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班下雨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下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下雨教案1
活动目标:
1、激发小朋友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2、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和较连贯的讲述能力。
3、进一步明确有哪些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下雨前的活动情况),幻灯片四幅(1、燕子低飞2、蚂蚁要搬家3、鲤鱼游到水面上4、蜜蜂忙着采蜜),录音机、磁带《夏天的雷雨》《我爱我的小动物》、各种动物头饰跟小朋友人数一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夏天的雷雨》,孩子们进入活动室。
2、猜谜语导入课题,引起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谜面:千根线,万根线,落到水里看不见。(谜底:雨)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幻灯片:
引导小朋友观察每一幅图片中的小动物,它们的活动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在观察过程中,幼师引导孩子们了解一些动物预测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并回答:小朋友,要下雨了,图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燕子在捉虫子吃,好多的蚂蚁在运食物呢,蜜蜂在嗡嗡的采蜜……),那它们为什么这么忙呢,怎么不一起玩呢?(小朋友讨论)嗯,小朋友们真聪明,因为要下雨了,所以它们都在准备下雨前的工作啊。
2、幼师小结:《下雨早知道》:
要下雨了,燕子飞的低。这时候空气潮湿,小虫子飞不高,燕子就低飞去捉它们。(燕子低飞要下雨)要下雨了,鲤鱼游到水面上。这时候水里氧气少,它们只好呼吸到水面上的空气。(鱼跳水,要下雨)要下雨了,蚂蚁忙着把家搬到高处,免得被雨水淹了。(蚂蚁成群,明天不晴)要下雨了,蜜蜂很忙碌。这时候空气潮湿,花儿开得多,它们忙着采蜜。(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
3、让小朋友说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那小朋友们,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动物跟平时不一样吗?
(老师我见过蜻蜓飞的很低……孩子们互相讨论)
4、出示下雨前预兆明显的几种动物的课件:请小朋友进一步扩展知识。
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几种动物的俗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催。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等等。
5、请小朋友选择动物头饰,进行下雨前的准备活动状态。引导小朋友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小朋友自由表演,老师及时观察表演到位的小朋友。
让表演好的小朋友做示范动作,全体小朋友一起跟学。
老师说出动物名称,小朋友学下雨前的动态。
6、分角色表演故事。
三、结束部分:
随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走出活动室,观察今天的天气有什么变化?。
四、活动延伸:
1、把你知道的动物下雨前的预兆,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跟我们一起分享。
2、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观察天气的变化,让家人帮助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从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哪些天气不利于人们出行、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和方法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实践活动等几方面来进行教学。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并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唯一不足是学生搜集到的预报天气的谚语不是很多,这说明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最后的实践活动我要求学生用文字和符号两种方法记录,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这节课,我更加认识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当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教学也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理解和掌握。
大班下雨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用勾线、晕染相结合的形式表现下雨天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动态。
2、能用冷色、灰色表现下雨天的色彩。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在下雨天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观察人们的衣着特征以及雨滴从天上掉下来时形成的线条;幼儿体验过自己撑着雨伞或穿着雨披在雨中行走的感受。
2、各种雨具(雨伞、雨披、雨鞋)。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幼儿表演避雨的情景。
教师:下雨天,你会怎么办?
2、引导幼儿回忆下雨天人们的衣着特征和动态。
(1)教师:人们在下雨天怎样让自己不淋湿?打伞时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穿上雨披时,我们能看见的是哪些部位?
(2)教师:雨从天上落下来时像什么?(像一根根的线)想一想下雨的时候,天空是什么颜色?(灰白色)
(3)幼儿表演有的穿雨衣、雨鞋,有的两人共撑一把伞,有的在屋檐下躲雨的.情景。
3、师幼共同讨论创作方法,尝试画出下雨天的景象。
(1)教师:要画出下雨天人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的表情怎幺样,天空是什么颜色。
(2)教师:穿雨披和打伞的人都可以用先勾线再染色的方法进行绘画,天空可以用大号笔刷上淡淡的墨。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5、集体欣赏、交流幼儿作品。
(1)教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是下雨天的?
(2)引导幼儿侧重从下雨天人们不同的避雨方式、人物动态、色彩和构图等方面来评价作品。
大班下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幼儿能理解天气的变化,并根据天气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
2、通过观察识别天气的迹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引导幼儿探究雨水的起源和作用,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图片、雨伞、雨衣、水滴模型
学生:方巾、雨伞、雨衣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播放与天气相关的音乐,让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活动,如扭动、跳动等,引起幼儿对天气的关注,并创造积极活跃的'氛围。
2、呈现:
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上天空的特征,比如云朵、太阳、风等。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当天空变暗,云朵变厚,并出现雷声时,这是否是会下雨的迹象。
3、讨论:
教师将幼儿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雨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下雨?雨水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幼儿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并鼓励他们向前思考和提问。
4、实践体验:
教师利用水滴模型演示雨水的形成和下落过程,让幼儿亲自参与体验。教师倾倒水到水滴模型中,模拟云朵变大,饱和后开始下雨的过程。同时,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雨伞和穿戴雨衣,鼓励幼儿模仿。
5、创作活动:
教师分发方巾给每位幼儿,并向他们解释这些方巾可以在下雨时当做临时雨帽使用。鼓励幼儿动手尝试将方巾扎成不同的形状,并让他们互相展示。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也让他们在玩中学会应对不同情况。
6、反思:
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共同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天空变暗并出现雷声是下雨的迹象吗?我们如何应对下雨天气?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些问题,并向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新的知识。
四、教学成果评价
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评估他们是否正确理解天气变化的特征和临时应对措施。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次活动的理解和体验,并记录下来。
五、课后延伸
将幼儿在活动中做的方巾形状收集起来,制作成展板放在教室里,以此激发幼儿创造力,鼓励他们对不同情况作出积极反应。引导幼儿观察天气变化,让他们在写日记时记录下每天的天气情况,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的实施,幼儿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对应的天气变化,并掌握应对下雨天气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大班下雨教案】相关文章:
下雨啦教案06-12
《下雨啦》活动教案08-26
小班故事教案下雨的时候03-15
小班语言下雨啦教案03-27
小班语言教案下雨的时候01-09
(精选)大班教案07-30
大班教案(精选)07-31
大班教案(经典)08-17
大班教案07-20
[精选]大班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