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明白“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是课文重点段的浓缩,与下文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抓重点句“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把握重点段的学习。
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
5.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
6.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颂。
7.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
二、教学流程:
(一)练习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积累了许多成语,愿意来做个小练习吗?
2.出示练习:
守株待( ) 金( )独立 九( )一毛
胆小如( ) 万( )奔腾 画( )点睛
(1)读一读,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
(2)想一想,再说几个这样的成语。
3.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成语,我们一起来看——金( )脱壳
4.一起来读这个成语——金蝉脱壳。
5.正音。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成语中读qiao,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e。我们一起来读。
6.相信同学们一定已经在《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中读过“金蝉脱壳”的故事。我们也了解到了这个词的比喻义: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今天我们一起和作者一起去观赏大自然中的“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耳倾听,课文“金蝉脱壳”主要讲了什么?
2.同学们,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金蝉脱壳的情景。作者用了两个词概括了这个过程的特点,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3.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金蝉脱壳”的过程究竟
4.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思考课文哪些章节完整地写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5.课文紧抓住重点段,分三部分给我们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展开研读。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三至五小节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
板书: 脱壳前(3)
脱壳中(4)
脱壳后(5)
2.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
(1)同学们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
(2)课件出示:“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3)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4)蝉虫停下来不动,就是要脱壳了。
3.大家都很想知道蝉是怎样脱壳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神奇所在吧!
(1)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
①用直线画出第一句话,这句话和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②蝉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脱壳的?用圆圈圈出各个部位。
(2)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幻灯出示:背—→头—→脚—→尾
4.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5.出示蝉尾出壳的内容。
(1)默读思考: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请在书上用“____”标出来。
(2)这一段是怎样表现出蝉尾出壳过程的有趣?同学们注意到“使劲地抖动着、升着”、“腾空向后仰”、“敏捷地向前扑来”、“抓住蝉壳用力一抽”、“蝉尾就出来了”这些描写动作的`词了吗?不妨自己模仿蝉儿试一试。
(3)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这一过程刻画得处栩栩如生。这一情景描写生动,用词精确,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来读蝉尾出壳的句子。
6.同学们,第4自然段有顺序地描写了蝉背、头、脚、尾出壳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
7.金蝉脱壳后,身体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五小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部 位
变 化
8.完成了吗?我们来看正确答案。
9.齐读第5自然段。
(四)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1.如果你亲眼观察到蝉出壳的完整过程,你的感受会怎样?想不想看一看?
2.仔细观察每一张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蝉脱壳时的变化。(幻灯演示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
3.齐读:这真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板书:奇特动人)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课文记录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呢?(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2.对,靠的是仔细的观察。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呢?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4.处处留心皆学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进行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1)有顺序
(2)有重点
(3)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在农村,可以观察到许多动物,比如说公鸡打鸣,母鸡生蛋,小羊吃草,猫捉老鼠等等,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
三、教学备注:
《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抓住课后习题四作为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揣摩,获得体验。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说明: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项训练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教学步骤:
一、语文与生活
1、阅读诗歌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思考问题:这首诗歌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
反复诵读
2、仿照例句往下写
学生研读例句,仿照例句样式往下写
3、分类写出四季成语
注意提醒学生结合四季的特点
二、诵读与欣赏
1、引导学生朗读好这首诗
2、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燕山、金络脑、钩”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内化。
三、写好钢笔字
1、引导学生读好这两段话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段话中每一个字的写法
四、口语交际
1、引导学生想想在电视节目中所看到过的对话场面
2、引导学生了解对话的要求
3、激发学生展开对话的兴趣
五、学写毛笔字
1、学习“司、氧”的写法
2、注意写字要点
3、学生描红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 目标 | 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 |||
重点 | 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 难点 | 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 |
教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 本文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两封家书。第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 |||
板 书 设 计 | 傅雷家书两则宠辱不惊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坚强、赤子之心 | |||
