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4 08:18: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通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8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本课是学生进入三年级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从方法上说,老师要放手,主要靠学生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的基本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读准字音。此处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识字方法认识理解生字词。

  二、参照连接语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小组内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的事。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课文中哪些描写可以体会出来?

  1、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然后再读出来。

  3、全班交流,老师及时总结:

  ⑴勤劳懂事: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⑵吃苦耐劳:

  “八月,天多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此处有一句描写天热的句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出自己的感觉。

  ⑶以苦为乐:

  “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此处写孩子们劳动的场面,写得轻松、欢快、活泼,一点儿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读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这一点。

  四、拓展延伸

  1、摘抄描写天气热的句子。

  2、说一说自己在课余时所从事过的劳动以及收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三个偏旁。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学难点】

  1、理解“江南鱼米香”、“画中游”。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之美,文字之美,江南水乡之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完了所有的拼音,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拼音学得可好了,是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们认识它们的汉字朋友。(出示:竹排)看着字儿你们再来读读。

  师:小朋友看见过竹排吗?猜一猜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出示竹排的图片瞧,这就是竹排,把一根根的竹子排好队,捆扎起来,就成了“竹排”。看,一条条竹排就像一只只小船,载着人们飘荡在平静的河面上。今天咱们要学的课文就跟这竹排有关,题目是《小小竹排画中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

  2、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2)自学检查。

  师:抽4位小朋友每人读一段。其他小朋友来当小医生,拿起铅笔,把他们读错的字圈出来。

  师:4个小朋友读完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毛病呀?谁来说一说。

  师:这个字你会读吗?你来读。请读错的人再来读。一起读。

  (3)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和学生一起认读生字“口-日-中”,认识笔画横折和横折钩并书写。

  (4)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字,引导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5)读一读: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6)描红、书写,教师给予指导,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四、扩展运用

  在生字卡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或几句话。想想江南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自己画一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俺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俺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同学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同学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沛了解同学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同学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同学对优秀保守文化的热爱,丰富同学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俺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同学背诵古诗)古诗为俺们出现出美的意境,让俺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俺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同学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效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俺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同学,在感受画面后,启发考虑,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身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同学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同学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同学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同学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背诵。

  (同学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同学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同学认读。

  2、同学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同学评价。

  4、同学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同学展示的机会,体验胜利的快乐,促进同学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同学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同学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同学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同学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身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同学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同学自学,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同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同学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同学评点。

  4、同学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同学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同学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同学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同学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协助同学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同学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俺会填”,引导同学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身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效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示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绩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学方法:

  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活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主张“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师模拟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笔锋利无比,什么纸都能刺穿;手中的纸非常坚固,什么笔都刺不穿。看学生反映,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学:

  1、学生自读课文,并及时处理文中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3、教师指导古文的读法(速度慢,节奏缓)并范读。

  4、学生结合课_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5、全班交流对文中其他词句的`理解。

  誉:称赞。吾:我。子:你。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或:有人。曰:说。

  6、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7、设问: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

  ——因为他的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8、设问:你怎么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三、开导活学: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3、小组表演这则寓言。

  4、设问:

  学习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示?

语文教案 篇5

  学生视角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名曲。关于它有怎样的传说?贝多芬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是学生先睹文章为快的动力所在。

  难点

  对音乐知之甚少或缺乏兴趣的学生会感到文章的联想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本课景美情深,通过描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教学时,可运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助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重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当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感悟,培养想象能力。

  设计特色

  以读代讲,以读助学。

  信息资料 。

  《月光曲》录音磁带;贝多芬生平介绍及其他相关音像资料。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中培养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清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二、直奔中心

  1,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画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请大家自由读句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会是怎样的。师出示几种曲调供大家选择,并说明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1)学生练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

  (4)学生背诵。

  (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主体尝试想象

  师: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自己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呢?

  生自由发言……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二、读写结合

  1.出示屏幕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引导学生把这段话与原文对比。

  (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读懂了课文之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投影出示,要求学生加以补充润色,使文章更美。

  荷 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4.生读,互评,帅计,修改。

  (本环节意在调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确有所得。)

  三、交流介绍贝多芬生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练习

  用一两句话表达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

  四、师生共同闭目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想象练习。

  (在扩展想象的同时,也扩展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手段与方式。)

  五、课堂练习

  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

  你还知道其他类似的词语吗?

  ———————————————————————

  六、实践活动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

  月光曲

  听对话

  贝多芬 受感动 即兴创作

  作曲家 弹曲子 伟大人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的能力。

  重点: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

  难点: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

  关键:

  熟练朗读

  课时:

  3课时

  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

  学具:

  生字卡片

  相关知识点:

  杨科的简介

  教学突破点:

  随文识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音乐渲染、激趣导入:

  1、 这里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

  2、 你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3、 小扬科是个有音乐才华的孩子,想认识他吗?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画出本课生字。

  3、 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 集中学习本课生字:

  1、 牧、论、呜、野、蚊、躺、切、都是形声字。

  2、 奏是会意字()

  3、 教师范写。

  四、 练习:

  1、 为下面的字扩词:牧、切、野、奏

  2、 读下面的词语:

  牧童、无论、野果、蚊子、躺在、奏乐、呜呜、马

  鬃、笃笃

  五、 小结:

  板书设计:

  小音乐家杨科

  牧、论、呜、野、蚊、躺、切、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什么音乐?

