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与方程》教案

时间:2021-02-25 21:39:17 教案 我要投稿

《函数与方程》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函数与方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函数与方程》教案

《函数与方程》教案1

  第一课时: 3.1.1

  教学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教学重点: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教学难点:恰当的使用信息工具,探讨函数零点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思考:一元二次方程 +bx+c=o(a 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 +bx+c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探讨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① 探讨:方程x -2x-3=o 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方程x -2x+1=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方程x -2x+3=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3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② 根据以上探讨,让学生自己归纳并发现得出结论: → 推广到y=f(x)呢?

  一元二次方程 +bx+c=o(a 0)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y=ax +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

  ③ 定义零点: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④ 讨论:y=f(x)的零点、方程f(x)=0的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关系?

  结论:方程f(x)=0有实数根 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函数y=f(x)有零点

  ⑤ 练习: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 → 小结:二次函数零点情况

  2、教学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应用:

  ① 探究:作出 的图象,让同学们求出f(2),f(1)和f(0)的值, 观察f(2)和f(0)的符号

  ②观察下面函数 的图象,在区间 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在区间 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在区间 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③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 (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④ 应用: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的个数. (试讨论一些函数值→分别用代数法、几何法)

  ⑤小结:函数零点的求法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⑥ 练习:求函数 的零点所在区间.

  3、小结:零点概念;零点、与x轴交点、方程的根的关系;零点存在性定理

  三、巩固练习:1. p97, 1,题 2,题 (教师计算机演示,学生回答)

  2. 求函数 的零点所在区间,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

  3. 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 ; ;

  4.已知 :(1) 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零点;

  (2)如果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 的值.

  5. 作业:p102, 2题;p125 1题

  第二课时: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要求:根据具体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重点:恰当的使用信息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零点?零点的等价性? 零点存在性定理?

《函数与方程》教案2

  一、创设情境

  问题画出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二、探究归纳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就是函数y=的图象上当y=0时的x的值.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不等式>0的解集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不等式>0的解集就是直线y=在x轴上方部分的x的取值范围.

  三、实践应用

  例1画出函数y=-x-2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解过(-2,0),(0,-2)作直线,如图.

  (1)当x=-2时,y=0;

  (2)当x<-2时,y>0.

  例2利用图象解不等式(1)2x-5>-x+1,(2)2x-5<-x+1.

  解设y1=2x-5,y2=-x+1,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条直线,如下图所示.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2,-1),由图可知:

  (1)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2)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四、交流反思

  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并能通过函数图象来回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检测反馈

  1.已知函数y=4x-3.当x取何值时,函数的图象在第四象限?

  2.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大于零?

  (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小于零?

  3.画出函数y=-0.5x-1的图象,根据图象?

《函数与方程》教案3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针对函数及其图象一章,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2. 一次函数应用的复习.

  补充例题:

  例1.如图,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B出发时与A相距 千米;

  (2)走了一段路后,自行车发生故障,进行修理,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

  (3)B出发后 小时与A相遇;

  (4)求出A行走的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5)若B的自行车不发生故障,保持出发时的速度前进, 小时与A相遇,相遇点离B的出发点 千米,在图中表示出这个相遇点C.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分别作坐标轴的垂线,若与坐标轴围成矩形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这个点叫做和谐点.例如,图中过点P分别作x轴, y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矩形OAPB的周长与面积相等,则点P是和谐点.

  (1)判断点M(1,2),N(4,4)是否为和谐点,并说明理由;

  (2)若和谐点P(a,3)在直线y=-x+b(b为常数)上,求点a, b的值.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P(x,y)从M(1,0)出发,沿由A(-1,1),B(-1,-1),C(1,-1),D(1,1)四点组成的正方形边线(如图①)按一定方向运动.图②是P点运动的路程s(个单位)与运动时间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图③是P点的纵坐标y与P点运动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1)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与图③相对应的P点的运动路径是: ;P点出发 秒首次到达点B;

  (3)写出当38时,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图③中补全函数图象.

  课后续助: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限制单位用水,每月只给某单位计划内用水3000吨,计划内用水每吨收费0.5元,超计划部分每吨按0.8元收费.

