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江南的冬景》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南的冬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南的冬景》教案1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4、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颂读、讨论、赏析相结合
【教学设想】:
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精读——对精彩段落作仔细的探究,体味其中的含意,揣摩作者的观点、用意。
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怎样,运用怎样的艺术技巧,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江南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美丽多彩,冬天的江南也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追随着郁达夫的美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板书)。
二、分析课文(整体阅读)
引:我们大家知道阅读一篇文章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它可以分为这样几步:(板书)
1、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2、精读——对精彩段落作仔细的探究,体味其中的含意,揣摩作者的观点、用意。
3、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怎样,运用怎样的艺术技巧,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一步,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中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运有了哪些写作方法?(板书)
明确:对比,正面描写,虚实结合,想象(板书)
2、文章中有几组对比,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板书)
①(1、2)北国与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有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②(3)江南冬天与秋天明朗的情调
③(3)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
④(4)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温润
⑤(6)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散步的快活、闲适、逍遥
小结: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优美、闲适、温暖、和煦等主要特征。
三、分析课文(精读)
1、正面描写江南冬景的有哪几小节?分别描写了什么?
明确:第5小节——江南的植被
第7小节——江南的冬雨
第8小节——江南的冬雪
第9小节——旱冬时的江南
引:既然大家已经找出了具体的描写江南冬景的精彩段落,下面我们来完成阅读的第二步,即对这些精彩段落作仔细的探究,体味其中的含意。
2、分析第5小节
A、指名朗读第5小节
B、找出该节中能概括冬天江南特点的一句话
明确: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C、该句的依据是什么?(三点即可)
明确:芦花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生命;雪白的桕子挂在枝头,可以乱梅花之真;草根总带点绿意。
3、分析第7小节
引:冬天的江南是含蓄而有生气的,冬雨中的江南又是什么样子呢?
A、齐读本节
引:这一节中作者用绘画的方式,借助于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B、请大家用文中的词句为本段所描绘的画面加个标题
明确:暮雨潇潇江上村微雨寒村
C、这幅画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悠闲以至胸襟洒脱终至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D、再读本节(看时间)
4、分析第8节
引:冬雨中的江南是如此的悠闲,冬雪中的江南一定也不赖吧?
A、师范读
B、简要赏析几首诗
白居易《问刘十九》“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苍茫的山峰看来是那么的遥远,柴门内的狗不停地叫着,似乎是在欢迎那风雪夜中归来的人。天寒地冻,远山苍茫,显露出一股凄清、寂寥的韵味。在一片寂静中,突听犬吠声声,仿佛是死寂中乍见活泼生机,倍觉亲切、温暖。”
引:。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幻灯片)
C、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好处:这样写别致新巧,不仅为文章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也使作者笔下的雪别有情致与韵味。
小结:作者用吟诗的方式避实就虚地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丽,没有雨雪的江南冬天,课文中称之为“旱冬”,旱冬时的江南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快速浏览回答(晴和,让人快活)
四、总结全文
引:江南的冬天无论有无雨、雪总是充满生机的、闲适的、诱人的,这样的美景引诱得人岂能坐得住,那就去散散步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节。
好了,讲到这里我们阅读的第二步也已完成了,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这篇优美的文章是如何构思的。(幻灯片)
北国的冬天——蛰居异境
总写江南的冬景——明朗的情调比较
江南的晚秋——读书、写字人的最惠季节
南国的冬天——春秋的延长
寒郊散步——生气、恩惠
寒村微雨——悠闲、迷人虚实结合
江南雪景——美丽
江南旱冬——晴和、快活
结尾——亲身去感受江南的冬景
五、艺术特色
引:整体阅读和精读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步骤,请大家讨论一下这篇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举例:寒郊散步能让人感觉到含蓄的生气,寒村微雨能让人到达死生不问的悠闲境界……这些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挚爱。情和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2、抓住特点,突出特征
写景抓住“细”“清”“真”的特点。“细”即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如用“芦花”“红叶”“赭草”来勾画江南冬季的气候温润。“清”即中心明显,情趣鲜明。文章真切地描写出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即真切、自然,没有虚饰。作者抓住典型景物:冬草、冬雨、冬雪,突出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
3、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虚实结合、想像等
《江南的冬景》教案2
教学目标:
1. 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 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 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南国的冬景”吧!在黑板上书写文题:《江南的冬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一)、读准字音:
涮羊肉 (shuan) 蛰居(zhé) 曝背(pu) 闽粤(yue) 胸襟(jin)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煮茗míng 丰腴(yú)(二)、多音字:
jian 间或 jia 夹袄 yun 晕头转向
间 夹 晕
jian 中间 jia 夹菜 yun 月晕
zhuo 着落 bo 剥削阶级
着 zhao 着凉 剥
zhe 沿着 bao 剥皮
zhao 着数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于是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秘密杀害。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出奔》等。
(二)、交代文章写作背景:
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自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下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本文即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四、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
