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0 10:19: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分析: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四、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写景重点以及景物特征。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

  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避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

  连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对比阅读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时主旨。并应用所了解的思维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独特的思维方式,尝试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分析文学作品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2.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做个文明诚信的人。

  2.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提出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比较自己对寓言的看法与作者的见解有什么区别。

  2.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研究,理清寓言故事本义和作者赋予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启发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学难点】

  试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尝试将这种质疑、探究的精神运用到读名著中去。

  【课前准备】

  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对比阅读的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引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以及一些短小的文学著作,捕捉与本课时主题研究的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教学方法】

  1.利用网页大容量的优点,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2.提供充分的信息、补充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和探究的动机。

  3.讨论交流法。利用好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籍使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得以延续,自从有了书,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又生动,我们可以以读书的方式获取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可以以读书的方式和英雄对话,和伟人同行。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待我们所看的书呢?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也有一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本著作,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都存在着差异,是什么原因呢?(适当地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教师再做引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什么是思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在《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述为“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那么对于我们读书而言,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的头脑对作品不同层次的反映。

  二、介绍思维方式的基本理论

  先让我们看看思维方式有哪几种?

  思维有多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通常根据思维时的凭借物或是载体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体会春天美好景象,体会两个“小英雄”各自的性格特点。

  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学习看半边识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学会看半边识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

  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熟读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拓展:

  1、读一读下面词语。

  姑娘 朗读 放牛郎

  跟从 狠心 仇恨

  谈论 抡胳膊 囫囵吞枣

  苍白 创造 疮疤

  2、选字填空。

  狼 狠 恨 ( )狗 痛( ) 凶( )

  很 朗 娘 姑( ) 晴( ) ( )好

  抢 抡 创 ( )先 开( ) ( )大刀

  枪 轮 论 讨( ) 手( ) 车( )

  3、给下面的字加上合适的部首填进括号里,组成词语。

  丁 方 才 争

  铁( ) ( )问 ( )产 风( )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录音《春风吹》,说说春风吹绿了什么?吹红了什么?吹来了什么?

  2、今天我们再看看春风还有什么本领,我们一起来学习《春风》。师板书课题,生边读边书空。

  二、识字学词

  (一)识字

  1、出示词语:柳梢、枝头俏、悄悄、口哨、捎来、云霄、轻轻、绿袍、一支、换上。

  2、生借助拼音识字。

  3、点拨:“悄悄 枝头俏”中的悄和俏声母是q;“柳梢、捎来、口哨”中梢捎哨的声母都是sh;云霄中霄的声母是x、

  4、同桌互读纠音,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5、教师检查读音。

  (二)学词

  1、生浏览课文,在书中圈画含生字的词语,读这些句子理解“枝头俏、云霄”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点拨:俏:美好、好看。 霄:指天。

  4、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语说句子。

  5、班内展示造句情况,老师点评。

  (三)写字

  1、生描红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教师巡视描红情况,指导错误的笔顺

  3、重点指导:“轻、梢、哨”

  “轻”车子旁的横变提;“梢”木字旁捺变点;“哨”书写时口字旁向上一点。

  4、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5、教师评价。

  三、熟读感知

  课文内容我知道

  1、生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春天到,春风吹化了( ),吹绿了( ),吹红了( ),小草( ),山野( ),燕子( ),小朋友( )

  2、填完后先在小组内展示。

  3、教师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小英雄”。小朋友们能介绍一下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吗?那庄稼的好朋友是谁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青蛙和蜻蜓图片

  2、认识益虫: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小动物,它们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 板书课题,认读蜻蜓并伸出手和老师书写

  3、小结:认识到它们都是益虫。 导入新课(板书:益虫)

  二、检查预习情况,归类识字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出示词语及拼音)

  蜻蜓 放晴 眼睛 静静 呱呱叫 不出声 除害虫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指名读,齐读

  3、观察加点汉字的异同:(生汇报,师作如下板书)

  青:相同:蜻 接近:睛 晴 静

  4、问:还有哪些带“青”的字,读音和“青”相同或接近?

