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09-08 08:43:5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中班教案5篇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我们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点名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小脑袋凑在我身边,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老师,你怎么在每个小朋友后面都画竖线啊?”在我统计班内卫生用品的时候,身后也总跟着几个“小尾巴”,指着我手中的表格不停地问这问那,眼神中充满了好奇。《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中班幼儿已经有了对数和量的初步认识,本次活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意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初步建构对物体的类概念。

  【活动目标】

  1、体验统计带来的快捷与方便,激发对统计学习的兴趣。

  2、初步学会分类统计,提高计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用简单的方法统计物品数量的多少,并使用表格分类记录。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在活动区摆放丰富的物品:请家长协助幼儿调查自己家中有多少门和窗。并记录下来:班内物品统计表格一张;统计表

  (1)一份,统计表

  (2)每人两份,铅笔每人一支。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使用统计表格进行数量统计。

  难点:准确地填写统计表格。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记录结果,引发学习兴趣幼儿一起分享在家记录的门和窗的数量。

  提问:你家的'门和窗有多少?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

  教师:除了你记录的方法外,有没有更简单、更快速的方法来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统计的方法

  1、师生共同探讨,完成表格(1)。

  (1)请幼儿观察表格并讨论: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大家记录的物品数量放在一起,一看就明白呢?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过程。

  统计步骤和方法:先将要统计的物体用文字或标记在表格上记录;然后通过计数查出每种物体的数量:最后将相应数字填写在物体对应的表格内。

  教师对记录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总结。

  2、观察比较,了解统计的好处。

  出示班内物品统计表格,请幼儿观察比较。

  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小结:表格记录的方式更快、更简单,让人一看就明白。

  3、引导幼儿实际操作,尝试对两种物品进行统计。

  (1)统计表(2)每人一张,请幼儿观察统计表并相互交流。

  教师:表格中有什么物品需要统计?我们应该怎样去统计?怎样记录?(分别提问1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统计表格。

  教师:我们在记录前应先观察表格里的物品,然后拿着铅笔和统计表到统计区统计物品。

  4、幼儿再次对班内物品进行统计,巩固练习统计的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完成统计表格中的内容。

  (2)请幼儿自由选择统计内容,填到表格中并进行统计,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互相检验统计结果,完成统计表格。

  三、活动结束

  活动评价:

  (1)鼓励结果正确的幼儿。

  (2)评价统计过程中认真、细心的幼儿,让他们了解,只有认真、细心,统计结果才会正确有效。

  【活动延伸】

  每人一张统计表(2),请幼儿统计家里的幼儿用品,巩固学习内容。

中班教案 篇2

  目 标

  让幼儿学习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获得对应经验。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引发幼儿学习对应的兴趣。

  准 备

  1.实物:碗、勺、梳子、镜子、毛巾、脸盆等。 2.动物和相应的食物卡片多种,填空练习的卡片若干。 3.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过 程

  1.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实物,启发幼儿说出各种实物名称后,再讨论哪两种实物可以做朋友,为什么?(发现实物之间的关系)请幼儿动手把它们一对一对地配好。

  (2)启发幼儿在室内找有关联的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如:黑板与黑板擦,扫帚与簸箕等。

  2.游戏《喂小动物吃食》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并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每种动物最喜欢吃什么?让幼儿找到相应的食物卡片-一对应地摆在下方。

  3.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四组活动。

  第一、二组:对应摆放实物卡片。如教师先从一个袋中取出花、帽、伞、手电筒等卡片摆成一行,再请幼儿从另一个袋中取出有关联的卡片(蝴蝶、围巾、雨鞋、电池)一一对应摆放。

  第三、四组:填空格。如空格上一排画有鸡、碗、书、篮球筐等,小朋友在下方空格内填画相应的东西(蛋、筷子、笔、球)。

  4.教师或家长指导幼儿利用幼儿用书第4页的内容进行补充练习

  《对应》课后反思:

  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完成了!上完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对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远远不够。周主任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是解题时所运用的一种思路,不应当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可以在数学中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小百科:对应即一个相对的关系,两者近视可视作能互相对换替代。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旋律的优美,并学唱歌曲A段。

  2、大胆尝试模仿歌曲中的对白部分,感受并表现和妈妈在一起的温馨情感。

  活动准备:

  1、磁带及录音机

  2、每个幼儿一个玩具娃娃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歌曲有一个宝宝对妈妈在说话,你们想听吗?