(二)、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文章既然是写江南的冬景,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写北方的冬天呢?这运用什么手法?文中还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吗?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二)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都是为了突出作者所钟爱的江南的冬景的特征(温润 晴暖 优美)。对比手法。
和北方的冬景比较
和闽粤的冬景比较
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五、再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哪几幅画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屋外)曝背谈天图
午后冬郊图
农村冬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六、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后,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大致应该集中在三幅上: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明确告知学生对江南雪景图进行详细地赏析,(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按雪景图的赏析方法,学生课后自己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此画面,回答教师提出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江南雪景图赏析: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八节。
(二)、师生共同赏析: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许胜多许”的艺术效果。
指名学生回答下面四组问题: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三)比较赏析: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附: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关于描写雪景的语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学生齐读关于描写雪景的两段文字,并讨论回答,教师再作进一步明确: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是详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是略写。
七、从郁达夫的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用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3、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也就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受景物。
八、探讨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心境是怎样的?(悠闲 洒脱)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的“枯腾老树昏鸦”给人一种苍凉凄清之感,衬托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这也是一种美,只不过是一种“灰暗”的美。
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实际上是一种感受。我们常说的“即景生情”,景色可以引发人的某中感情。反之,也有“境由心生”的说法,也就是说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感受景色,那景色就会带有什么样的色彩。
由此作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明白了生活中其实根本就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心境。让我们敞开胸怀,用我们的情感体验去感受周围的各种景物,把自己的审美体验用最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随堂练笔:如以“沭阳的秋天”为题,你会选择哪些景物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九、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并背诵第8节的诗句。
2、按江南雪景图的赏析方法赏析午后冬郊图和农村冬雨图。
《江南的冬景》教案3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会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
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去过周庄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景致,粉墙黑瓦,烟雨迷离的村舍,美在婉约。江南,说不尽的江南。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是长江以南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也可指长江三角洲一带。
能说出一些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
二、阅读课文
(一)用八到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二)思考明确:作家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
三、老师带领同学阅读、讨论、分析、欣赏
1、检查课本上要求画出的字词,注音解释有关词语,亦可在讲析文章时穿插着讲。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给予(jǐ yǔ)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夹衣(jiá) 夹克(ji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 搁不住(gé)
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回答: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还画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讨论一下,画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关键句。要多表扬鼓励。)
2、文章一二段写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概括能力很重要,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说“异境”,美啊,说明北国冬景也有特色。不过江南冬景也有特色。江南冬天里,人能做些什么,有何特点?)
——江南冬天“可营屋外的生涯”,是可爱的冬景。
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二段理解为是文章的引子,对比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有劲的蛰居异境”,写江南冬天可以“屋外生涯(活动)”的可爱。
第三段为文章的纲。写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3、下文作者是如何写江南冬景的“明朗“的?第5、6、7、8、9段的各有哪些句子你在课本上画出来了?明确:
——江南大地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5段)
——寒郊散步,是特异的恩惠。(6段)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胜,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7段)
——江南雪景非常“美丽”。(8段)
——旱冬给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9段)
如果我们给这四段,各概括为一个画面,可怎样概括呢,某某图,某某图?
——“大地微微暖气吹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冬雪图”“旱冬逍遥图”
(同学们有更好的概括,谁说得好就用谁的,不过,此处不应多化时间。)
4、你觉得这些段落中哪些写的景物美,而语言也生动优美?