  生小组讨论后总结:清、情、请、精、靖

  5、小结:汉字的变化真大,给“青”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组成意思完全不同的形声字,这些带“青”的汉字,大部分读音中都有韵母“ing”,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如此。如果大家把握不准,就向字典或家长请教。

  三、读懂课文,了解益虫。

  1、指名分节读课文,大家听他们读的对不对?

  2、评价

  3、齐读全文

  4、体会情境,指导朗读。

  (1)青蛙和蜻蜓分别做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师结合生回答作相应板书)

  (2)那么它们做完了事情后各自表现又是如何呢?谁来说说青蛙?

  (4)青蛙叫什么?为什么叫?它在想什么?(指导朗读体会到青蛙此时的高兴、自豪的心情以及宣扬自己功劳的心态)

  (5)对此理解“蜻蜓”的表现,抓住“静静”、“不吱声”重点体会到其其谦虚的品质。指导生读出其情景。

  (6)再次齐读两小节,体会各自的表现

  (7)练习指导背诵全文

  5、拓展延伸,了解益虫。

  我们都喜爱这两只益虫,谁还知道哪些益虫,你能告诉大家吗?生汇报

  6、师作总结语:像青蛙、蜻蜓等这些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消灭了许多害虫,保护了庄稼和其它植物。所以我们不仅要感谢它们还应该怎么做?(生回答,师板书:保护)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一找哪个字是上中下结构?(害)那么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答,师作范写,并用红粉笔作重点提示)

  2、师范写“静”,重点强调“月”,第一笔是“竖”,而不是“撇”,右边的“争”应该注意什么?谁来告诉大家?

  3、学生描写生字各二遍

  4、书写作业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打开课件-邀请书)这张请柬就是从这个地方寄来的,这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点击课件)

  ①学习生字:菜、园 齐读 菜园里 看到“菜”和“园”你有什么好办法再见到就能认识它们呢?说说自己是怎么认的。

  同学们说的真好,不愧为识字小能手。

  菜园里的南瓜宝宝给我们寄来邀请书让我们去认识更多的朋友。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二)认词识字

  1、看,蔬菜宝宝们都出来欢迎我们了。让我们赶快先来认识认识他们的名字吧。 课件播放蔬菜名字。指名读,边读边说出蔬菜的特点。(例如: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齐读。

  2、师:同学们都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吗?那我们现在做个游戏吧。把我手里的蔬菜种到黑板上的“菜园里”。好吗?(做游戏)

  (三)学习儿歌

  师:同学们记得又快又好,把每个蔬菜宝宝的名字都记住了。可是调皮的.蔬菜宝宝又躲到儿歌里去了,小朋友们能把他们找出来吗?这首儿歌就在我们的课本里,请同学们看看拼音读读课文,把蔬菜宝宝的名字圈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读得太好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下面老师也想读一读或者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展示课件读课文)录音。

  2、读儿歌。指名读儿歌(读音难点:捉迷藏、绿衣裳、打灯笼),师:下面我请同学们单独读这首儿歌,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几个词语:捉迷藏、绿衣裳、打灯笼。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加上表演动作。谁想先读?……男女生比读,齐读。

  三、游戏拓展。

  师:同学们太神奇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把课文读得这样好。南瓜宝宝告诉我们说菜园里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蔬菜,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各不相同,让我们也学着课文的样子,夸夸它们吧。(出示蘑菇、土豆、葱图,以及句式:“( )青青细又长 ( )地下捉迷藏( )高高打灯笼 ( )身穿绿衣裳”帮助学生说话)(指名说)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说的真好,小朋友们今天到菜园里认识了这么多的蔬菜宝宝。一定收获不少吧。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需要我们用心去找寻。放学后,跟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学下来,请你当老师教给大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语文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集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分析: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四、学生自己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写景重点以及景物特征。

