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5 18:28: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7篇【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领略威尼斯的绮丽风光和文化艺术,体会文章对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歌颂。

  2、学习本文以作者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领略文章绚丽多彩之美。

  2、掌握文章比喻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PPT课件中关于威尼斯风光的部分,并介绍:

  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是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是许多人最想去旅游的目的地之一。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那座著名的水城去游览一下,感受它那浑然天成的美。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集体朗读后文,之后思考:威尼斯给你怎样的一个印象?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威尼斯的面貌和历史。

  第二部分(4—6),介绍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展现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

  第三部分(7),赞颂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四、精读第4段:

  第4段写威尼斯是一个水城,作者是怎样写的?试简要分析。

  明确:

  第1句是中心句,运用“不是……而是……”的对比并列句式,强调“开门见水。”

  第2句是采用比较法,突出威尼斯“独特的瑰丽的形象”。

  第3—9句是具体说明独特在何处,瑰丽在何处。第3句突出了大运河中的繁忙景象。第4、5句写观赏两岸风光和建筑艺术。第6句是介绍威尼斯运河上的桥梁,突出介绍威尼斯最美的桥——大理石建成的“李亚度桥”。第7—9句介绍水上交通工具,重点突出介绍“公朵拉”小游船。由此可见,威尼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蓝蓝的`威尼斯》教案》,来自网!

  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交通工具,“瑰丽”之处在于泛舟,大运河欣赏到的古典建筑艺术和两岸风光,表现了“水都之美”。

  五、品味语言: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请你摘抄这些比喻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文章绚丽多彩,多用比喻。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欲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段文字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文中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别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六、探究:

  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作者俯视威尼斯的总体印象。蓝色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如果将题目改成“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就显得太一般化,没有一点新鲜感;如果改为“奇特的威尼斯”又不能突出威尼斯的特征,“奇特”在哪里,显示不出来,与文章的内容也不甚吻合。

  七、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齐读课文)

  二、 学习第1自然段。

  1、 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 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第一自然段后置,先学2——7自然段)

  三、 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 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 ”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 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反思:学生们对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又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蚕姑娘睡了四觉,换了四次衣服的过程要细致处理,而像“头眠”之类的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就不需要出现,来干扰学生的思维了。

  3、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 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 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 指导朗读。

  反思:第一次睡觉,第一次换衣服是个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的部分。因为,之后的`几个自然段和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极为相似。学好了这一段,后面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且对于降低本课课文的背诵难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4、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⑴、 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 交流。

  5、 学习第三、四次换衣。

  ⑴、 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 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 齐读4、5自然段。

  6、 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反思:用图示、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来把2——5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则事半功倍。

  三、学习第6段。

  1、 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 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1) 看课件理解“蚕山”。

  (2) 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 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四、学习第7段。

  1、 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 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 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4、 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五 、总结,练习。

  1、理清文章的顺序,理解蚕的生长演变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反思:春蚕每到春天,都会如此地睡觉、换衣,而这种行为是为了人类的无私奉献。因为学生们曾经背诵过李商隐的《无题》,结尾处,点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更为升华了本课的主题。

  反思:二年级写话训练的难度和进度该如何把握才好?

  二年级语文的教材上,明确为写话训练的项目屈指可数。可是,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又是非训练不可!那么,在完成手上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在不增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如何把握二年级写话训练的难度和进度呢?

  其实,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有经验,一般,我们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开始渗透写话训练了。二年级,可以控制在一周一次的训练量为宜。当然,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点,要结合教材上的可写内容,也要联系生活实际来安排学生们的写话主题。

  初级阶段时,学生们能围绕主题写出一段(四五句即可)通顺、连贯、有意思的话就可以了。根据学生们完成的质量和提高的速度,在慢慢提高要求之后,学生们可以写出一段(九十句)或者安排出几个自然段来。在保证了量的基础上,再来教会学生们使用些学过的比喻句、拟人句以及成语之类的,丰富文章的内容,提高写话的质。

  如此坚持下来,到了三年级,学生们就不会为了写作文而烦恼了。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坚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语文教案-20xx年的一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想象日记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谁能结合你所查找的资料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当前的环境状况?27年后,我们的国家又会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要读一篇想像日记,想一想:

  (1)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2)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读日记。

  2.指名找出日记中提到的环境恶化的.情况。

  3.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了解造成这种环境恶化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

  1.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2.针对你所了解的现状,想一想,20xx年还会出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四)总结、扩展

  搜集大量资料,想一想,预防20xx年环境恶化可采取的措施、方法,根据其中一点写成一篇文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20xx年的一天》。

  (五)板书设计

  28* 20xx年的一天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总结扩展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想一想预防20xx年环境恶化可采取的措施及方法,根据其中一点写成一篇文章,让每个学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

  1、收集人类破坏地球环境的资料,以及有关环境治理的资料。

  2、制作调查图表。

  3、开个小型演讲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二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中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预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①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②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③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两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它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①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③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③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

  指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①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的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②指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3.全文,问: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板书:

  山谷

  不分日夜奔

  拐弯的地方

  不知疲倦冲

  海洋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读准儿化音。

  2、通过对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归纳母鸡特点,感受母鸡作为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二、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体会母爱的伟大。和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法中所蕴涵的赞颂母爱。