——着重朗读第5、7段,体会语言之优美。5段着重色彩,突出江南冬天的生机。7段着重场景,用画画的笔调来写作,写出了冬景的层次:小村、白雨、乌篷船、酒客、黄晕的灯光。(可讲细一点)
作者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
——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就叫做情景交融,当然也有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大家朗读时要体会,作者写完景,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
5、朗读第8段,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6、第10段,照应了哪里?
开头的“引子”,即第二段,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又照应第三段“明朗的情调”。
7、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
——讨论。大致明确:
要善于观察或体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注意景物的细节(以第5段为例),细腻便生动。写作时要有纲,还要有条理。语言要形象生动一些,优美一些,能让人身临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学习锤炼语言。可用一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着写,如引用来写,来加深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或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以上可突出几点或一二点来讲,不必俱到)
8、迁移。讨论我们此地属什么地区,冬天有什么特点。一个地方总有特点,在于我们的发现。老师感觉江北的冬天,过年特有气氛,如门联啊,鞭炮啊,蒸馒头啊,做豆腐啊,洗涮啊,比江南有特色。老师在江南,觉得过年的气氛没有江北浓。我们可以想想江北的冬景怎样,过年的情景怎样,写一篇文章作周练。
四、课外作业:
熟读第5、7、8节。背诵8节的诗句。
《江南的冬景》教案4
一、预习目标
找出自己读不准和不会读的字词并查字典,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
1.给标线的字注音:
煊羊肉()蛰居()乌桕()赭色()
槎桠()给予()剥花生米()剥削()
拿出纱衫来着()用不着()夹衣()夹克()
泊船()湖泊()月晕()晕头转向()
搁笔()搁不住()
2、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3、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2.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激发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重点: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难点: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学习过程
品味语言,全心体验
1、快速阅读文本,然后独立思考: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本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江南的冬景?
2、认真研读五至九自然段,先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作者共描写了几幅画面?请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3、谈一谈四幅画面给人的总体感受。
合作探究,感受真情
1、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上述四幅画面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幅? 2、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并首先推选代表用富含深情的'语言朗诵最喜欢的画面。
课件投影:
⑴写了哪些景物?
⑵景物有何特点?
⑶作者感受如何?
⑷运用何种手法?
3、寒郊散步图赏析
⑴所写之景:
⑵景物特点: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4、江南冬霖图赏析
⑴所写景物:
⑵景物特点: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5、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江南的冬景》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概括能力和审美感知、赏析能力。
3、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之美,体会艺术特色。
4、加强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赏析能力。
2、知晓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本意境之美,体会艺术特色。
一、导入:
达夫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鲜明,颇具才情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小说和散文最为突出,游记散文更是别具特色。同期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曾深有感慨地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郁达夫先生游记散文的特点是“文中有画”。
今天,就让我们在郁达夫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江南的冬景图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的情致吧。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阅读文本,思考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1、在郁达夫的笔下,江南的冬景具有哪些特点?请用文中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可爱”、“明朗”、“饱觉生气”、“悠闲”、“迷人”、“美丽”(板书)
2、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了江南冬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为这几幅图命名。
第二自然段:曝背谈天图、冬日晨景图
第五自然段:午后冬郊图、江南山野图、江南植物图
第七自然段:农村冬雨图、微雨寒村图
第八自然段:江南雪景图
第九自然段:旱冬散步图、晴日郊外散步图(这一图景可以忽略)
三、文本研读:
作者为我们描摹了各具妙处的江南冬景图,面对这几幅图画,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这几幅江南冬景图,从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并说说你最喜欢的原因。此处一定要灵活安排读书。
(这一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点拨。研读时要结合文本,老师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①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②这些景物有何特点?③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④作者感受如何?⑤你的感受如何?)
1、第二自然段:曝背谈天图、冬日晨景图
北国的冬天,或“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人们“蛰居异境”;江南的冬天呢,清早,白色的晨霜铺了薄薄的一层,太阳一出来,和煦温暖,鸟雀欢唱,(老师刚刚看到你听得很专注,你能跟我说说听了他读这一段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其乐融融,多么惬意,叫人不禁想起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人感觉很温馨。人在这样的风景中,人也成了优美的风景,作者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温和晴暖和“可爱”。(板书:运用比较)---自由地朗读,享受江南冬景的这一份的惬意和可爱!把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充分带到文中再朗读一遍!
