,感觉到好像看见列宁正在寻找养蜂人)

  你们想不想读?那你们也读读吧。(生自由读第3段)

  读到这儿,你想对列宁说什么?

  (学习第四段)蜜蜂引路精品教案设计

  1.列宁出现在养蜂人面前时,猜一猜养蜂人会有什么表现?

  (吃惊、惊讶、惊奇)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请同学们就带着养蜂人这样的心情去读读文中的第4自然段吧。

  (分角色读第四段)

  (请一对同学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注意把养蜂人的“惊讶 ”的神情和语气表现出来.)

  四. 拓展

  1、以第四自然段为开头续写,补充养蜂人和列宁之间的对话。

  要求:(1)通过对话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说清楚。

  (2)有时间写下来。(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通过对话,回顾全文;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

  说些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重点:

  1、识字学词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读书兴趣,品味语言,感受课文的内涵。

  教具准备: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恩的心》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看出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歌中唱到了谁?

  3、你们平时观察过自己的妈妈吗?

  生自由发言

  4、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课件出示课本插图)他观察了妈妈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问题

  5、揭示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6、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个题目呢?

  7、生自由回答。(“睡了”应该读得很轻)练读。

  8、下面我们一起去认识小作者的妈妈。师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课文读到你满意为止。

  2、生自由练读。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读,一会儿进行汇报朗读。

  (2)指名朗读。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a、妈妈明亮的眼睛闭上了,弯弯的眉毛也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b、她细软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儿的额头上。

  这两个句子较长,注意断句指导。师范读。生练读。

  三、由扶到放,自主识字

  1、同学们的课文读得真认真,老师相信你们对生字朋友也一定很熟悉了,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认识哪个读哪个。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生词。

  3、去掉拼音,学生认读生词。

  4、开火车读。抢读。

  5、出示课件“摘苹果识字游戏”这些生字朋友飞出了课本来到生活中你还认识他们吗?

  6、生回答苹果树上相应的 “禁止吸烟 先下后上 熟食 吸尘器 眉笔并说说在哪里见过他们。

  四、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生字同学们已经牢牢掌握了,下面请同学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生1:我知道了妈妈睡得很香,是从“睡得好熟”知道的。

  生2:我知道了妈妈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我是从“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知道的。

  师:(板书“美丽”,出示“美丽”一段)自由读这段,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练读,感悟:“好像在给我唱催眠的歌谣”说明妈妈爱我们。

  师小结:妈妈爱我们,我也爱妈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再读这段。

  生练读。

  4、除了这里,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3:我知道妈妈很慈祥。

  你怎么理解“慈祥”?在你的生活中谁非常慈祥?(板书“慈祥”)

  生3:奶奶或者老师……

  师:究竟什么是慈祥,大家读了这一段,就会知道。(出示本段)

  生读后,体会出妈妈对我们的爱。

  5、出示“好累”一段。(板书“好累”)

  生4:妈妈干了很多活确实累了,连小鸟、树叶奏出的歌声也听不到。

  师:是呀,她确实该好好睡一觉了。应该怎样读这段呢?

  生5:妈妈累了刚睡着,所以我们声音要小,别把妈妈吵醒。

  生6:妈妈这么爱我们,要读出对妈妈的疼爱。

  生练读。

  五、小结

  妈妈为了家庭,为了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

  我们带着深沉的爱再来读课文,千万别吵醒妈妈。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读得很动情,我想问同学们你的妈妈什么样?

  2、生自由发言

  3、当你妈妈美美的、甜甜地一觉醒来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4、生自由动情发言

  生1:妈妈你辛苦了,我给你捶背吧!

  生2:妈妈你太累了,以后能做的事我自己做……

  …… ……

  5、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也想说说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很平凡,也并不美丽。是妈妈教我学走路学说话,为我洗衣、做饭,辛苦工作挣钱供我读书。20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付出,青丝已成白发,如今女儿已长大,又该用什么来回报您呢?让我们用最真挚的语言来读给生养我们的妈妈听。

  6、教师激情引读,配乐《感恩的心》师生共同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田字格里的8个字。

  重点指导:“先”上面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下面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

  “闭”门字框不能写得太窄。

  “响”“讲”“汗”都是左右结构,且都左窄右宽。

  作业设计

  1、妈妈辛苦了,为妈妈做一件事,如倒茶,捶背,拿拖鞋……

  2、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表达你对妈妈的爱意。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1、认识12种动物的名称。学会本课3个重点生字,进一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2、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带入词串,情感朗读。趣味识字,熟记笔顺。

  3、让学生喜欢动物,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不同动物的的特点,情感朗读词串。

  2、掌握本课3个生字的正确书写。

  教学手法:讲授法、朗读法、说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和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上个星期,我们去野生动物园春游,相信大家都认识很多动物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关于形容动物的词语,考考你们!

  高雅 凶猛 威武 淘气 善跑

  奇特 活泼 机灵 聪明 敏捷

  强健有力 胖乎乎 色彩艳丽

  二、精读文本。

  过渡:你们好听的读书声,引来了一群动物朋友,听说它们还带来了一份礼物,只要你认真通过动物朋友们设下的每一个关卡,你就可以收集到礼物的小秘密,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拿到礼物吗?

  第一关:认一认

  1、看图识动物。

  2、看字识动物。

  3、注意:“狮子、猴子、猩猩”第二个都读轻声、偏旁相同。

  4、齐读全文。

  第二关:读一读

  过渡:真是聪明的孩子,现在我们开始第二关:读一读

  1、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每一组词串。引导学生对4组词串情感朗读。

  2、 利用各种方式朗读词串。

  3、 小游戏:我来指,你来做。

  第三关:说一说

  过渡:动物朋友,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想请大家帮个忙。

  A、原来森林里要举行一场“动物技能展示大赛”,小动物们想请大家,用一句话,来帮他们代言。你们来帮帮它们好吗?

  (出示)我是 的 。我 。

  B、自由讨论

  C、交流,老师注意情感指导。

  第四关:写一写

  过渡:真是一群能说会道的孩子呀,那写一定不在话下。现在进入第四关:写一写。

  A、猴:左右结构,王爷牵着一只猴子在散步。

  鹿:半包围结构,广阔的草原上,我们带上弓箭去比赛打猎。

  斑:左中右结构,两个大王在比文化。注意王字旁。

  B、注意书写姿势,书写指导并描红练习。

  C、这三个字宝宝都是藏在小动物的名字中,我们一起读一读,看书读。

  D、背一背。

  三、情感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 )等动物,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其它哪些动物呢?(出示,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它们都属于我们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更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所以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作业:

  1、当小老师,教会爸爸妈妈有感情地朗读《识字6》。

  2、收集5个以上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10-16

语文教案(经典)11-1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