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数星星的孩子》记叙了张衡小时候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思考的好品质。通过名人的生活小事,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观察、思考对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根据“快乐读书屋”的教学特点,围绕重点内容,设计中心问题,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在教师的适度点拨下,感悟课文内涵,体会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长大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学习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指、乱”等5个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现张衡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的语句。
2.感受并学习张衡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现场调查,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老师要做个小调查,你们愿意成为我调查的对象吗?
我们用举手的方式来统计一下,在晴朗的夜晚,谁观察过夜空?谁数过天上的星星?
2.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就喜欢数天上的'星星。他是谁呢?为什么要数天上的星星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认识一位数星星的孩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板书:数星星的孩子)
3.读课题,提示学生注意“数”在这里读shǔ。
二、自由读文,自主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读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看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3.自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全班交流读书感受。先在小组内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指名来说说。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使学生粗知课文大意,了解主要内容,并通过读感知文中不认识的字,且能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抓住提示,深读感悟
1.指名读一读文前提示,结合文前提示,明确重点解决的问题:张衡数星星,奶奶说他是傻孩子,你为什么说他不傻?
2.学生再读文,思考提出的问题,画出有关语句。
3.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听取别人的看法,补充自己的认识。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老师抓住以下两处重点指导:
(1)张衡的语言: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A.张衡怎么知道星星不是乱动?读这句话能看出张衡是怎样的孩子?
B.联系上文奶奶的话,你又能看出什么?(一个“又”字说明张衡并不是就今天数星星,而是经常这样做,看出他不仅是认真观察,还坚持观察。看似随意地数星星,张衡却是用眼看,用心想,发现着规律。这样勤于观察,肯于动脑的数星星,怎么能说是傻呢?)
C.有感情地读读奶奶和张衡的对话。(学生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2)张衡的行为:爷爷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A.回顾前文,说说爷爷说了什么话?
B.从“爷爷的话是真的吗?”想象张衡心里还会怎么想?
C.从张衡听完爷爷的话以后的做法中,看出
具有怎样的品质?(张衡认真观察,认真钻研,用自己的观察验证了爷爷的话。看出张衡从小对天文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从文前提示入手,抓住中心问题,围绕文章的重点,组织学生有效地自主读书,在老师有的放矢地指导下,深层次地感悟。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的自主读书得到扎实的落实,独立阅读的能力得到锻炼,在交流汇报中个性感悟得到展现。)
四、拓展资料,回归整体
1.现在请你说一说,张衡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是啊,正是这种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认真钻研的优良品质,才使张衡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对于张衡你还了解哪些?(根据学生的介绍,老师做相应的补充。)
3.分角色再读全文。
(拓展相关资料,更全面的了解张衡,有助于增强名人故事对学生的影响力;回归整体,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五、自主识字,合作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对于学生记得不牢的字,从文中找出来,再多读几遍。
3.同桌之间用字卡互考,检查对字的识记。
(在学生反复读书后,检查落实识字任务,体现自主识字。)
六、走出文本,拓展阅读
1.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君子一言》,读后回答文后的问题。
2.课外找一找关于张衡的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汇报交流。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不同含义。
2、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
(分段:1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有的是从商店里买的,有的是亲手制作的,有的是新的,有的是旧的,这些玩具陪着你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哪位同学想把你和玩具之间发生的'难忘的故事告诉大家。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玩具,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春夏秋冬和我们心爱的玩具一起快乐的做游戏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且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时标出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2、自己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把你认为读得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完课文,看看课件上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4、师指导学生读生字词(优秀的学生先读、小组读、认识老师指的生字词的学生站起来读、找学困生读)
5、找四名学生读课文,评选今日朗读之星。
三、精读课文
1、分组学习课文
喜欢春天的为一组;喜欢夏天的为一组;--------
2、春夏秋冬小组比赛开始了
比赛第一项:朗读比赛
比赛第二项: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比赛
比赛第三项:说话比赛(你自己做过什么玩具,你是怎么做的?或在你喜欢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做什么样的游戏。)
3、整体读课文
四、写字教学
五、作业
小练笔:把你制作玩具的过程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难句的理解,感受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二)教具准备:
小推车、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词语。
雷暴爆炸揭开钥匙不足为奇
上帝推测毙杀骤然欣喜若狂
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2.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可用哪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为什么说它可怕?古时候人们把他看成什么?这说明什么?读这段时应用怎样的语气?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5自然段。
第2自然段:
介绍富兰克林。
这段有几句话,各是什么作用?介绍过渡段。
第3自然段:
富兰克林观察到雷暴与静电有哪些相似之处?得出的大胆推测是什么?“人们熟知”指什么?人们的态度怎样?什么叫“冷嘲热讽”?指导朗读。
第4自然段:
自读讨论富兰克林做了个怎样的实验?这个风筝特殊在哪里,怎样放的,发现什么,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复述内容。
第5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讲什么?“震惊了世界”?(使世界上人们大吃一惊)“宣告”?(公开告诉人们)“无稽之谈”?(没有依据的话。)“天火之谜”已被富兰克林解开,与第2自然段设问自答的内容互相照应,“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指导朗读。
(3)你觉得富兰克林是怎样的人?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指导朗读。
3.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了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研精神,说明了只有经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4.练习用“推测”和“不足为奇”造句。
(1)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指名口头造句,集体评议。
(3)书面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5.布置作业:
凭借段落大意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早就观察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放风筝--震惊世界
(四)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验生活中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同能力目标)
教学方法:
点拨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幸福的阶段,在童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留恋的,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的,那我们大家来谈一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难忘的事或人。(学生自由回答)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她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板题:童年絮味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讲明理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2、装扮布娃娃、初学识字、自扎小辫、和表妹比唱歌、洗地板、帮妹妹退敌、夏天度假、春天怕梅雨……
3、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4、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四、重难点探究: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 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五、思路拓展: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
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他今后有何影响?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点拨: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08-18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经典]语文教案09-23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