顺带提问:文中还有哪几段运用了比较手法?
明确:第三自然段,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较,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第四自然段,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相比较,突出江南的冬天有些冬意;第六、九自然段,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相比较,突出晴和的特点。
怀着一颗寻美赏美的心,让我们继续欣赏品味文中更多的美景。
2、第五自然段:午后冬郊图、江南山野图、江南植物图
风和日暖的`午后,青天碧落之下,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的白色的芦花、保持三个月以上生命的红叶、着在枝头的一点一丛的雪白的乌桕子、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让人“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作者抓住色彩,点染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板书:色彩点染)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不由得吟起了雪莱的诗句“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而老师想到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想到了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你看,萧瑟的秋冬景,在他们笔下,却都充满了生机!
你能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文字读一下吗?女生感谢你深情的朗读。你读得就如同这江南的冬景一样的优美
继续品味,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研读的成果吧!
3、第七自然段:农村冬雨图、微雨寒村图
小桥流水,细雨月晕,乌蓬茅屋,宁静而柔和;一个小村子,三五人家,几个酒客,悠闲而洒脱。所有的景象都笼罩在微雨中,一幅画面跃然纸上,作者此时俨然成了一位画家,从不同的角度描绘“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洒上细雨”、“加上背景”、“点些景致”、“添”、“还可以加”、“画”,一系列动词,运用绘画手法“洒、加、点、添、画”进行涂抹,一层层、一笔笔、一点点把我们引进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幻境,为我们淡笔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水墨画。(板书:淡笔勾画)
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作者在朴素淡雅、朦胧悠远之景中,寄予的是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悠闲洒脱之情!)
多美的一幅“微雨寒村图”!它犹如一幅作者凭借情感回忆泼墨而出的水墨画,洒脱空灵,作者写完景,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感染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我们跟随着他一起感受江南的悠闲和迷人!男生,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们都陶醉在你深情的朗读之中!
4、第八自然段:江南雪景图
作者引用诗句,来描绘江南雪景。(板书:巧引诗句)作者认为“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四)探究文本,比较阅读(出示幻灯片5)
刚刚同学们各抒己见,选取自己最喜欢一幅江南冬景图,进行了个性化的品味、赏析。在这几幅图景中,老师最喜欢江南雪景图。(教师范读)
作者写江南的雪景,看似信手拈来的诗句,却有其内在的顺序——时间不断推移,层次清晰显示了下雪的变化过程,雪越下越大。
江南的雪,虽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也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但她足以让人领略江南丝竹般的韵味。可以想象下雪的夜晚,一壶热酒,一只小暖炉,静听屋外的飘雪静静洒落的声音,伴着几声犬吠,多么富有乡村的诗意。清晨,孩童惊喜的报告,白茫茫的寒雪中一枝红梅盛开,多么俏美的图画!而这一幅有丰富内容的美景,诗人并没有实景描绘,而是避实就虚,以诗写雪垠用诗句。这种虚写手法的优点,就作者而言可以自由地发挥想像,选择自己喜爱的意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特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我想,只有虚写,郁达夫才能将自己所钟爱的一些意象如微雨、寒村、长桥、远山、烟树、乌篷小船、梅影、柴门等等予以整合,从而构建他心灵深处所向往的江南的冬景,流露他灵魂深处渴望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悠闲的生活状态。
(引用诗句)不仅具洗练和含蓄之美,而且让人从诗词中产生相关联想,丰富了雪景内涵,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韵味的诗句,又使美丽的江南雪景具有了诗情画意,增加了散文的意蕴,有清新典雅之美。(板书:清雅)
好,想象自己就是一位赏雪的雅士,我们慢慢吟哦,读得舒缓点,用心感受江南雪景的诗情画意与美丽清雅!齐读
另一位著名作家先生也曾描绘过冬天的雪景,齐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出示幻灯片)
老舍写的虽不是江南的雪景,但可探究他和作者写法的不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无需全讲)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翠松与白雪相映生色;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天与银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拟人的手法,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手法写出雪的情态。
老舍客观而具体地实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雪写得具体可感,表现作者对雪的喜爱。
而郁达夫以诗虚写,写得含蓄凝练。
写作的启示:我们既可客观地实景描绘,也可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学习运用虚写的方法,各有特色,各显其妙。
四、总结:
郁达夫先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可爱”、“明朗”、“饱觉生气”、“悠闲”、“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他用心谛听天籁,也给我们留下一曲令人神往的天籁之音!我们徜徉其间,发现了江南独特的秀色和清雅的神韵,尽情地享受了她的无限美好。
大自然,真有道不完的美,说不尽的韵味!同学们,去亲近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吧,那里有你享用不尽的亘古如斯的美!