  2、欣赏歌曲《我爱妈咪》A段。

  宝宝对妈妈说什么话了?

  3、学唱歌曲A段。

  (1)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数遍。

  (2)完整演唱,在休止符处加入动作,如“亲亲”、“抱抱”、“拍拍”。

  (3)动作表现。A段中休止符处飞吻两下。

  4、欣赏B段

  (1)在音乐声中,教师扮演妈妈,一个一个温柔地拥抱幼儿说:“宝宝,妈妈爱你。”

  (2)鼓励幼儿回应“妈妈”,说说:“妈妈,我也爱你。”“妈妈,我喜欢你。”等等。

  5、欣赏歌曲并表演。

  幼儿抱着布娃娃听录音学唱,并和教师一起进行情境表演。

  参加人员:

  全体小班幼儿及其妈妈

  场地安排:

  1、西首跑道2、幼儿及其妈妈沿场地四周围坐,女孩子前排,男孩子后排,幼儿坐妈妈腿上。

  音乐:王琼、贝婷婷

  摄像:吴宗晖、各班负责

  场景布置:管灵芝、郑巧巧

  活动流程:

  一、播放音乐入场。

  二、集体对妈妈说节日快乐,

  三、我给妈妈化妆(音乐)

  1、每班十对母女一组,即每轮五十对母女,共进行两轮。

  2、女孩子给妈妈涂好口红后,妈妈在宝贝的'脸上亲一下,留下爱的印记。

  四、我给妈妈扣纽扣(音乐)

  1、每班十对母子一组,即每轮五十对母子,共进行两轮。

  2、男孩子给妈妈扣纽扣,扣完相互抱一抱

  五、我给妈妈擦皮鞋(音乐)

  1、在周活动中教师事先引导幼儿学习擦皮鞋。

  2、活动现场预留三分钟,教师分好鞋油,妈妈自己涂在鞋面上。

  3、幼儿给妈妈擦皮鞋。

  六、合唱《妈妈我要亲亲你》

  七、我和妈妈分享水果1、活动现场预留五分钟,让幼儿将手擦干净,教师将水果分到妈妈手中,幼儿一一拿过水果,剥好给妈妈品尝,并和妈妈一起分享。

  八、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1、在活动过程中,我觉得幼儿的接收效果还是很好的,一说到自己的妈妈幼儿表现很活跃也很积极,能够跟随教师的提问,积极回答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幼儿反映情况,可以看出幼儿反应敏捷,学习效果明显。

  3、稍感遗憾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上有些欠缺,我的双语水平有待提高。

  4、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把我的双语运用的更深入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幼儿进一步理解这节活动的主要思想。

中班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

  2、尝试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能通过看、听、摸等手段对自己和同学的身体结构有个粗略的了解,并由此产生进一步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3、能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4、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等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5、在对人体的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第一课时:看看我们的身体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我们来画一画人。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

  先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再让大家猜一猜:你画的是谁?

  出示人体全身图(投影),认识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等。

  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

  2、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观察描述残疾人身体外形的特点。

  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3、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关于身体里面有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如:

  心脏在哪个部位?

  肋骨在哪个部位?有多少根?

  ……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我们小组想出了这些办法:……你对他们小组的办法有什么建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得到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像以前一样做好观察记录。

  交流小组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了身体里面有……。我们用的方法是……

  4、后续活动。

  哪些问题我们在课内不能解决,但可以在课余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

  抽时间到校图书室或街上的书店里查一查,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同学间互相交流,用摘录的方法向老师汇报。

  第二课时:我有一双小巧手

  活动过程:

  一、做手影游戏

  1、 教师示范,让学生猜象什么,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示范内容参照课本。

  2、 小组活动,看看我的手影。

  3、 画画我的手影。

  4、 交流,评议

  二、我有一双小巧手

  1、 谈话:同学们的手真灵巧,说说你的手还能干什么?

  (交流,评议)

  2、 出示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

  读读,思考这首儿歌称赞了什么?

  3、 说说人们是怎样赞美手的?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交流所知道的儿歌,歌曲等,指导学生多渠道学习。)

  4、 让我们夸夸自己的手吧!