  (1)写出该单位水费y(元)与每月用水量x(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①用水量小于等于3000吨 ;②用水量大于3000吨 .

  (2)某月该单位用水3200吨,水费是 元;若用水2800吨,水费 元.

  (3)若某月该单位缴纳水费1540元,则该单位用水多少吨?

  2.某通讯公司推出①、②两种通讯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且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讯时间x(分钟)与收费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是 (填①或②),月租费是 元;

  (2)分别求出①、②两种收费方式中y与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请你根据用户通讯时间的多少,给出经济实惠的选择建议.

  3.某气象研究中心观测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 开始时风暴平均每小时增加2千米/时,4小时后,沙尘暴经过开阔荒漠地,风速变为平均每小时增加4千米/时,一段时间,风暴保持不变,当沙尘暴遇到绿色植被区时,其风速平均每小时减小1千米/时,最终停止。 结合风速与时间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y轴( )内填入相应的数值;

  (2)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共经过多少小时?

  (3)求出当x25时,风速y(千米/时)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若风速达到或超过20千米/时,称为强沙尘暴,则强沙尘暴持续多长时间?

  4.如图所示,大拇指与小拇指尽量张开时,两指尖的距离称为指距.某项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h是指距d的一次函数,下表是测得的指距与身高的一组数据.

  指距d/cm 20 21 22 23

  身高h/cm 160 169 178 187

  (1)求出h与d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d的取值范围)

  (2)某人身高为196cm,一般情况下他的指距应是多少?

  5.小李师傅驾车到某地办事,汽车出发前油箱中有油50升,行驶若干小时后,途中在加油站加油若干升,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请问汽车行驶多少小时后加油,中途加油多少升?

  (2)求加油前油箱剩余油量y与行驶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3)已知加油前后汽车都以7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加油站距目的地210千米,要到达目的地,问油箱中的油是否够用?请说明理由.

《函数与方程》教案4

  目标:

  1.让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并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

  2.让学生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

  3.让学生认识到函数的图象及基本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在确定函数零点中的作用 ;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零点的确定。

  三、复习引入

  例1:判断方程 x2-x-6=0 解的存在。

  分析:考察函数f(x)= x2-x-6, 其

  图像为抛物线容易看出,f(0)=-60,

  f(4)0,f(-4)0

  由于函数f(x)的图像是连续曲线,因此,

  点B (0,-6)与点C(4,6)之间的那部分曲线

  必然穿过x轴,即在区间(0,4)内至少有点

  X1 使f(X1)=0;同样,在区间(-4,0) 内也至

  少有点X2,使得f( X2)=0,而方程至多有两

  个解,所以在(-4,0),(0,4)内各有一解

  定义: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 x叫函数y=f(x)的零点

  抽象概括

  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叫做该函数的零点,即f(x)=0的解。

  若y=f(x)的图像在[a,b]上是连续曲线,且f(a)f(b)0,则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f(x)=0在 (a,b)内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f(x)=0有实根(等价与y=f(x))与x轴有交点(等价与)y=f(x)有零点

  所以求方程f(x)=0的根实际上也是求函数y=f(x)的零点

  注意:1、这里所说若f(a)f(b)0,则在区间(a,b)内方程f(x)=0至少有一个实数解指出了方程f(x)=0的实数解的存在性,并不能判断具体有多少个解;

  2、若f(a)f(b)0,且y=f(x)在(a,b)内是单调的,那么,方程f(x)=0在(a,b)内有唯一实数解;

  3、我们所研究的大部分函数,其图像都是连续的曲线;

  4、但此结论反过来不成立,如:在[-2,4]中有根,但f(-2)0, f(4) 0,f(-2) f(4)

  5、缺少条件在[a,b]上是连续曲线则不成立,如:f(x)=1/ x,有f(-1)xf(1)0但没有零点。

  四、知识应用

  例2:已知f(x)=3x-x2 ,问方程f(x)=0在区间[-1,0]内没有实数解?为什么?