导学过程 | 学习过程 | |||
1、 教师引导学习复习书信的一般格式。(信封和正文) 2、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比较两封信内容上的差别。 4、 比较两封信写作目的差别。 5、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坚强”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 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6、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 7、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 自主学习检测:生复习书信格式。 生读课文。解决字词。 整体感知:概括两封信的内容。 合作探究:比较两封信的风格有何不同。 贯穿始终的是哪个词,并理解它的内涵。 拓展 延伸。 反思 收获。 | |||
教 学 札 记 | 我在教学时主要突出对书信格式的掌握,理解“坚强”的深刻内涵,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不必细讲,以学生自读为主,老师主要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书信内涵和作者用意。鼓励学生结合名著导读,在课外阅读《傅雷家书》。 |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三、看图猜字练习
过渡: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1. 观察图画,启发学生猜字。
2.猜中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土”
1. 观察图画,启发: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2.读字。
3.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想象之处。
五、课中休息——找朋友
8人举图片,8人拿字卡,大家一起唱找朋友。
六、学认图标,口头组词
1.出示小话筒,讲要求,教儿歌。
小话筒,嘴边放,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2.练习口头组词。
发“一字开花”卡,学生练习组词。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词语中有这些字,发现一个记住一个,增加一个花瓣,比比谁的花瓣多。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人教社的新教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理念。《识字四》以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介绍了小动物在夏天的情景。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课文趣味盎然、色彩丰富,很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也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的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能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了解夏天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和朗读儿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教学难点:生字的书写。
三、教学特色:
本课共有14个生字,识字量较大。但这些生字当中,有11个为动物名词专用字,在其他场合较少出现。因此本课的生字识记较适合用“整体识记法”。不必分析字形或记忆方法。
小动物一直是孩子们喜爱的童年伙伴。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法”让学生以小伙伴的`身分进入意境,充分感受“玩中学”的乐趣。在“找朋友”、“小诗人擂台”等游戏的过程中,既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自编儿歌),学得兴趣盎然。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
2、找朋友游戏。
3、观察、模仿、实验法。
4、榜样示范。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字音。
2、熟读儿歌,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
3、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当中哪个季节最炎热吗?(夏天)
2、我们刚刚走过夏天,谁能说说在有夏天里你看见过哪些小动物?(学生自由回答)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识字4》也向我们介绍了好多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有文中所提及的各种动物图片及名字的画面)
二、双向互动,趣味识字:
1、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请选择你喜欢的小动物,大声地叫叫它们的名字。(学生开火车读小动物的名字,要求读准字音。)
2、小动物们听到小朋友热情的叫声,都跑出来了。(在黑板上贴出动物图片)同学们,现在你还认识它们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谁真正认识了这些动物朋友。老师请出一个小动物(即拿起一张动物图片),请你们马上找到写有这个小动物名字的卡片,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好。(再认生字)
3、(板书所有小动物的名字)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名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旁,大多是形声字)
三、初学儿歌,质疑问难:
1、(动画展示小动物们的活动)夏天,小动物们在干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大家说得真不错。还有一位特别能干的小朋友把小动物们的活动编成了一首儿歌,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读一读。(自由读儿歌)
3、读了这首儿歌,你觉得还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吗?请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学生质疑,其他学生互相解答或教师引导)
4、学习生字“”。
四、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这首儿歌?请用你觉得最好的方法把儿歌读一读,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应该
怎样读?(学生再读儿歌)
2、我们来一个儿歌朗读擂台赛,比比谁读得最棒。(朗读交流,相互促进)
3、评选小擂主。
五、书写指导。
1、XXX等同学们朗读擂台中获胜了,哪些小朋友能在写字擂台中获胜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出示生字:蚂蚁)
2、谁来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分析书写要领)]
3、有小老师上来给同学们作示范吗?(请一名较好的学生上台示范)
4、评字,以肯定优点为主,适当地指出不足。
5、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动物一直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6种小动物,但自然中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你也能编成一首儿歌来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回家试试看吧,老师相信你们能行!
教学评析
本识字课共有14个生字,其中11个为虫字旁的生字,并配有生动而有情趣的儿歌,体现夏天的美好、快乐。学生都具有喜欢动物的天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文中提到的6种小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易于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电脑课件辅助教学,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如偏旁识字、猜字、熟字带生字、象形识字等,主要以学生想办法,教师伺机点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中学习、识记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典型的集中识字课。新课程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贯彻一个重要的教学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原本学生“厌学”的枯燥乏味的集中识字课变成人人“乐学”的趣味识字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什么?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A、认真阅读课文;
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 卢森堡43,940
2.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3.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4.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