  5、 夸夸爸爸、妈妈的手。

  三、试一下,手怎样灵巧

  1、 画一下你知道的身体部位,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2、 讨论交流。

  四、交流身体其他部位的作用

  1、 小结:我们是怎样研究手的作用的?

  2、 小组合作:研究一下其他部位的作用。

  3、 汇报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卫生习惯早养成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保护意识

  师:通过前两节可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可大了,可是我们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一些侵害和污染。(了解各种情况)

  师:说说这些情况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危害?

  (师生合作探讨,自由表达)

  师:是的这些情况虽然不会让我们感到疼痛,但天长日久也会引起许多疾病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学生交流)

  师:这些事情我们平时总要做的,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保护我们的身体呢?

  (生讨论交流,共同商讨合理的办法)

  二、切身体验,学习正确的方法

  师:说说你每天是怎样刷牙。洗脸的?可以做大家看

  (小组相互做看,互相评价)

  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给大家看。

  (师生边评议边渗透正确洗脸刷牙的方法指导)

  三、反思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师: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想想你平时都做到了哪些?

  (生相互交流)

  四、活动激励,督促习惯形成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演唱歌曲,能用生动、活泼的歌声表现歌曲诙谐、有趣的情趣。

  2、对方言歌曲产生兴趣,并从中体验到表演的乐趣。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螃蟹歌》。

  教学重难点:

  根据歌曲旋律的音准演唱歌曲《螃蟹歌》。

  运用四川方言进行演唱歌曲。哥:guo; 只:zi; 脚:jiuo; 个:guo; 壳:kuo; 河:huo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已观察过螃蟹,了解过它的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螃蟹头饰一个、《螃蟹歌》动画、歌曲CD及伴奏带。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想不想来猜一猜它是谁?”

  谜语: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 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谜底:螃蟹)

  2、师:“大家认不认识它啊?它是谁呢?”“哦,是螃蟹,那我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更了解它,就能跟他做好朋友。”(出示螃蟹图)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螃蟹的特征(有八条腿、横着走路、有两个大钳子、有一个硬硬的壳等)4、鼓励幼儿模仿螃蟹走路的动作。

  提示:螃蟹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水生动物,秋天正是吃螃蟹的季节,孩子们都在家吃过。谜语导入能提高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猜完谜语后可请幼儿模仿螃蟹走的动作,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对学习后面的歌词、把握演唱歌曲幽默、诙谐的风格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幼儿学习歌曲《螃蟹歌》。

  1、创设情境、聆听新歌

  师:教师讲述《螃蟹与小顽童》的故事。今天老师就请大家来听一首有关螃蟹和小朋友的歌,你们仔细听听歌里唱了些什么?(歌曲CD)

  师:歌里说了些什么?螃蟹是怎么样上坡和下坡的?

  师:螃蟹用他的大钳子夹住了什么?螃蟹的`钳子夹得紧吗?能把他甩掉吗?

  提示:教师提问时,可根据歌词内容的顺序直接提问,提问时还可让幼儿模仿歌词里的动作,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欲望。

  2、教师范唱:《螃蟹歌》

  师:“小朋友,你能听出老师唱的这首《螃蟹歌》和我们平时唱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结:这是一首四川民歌,它是用四川方言演唱的,有的字发音与普通话有点不一样。大家都知道螃蟹一般都生活在水边,我们去水边玩经常会见到螃蟹,有时会被螃蟹夹到,人们就把这样的事编到歌里来唱,是不是很有趣?你们想不想也来学一学?

  提示:教师范唱歌曲时,把哥:guo; 只:zi; 脚:jiuo; 个:guo; 壳:kuo; 河:huo这几个词的发音唱得稍慢一点,让幼儿发现其中发音的奥妙。

  3、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跟教师有感情地分段朗读歌词。重点发准音: 哥:guo; 只:zi; 脚:jiuo;

  个:guo; 壳:kuo; 河:huo

  (2)幼儿随教师琴声分句学唱歌曲,提醒幼儿用四川方言演唱。

  (3)教师播放《螃蟹歌》动画,引导幼儿用生动、活泼的歌声表现歌曲诙谐、风趣的演唱风格和地方特色。

  提示:教师引导幼儿分段演唱时,有意识的用自己的音色变化、脸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表现歌曲风趣、诙谐的特征,提高幼儿学习歌曲的浓厚兴趣。

  三、形象表演唱,让幼儿感知

  地方音乐的特殊韵味。

  1、自由表演。

  师:小朋友们《螃蟹歌》很有趣,想一想螃蟹走路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用动作把这首歌曲表演出来,大家有没有信心表演好?