  解:f(x)=3x-x2的图像是连续曲线, 因为

  f(-1)=3-1-(-1)2 =-2/30, f(0)=30-(0)2 =-10,

  所以f(-1) f(0) 0,在区间[-1,0]内有零点,即f(x)=0在区间[-1,0]内有实数解

  练习:求函数f(x)=lnx+2x-6 有没有零点?

  例3 判定(x-2)(x-5)=1有两个相异的实数解,且有一个大于5,一个小于2。

  解:考虑函数f(x)=(x-2)(x-5)-1,有

  f(5)=(5-2)(5-5)-1=-1

  f(2)=(2-2)(2-5)-1=-1

  又因为f(x)的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所以抛物线与横轴在(5,+)内有一个交点,在( -,2)内也有一个交点,所以方程式(x-2)(x-5)=1有两个相异数解,且一个大于5,一个小于2。

  练习:关于x的方程2x2-3x+2m=0有两个实根均在[-1,1]内,求m的取值范围。

  五、课后作业

  p133第2,3题

《函数与方程》教案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2.8.2A)

  第二张:(记作2.8.2B)

  第三张:(记作2.8.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函数与方程》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生学习函数的基本性质和指、对、幂三种基本初等函数基础上的后续,展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应用。

  本节重点是通过“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本课是本章节的第一节课,结合函数图象和性质向学生介绍零点概念及其存在性,为后面“二分法”的学习打下伏笔,也为后来的算法学习作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次方程、二次方程求根的方法、描点作图法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通过高中前两章的学习,强化了描点作图法,初步掌握了对勾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及基本性质,具备一定的看图识图能力,这为本节课利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存在性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点明函数的核心地位。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具体方程(如二次方程),说明方程的根、相应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以及相应函数零点的关系;

  (2)正确理解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了解图象连续不断的意义及作用;知道定理只是函数存在零点的一个充分条件;

  (3)能利用函数图象和性质判断某些函数的零点个数;

  (4)能顺利将一个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一个函数零点问题,写出与方程对应的函数;并会判断存在零点的区间(可使用计算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讨论与探究,体验函数零点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转化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研究问题,提高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间相互转化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充分体验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数学思想方法的科学性,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另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函数零点的概念、求法和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

  难点: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掌握与运用。

  依据:在高考中考察函数零点相关问题,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为“二分法”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能否准确掌握本节知识的关键。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是在原有知识上求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选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活动、讨论、探究,发现并准确归纳出结论。

  五、学习方法的选择

  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法。在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从特殊到一般,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并准确归纳出结论引导学生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式导入

  练习:

  (1)求方程x2—2x—3=0的根,画出函数y=x2—2x—3的图象;

  (2)求方程x2—2x+1=0的根,画出函数y=x2—2x+1的图象;

  (3)求方程x2—2x+3=0的根,画出函数y=x2—2x+3的图象。观察方程的根与函数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

  意图:问题比较简单,面向了全体学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真正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学生感知“函数的零点”概念发生的过程和求函数零点的两种方法:方程求根法与图像法。

  2、推广到一般

  从△>0,△=0,△<0三个角度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和相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情况进行比对,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意图:让学生感知“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求零点过程中,了解转化(求零点转化为求方程f(x)=0的根)的数学思想,感受函数与方程的联系。

  3、定义与关系

  定义: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关系:方程f(x)=0有实数根

  函数y=f(x)有零点。

  归纳总结:我们求函数的零点有哪些方法?

  意图:拉近师生距离,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真正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同时继续领会转化思想。

  4、探究零点存在性

  观察二次函数f(x)=x2—2x—3和对数函数f(x)=lgx的图象中零点两侧函数值的正负情况,探究函数零点存在性。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

  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享受探究成功的愉悦。

  5、诠释零点存在性

  只要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就能判断函数在指定区间内存在零点,若要得到零点的个数,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等性质进行判断。我们还要注意,这只是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充分条件,它的逆命题就不成立了。

  意图:使学生准确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

  6、例题讲解与练习

  例1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个数。意图:通过例题分析,学会用零点存在性定理确定零点存在区间,并且结合函数性质,判断零点个数的方法。

  练习(P88)

  作业:习题3、1A组3,复习参考题A组1

《函数与方程》教案7

  学习目标

  1.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 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定理.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86~ P88,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一元二次方程 +bx+c=0 (a 0)的解法.