  1.明确: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山势。

  2.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

  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教师板书: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飞泉、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文。(教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写三峡的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肃瑟气氛。(教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检查翻译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2.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感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字里行间仍然可以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具体景物,说说隐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感情。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三峡夏日之时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之时的凄婉美。作者听到凄凉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仿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见资料)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避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

  连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即从正面摩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明确:诗和课文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歌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对比阅读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时主旨。并应用所了解的思维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独特的思维方式,尝试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分析文学作品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2.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做个文明诚信的人。

  2.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提出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比较自己对寓言的看法与作者的见解有什么区别。

  2.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研究,理清寓言故事本义和作者赋予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启发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学难点】

  试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尝试将这种质疑、探究的精神运用到读名著中去。

  【课前准备】

  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对比阅读的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引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以及一些短小的文学著作,捕捉与本课时主题研究的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教学方法】

  1.利用网页大容量的优点,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2.提供充分的信息、补充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和探究的动机。

  3.讨论交流法。利用好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籍使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得以延续,自从有了书,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又生动,我们可以以读书的方式获取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可以以读书的方式和英雄对话,和伟人同行。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待我们所看的书呢?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也有一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本著作,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都存在着差异,是什么原因呢?(适当地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教师再做引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什么是思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在《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述为“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那么对于我们读书而言,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的头脑对作品不同层次的反映。

  二、介绍思维方式的基本理论

  先让我们看看思维方式有哪几种?

  思维有多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通常根据思维时的凭借物或是载体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体会春天美好景象,体会两个“小英雄”各自的性格特点。

  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学习看半边识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学会看半边识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

  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熟读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拓展:

  1、读一读下面词语。

  姑娘 朗读 放牛郎

  跟从 狠心 仇恨

  谈论 抡胳膊 囫囵吞枣

  苍白 创造 疮疤

  2、选字填空。

  狼 狠 恨 ( )狗 痛( ) 凶( )

  很 朗 娘 姑( ) 晴( ) ( )好

  抢 抡 创 ( )先 开( ) ( )大刀

  枪 轮 论 讨( ) 手( ) 车( )

  3、给下面的字加上合适的部首填进括号里,组成词语。

  丁 方 才 争

  铁( ) ( )问 ( )产 风( )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录音《春风吹》,说说春风吹绿了什么?吹红了什么?吹来了什么?

  2、今天我们再看看春风还有什么本领,我们一起来学习《春风》。师板书课题,生边读边书空。

  二、识字学词

  (一)识字

  1、出示词语:柳梢、枝头俏、悄悄、口哨、捎来、云霄、轻轻、绿袍、一支、换上。

  2、生借助拼音识字。

  3、点拨:“悄悄 枝头俏”中的悄和俏声母是q;“柳梢、捎来、口哨”中梢捎哨的声母都是sh;云霄中霄的声母是x、

  4、同桌互读纠音,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5、教师检查读音。

  (二)学词

  1、生浏览课文,在书中圈画含生字的词语,读这些句子理解“枝头俏、云霄”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点拨:俏:美好、好看。 霄:指天。

  4、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语说句子。

  5、班内展示造句情况,老师点评。

  (三)写字

  1、生描红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教师巡视描红情况,指导错误的笔顺

  3、重点指导:“轻、梢、哨”

  “轻”车子旁的横变提;“梢”木字旁捺变点;“哨”书写时口字旁向上一点。

  4、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5、教师评价。

  三、熟读感知

  课文内容我知道

  1、生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春天到,春风吹化了( ),吹绿了( ),吹红了( ),小草( ),山野( ),燕子( ),小朋友( )

  2、填完后先在小组内展示。

  3、教师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小英雄”。小朋友们能介绍一下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吗?那庄稼的好朋友是谁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青蛙和蜻蜓图片

  2、认识益虫: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小动物,它们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 板书课题,认读蜻蜓并伸出手和老师书写

  3、小结:认识到它们都是益虫。 导入新课(板书:益虫)

  二、检查预习情况,归类识字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出示词语及拼音)

  蜻蜓 放晴 眼睛 静静 呱呱叫 不出声 除害虫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指名读,齐读

  3、观察加点汉字的异同:(生汇报,师作如下板书)

  青:相同:蜻 接近:睛 晴 静

  4、问:还有哪些带“青”的字,读音和“青”相同或接近?