  2、分角色表演。

  师:一个扮演“螃蟹”,一个扮演被螃蟹夹住的小朋友,大家合作边唱边表演。

  提示:指导幼儿表演时,教师重点提醒幼儿把动作做夸张一点,增加表演的趣味性。进一步让幼儿体验到歌曲风趣、诙谐的特征,从而增强幼儿幽默感,并从中体验到表演的乐趣。

  四、结束活动。

  1、小组评价

  每组幼儿互相评价,看哪些小朋友表现得好,并推出小组的小代表。

  2、上台表演

  请每组小组代表戴好头饰上台与老师合作表演。

  3、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小螃蟹,我们知道了它怎么走路,还为它开了欢迎会,为它唱歌跳舞,回家我们把这首歌曲用四川话唱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反思:

  《螃蟹歌》歌曲旋律生动、活泼、有趣,贴近幼儿的生活,童趣盎然。本次教学目标我定位为第一,初步学会演唱歌曲,能用生动、活泼的歌声表现歌曲诙谐、有趣的情趣。第二,对方言歌曲产生兴趣,并从中体验到表演的乐趣。教学重点是根据歌曲旋律的音准演唱歌曲《螃蟹歌》;教学难点是运用四川方言进行演唱歌曲。中班的孩子从来没有尝试演唱方言歌曲,可以说这节音乐活动《螃蟹歌》是非常受孩子喜欢的。孩子们在跟着音乐演唱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很开心、很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孩子一起经历了许多,也发现了许多惊喜之处,也获得了一些活动开展的启示。

《(精选)中班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精选)11-06

[经典]中班教案12-16

中班教案(经典)12-01

(经典)中班教案01-13

【精选】中班教案09-20

(精选)中班教案08-22

中班教案【精选】04-02

中班教案(经典)04-24

中班教案[经典]05-13

中班教案(精选)09-04

(精选)中班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中班教案5篇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我们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点名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小脑袋凑在我身边,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老师,你怎么在每个小朋友后面都画竖线啊?”在我统计班内卫生用品的时候,身后也总跟着几个“小尾巴”,指着我手中的表格不停地问这问那,眼神中充满了好奇。《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中班幼儿已经有了对数和量的初步认识,本次活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意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初步建构对物体的类概念。

  【活动目标】

  1、体验统计带来的快捷与方便,激发对统计学习的兴趣。

  2、初步学会分类统计,提高计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用简单的方法统计物品数量的多少,并使用表格分类记录。

  4、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在活动区摆放丰富的物品:请家长协助幼儿调查自己家中有多少门和窗。并记录下来:班内物品统计表格一张;统计表

  (1)一份,统计表

  (2)每人两份,铅笔每人一支。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使用统计表格进行数量统计。

  难点:准确地填写统计表格。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记录结果,引发学习兴趣幼儿一起分享在家记录的门和窗的数量。

  提问:你家的'门和窗有多少?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

  教师:除了你记录的方法外,有没有更简单、更快速的方法来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统计的方法

  1、师生共同探讨,完成表格(1)。

  (1)请幼儿观察表格并讨论: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大家记录的物品数量放在一起,一看就明白呢?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过程。

  统计步骤和方法:先将要统计的物体用文字或标记在表格上记录;然后通过计数查出每种物体的数量:最后将相应数字填写在物体对应的表格内。

  教师对记录的过程进行简单的总结。

  2、观察比较,了解统计的好处。

  出示班内物品统计表格,请幼儿观察比较。

  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小结:表格记录的方式更快、更简单,让人一看就明白。

  3、引导幼儿实际操作,尝试对两种物品进行统计。

  (1)统计表(2)每人一张,请幼儿观察统计表并相互交流。

  教师:表格中有什么物品需要统计?我们应该怎样去统计?怎样记录?(分别提问1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统计表格。