  判别式 = .

  当 0,方程有两根,为 ;

  当 0,方程有一根,为 ;

  当 0,方程无实根.

  复习2:方程 +bx+c=0 (a 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 +bx+c (a 0)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图象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问题:

  ① 方程 的解为 ,函数 的图象与x轴有 个交点,坐标为 .

  ② 方程 的解为 ,函数 的图象与x轴有 个交点,坐标为 .

  ③ 方程 的解为 ,函数 的图象与x轴有 个交点,坐标为 .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到:

  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 .

  你能将结论进一步推广到 吗?

  新知:对于函数 ,我们把使 的实数x叫做函数 的零点(zero point).

  反思:

  函数 的零点、方程 的实数根、函数 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三者有什么关系?

  试试:

  (1)函数 的零点为 ; (2)函数 的零点为 .

  小结: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探究任务二: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

  ① 作出 的图象,求 的值,观察 和 的符号

  ② 观察下面函数 的图象,

  在区间 上 零点; 0;

  在区间 上 零点; 0;

  在区间 上 零点; 0.

  新知: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 0,那么,函数 在区间 内有零点,即存在 ,使得 ,这个c也就是方程 的根.

  讨论:零点个数一定是一个吗? 逆定理成立吗?试结合图形来分析.

  ※ 典型例题

  例1求函数 的零点的个数.

  变式:求函数 的零点所在区间.

  小结:函数零点的求法.

  ①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

  ②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 动手试试

  练1. 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

  (2) .

  练2. 求函数 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①零点概念;②零点、与x轴交点、方程的根的关系;③零点存在性定理

  ※ 知识拓展

  图象连续的函数的零点的性质:

  (1)函数的图象是连续的,当它通过零点时(非偶次零点),函数值变号.

  推论:函数在区间 上的图象是连续的,且 ,那么函数 在区间 上至少有一个零点.

  (2)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函数值保持同号.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函数 的零点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2.若函数 在 上连续,且有 .则函数 在 上( ).

  A. 一定没有零点 B. 至少有一个零点

  C. 只有一个零点 D. 零点情况不确定

  3. 函数 的零点所在区间为( ).

  A. B. C. D.

  4. 函数 的零点为 .

  5. 若函数 为定义域是R的奇函数,且 在 上有一个零点.则 的零点个数为 .

  课后作业

  1. 求函数 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

  2. 已知函数 .

  (1) 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零点;

  (2)若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 值.

《函数与方程》教案8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函数零点的的概念、函数零点存在性判定定理。

  函数f(x)的零点,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函数值与自变量对应的角度看,就是使函数值为0的实数x;从方程的角度看,即为相应方程f(x)=0的实数根,从函数的图形表示看,函数的零点就是函数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判定定理,其目的就是通过找函数的零点来研究方程的根,进一步突出函数思想的应用,也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定理不需证明,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并加以确认,由些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加强对定理进行全面的认识,比如定理应用的局限性,即定理的前提是函数的图象必须是连续的,定理只能判定函数的“变号”零点;定理结论中零点存在但不一定唯一,需要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进一步的判断。

  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认为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

  函数与方程相比较,一个“动”,一个“静”;一个“整体”,一个“局部”。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本质上就是将局部的问题放在整体中研究,将静态的结果放在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这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与不等式等其它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因此教学时应当站在函数应用的高度,从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的角度来引入较为适宜。

  二、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的问题,并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使学生领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结合函数图象,通过观察分析特殊函数的零点存在的特点,通过问题,理解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并能由此方法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了解定理应用的前提条件,应用的局限性,及定理的准确结论。

  3.通过具体实例,学生能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函数与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模型,掌握了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及一定的看图识图能力,这为本节课利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存在性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函数零点的概念本质的理解,学生缺乏的是函数的观点,或是函数应用的意识,造成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由此作为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时,有必要点明函数的核心地位,即说明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树立起函数应用的意识。并从此出发,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再通过实例的确认与体验,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式,捅破学生认识上的这层“窗户纸”。