课后探究作业:《江南的冬天》与朱自清先生的《春》都写了雨,比较其异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出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可爱明朗运用比较
饱觉生气色彩点染
悠闲迷人淡笔勾画
美丽清雅巧引诗文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
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比较赏析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ppt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法、学法设计】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出示幻灯片),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江南的冬景》(亮出ppt课题)设计意图:快速浏览找出文眼,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生快速阅读,齐答:“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二、文本对话,整体感知
1、学生简介作者,老师适当补充。(知人论世)
2、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
a、注意文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b、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3、在冬季里,作者发现了江南什么样的美景?请把这些景点找出来。(显示幻灯图片)
4、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运用什么手法?
设计意图:通晓文意,初步把握作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纠正明确。
a、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b、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学生讨论明确:a、特征:温润晴暖优美b、对比:与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等的对比。
三、突出重点、比较鉴赏以“江南雪景图”为例: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不同:《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教师小结: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四、品味语言、深入思考
1、朗读文本,思考: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出示右边幻灯文本)
2、作者对江南雪景有没有作实景描绘,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所体验的或表达效果,通过朗读使学生的理解更具个性化。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
学生交流、老师归纳: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五、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1、我们可以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2、假如你要以《xxxxxxxx的冬天》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过对冬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喜悦、惆怅等,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呢?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反馈。
学生讨论可得:
a、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诗情画意。
b、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c、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学生当堂写作,师巡视、点拨。请几位同学范读自己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七、课外作业
1、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体验自然,了解风物。
2、选择一张风景照写解说词,图文并茂讲你和自然的故事。
八、教学反思: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者成功的扮演了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简介作者、尤其是进行比较阅读时,学生按小组通力合作,自由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营造了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与学生配合很是默契,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多次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了江南那美妙的冬景中,流连忘返,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操,
另附板书
江南的冬景
↓
明朗
↓ ↓ ↓
寒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
↓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无尽之意,见于言外。
↓
形散而神不散
《江南的冬景》教案7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学习重点】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作者介绍】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沉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郁达夫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积极抗日,在苏门答腊,被迫做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后被日本宪兵杀害,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煮茗()蛰居()亘古()晕头转向()
赭色()绿林豪客()正月()槎桠()
剥花生()夹层()中间()湖沼()
煊羊肉()曝背()闽粤()远阜()
2、解释下列词语。
(1)蛰居:(2)野人的篱落:(3)丰腴:
(4)碧落:(5)远阜:(6)冬霖:
(7)直截了当:(8)恣意:
3、选词填空。(在正确的选项前划钩)
(1)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的情调。(a、明媚b、明净c、明朗)
(2)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a、萧条b、肃杀c、凄凉)
(3)因为睛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的机会自然也多。(a、逍遥b、潇洒c、悠然)
(4)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异境。(a、居住b、居家c、蛰居)
(5)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a、记忆b、铭刻c、铭记)
【文本研习】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的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讨论回答】
2、为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讨论回答】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讨论回答】
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讨论:
4、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讨论回答】
2、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讨论回答】
3、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讨论回答】
【课堂检测】1、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文中有具体的实例吗?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多方面的比较。请在横线上用最概括的语言分别填写出比较的内容。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重要特征?