  教师:我们在记录前应先观察表格里的物品,然后拿着铅笔和统计表到统计区统计物品。

  4、幼儿再次对班内物品进行统计,巩固练习统计的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完成统计表格中的内容。

  (2)请幼儿自由选择统计内容,填到表格中并进行统计,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互相检验统计结果,完成统计表格。

  三、活动结束

  活动评价:

  (1)鼓励结果正确的幼儿。

  (2)评价统计过程中认真、细心的幼儿,让他们了解,只有认真、细心,统计结果才会正确有效。

  【活动延伸】

  每人一张统计表(2),请幼儿统计家里的幼儿用品,巩固学习内容。

中班教案 篇2

  目 标

  让幼儿学习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获得对应经验。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引发幼儿学习对应的兴趣。

  准 备

  1.实物:碗、勺、梳子、镜子、毛巾、脸盆等。 2.动物和相应的食物卡片多种,填空练习的卡片若干。 3.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过 程

  1.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实物,启发幼儿说出各种实物名称后,再讨论哪两种实物可以做朋友,为什么?(发现实物之间的关系)请幼儿动手把它们一对一对地配好。

  (2)启发幼儿在室内找有关联的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如:黑板与黑板擦,扫帚与簸箕等。

  2.游戏《喂小动物吃食》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并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每种动物最喜欢吃什么?让幼儿找到相应的食物卡片-一对应地摆在下方。

  3.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四组活动。

  第一、二组:对应摆放实物卡片。如教师先从一个袋中取出花、帽、伞、手电筒等卡片摆成一行,再请幼儿从另一个袋中取出有关联的卡片(蝴蝶、围巾、雨鞋、电池)一一对应摆放。

  第三、四组:填空格。如空格上一排画有鸡、碗、书、篮球筐等,小朋友在下方空格内填画相应的东西(蛋、筷子、笔、球)。

  4.教师或家长指导幼儿利用幼儿用书第4页的内容进行补充练习

  《对应》课后反思:

  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完成了!上完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对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远远不够。周主任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是解题时所运用的一种思路,不应当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可以在数学中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小百科:对应即一个相对的关系,两者近视可视作能互相对换替代。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音乐,感受旋律的优美,并学唱歌曲A段。

  2、大胆尝试模仿歌曲中的对白部分,感受并表现和妈妈在一起的温馨情感。

  活动准备:

  1、磁带及录音机

  2、每个幼儿一个玩具娃娃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歌曲有一个宝宝对妈妈在说话,你们想听吗?

  2、欣赏歌曲《我爱妈咪》A段。

  宝宝对妈妈说什么话了?

  3、学唱歌曲A段。

  (1)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数遍。

  (2)完整演唱,在休止符处加入动作,如“亲亲”、“抱抱”、“拍拍”。

  (3)动作表现。A段中休止符处飞吻两下。

  4、欣赏B段

  (1)在音乐声中,教师扮演妈妈,一个一个温柔地拥抱幼儿说:“宝宝,妈妈爱你。”

  (2)鼓励幼儿回应“妈妈”,说说:“妈妈,我也爱你。”“妈妈,我喜欢你。”等等。

  5、欣赏歌曲并表演。

  幼儿抱着布娃娃听录音学唱,并和教师一起进行情境表演。

  参加人员:

  全体小班幼儿及其妈妈

  场地安排:

  1、西首跑道2、幼儿及其妈妈沿场地四周围坐,女孩子前排,男孩子后排,幼儿坐妈妈腿上。

  音乐:王琼、贝婷婷

  摄像:吴宗晖、各班负责

  场景布置:管灵芝、郑巧巧

  活动流程:

  一、播放音乐入场。

  二、集体对妈妈说节日快乐,

  三、我给妈妈化妆(音乐)

  1、每班十对母女一组,即每轮五十对母女,共进行两轮。

  2、女孩子给妈妈涂好口红后,妈妈在宝贝的'脸上亲一下,留下爱的印记。

  四、我给妈妈扣纽扣(音乐)

  1、每班十对母子一组,即每轮五十对母子,共进行两轮。

  2、男孩子给妈妈扣纽扣,扣完相互抱一抱

  五、我给妈妈擦皮鞋(音乐)

