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5 11:27:1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情感和价值: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 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演示法、谈论法

  【教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航 激发学趣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二、自学互助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4)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交流展示 诠释疑难

  四、梳理归纳 强化训练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五、课堂检测 评价反馈

  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布置作业】

  举行一次朗诵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板书设计】

  真正的人

  崇高的人

  真正的人

  【教学反思】

  重视思想基础准备。比如,上课之初,我要求学生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什么是理想?结果发现,学生对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较片面狭窄。现在通过师生交流,有了更加准确完整的认识。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示阅读、讨论,做圈点批注,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学生大部分时间自主活动独立获取知识,得到了锻炼。

  3、注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课文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理解比较肤浅,老师及时补充那个时代的生活知识,并跟当下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想老一辈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不足之处是,老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够熟练,有时候以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学生对自主讨论的课堂组织形式不熟悉,课堂教学进度推进很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认识两种笔画"ㄅ"和"?"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重点难点:、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教具准备:课前领学生玩踩影子游戏。带有小动图案的生字卡片。

  自主预习:圈出文中生字。词。自己读课文

  提练主线:我怎样走,影子会在我前面?影子不是天天跟着我们吗?课文为什么说"常常"跟着我们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做好铺垫

  我说你做,如:向左转,向右转等,有个朋友你走哪他到哪总是跟着你,猜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巩固学生前后左右方位感,为学习课文密切联系新知作铺垫)

  二、引发课题,鼓励交流

  1、激发兴趣:体育课说的"踩影子"游戏,好玩吗?找两个同学表演。

  2、揭示课题:

  读题;随机识字:用最好的.办法记住新字。

  三、充分朗读,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鼓励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2、创设情境读儿歌。

  3、讨论识字,用多种方法记,组词,多读几遍。

  自读;开火车;指名读;赛一赛,谁是识字小能手。

  4、小结

  5、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相学习。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仔细看图。

  2、想象说一说影子象什么?

  3、听老师范读。

  4、试读

  5、指名读

  6、比赛读

  7、各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五、感情诵读,实践运用

  1、自己带动作表情读课文,背一背。

  2、配乐唱歌,情感升华。

  3、动手影子

  4、分学作品

  六、扩展练习

  1、读《学习园地三》的儿歌《东南西北》并观察学校方位。

  2、自己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二、合作探究

  让同桌看图互相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看出来?在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时,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三、拓展延伸

  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四、课后反思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

语文教案 篇3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目标

  1.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词语:葫芦基础便宜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诚信守法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惹是生非定斩不饶言而有信说话算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⑴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重难点处加以强调。 ①字音方面。“便”是多音字。 ②字形方面。“孝”与“老”。 ③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真实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注意“是”不能写成“事”)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6》。 喜笑颜开: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郑重:严肃认真。 4.通过初读课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⑴理解课题。 “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挂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门者,朝廷将奖赏他十两黄金,后来还加到五十两黄金。 ⑵教师追问:商鞅南门市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 ①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②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明白: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证明自己诚实守信,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基础。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僵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⑷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与第l5自然段内容,加深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提出文中读不懂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写商鞅授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 2.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学词,读通了课文,又通过分段、概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门立木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下节课,我们再来细致品析文中的词句,畅谈各自的阅读理解与阅读思考。

  六、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3.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摘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立木取信) 3.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人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商鞅授权变法。) ⑵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⑶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⑷“到……便”表现了商鞅什么?(表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胸有成竹,也说明他实施变法的急切。) ⑸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⑹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⑺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2.研读第二部分。快速默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⑴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⑵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们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到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 讨论: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商鞅下的同样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要扛这根木柱是要试一试商鞅是否能说到做到。)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 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⑶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懂得人与动物是好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板书“好伙伴”,理解“好伙伴”。提问:怎样的'朋友才是好伙伴?

  2.读课题,质疑。启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谁和谁是好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过渡:是啊,好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瞧一瞧吧!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字音。

  巡逻 汪汪叫 拨开 焦急

  3.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读议结合,理解、感悟

  1.朗读全文,思考:谁和谁是好伙伴?

  2.课件出示:护林员带着猎狗回来了,乌鸦“哇哇”叫着迎接他们的快乐情景。

  3.乌鸦是怎样与马哈多和猎狗成为好伙伴的?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有关段落读一读。

  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然后师生讨论汇报。(如:朗读文段、表演读、分自然段读、讲故事等。)

  重点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中句子“马哈多把乌鸦带回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以及第4自然段,体会马哈多爱护动物的好品质以及马哈多、猎狗与乌鸦一起生活的快乐。

  5.课件出示:护林员马哈多愁眉苦脸地坐在地上叹气和乌鸦在焦急地飞来飞去的情景。

  启发:马哈多和乌鸦干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预设学生提问:“叔叔,你在担心什么?”“您有什么事不开心?”“乌鸦你在天上飞来飞去,有事吗?”)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关心别人,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5~10自然段,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又怎样了。

  6.学生朗读文段,画出使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7.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

  “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读出担心焦虑的语气。

  “那乌鸦也飞进飞出,焦急不安”“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抓住“焦急不安”“飞进飞出”“一次一次”,读出焦急、关切的语气。

  8.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五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恐龙灭绝原因的五种说法,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相信的一两种说法。

  4.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出相信的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联系旧知《称象》谈谈大象有多大)

  2.个别说自己知道的恐龙的知识。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恐龙博物馆)

  1. 指导学生进入恐龙博物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2. 指名说说。

  三.(在线影院)重温恐龙时代那美妙的`世界

  1. 看恐龙的动画片。

  2. 请生质疑。

  四.(识字园)自读课文,认读生字,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进入“识字园”自读生字,如有困难点击该字听示范读再读。

  3.看大屏幕开火车认读生字。

  五.(你说我说)再读课文,说说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说法。

  1.请生说说文中说了几种恐龙灭绝的原因?

  *若学生意见不统一,再引导读课文。同桌可互相交流:有几种说法。

  2.请生分别读读书中关于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

  3.看连环画,说说自己最相信的一种说法。

  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说。

  4.请个别同学反馈说自己的看法

  六.拓展思维训练。

  讨论:恐龙灭绝还可能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师鼓励生探究未知领域)

  七.(勇敢闯一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八.师生小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思路:

  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一)揭题导入新课

  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抓住美的景色,指导观赏。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喜欢吗?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3)学生自由朗读,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数数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第三段

  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

  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1)抢认生字:原、奔、密、匹、市、楼。

  (2)解说员解说图画。

  (3)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3.出示读读说说,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看图,指导背诵

  1.看图提示背诵。

  2.看文听老师朗诵。

  3.倾听同学背诵,回忆印证。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09-18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