(1)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北国冬天:
江南冬天:
(2)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江南秋天:
江南冬天:
(3)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北方夏夜:
江南冬天:
(4)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
闽粤冬天:
江南冬天:
(5)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
德国寒郊散步:
江南寒郊散步:
概括江南冬天的特征:
阅读文本中的语段,完成文后题目。(文段见课本p76—77两段)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3、第1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
4、“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
5、“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一句中,以“味”来作“红黄”的量词,是不是用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6、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三句名言的大意,然后按要求把这句话填在画线处。(注意:要从自己的角度说,否则算错)
(1)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2)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列宁
(3)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
在言和行的关系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超过15个字)
8、给下面一则消息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近日告诉记者,目前各地出现的电荒将使我国的电源建设进一步加快。据测算,我国水电的技术可开发容量为4、9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容量为3、95亿千瓦,而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仅为经济可开发容量的19、9%,未来20年将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黄金期。未来几年,我国每年投资于电源建设的资金为1000亿至1200亿元,而通过企业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进行水电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题:
【小结、学习反思】
《江南的冬景》(教师用)
【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略)
2、解释下列词语。
(1)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2)野人的篱落:乡村的篱笆。
(3)丰腴:丰满。(4)碧落:天空。
(5)远阜:远处的土山。(6)冬霖:冬天久下不停的雨。
(7)直截了当:形容做事、说话不绕弯子。(8)恣意:放纵,不受拘束。
3、选词填空。(在正确的选项前划钩)
(1)c(2)b(3)a(4)c(5)b
【文本研习】
明确:
1、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情调优美闲适和煦温润
2、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3、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讨论:
4、第5段作者写到江南的植被(实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第8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5、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境闲适。
6、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课堂检测】
1、作者笔下的江南当是指长江以南、闽粤以北地区,以江浙文中有这样一些具体语句:①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②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尊了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③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④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⑤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
2、(1)北国冬天最有劲;门外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屋内温暖如春,闲食与节期更让人怀恋;江南冬天温暖可爱,可以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2)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是读书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江南冬天则有明朗的情调。(3)北方夏夜和江南的冬天都有明朗的情调,大致可抵得过。(4)闽粤的冬天过于和暖,以至像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不像冬天;江南的冬天有独特的冬天特征。(5)德国南部地区四季变迁与江南差别不多,冬天均适合寒郊散步,那是一种享受清福的机会。江南冬天的特征:晴和—润泽如春:清朗一一有明朗的情调;不肃杀,有生气;有画意,有迷人的美景。
3、悠闲
4、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5、“红黄’’为暖色。是视觉印象,以“味’’移用来画出,更有感官相通的诗情画意。这种手法叫“通感”。
6这两段写江南冬天的雨雪,未作过多实景描绘,而是通过想象描画、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方法来表现,巧借想象和诗句的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意象丰富,带有很强的作者个体性情的印记。
7、重实际行动,不夸夸其谈。(或: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
8、我国水电建设进入黄金期(‘‘水电建设进入黄金期”也对)
《江南的冬景》教案8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一、作者介绍: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二、读准字音
煮茗(míng)蛰居(zhé)曝背(pù)亘古(gèn)
煊羊肉(xuān)赭色(zhě)绿林豪客(lù)正月(zhēng)
乌桕(jiù)恣意(zì)谛听(dì)剥削(bō)
槎桠(cháyā)丰腴(yú)剥花生(bāo)夹层(jiá)
间或(jiàn)中间(jiān)夹衣(jiā)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搁下(gé)搁不住(gē)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的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
1.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情调优美闲适和煦温润
2.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3.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
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四、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
讨论:
1.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3.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实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第8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2.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境闲适。
3.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江南的冬景》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品味文章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
3、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郁达夫(1896--1945), 原名 ,字 ,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完成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1923年写小说 和 ,这是他创作发展的高峰。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文笔优美,自成一家。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煮茗 煊羊肉 蛰居 间或 曝背 铭刻 闽粤 丰腴 乌桕 赭 槎桠 远阜 恣意
3、识别下列形近字蛰 渲 恣 茗 腴蜇 暄 姿 铭 谀螫 煊 咨
4、积累下列词语(释义)静谧聆听万籁煮茗煊蛰居垂暮恣意享受闲步逍遥狂放不羁亘古如斯青天碧落莫名其妙地滨大海物阜民丰
5、辨析下列近义词(1)袒露 裸露(2)粗犷 旷达(3)景况 景遇(4)悠闲 安闲 清闲(5)蛰居 谪居
三、文本导读
(一)自主探究
1、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事物的独特之处。景物描写也应该写出对象的特征:晴天丽日、和风习习是一种特征;西风猎猎、风雨凄凄又是一种特征。那么,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季,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2、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是指取材广泛,结构安排灵活;所谓“神不散”一般是指散文主题集中、写作思路确定。“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灵魂,好的散文应当是“形”与“神”的对立统一。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又是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呢?