  2、通过与《猫》的比较,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3、品读第一段和第五段,体会作者在用词用语上的准确性、形象性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舍笔下的猫如同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那么,他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课题母鸡 读题)。

  (二)、粗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自由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这是母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出示词语

  我们来看看词语,开火车读吧,(读得非常准确),那么“如怨如诉”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是指母鸡没完没了的叫。理解词语呀,我们不仅要结合字面意思来说,还要联系课文来说。)

  大家再来想想母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反馈初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

  请同学找出描写作者对母鸡情感变化的两句话。找到后划下来读一读。

  1、出示句子(分组读)

  2、理清课文思路

  大家看作者对母亲的态度前后有这么巨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请你默读课文,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3、作者开始对母鸡非常的讨厌,从课文的很多地方看出这种讨厌之情,你能具体的说说吗?(板书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发狂炫耀)

  4、(看来欺软怕硬,发狂炫耀是得不到大家的喜欢的,可后来作者为什么不讨厌母鸡了呢?我们继续来交流。)哦,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1)请大家默读5---10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体会。

  (2)反馈学习:根据学生回答随时出示下列句子。

  预设:

  a、重点品读: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子,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指生说后出示句子——找找动作的.词(挺着、立刻警戒、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读一读这些词(指生读后齐读)---——

  b、说感受到什么?(随时警惕、负责)-----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C、“咕咕地警告”,在警告什么?指生说(师:多么细心的母亲啊!)加上动作一起读。

  d、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

  E、指生说哪些词语体会出?(一点、紧叫、马上)----指生读

  F、“啄一啄”为什么要啄一啄啊?

  多么慈爱的母亲啊!所以,老舍先生说它是---齐读。

  H、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大鸡,还奋起反抗,这不是以卵击石吗?也许它会头破血流,也许会遍体鳞伤,可它还是————生说。

  B、你可以想象的出当时是怎样激烈的画面吗?你可以想象的出母鸡是怎样地不顾一切吗?出示:(写一写)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它( )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C、汇报:(师评:多么勇敢啊!多么奋不顾身啊!)所以老舍先生说它是-----

  (3)、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A、顶尖锐,顶凄惨的“顶”什么意思?(很、十分)所以很好就是“顶好”(生说),这是北京的方言,从两个“顶”体会到什么?(很悲惨)为什么要叫得这么悲惨呢?(生说)

  B、连晚上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多么辛苦啊!齐读

  所以老舍先生说它是----

  5、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当之无愧:出示第9段,齐读。

  6、对一位英雄,你还敢讨厌吗?现在老舍先生到底对母鸡是种什么感情?

  7、是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慈祥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总是沉甸甸的。就连文中那小小的母鸡散发出的母爱也让人感动的不得了。老师读它的时候,是深深地被感动了,于是一遍又一遍地读。简简单单的语言却读出了不简单的感情,不一般的思想。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母鸡对小雏鸡的情,你们对母鸡的情。

  老师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课文的最后说我不敢在讨厌母鸡了,而不是说我不在讨厌母鸡了。

  抽说

  小结,此时,作者被母鸡所表现的母爱震撼了,他已不是简单的喜欢了,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正如作者所说,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他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四)、学完了课文我们在来回忆一下上一篇课文《猫》这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小动物,都是老舍先生写的,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语文教案 篇6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能力: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爷爷话语的含义。

  情感: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体会爷爷与“我”的对话,感悟爷爷话语的内涵。

  难点:同上。

  教具:课件。

  教法:合作交流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从默读课文入手,然后放手让学生释疑,师生共同梳理。

  三、学生自读,尝试解决问题。

  四、组织交流:

  1.在自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势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五、回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语言。

  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重点句:

  “它不为求得人们……自由地活着”

  七、升华: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你从故事中获得了哪些感受和启发?

  八、回扣课题:课文为什么以“鸟音”为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生命对自由的渴望与呼唤。

  九、迁移练习: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在本子上。

  板书:

  鸟音:

  笼中之鸟:哭诉、忧愁、向往自然

  林间之鸟:清脆、甜美、自由自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

  2、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3、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内容,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人准确的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明确目标)

  1、师:.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朝时期,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其中有一位成就很大,写诗最多的诗人,他就是大家已十分熟悉的白居易,(板书)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白居易。

  2、学生介绍白居易。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

  4、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即钱塘湖的春景。

  5、交代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落实目标)

  1、诗范读,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

  啄春泥 (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即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6、疏通诗意。

  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了解每联的内容。

  诗意略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闪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到湖边,后四句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7、再次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三、品析诗句。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哪一时段的西湖之景?(初春)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并对这些字词进行品析、欣赏。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集体讨论。

  重点明确以下几方面:

  ⑴“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⑵“几处”“谁家”突出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也说明此时为初春。

  问: 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⑶“乱花”“渐欲”说明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也证明是早春,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不久,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就会出现

  ⑷“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突出初春草的特点。

  相机板书:

  初平 低

  几处 早莺

  初春 谁家 新燕

  乱花 渐欲

  浅草 才能

  四、拓展延伸。(目标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小结: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一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

  4、目标检测

  (见小卷)

  板书设计:

  初平 低

  几处 早莺

  初春 谁家 新燕

  乱花 渐欲

  浅草 才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08-09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