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难点:使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听写)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2、生字词卡片(或课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
你知道了什么?
3、揭题,引入课文。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2、口头填空: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的.白鹅。
3、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
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憧、憬、泼、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
教具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读课文,独立识记生字,理解“率真、憧憬、无拘无束”等词语。
2、熟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自由说。
3、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都要在那 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让 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吧。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生字词,认读、识记。
3、联系上下文,理解“憧憬、无拘无束、率真”等词语。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暑假生活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了暑假生活。
第二至四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五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2、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语句来谈体会,如 “做一回阳光的儿女”“重拾书本外的童年”等都表现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愉快、兴奋、无忧无虑的情感。
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可尝试仿照第四节的句式来说一说。
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可采取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里读、班内展示读等形式反复练读)
五、总结全文。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3、总结: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快乐的假期里,我们更好地亲近大自
然,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3、搜集并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春天的手》
案例描述
刚刚走上班主任老师工作的我,就赶上了课程实验,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好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改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从原来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向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成为我研究语文教学的一个主攻方向。
引子
不知不觉春天已悄悄的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今天是星期三,一大早太阳就露出它红彤彤的笑脸,也许是天气好的缘故,孩子们也显得格外精神,一个个如刚出笼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围在我身边,给我讲述着他们在路上见到的人或事。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今天我上学来的时候,发现路边的小草钻出来了。”他那激动的表情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他的一句话,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有的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现在天气还很冷,小草没钻出来。为了解决孩子们的这个矛盾,我临时决定把早自习改到操场上,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去找春天。孩子们欢呼着跑出教室。
春天来了!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还沉浸在寻找春天的欢乐之中。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我把语文课调到了第一节,结合《春天的手》一课,开展了“春天来了”的汇报会。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观察的更是细致: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还是人的穿着打扮,一个微小的细节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讨论之后,我引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小朋友们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除了我们说到的这些,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呢?我边问边在黑板上写了“春天的手”四个字,孩子们都赶紧打开书去寻找答案。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完课文之后,有的孩子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以为他们找到了答案,可是当我叫到李睿回答时,他却问:“春天的手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我们的汇报会变成了讨论会。孩子们各抒己见,小班长乌日娜说:春天的手就是春风。识字大王武思乔说:春天的手就是春天的阳光。小杠头周玄叶说:那不一定,春天的手还可能是春雨呢!我站在一边,认真听着他们的每一句话,我没有给他们所谓的答案,但是孩子们已经从中悟出了“春天的手”的含义。
教学活动就在这样的讨论中进行着,他们似乎忘记了“我”——老师的存在,自己不断的提出问题,其他的孩子都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解决。看着他们的表情从疑惑到开心,还有帮助别人后的喜悦,我感到这节课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了,他们找到了学习的方法。而我,成为了他们的忠实听众,在精彩之处以掌声向他们祝贺。
韩雪问到“大地一片新绿”是什么意思时,一向不爱发言的李艳钊把手举的高高的,我赶紧向学生建议让他帮韩雪解决这个问题。只见他不慌不忙的站起来,面带微笑说:“新绿就是小草刚从地下钻出来,是新长出来的,而且连成一片就象地毯一样,小朋友们可以在上面做游戏。”学生们听了,都主动鼓起掌来,那掌声向春雷一样清脆、响亮。再看李艳钊那双本来就很小的眼睛已经眯成了一条缝,小脸蛋上泛着红晕,不好意思的抿着嘴笑。这时,小诗人王曼宁站起来说:我还能说出这样的诗“春天的手拂过花坛,花儿露出了笑脸,蜜蜂和蝴蝶在花瓣上唱歌、跳舞。春天的手抚摸着我们的脸,小朋友们快乐的游戏”。
看着这精彩的场面,我真想过去拥抱每一个孩子。这节课孩子们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当中,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他们面对面的交流,那种真挚的情感,让我为之感动。春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色,它还唤醒了一朵朵心灵之花,让我真正感受到“春天就在我心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⑵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⑶ 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2、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流程】
创景导入──字词教学──语言品味──速读概括──课堂小结──阅读练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⑵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⑶ 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2、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作者简介: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他就迷上了花草虫鸟。他不足19岁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为了进一步研究昆虫,1880年他用积攒的钱购买了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高兴地给这个宅子取名为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在荒石园潜心研究昆虫,把研究成果屑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二、字词教学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
1、给加粗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狩猎( ) 酷爱( ) 吮吸( )
气氛( ) 满载而归( ) 喑哑( )
篡夺( ) 扰乱( ) 更胜一筹( )
篝火( ) 螽斯( ) 窸窣作响( )
莴苣( )
2、解释并造句:
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惶失措 津津有味
三、语言品味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语言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即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表现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四、速读概括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明确: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2、作者怎样不断变化对绿色蝈蝈的称呼的,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有什么效果?
明确: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化称呼,表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由蝉的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富于匠心的写作思路。
4、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实验和观察。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文艺笔调,即有对蝈蝈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生动传神的语言。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突出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运用语言。
⑵ 课外拓展,检测反馈。
2、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语言运用:听写生字生词。
2、投影练习。
3、评讲练习卷。
二、课外拓展
《三级讲练》P62第二题。
三、课堂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自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智慧之果。
四、练笔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复习教案08-2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