(二)合作探究
1、在写景散文中加入民俗风情描写,是散文的传统写法,古人笔记大多如此。“民俗”体现着“民情”,他能很好地传达“情与景的交融”,浓化文章的人文气息。本文作了如下民俗描写:“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2、在散文写作中引用诗文,不是一种单纯的嵌入、点缀,它应当是一种“契合”,应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服务,同时也应当增强文章的文化质感。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其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3、写文章讲究笔法,如《诗经》“六义”中的“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有时候用笔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候则可以宕开一笔,再转入正题。但这些均非闲笔,是立意笔法所需。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开笔即写北国冬天,文中也一再提到北方的冬景,甚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的情景,这些是不是闲笔?
4、宋人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后序》中写到:“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人之合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即“人物”画入画中,可使“景物”尽乎其妙,画理如此,作文之道理亦然。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好多处写到了江南冬日人物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这篇文章写自己所尝的冬天的 ,着重在写白马湖的 。
2、《江南的冬景》中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这篇文章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在于江南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 ,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 。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 角度来写的,后者主要是从 上写的。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这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吗?这几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白马湖之冬”的特点。
《江南的冬景》学案答案
二、整体感知答案略
三、文本导读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绘出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江南的冬景,与内心的主观色彩——可爱、明朗、美丽、迷人,自然地融为一体,全文紧扣“可爱”二字,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2、本文采用“以情驭景”的手法巧妙地将江南冬景与个人情思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江南冬景特有的情调,也抒发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眷恋、热爱之情。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寒郊散步、江南雨景、冬日雪景等一幅幅优美惬意的田园画、人物画,还引用了大量的诗词,选材上无拘无束随意挥洒,但无不饱蘸着作者对江南冬天浓浓的喜爱之情。情和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1、本段文字用北国之冬对比写出了江南之冬的特点:(1)树叶不至于脱尽(2)寒风吹得时间短(3)地温高,有鸟雀的欢叫(4)老人和孩子不必躲在屋里过冬,可以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突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郁达夫善于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情景,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因而舒缓有致,柔和淡雅,引人入胜。
2、作者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江南冬景,引用了不少诗句,这些诗句的运用,使文章在主旨的体现和文学趣味上大有作用。如:“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这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引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冬日山野的蓬勃生机。“暮雨潇潇江上村”是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中的诗句,是为了体现人在江南雨日“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豁达胸怀,突出江南冬景的迷人。
3、不是闲笔。作者开笔写北国冬天的人们的活动是引子,是陪衬,是为了引出对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描写,并突出江南之冬与北国之冬的区别。文中一再提到了北方的冬景乃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这些都是对比手法,以此突出江南冬景晴和、宜人的特点,突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4、人是景物的主宰,是景物的核心。本文第2段写“老翁小孩在门前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生涯”。第5、6段写江南冬日寒郊散步,去体验“特异的恩惠”。这些图景都是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具体化,使作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可感。最妙的是第7段的冬日农村图中的“几个喧哗的酒客”,意境朦胧,给人留下了丰富想象的空间;第8段中“喜欢弄雪的村童”的“报告”,给美丽的画面上平添了几分灵性。景物中有人的活动,使原来可爱迷人的景物更有灵气、更有生活气息。
四、
1、情味 风
2、晴和,清朗,富有生气,诗情画意。 天寒地冻,寒风怒号,湖水澎湃 视觉 感觉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并非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而是为了衬托“忽然寒风来了”天地变色的情形,两相对照,更能突出白马湖冬天的风的“情味”。
4、白马湖究竟是南方,冬天下雪较少,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太阳好而无风,则和暖得不像冬天,可以曝背谈天;有风的时候,则荒凉萧瑟,天寒地冻,松涛如吼,山湖变色,有声有色而极尽“冬寒”之至。
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江南的冬景》教案】相关文章:
写冬景的古诗句03-03
《江南》优秀教案05-20
冬爷爷的礼物教案07-15
《忆江南》教案设计07-27
《江南》优秀公开课教案07-23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04-12
小班语言冬爷爷的礼物教案03-21
冬的古诗07-05
江南好诗歌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