  2.对于零点存在的判定定理,教材不要求给予其证明,这需要教师提供一定量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操作感知,同时鼓励学生举例来验证,最终能自主地获得并确认该定理的结论。对于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学生往往考虑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

  3.函数的零点,体现了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应遵循高中数学以函数为主线的这一原则进行联结,侧重在从函数的角度看方程,同时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应用,与其他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能抓住这一联系,你就拥有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案例1:周长为定值的矩形

  不妨取l=12

  问题1:求其面积的值:

  显然面积是一个关于x的一个二次多项式

  ,用几何画板演示矩形的变化:

  问题2:求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当x取不同值时,代数式的值也相应随之变化,你能从函数的角度审视其中的关系吗?

  问题3:能否使得矩形的面积为8?你是如何分析的?

  (1)实验演示的角度进行估计,拖动时难以恰好出现面积为8的情况;

  (2)解方程:x(6-x)=8

  (3)方程x(6-x)=8能否从函数的角度来进行描述?

  问题4:

  一般地,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结论:

  代数式的值就是相应的函数值;

  方程的根就是使相应函数值为0的x的值。

  更一般地

  方程f(x)=0的根,就是使函数值y=f(x)的函数值为0的x值,从函数的角度我们称之为零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有必要让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有所了解。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揭示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的二次函数,推广到一般的二次函数,再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函数。

  (二) 互动交流 研讨新知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

  2.对零点概念的理解

  案例2:观察图象

  问题1:此图象是否能表示函数?

  问题2:你能从中分析函数有哪些零点吗?

  问题3:从函数图象的角度,你能对函数的零点换一种说法吗?

  结论:函数

  的零点就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掌握函数的核心概念,同时通过图象进行一步完善对函数零点的全面理解,为下面借助图象探究零点存在性定理作好一定的铺垫。

  2.零点存在定理的探究

  案例3:下表是三次函数

  的部分对应值表:

  问题1:你能从表中找出函数的零点吗?

  问题2:结合图象与表格,你能发现此函数零点的附近函数值有何特点?

  生:两边的函数值异号!

  问题3:如果一个函数f(x)满足f(a)f(b)<0,在区间(a,b)上是否一定存在着函数的零点?

  注意:函数在区间上必须是连续的(图象能一笔画),从而引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4: 有位同学画了一个图,认为定理不一定成立,你的看法呢?

  问题5:你能改变定理的条件或结论,得到一些新的命题吗?

  如1:加强定理的结论:若在区间[a,b]上连续函数f(x)满足f(a)f(b)<0,是否意味着函数f(x)在[a,b]上恰有一个零点?

  如2.将定理反过来:若连续函数f(x)在[a,b]上有一个零点,是否一定有f(a)f(b)<0?

  如3:一般化:一个函数的零点是否都可由上述的定理进行判断?(反例:同号零点,如案例2中的零点-2)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函数这一概念的全面认识,并为观察零点存在性定理中函数值的异号埋下伏笔。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领悟定理的内容,而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必要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例1、求函数f(x)=㏑x+2x -6的零点个数。

  设计问题:

  (1)你可以想到什么方法来判断函数零点?

  (2)你是如何来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的?请各自选择。

  (3)零点是唯一的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对所学内容巩固,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画出函数f(x)的图象观察,也可借助列出函数值表观察。

  本题可以使学生意识对零点的区间是不唯一的,为下一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奠定基础。

  让学生进一步领悟,零点的唯一性需要借助函数的单调性。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请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有哪些?

  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又有哪些?

  你还获得了什么?

  (五)作业(略)

《函数与方程》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安排2个课时完成。该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综合应用。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要注意的是由两条直线求交点,其交点的横纵坐标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要得到准确的结果,应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确立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即方程,再联立方程应用代数方法求解,其结果才是准确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困难不大,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从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问题可以通过形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

  三、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3)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揭示方程与函数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不同数学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 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 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2.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3.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

  内容: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 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 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如下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方程x+y=5和一次函数y= 相互转化,启发引导学生总结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

  效果:以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前面研究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相应的一个一次函数的关系,现在来研究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和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顺其自然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内容: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 和y=2x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3.方程组的解和这两个函数的图像的交点坐标有什么关系?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2个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和相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1) 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 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意图: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两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打下基础.