  1、在周活动中教师事先引导幼儿学习擦皮鞋。

  2、活动现场预留三分钟,教师分好鞋油,妈妈自己涂在鞋面上。

  3、幼儿给妈妈擦皮鞋。

  六、合唱《妈妈我要亲亲你》

  七、我和妈妈分享水果1、活动现场预留五分钟,让幼儿将手擦干净,教师将水果分到妈妈手中,幼儿一一拿过水果,剥好给妈妈品尝,并和妈妈一起分享。

  八、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1、在活动过程中,我觉得幼儿的接收效果还是很好的,一说到自己的妈妈幼儿表现很活跃也很积极,能够跟随教师的提问,积极回答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幼儿反映情况,可以看出幼儿反应敏捷,学习效果明显。

  3、稍感遗憾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上有些欠缺,我的双语水平有待提高。

  4、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把我的双语运用的更深入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幼儿进一步理解这节活动的主要思想。

中班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我们的身体。

  2、尝试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能通过看、听、摸等手段对自己和同学的身体结构有个粗略的了解,并由此产生进一步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3、能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4、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等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5、在对人体的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第一课时:看看我们的身体

  教学活动过程

  1、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我们来画一画人。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

  先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再让大家猜一猜:你画的是谁?

  出示人体全身图(投影),认识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等。

  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

  2、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观察描述残疾人身体外形的特点。

  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3、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关于身体里面有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如:

  心脏在哪个部位?

  肋骨在哪个部位?有多少根?

  ……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我们小组想出了这些办法:……你对他们小组的办法有什么建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得到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像以前一样做好观察记录。

  交流小组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了身体里面有……。我们用的方法是……

  4、后续活动。

  哪些问题我们在课内不能解决,但可以在课余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

  抽时间到校图书室或街上的书店里查一查,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同学间互相交流,用摘录的方法向老师汇报。

  第二课时:我有一双小巧手

  活动过程:

  一、做手影游戏

  1、 教师示范,让学生猜象什么,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示范内容参照课本。

  2、 小组活动,看看我的手影。

  3、 画画我的手影。

  4、 交流,评议

  二、我有一双小巧手

  1、 谈话:同学们的手真灵巧,说说你的手还能干什么?

  (交流,评议)

  2、 出示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

  读读,思考这首儿歌称赞了什么?

  3、 说说人们是怎样赞美手的?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交流所知道的儿歌,歌曲等,指导学生多渠道学习。)

  4、 让我们夸夸自己的手吧!

  5、 夸夸爸爸、妈妈的手。

  三、试一下,手怎样灵巧

  1、 画一下你知道的身体部位,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2、 讨论交流。

  四、交流身体其他部位的作用

  1、 小结:我们是怎样研究手的作用的?

  2、 小组合作:研究一下其他部位的作用。

  3、 汇报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卫生习惯早养成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保护意识

  师:通过前两节可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可大了,可是我们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一些侵害和污染。(了解各种情况)

  师:说说这些情况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危害?

  (师生合作探讨,自由表达)

  师:是的这些情况虽然不会让我们感到疼痛,但天长日久也会引起许多疾病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学生交流)

  师:这些事情我们平时总要做的,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保护我们的身体呢?

  (生讨论交流,共同商讨合理的办法)

  二、切身体验,学习正确的方法

  师:说说你每天是怎样刷牙。洗脸的?可以做大家看

  (小组相互做看,互相评价)

  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给大家看。

  (师生边评议边渗透正确洗脸刷牙的方法指导)

  三、反思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师: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想想你平时都做到了哪些?

  (生相互交流)

  四、活动激励,督促习惯形成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演唱歌曲,能用生动、活泼的歌声表现歌曲诙谐、有趣的情趣。

  2、对方言歌曲产生兴趣,并从中体验到表演的乐趣。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螃蟹歌》。

  教学重难点:

  根据歌曲旋律的音准演唱歌曲《螃蟹歌》。

  运用四川方言进行演唱歌曲。哥:guo; 只:zi; 脚:jiuo; 个:guo; 壳:kuo; 河:huo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已观察过螃蟹,了解过它的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螃蟹头饰一个、《螃蟹歌》动画、歌曲CD及伴奏带。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老师今天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想不想来猜一猜它是谁?”

