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6 09:15: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精选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2.自由读课文,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明白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重点段落的内容,能复述怀丙捞铁牛的步骤、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捞铁牛的各种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对课题质疑

  2、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指名读课文,余生画出生字新词,读完评点。

  2、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介绍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生字的字型记忆、书写

  3、理解词义:陷、潜、绷、淤泥、笨重、出色、浮桥

  4、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意义。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捞铁牛?课文什么地方说明了原因?

  2、学习1、2

  自然段,分析捞铁牛的原因

  (1)大水冲走铁牛

  (2)笨重的铁牛陷入淤泥里

  (3)重修浮桥需要铁牛

  3有感情地朗读怀丙和尚说的话(自信而不外露地),明白这样读的原因。

  4、学生质疑:什么叫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怀丙和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课后的阅读说说

  2、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3、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了解怀丙和尚如何捞铁牛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准备捞铁牛

  1、默读课文,思考:为了捞铁牛,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分几步?用竖线将它们划分开来。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1)(2)(3)(4)

  3、想想:怀丙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结合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

  4、试着给每一步的准备工作加小标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准备工作的不同层次,抓住重点词语。

  6、试着复述准备工作

  〈三〉、学习第三部分:捞铁牛

  1、根据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第三部分

  2、小组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 捞铁牛的几个步骤

  (2)给捞铁牛的步骤加小标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课文

  〈四〉、课文小结

  1、怀丙和尚为什么能捞起铁牛?原因有哪些?

  2、这说明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解答。

  3、再读课文开头怀丙的话,谈谈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形式特点

  课堂自学:

  赏析品读课文:

  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讨: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3、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4、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5、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6、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请你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短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小熊朋友真挚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童年的朋友”的含义。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认读字音,理解字义。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五、学习完这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六、体会联想句的作用(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七、布置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青()()()()()()

  京()()()()()()

  2、把自己童年的一个玩具朋友介绍给同学,告诉大家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童年的幻想丰富多彩、而且多变

  童年的朋友相当拳击手、要买沙袋、爸爸不肯

  找到小熊、勾起回忆、放弃练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