  效果:由学生自主学习,十分自然地建立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形来处理,反之形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数来处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 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 如图,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是 .

  意图:设计例1进一步揭示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形来处理,但所求解为近似解.通过例2,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由形来处理的困难性,由此自然想到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把形的问题转化成数来处理.这两例充分展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下一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

  内容:1.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的交点为 ,则 .

  2.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 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 的面积为( ).

  (A)4 (B)5 (C)6 (D)7

  3.求两条直线 与 和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意图:4个练习,意在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效果:加深了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就是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转化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 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3种: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 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意图:旨在使本节课的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习题7.7

  附: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以及应用代数方法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图像解法的局限性,这是由于画图的不准确性,所求的解往往是近似解.因此为了准确地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常常把它转化为代数问题来处理,如例2及反馈练习中的4个问题.

《函数与方程》教案10

  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小球飞行高度问题展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然后进一步举例说明,从而得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2).会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从中体会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难点: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问题 如图,以2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关系

  h=20t5t2。

  考虑以下问题

  (1)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m?为什么?

  (4)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分析:由于球的飞行高度h与飞行时间t的关系是二次函数

  h=20t-5t2。

  所以可以将问题中h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有合乎实际的解,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问题中h的值:否则,说明球的飞行高度不能达到问题中h的值。

  解:(1)解方程 15=20t5t2。 t24t+3=0。 t1=1,t2=3。

  当球飞行1s和3s时,它的高度为15m。

  (2)解方程 20=20t-5t2。 t2-4t+4=0。 t1=t2=2。

  当球飞行2s时,它的高度为20m。

  (3)解方程 20.5=20t-5t2。 t2-4t+4.1=0。

  因为(-4)2-44.10。所以方程无解。球的飞行高度达不到20.5m。

  (4)解方程 0=20t-5t2。 t2-4t=0。 t1=0,t2=4。

  当球飞行0s和4s时,它的高度为0m,即0s时球从地面飞出。4s时球落回地面。

  由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x2+4x的值为3。求自变量x的值。

  分析 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3(即x2-4x+3=0) 。反过来,解方程x2-4x+3=0又可以看作已知二次函数y=x2-4+3的值为0,求自变量x的值。

  一般地,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二)问题的讨论

  二次函数(1)y=x2+x-2;

  (2) y=x2-6x+9;

  (3) y=x2-x+0。

  的图象如图26.2-2所示。

  (1)以上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有多少个交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

  (2)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多少?由此,你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先画出以上二次函数的图象,由图像学生展开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以上的问题。

  可以看出:

  (1)抛物线y=x2+x-2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它们的横坐标是-2,1。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x-2=0的根是-2,1。

  (2)抛物线y=x2-6x+9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这点的横坐标是3。当x=3时,函数的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6x+9=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3)抛物线y=x2-x+1与x轴没有公共点, 由此可知,方程x2-x+1=0没有实数根。

  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三)归纳

  一般地,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可知,

  (1)如果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x0,那么当x=x0时,函数的值是0,因此x=x0就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由于作图或观察可能存在误差,由图象求得的根,一般是近似的。

  (四)例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解:作y=x2-2x-2的图象(如图),它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大约是-0.7,2.7。

  所以方程x2-2x-2=0的实数根为x1-0.7,x22.7。

  七 小结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

  八 板书设计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抛物线y=ax2+bx+c与方程ax2+bx+c=0的解之间的关系

  例题

《函数与方程》教案11

  一、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正确解方程(组),掌握了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础知识,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准确画出一次函数图象,已经具备了函数的初步思想,在过去已有经验基础上能够加深对“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的认识,有小组合作学习经验.

  二、 学习目标:

  本节课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两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交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两种模型关系的理解解决问题;

  3.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不同数学模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交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对数学模型关系的探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两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1. 某水箱有5吨水,若用水管向外排水,每小时排水1吨,则X小时后还剩余Y吨水.