  谜语: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 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谜底:螃蟹)

  2、师:“大家认不认识它啊?它是谁呢?”“哦,是螃蟹,那我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更了解它,就能跟他做好朋友。”(出示螃蟹图)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螃蟹的特征(有八条腿、横着走路、有两个大钳子、有一个硬硬的壳等)4、鼓励幼儿模仿螃蟹走路的动作。

  提示:螃蟹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水生动物,秋天正是吃螃蟹的季节,孩子们都在家吃过。谜语导入能提高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猜完谜语后可请幼儿模仿螃蟹走的动作,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对学习后面的歌词、把握演唱歌曲幽默、诙谐的风格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幼儿学习歌曲《螃蟹歌》。

  1、创设情境、聆听新歌

  师:教师讲述《螃蟹与小顽童》的故事。今天老师就请大家来听一首有关螃蟹和小朋友的歌,你们仔细听听歌里唱了些什么?(歌曲CD)

  师:歌里说了些什么?螃蟹是怎么样上坡和下坡的?

  师:螃蟹用他的大钳子夹住了什么?螃蟹的`钳子夹得紧吗?能把他甩掉吗?

  提示:教师提问时,可根据歌词内容的顺序直接提问,提问时还可让幼儿模仿歌词里的动作,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欲望。

  2、教师范唱:《螃蟹歌》

  师:“小朋友,你能听出老师唱的这首《螃蟹歌》和我们平时唱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结:这是一首四川民歌,它是用四川方言演唱的,有的字发音与普通话有点不一样。大家都知道螃蟹一般都生活在水边,我们去水边玩经常会见到螃蟹,有时会被螃蟹夹到,人们就把这样的事编到歌里来唱,是不是很有趣?你们想不想也来学一学?

  提示:教师范唱歌曲时,把哥:guo; 只:zi; 脚:jiuo; 个:guo; 壳:kuo; 河:huo这几个词的发音唱得稍慢一点,让幼儿发现其中发音的奥妙。

  3、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跟教师有感情地分段朗读歌词。重点发准音: 哥:guo; 只:zi; 脚:jiuo;

  个:guo; 壳:kuo; 河:huo

  (2)幼儿随教师琴声分句学唱歌曲,提醒幼儿用四川方言演唱。

  (3)教师播放《螃蟹歌》动画,引导幼儿用生动、活泼的歌声表现歌曲诙谐、风趣的演唱风格和地方特色。

  提示:教师引导幼儿分段演唱时,有意识的用自己的音色变化、脸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表现歌曲风趣、诙谐的特征,提高幼儿学习歌曲的浓厚兴趣。

  三、形象表演唱,让幼儿感知

  地方音乐的特殊韵味。

  1、自由表演。

  师:小朋友们《螃蟹歌》很有趣,想一想螃蟹走路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用动作把这首歌曲表演出来,大家有没有信心表演好?

  2、分角色表演。

  师:一个扮演“螃蟹”,一个扮演被螃蟹夹住的小朋友,大家合作边唱边表演。

  提示:指导幼儿表演时,教师重点提醒幼儿把动作做夸张一点,增加表演的趣味性。进一步让幼儿体验到歌曲风趣、诙谐的特征,从而增强幼儿幽默感,并从中体验到表演的乐趣。

  四、结束活动。

  1、小组评价

  每组幼儿互相评价,看哪些小朋友表现得好,并推出小组的小代表。

  2、上台表演

  请每组小组代表戴好头饰上台与老师合作表演。

  3、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小螃蟹,我们知道了它怎么走路,还为它开了欢迎会,为它唱歌跳舞,回家我们把这首歌曲用四川话唱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反思:

  《螃蟹歌》歌曲旋律生动、活泼、有趣,贴近幼儿的生活,童趣盎然。本次教学目标我定位为第一,初步学会演唱歌曲,能用生动、活泼的歌声表现歌曲诙谐、有趣的情趣。第二,对方言歌曲产生兴趣,并从中体验到表演的乐趣。教学重点是根据歌曲旋律的音准演唱歌曲《螃蟹歌》;教学难点是运用四川方言进行演唱歌曲。中班的孩子从来没有尝试演唱方言歌曲,可以说这节音乐活动《螃蟹歌》是非常受孩子喜欢的。孩子们在跟着音乐演唱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很开心、很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孩子一起经历了许多,也发现了许多惊喜之处,也获得了一些活动开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