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案优秀

时间:2024-04-12 16:30:1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刘景文教案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1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许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

  2、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了解苏东坡:

  苏轼:宋代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写的诗。

  4、出示教学挂图:

  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等。

  5、导语:

  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

  赠送 姓刘 擎雨盖 菊花 残枝 犹有 君子 必需 橙色 橘子

  3、注音平舌音:

  赠、残。

  4、指导写字:

  枝、记、刘,注意字的结构。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3、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同学讨论后教师点拨。

  ⑴ 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荷花开放了,巨大如盖的荷叶消失了。

  ⑵ 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菊花干枯了却还留在枝头,似乎在斗寒霜。

  ⑶ 导语:

  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

  ⑷ 齐读3、4句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绿的时候。

  5、朗读诗歌:

  ⑴ 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快乐,幸福、丰收……)

  ⑵ 这么快乐、幸福的秋天该怎么读?

  (喜爱、快乐……)

  ⑶ 齐读诗歌,注童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傲霜枝、君须记、正是。

  6、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习

  再背一,二首写秋的诗。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2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擎雨盖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2)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3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4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吗?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师: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

  二、初读板快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⑴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⑵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⑶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解字词、明诗意: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1、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2、荷尽已无擎雨盖:

  ⑴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⑵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⑶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⑷“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下雨了,老师给其中的一片荷叶来一个特写镜头,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3、菊残犹有傲霜枝:

  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⑵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⑶、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坚强不屈的样子、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⑷、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4、正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6、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四、感悟板块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

  (生答,好朋友……)

  ⑴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⑵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①君:对人的尊称。

  ②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⑴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⑵“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⑶“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⑷“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⑸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6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身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赠同学的毕业感言优秀01-17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09-22

秋风辞 刘彻_古诗大全01-03

赠教练锦旗标语01-01

赠保洁的锦旗标语11-04

赠装修的锦旗标语11-04

赠保姆的锦旗标语11-24

赠民警的锦旗标语11-14

赠护士锦旗标语01-23

《赠汪伦》教学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