  2、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小音乐家。

  二、 分析课文:

  1、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音乐家是谁?他几岁了?长什么样了?

  (2) 交待描写人物特征的方法,并能口头表达。

  2、 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说说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扬科喜欢音乐)从哪句话中看出来了?

  (2)归纳出“地”的用法如:

  青蛙呱呱地叫、啄木鸟笃笃地啄、甲虫嗡嗡地叫等

  3、 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1)体会小扬科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说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三、 练习:

  创设一个雨景场面,让学生用上哗哗、轰轰隆隆、呼呼、啪啪等象声词说几句话。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小音乐家杨科

  年龄、样子、爱好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2、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教师引读关键词如下:田野里------果园里------凡是------他都------他都觉------堆草料的.时候------傍晚------青蛙------啄木鸟------甲虫------杨科躺在河边------

  1、教师板书关键词,学生看关键词尝试背诵。

  二、找一找,看图画,到课文中找句子。

  第一幅图对应为: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杨科躺在河边静静的听着。

  第二幅图对应句子为:可是他还一天到晚拉着------

  请学生谈一谈这两幅图的共同点:都能表现出杨科酷爱音乐,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请学生也试着来读一读。(现在你就是小音乐家杨科,你那么陶醉,那么喜欢听这些声音,你来读一读吧!)

  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读一读,做一做。

  1、请学生读一读,学一学这些声音。

  2、请学生根据每幅图说一句话,并且用上书中给的象声词。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动作表现这些声音。

  五、练习。

  1、创设一个雨景场面,让学生用上哗哗、等象声词

  说几句话。

  2、根据课文的学习请你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杨科是 。

  杨科是 。

  杨科是 。

  作业

  把课文第三段背诵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长春

  1、学会ai ei ui 三个复韵母,和他们的四声.认清字母的读音.

  2、学会复韵母ai ei ui 拼音,正确读准音,认清字形。

  3、记住汉语拼音的表调原则,并尝试给音节表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韵文。

  2、背23个声母,认读声母卡片。

  3、认读单韵母。

  二、学习殿堂。

  1、去明明家做客(看图说一说来到明明家你看到了什么?)

  1)提问:

  1、妹妹和妈妈挨着做

  2、爸爸下班回家了,你应该对爸爸说什么?

  3、电视里演桂林山水。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

  生齐读

  你们真棒,读的真好,这四个词好给我们带来了三个新朋友,就藏在了他们的音节里他们是谁呢?他们ai ei ui (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观察这三个朋友与以前的单韵母有什么不同?

  2、学习ai

  1)师说:现在a和i结成了好朋友,那怎么来读呢?

  2)教师讲解:先读a后读I,由a的`音向i的音滑动滑,前音短,后音长。

  3)指读,小组读,齐读.

  3、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ei ui

  三、练习认读ai ei ui

  1、现在这些朋友有藏在音节里了你们还能读准吗?(齐读)

  2、读卡片

  3、游戏:找朋友

  四、学习标调规则

  戴帽子游戏

  1)师说标调规则

  2)进行标调游戏

  五、快乐对对碰(学习拼读)

  1、师讲解拼读规则: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送礼物(老师有许多的礼物送给大家,可是有一个条件,你们必须把礼物的拼音密码解开。)

  认读词语。

  六、小节:

  你们认识的朋友他们都是复韵母,跟单韵母一样可以跟声母做朋友,生活中的许多字的音节都是由声母和复韵母组成的。我们平时要多加观察,把课堂学到的用到生活中去。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秋天》是一篇篇幅短小的优美的诗文,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材分析

  何其芳《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关注自然”为主题,《秋天》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采用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散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根据本人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 一)、音乐铺垫,深情导入

  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出示秋天的风景画)【师】(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秋天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1.介绍作者

  生简介作者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①字词识记(各小组抽C等生到黑板展示,其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听写。)

  丁丁 (zhēng) 背篓(bēilǒu) 肥硕(shu) 撒(sā)下 青鳊(biān)鱼

  乌桕(jiù)叶 归泊(bó)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

  ②释义:课前查资料批注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并识记展示在黑板,其余的展示在本子上)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语文课代表针对展示作讲解和总结,再留2分钟时间记忆)

  3.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过渡】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

  1.两分钟速读课文,划分全诗节奏(投影出示):

  由小组完成节奏划分(老师投影出示):

  再请两个小组展示朗读。然后播放《秋天》朗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2.【过渡】 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 (投影出示)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3【过渡】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四)、细读课文,品味字句

  1、【过渡】 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我在学生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何其芳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2、播放【百度视频搜索】《秋天》配乐朗读

  【师】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的第一句,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清晨空气非常清新,在幽谷里的心情也非常好。

  我认为露珠被伐木声震落的一瞬间很美

  “肥硕”因为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第三节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因为牧羊女做梦都想到了秋。

  蟋蟀声响说明是清晨

  蟋蟀声的回荡感觉原野特大

  秋天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和渔民做游戏

  【师小结】 总结:三幅画面我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而诗人用什么贯穿起了三幅画面?(喜悦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归纳方法

  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

  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朗读全诗

  (六)、迁移训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播放《秋天》

  六、板书设计: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七、课后作业

  1、学生课后诵读课文,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录音作品作出评价,评出名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班播放好的录音。

  2、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轻松地去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