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必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领会诗歌的内容与主题。
2、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预习新课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感受“云雀”的象征意义。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
2、作者简介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生于英格兰,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逝世。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雪莱的诗情感丰富,激情跌宕,语言优美生动,并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作品有《自由颂》《致云雀》《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三、字词
酣畅淋漓:酣畅:畅饮,引伸为舒适、畅快;淋漓:畅快的样子。形容非常畅快。
四、学习课文
1、诗歌中的云雀是怎样的形象?
探究: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2、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探究: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间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3、诗歌有什么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探究: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1、《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表达了怎样的抱负?
明确: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2、诗歌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
这是一首抒情诗,据雪菜夫人回忆,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3、诗人对云雀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和赞美?
明确: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诗人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诗人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4、诗人在第二节写出了云雀怎样的姿态?
明确: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
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5、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歌颂云雀?
明确: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1、分别阅读雪莱与华兹华斯的诗作《致云雀》的结尾诗节,概括两位诗人对“云雀”抒发的不同情感。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交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雪莱)
天上游客,云间歌手,
你因它充满忧愁而鄙弃人间?
抑或你奋翼凌云的时候,
地上露巢仍牵系你的心和眼?
你现在能自由进入的窝,安顿过你欲举的双翼,还孕育了你的歌!
让夜莺安于她的阴阴林木,
风日流丽之地才适于你飞举,
从那里你的音乐之涛泻向人间;
凭天乡灵浪,发智者心泉,
你清醒高翔,不是迷惘流浪,
忠于有缘之乡,不管人间天上!
(华兹华斯)
答案及解析:
雪莱的《致云雀》抒发了诗人对欢乐歌者、光明使者、理想化身的云雀的赞美,云雀“鄙弃尘土”的态度正是诗人蔑视现实的态度,表现出高洁的理想主义情操;华兹华斯的《致云雀》抒发了诗人对忠于天空也忠于家园的云雀的称赞,寄寓了诗人的道德价值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继续教给学生巧妙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 指导学生利用偏旁组字的方法,认识很多字。
3、 让学生学会,我校小小研究生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归纳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放课件)
“小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认识我吗?我叫什么名字?
学生齐说:“少”(卡通人物形象出现)见到你们真高兴!
今天我想给大家变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二、偏旁组字、妙趣横生
1、“卡通少”学着魔术师的样子,拿过一张带口字的卡片,我把它放在左边,“变”出现另一个卡通字“吵”这下你们叫我什么名字?(学生读准后,组词,并同组研究记忆的方法)
2、依次出现卡片“女”变成“妙”
出现卡片“ ”变成“沙”
出现卡片“ ”变成“抄”
出现卡片“ ”变成“钞”
出现卡片“ ”变成“纱”
出现卡片“禾 ”变成“秒”
出现卡片“ 火”变成“炒”
3、“卡通少”神气地说“我的魔术精彩吗?你们学会了吗?你们也变一变,让我开开眼。
4、小组为单位,用偏旁组字。(先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三、看谁写的最漂亮
1、师:同学们,刚才认识了许多字,下面我们进行写字比赛,看谁写的最漂亮。
2、师板书:“半”、“变”、“书”、“专”
学生先观察,然后交流讨论这四个字的特点、间架结构、占格位置、最后仿写,交流评价。
四、我的采蜜集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本本精美的小册子,也是我校高年级哥哥、姐姐们的采蜜集,每人发给你们一本,欣赏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总结出制作这些资料卡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观察、合作探究,总结方法,感受写字的乐趣。
2、课件出示“风铃草”的'资料
师根据刚才学生总结的方法,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制作
名称:--------
样子:--------
生长在:---------
喜欢吃:---------
图片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本组熟知的资料,合作探究,制作好资料卡,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比赛。
鼓励学生,课下积累,制作小小研究生。
五、读读背背
1、师:出示课件,江南的风景,并根据学生旅游,谈江南江水的美。
2、学生自由读,整体感知。
3、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不懂得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诗文的情境之中)。
4、尝试背一背,小组检查背诵,指名背诵。
六、我的小笔头
1、出示图片,张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出去玩,怕妈妈着急,留了个“留言条”同学们读一读它是怎样写的?
2、学生自由读。
3、你们想不想也做个懂事的好孩子?那就学学怎样写“留言条”吧!
4、小组讨论写的方法。
称呼:--------
什么事情?-------
留言人姓名:------
留言日期:---------
格式:-------
5、每人写一个“留言条”
6、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加入学生自评。
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二)通过与冰心老人“对话”,激发读书兴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快速阅读——思考活动
1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
请学生到黑板写字、注音、释义。
悬念、笸箩、天罡地煞、无聊、消遣、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不能自已
2请学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三)诵读活动
1男女生各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诵读要求:能准确、清晰地读文,尽量做到生动。
2男女生互相提问,指出对方朗读与理解中的失误与不足。
3思考:
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
什么时候读的?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四)交流活动
1课文紧紧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3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五)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六)课外小结
1请学生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查找并阅读介绍作家冰心的文字。(可附图)
3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介绍作家冰心及其作品。
2导入课文:
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净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的感受时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重点思考:
1请学生综合本文内容以及自己上一节课的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学习知识,增加阅历,提高能力(尤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愉悦身心,丰富情感,获得美感。
③锤炼思维,开阔视野,扩大胸怀。
④陶冶情操,培养雅趣,修养品德。
2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学生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三)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学生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学生的关注。
(四)迁移活动
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从而创造真我。
语文教案 篇4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到这时”是指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任意强调“每到这时”“童年时代”“摇花乐”“阵阵的桂花雨”等不同的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用文中的话,是怎么说的?出示(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香)。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乐)。这是一场香香甜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桂花香),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就是“浸”的感觉。)想象一下,“几十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用你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联系上下文区分为什么用“拣”而不用“捡”。(“拣”是有选择、有目的挑选。而“捡”
只是拾取。)分别用“拣、捡”说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同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沉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的散发地久、散发地远、散发地广、散发地深入。)
③此时的人们,全村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引导: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全年??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全村的各个角落??)
④读出桂花的浓香。
(3)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读读父亲的诗,说说有哪些不懂的词,再说说诗的大体意思。
②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轻轻的、甜甜的。
(4)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课件,再大声喊---;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又喊出了什么?还喊出了什么?请一齐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摇花乐),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着”“铺”“帮着抱”“使劲地摇”感受小作者的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相关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老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么样缠妈妈?
②想象填空,出示:(时间),“我”就(动作),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
①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②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③快看,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④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⑤再次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心中的快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