  (1) 请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2) 你能列出X,Y的关系式吗?

  (3) X,Y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形.(注意XY的取值范围).

  2.(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你能写出这个方程的几个解吗?

  (2).在直角坐标系内分别描出以这些解为坐标的点,它们在一次函数Y=5-X的图象上吗?

  (3).在一次函数y=?x?5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x?5的图像相同吗?

  x+y=5与 y=?x?5表示的关系相同

  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象相同,是一条直线.

  目的: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方程x+y=5和一次函数y=?x?5相互转化,启发引导学生总结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

  前面研究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相应的一个一次函数的关系,现在来研究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和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顺其自然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方程组与一次函数两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1.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是相应的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解

  (1)一次函数y=5-x图象上点的坐标适合方程x+y=5,那么一次函数y=2x-1图象上点的坐标适合哪个方程?

  (2)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适合哪个方程?

  ?x?y?5(3).解方程组?验证一下你的发现。 2x?y?1?

  练习:随堂练习1 。巩固由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找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

  ?x?y?2(1)解?

  ?2x?y?5(2)以方程x+y=2

  (3)以方程2x+y=5(4)方程组的解为坐标的点在图象上是哪个点?

  (5目的: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形”(两条直线)两种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学生自主学习,十分自然地建立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形”来处理,反之“形”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数”来处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练习:知识技能1。巩固由方程组的解求相应的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更深入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环节模型应用

  1.某公司要印制产品宣传材料.

  1500元制版费. 甲印刷厂:每份材料收1元印制费, 另收 乙印刷厂:每份材料收2.5元印制费, 不收制版费.若公司要印制x份宣传材料,y甲表示甲印刷厂的费用,y乙表示乙

  印刷厂的费用。

  (1) 请分别表示出两个印刷厂费用与X的关系式。

  (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

  (3) 如何根据印刷材料的份数选择印刷厂比较合算?

  第四环节 模型特例

  想一想

  内容: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 一次函数y = x + 1 和 y = x - 2 的图象(教材

  ?x?y??1124页图5-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方程组?解的情况如何?你发现了什x?y?2?

  么?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相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2.

  (1)观察发现直线平行无交点;

  (2)小组研究计算发现方程组无解;

  (3)从侧面验证了两直线有交点,对应的方程组有解,反之也成立;

  (4)归纳小结:两平行直线的k相等;方程组中两方程未知数的系数对应成比例方程组无解。

  目的:进一步揭示“数”与“形”转化关系.通过想一想,将两直线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与方程组无解相结合,这是对第二环节的有益补充。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进一步挖掘出两直线平行与k的关系。

  效果:加深了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就是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转化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习题5.7

《函数与方程》教案12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必修1共安排了三章内容,第一章是《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二章是《基本初等函数(Ⅰ)》,第三章是《函数的应用》。第三章编排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函数与方程,第二部分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本节课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正是在这种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函数零点的定义和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依据,这两者显然是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函数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的算法埋下伏笔。由此可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整章、整册综合成一个整体,学好本节意义重大。

  函数在数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方程本身就是函数的一部分,用函数的观点来研究方程,就是将局部放入整体中研究,进而对整体和局部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为后面函数与不等式和数列等其他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三大知识点:

  一、函数零点的定义;

  二、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

  三、零点存在性定理。

  结合本节课引入三大知识点的方法,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具备了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函数图象的分析进行展开的,是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优质载体。

  结合本节课教学主线的设计,设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下:

  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

  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

  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由于本节课将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体形式,故设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下: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生具备的认知基础:

  1.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相应函数图象与x轴的联系;

  3.将数与形相结合转化的意识。

  学生欠缺的实际能力:

  1.主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强;

  2.将未知问题已知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化归意识淡薄;

  3.从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总结能力还不够;

  4.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探究意识有待提高。

  对本节课的教学,教材是利用一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关系来引入函数零点的。这样处理,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原有二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使其知识得到自然的发生发展。理解了像二次函数这样简单的函数零点,再来理解其他复杂的函数零点就会容易一些。但学生对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早就熟练了,这样的引入过程使学生感到平淡,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零点的理解也只会浮于表面,也无法使其体会引入函数零点的必要性,理解不了方程根存在的本质原因是零点的存在。