  生小组讨论后总结:清、情、请、精、靖

  5、小结:汉字的变化真大,给“青”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组成意思完全不同的形声字,这些带“青”的汉字,大部分读音中都有韵母“ing”,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如此。如果大家把握不准,就向字典或家长请教。

  三、读懂课文,了解益虫。

  1、指名分节读课文,大家听他们读的对不对?

  2、评价

  3、齐读全文

  4、体会情境,指导朗读。

  (1)青蛙和蜻蜓分别做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师结合生回答作相应板书)

  (2)那么它们做完了事情后各自表现又是如何呢?谁来说说青蛙?

  (4)青蛙叫什么?为什么叫?它在想什么?(指导朗读体会到青蛙此时的高兴、自豪的心情以及宣扬自己功劳的心态)

  (5)对此理解“蜻蜓”的表现,抓住“静静”、“不吱声”重点体会到其其谦虚的品质。指导生读出其情景。

  (6)再次齐读两小节,体会各自的表现

  (7)练习指导背诵全文

  5、拓展延伸,了解益虫。

  我们都喜爱这两只益虫,谁还知道哪些益虫,你能告诉大家吗?生汇报

  6、师作总结语:像青蛙、蜻蜓等这些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消灭了许多害虫,保护了庄稼和其它植物。所以我们不仅要感谢它们还应该怎么做?(生回答,师板书:保护)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一找哪个字是上中下结构?(害)那么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答,师作范写,并用红粉笔作重点提示)

  2、师范写“静”,重点强调“月”,第一笔是“竖”,而不是“撇”,右边的“争”应该注意什么?谁来告诉大家?

  3、学生描写生字各二遍

  4、书写作业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打开课件-邀请书)这张请柬就是从这个地方寄来的,这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点击课件)

  ①学习生字:菜、园 齐读 菜园里 看到“菜”和“园”你有什么好办法再见到就能认识它们呢?说说自己是怎么认的。

  同学们说的真好,不愧为识字小能手。

  菜园里的南瓜宝宝给我们寄来邀请书让我们去认识更多的朋友。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二)认词识字

  1、看,蔬菜宝宝们都出来欢迎我们了。让我们赶快先来认识认识他们的名字吧。 课件播放蔬菜名字。指名读,边读边说出蔬菜的特点。(例如: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齐读。

  2、师:同学们都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吗?那我们现在做个游戏吧。把我手里的蔬菜种到黑板上的“菜园里”。好吗?(做游戏)

  (三)学习儿歌

  师:同学们记得又快又好,把每个蔬菜宝宝的名字都记住了。可是调皮的.蔬菜宝宝又躲到儿歌里去了,小朋友们能把他们找出来吗?这首儿歌就在我们的课本里,请同学们看看拼音读读课文,把蔬菜宝宝的名字圈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读得太好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下面老师也想读一读或者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展示课件读课文)录音。

  2、读儿歌。指名读儿歌(读音难点:捉迷藏、绿衣裳、打灯笼),师:下面我请同学们单独读这首儿歌,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几个词语:捉迷藏、绿衣裳、打灯笼。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加上表演动作。谁想先读?……男女生比读,齐读。

  三、游戏拓展。

  师:同学们太神奇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把课文读得这样好。南瓜宝宝告诉我们说菜园里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蔬菜,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各不相同,让我们也学着课文的样子,夸夸它们吧。(出示蘑菇、土豆、葱图,以及句式:“( )青青细又长 ( )地下捉迷藏( )高高打灯笼 ( )身穿绿衣裳”帮助学生说话)(指名说)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说的真好,小朋友们今天到菜园里认识了这么多的蔬菜宝宝。一定收获不少吧。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需要我们用心去找寻。放学后,跟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学下来,请你当老师教给大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语文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