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理清《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的情节内容,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2. 情感与态度
把握课文的矛盾冲突,具体分析矛盾冲突的思想根源,明确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时代等环境因素来透视人物的复杂性格
2) 鉴赏本文人物精妙的语言。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强调小说情节特色以及人物性格分析。主要采用剥落法去体会作品情节的“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设计;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具体场景中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人物复杂性格,昭示人物关系与矛盾。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的情节内容,深入地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与人物。
2、预习全文,识记基础字词。
3、阅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了解本文在《红楼梦》中的地位,熟悉本文情节、人物与前后的联系,整体把握情节。
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介绍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今天我们来深入地理解一下《宝玉挨打》这一篇课文的情节内容。
三、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说,“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四、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 “打”、“救”
具体地说可概括为:
1、宝玉挨打的原因(开端、发展)
2、宝玉挨打(高潮)
3、王夫人救宝玉
4、贾母救宝玉
5、王熙凤指挥抬走,袭人服侍(结局)
五、深入分析故事情节
(一)宝玉挨打的原因。
1.宝玉无精打采
2.忠顺王府来找琪官
3.贾环诬告宝玉淫辱金钏儿,导致金钏儿跳井自杀
这些都是导致宝玉挨父亲打的一系列直接原因,使贾政的怒气逐渐地积聚起来了。后面的挨打是必然的了。
(二)找出贾政对这几件事情的表情反应
明确贾政的态度和表情的变化。
1.见他惶悚——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2. 听了这话——又惊又气
宝玉招认认识琪官——此时气的目瞪口歪
3. 贾环告状——气的面如金纸,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
见到宝玉——眼都红紫了
分析:宝玉挨打是因为他做了一些令他父亲生气的事情,贾政也不是一开始就怒气冲冲,怒气是慢慢积聚起来的,就好像海水的潮涌,开始只是微有波澜,接着开始浪头渐涌,越积越高,然后就惊涛大作,狂风巨浪都来了。
(三)贾政怎样打宝玉的?
找出贾政打宝玉的句子。
1.小斯打
2.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3.贾政便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
4.便要绳索来勒死。
打了后的样子:
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
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原因:恨铁不成钢。
六、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情节上的特点
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说,“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结合课文,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挨打是必然的。)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高潮”的情节波澜起伏,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挨打的原因是偶然的)
结合课文本文的故事情节,看看小说是如何体现的。
七、练习:
1.课后阅读《红楼梦》
2.探究问题:有人说贾政是个严厉的父亲;有人说贾政是个残忍的父亲。有人说贾政是个自私的父亲,他根本就不爱宝玉;也有人说他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他很爱宝玉,你有什么看法呢?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时间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的图片与青葱临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个和他有关的奇迹。
(三)预习探究
1 检查预习
(1)检查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2)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 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什么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什么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艰苦 造福于人。
(5)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6)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 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 。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
(4)师小结:“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 拓展延伸
1. 简介课文中的真实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师生共鸣。
五 课后小练笔
请以“我的拯救行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一写自己做过的或想做的在环保方面的有意义的事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阅读提示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提示,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 初读 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默读自悟 。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接着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 有关的自然段:“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通过一个个的数字的列举,学生不难理解这是个奇迹。 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文的中心, 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 ,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了。
本课教学再结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让学生不禁能够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课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理解其词义并用词造句。
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⑶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⑵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德育目标:
文章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过程】
本课是学生进入三年级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从方法上说,老师要放手,主要靠学生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的基本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读准字音。此处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识字方法认识理解生字词。
二、参照连接语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小组内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的事。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从课文中哪些描写可以体会出来?
1、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然后再读出来。
3、全班交流,老师及时总结:
⑴勤劳懂事: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⑵吃苦耐劳:
“八月,天多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此处有一句描写天热的句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出自己的感觉。
⑶以苦为乐:
“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此处写孩子们劳动的场面,写得轻松、欢快、活泼,一点儿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读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这一点。
四、拓展延伸
1、摘抄描写天气热的句子。
2、说一说自己在课余时所从事过的劳动以及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济南的冬天教案。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ānɡ xiǎnɡqínɡ wēnqínɡ ānshì jīfū xiùqi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lǜpínɡ shuízǎo zhùxù chénɡqīnɡ kōnɡlínɡ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shuǐmòhuà lánwānɡwānɡ
水墨画 蓝汪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1)济南的冬天——“温晴”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3)济南的水:岸边垂柳绿萍水藻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讨论并归纳:(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六.提问:
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七.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八、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课后思考题: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组合拆分汉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巩固识字。
复习巩固词语。
会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搜集资料,结合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组合拆分汉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巩固识字。
丰富词、句、段的积累,学会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教学过程:
学成“我的发现”
出示学习伙伴的话指名读一读;
同桌合作找组合体中隐藏的字,看看谁找得多;
组织比赛拆分“树、园”;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完成“日积月累”
指导完成“我会接”。
自己读一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全班词语接龙。
同桌词语接龙。
指导完成“读读说说”。
自由读两个句子,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关系?
完成练习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选出读得最好和同学参加班级朗读比赛。
指导背诵诗歌。
北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背诵方法。
班级诗歌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多形式多角度地创设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讲的冲动。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过程:
读要求,明题意。
过了解,你知道哪些动物是有益的动物?
同学组织交流。
组织口语交际。
1、课件演示:
你认识画面2的哪些小动物?除了这些动物,你还能说出其它小动物的名称吗?
这些小动物对人有哪些益处?我们应该怎样代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动手实践:
请你制作标语牌,宣传画等方式保护有益的动物。
拓展性学习
回家向朋友,家长讲一讲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语文教案-落花生。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落花生》。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快乐读书屋九 丑小鸭
教学目标:1.学生自主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积累词语,找出课文中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
教学重点:识字教学
教学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手偶:丑小鸭)大家好!我是丑小鸭。(出示手偶:白天鹅)嗨!我是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阅读提纲,自由读课文
在老师大胆放手引导下,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你喜欢怎样读?――小伙伴读,同桌读,小组读,自已读等)
2、汇报读
3、读懂课文,理解感悟
4、学习生字及生字词(辅以游戏进行)
三、理解课文
出示小建议: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②是从什么地方想到的?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吗?
小组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师:丑小鸭心里怎么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四、拓展延伸,走进生活
师:学了《丑小鸭》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聆听歌曲《隐形的翅膀》
六、实践活动
回家后把《丑小鸭》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其他人听。
板书设计:丑小鸭——白天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复习教案08-23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