  教材是通过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才得到判断函数y=f(x)在(a,b)内有零点的一种条件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对该过程进行引导,容易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盲目记忆的结果,而丧失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进行培养的机会。

  教材中零点存在性定理只表述了存在零点的条件,但对存在零点的个数并未多做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对该定理的内涵和外延要有清晰的把握,引导学生探究出只存在一个零点的条件,否则学生对定理的内容很容易心存疑虑。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法的几大特点总结如下:

  1.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

  2.精心设置引导性的语言放手让学生探究;

  3.注重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4.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在引入新知识点后适时归纳总结,进行探究阶段性成果的应用。

  由于所设置的主线问题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所以预期学生热情会很高,积极性调动起来,那整节课才能活起来;

  由于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探究所设置的引导性语言,重在去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最真实体会到的困难,所以通过学生活动会更多地暴露他们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缺憾,免不了要随时纠正对过往知识的错误理解;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学生对亲身经历的解题方法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在上升,对于主线问题也应该可以迎刃而解;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点,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同时在新知识产生后,又适时地加以应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函数与方程》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

  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身边数学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上网收费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二)享受探究乐趣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2、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乘坐智慧快车

  例题: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 .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使上网者更合算?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将上网问题延伸为例题,并用问题:你家选择的上网收费方式好吗?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体验成功喜悦

  1、抢答题

  2、旅游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在抢答中品味成功的快乐,提高思维的速度。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五)分享你我收获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六)开拓崭新天地

  1、数学日记

  2、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突出一个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现一个价值数学建模的价值

  4、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段发生在电信公司里的情景:一顾客准备办理上网业务,发现有两种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顾客说他每月上网的费用按这两种收费方式计算都是一样多。求这位顾客打算每月上网多长时间?多少费用?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填空:二元一次方程 可以转化为 ________。

  思考:(1)直线 上任意一点 一定是方程 的解吗?(2)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这种一次函数的形式?

  (3)是否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探究一次函数图像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观察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否是方程组 的解?并探索:是否任意两个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都是它们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此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2)当自变量 取何值时,函数 与 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什么?这一问题与解方程组 是同一问题吗?

  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3、列一元二次不等式

  例题: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 .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使上网者更合算?

  解法1:设上网时间为 分,若按方式A则收 元;若按方式B则收 元。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计算出交点坐标 ,结合图象,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得到当一个月内上网时间少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省钱;当上网时间等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B没有区别;当上网时间多于400分时,选择方式B省钱。

  解法2:设上网时间为 分,方式B与方式A两种计费的差额为 元,得到一次函数: ,即 ,然后画出函数的图象,计算出直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答案。

  注意:所画的函数图象都是射线。

  4、习题

  (1)、以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都在一次函数 _____的图象上。

  (2)、方程组 的解是________,由此可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象必有一个交点,且交点坐标是________。

  5、旅游问题

  古城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今年,大型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荆州封镜后,来荆州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据悉,张居正纪念馆门票标价20元/张,近期正在进行优惠活动,购买时有两种方式:方式A是团队中每位游客按8折购买;方式B是团队中除5张按标价购买外,其余按7折购买。如果你是团队的负责人,你会如何选择购买方式使整个团队更合算?

《函数与方程》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

  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身边数学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上网收费”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二)享受探究乐趣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2、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乘坐智慧快车

  例题: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使上网者更合算?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将上网问题延伸为例题,并用问题:“你家选择的上网收费方式好吗?”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体验成功喜悦

  1、抢答题

  2、旅游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在抢答中品味成功的快乐,提高思维的速度。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五)分享你我收获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六)开拓崭新天地

  1、数学日记

  2、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突出一个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现一个价值——数学建模的价值

  4、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函数与方程》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函数与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1.小班语言教案:古诗——春晓教案

2.大班教案:我的右手

3.高粱情教案

4.盐的力量教案

5.杨氏之子教案

6.它们相等吗教案

7.《我多想》教案

8.中班教案:豆

9.《请客》小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