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教案

时间:2024-06-11 18:27:4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教师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教师教案

高中教师教案1

  1.课题

  课题是本课时所讲的题目,一般要写在一页的首行中间,要醒目。

  2.课时

  课时即课时安排,要根据教材的分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各课时教学内容的分配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重点难点的合理分布,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3.教学目标

  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高中学段不同模块的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依据。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也叫教学目的,即说明本课时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一篇教材教学的行动纲领,要写得具体、明确、恰当、适中。

  (1)课程目标的确定

  音乐教学目标对音乐教学活动有导向、激励、评价和调控的作用,是音乐教学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

  将课程目标具体化,并分解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

  在详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要实现的具体目标。这个目标是实在的、可实现的,不是虚化的、不可及的。

  ②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确

  针对每一个维度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的,或模棱两可的,也不可让人产生理解方面的歧义。

  在教案设计中,需要设计指向某一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包括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

  (2)课程目标的表述

  当确定教学目标后,还需用准确的、专业的教学术语进行表述。

  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教学对象(学生)、教学行为(过程、方法)、前提条件、标准。

  ①教学对象——学习者

  教学要考虑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解决“学生通过学习怎样(获得什么能力……)”的问题,表述为“学生能……”“学生可……”等。

  ②教学行为——教、学活动

  形成于教学过程的、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各种活动,解决“如何唱(听、奏……)”等问题,表述为“学会(唱、奏)”或“能够辨别……、比较……、说出……、唱出……”等。

  ③前提条件——必须经过的教学步骤

  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所做的准备,表述为“根据所听(看、唱……)到的音乐(音像资料)……”或“欣赏音乐……”等。

  ④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水平(能力)的程度

  解决学习效果的问题,表述为“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演奏)……”“或学生能够回答(理解、掌握)……”等。

高中教师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风沙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知道风沙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风沙地貌成因及分布地区。

  难点:风沙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媒体导入。播放纪录片《航拍中国》中的片段,视频为我们展示了壮观的新疆魔鬼城,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魔鬼城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风沙地貌的概念

  【活动】引导阅读教材找出风沙地貌的相关概念。

  【学生回答】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2.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风沙地貌的概念,试推测我国风沙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教师活动】出示《风沙地貌分布》图,验证学生观点。

  【过渡】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3.风沙地貌的分类

  (1)风蚀地貌

  【教师活动】展示风蚀柱、风蚀蘑菇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风蚀地貌的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教师讲解】风蚀蘑菇的形成,先是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从而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2)风积地貌

  【教师活动】展示沙丘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积地貌的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教师活动】沙丘分为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会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埋没房屋、道路、侵占农田、牧场。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展示《西藏米林县丹娘沙丘景观及位置示意》图,同时展示丹娘沙丘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丹娘沙丘的沙源地及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总结】沙源地: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此处河谷变宽,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沙滩和沙洲裸露,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沙源。

  形成原因: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雅丹地貌相关资料,在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板书设计

高中教师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的相关概况;了解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的背景;理解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的影响,提高历史问题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顺应时代潮流,开展广泛的合作是应对世界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的背景和影响。

  难点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东南亚国家联盟盟歌《东盟方式》,提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学生表示疑惑,教师介绍:这首歌曲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盟歌《东盟方式》,创作东盟盟歌活动由东盟轮值主席国泰国的外交部发起的。这首歌反映了东盟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体现东盟的尊严、合作与团结。

  教师提问: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它的成立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1、教师明确:欧盟的成功向世界各国证明了经济区域化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教师提问: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世界形势和地区形势两个角度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世界形势方面,美苏“冷战”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南亚各国期望摆脱超级大国控制,在地区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地区形势方面,东南亚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冲突时有发生,加上受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二战后刚刚取得独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他们意识到只有各国消除矛盾,联合起来,才能发展经济、维护和平稳定,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

  (二)成立

  1、教师提问:既然认识到联合的.必要,东南亚国家是怎样组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967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曼谷举行外长会议,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东盟。

  2、教师展示东盟会徽标志,请同学介绍东盟会徽标志的含义。

  东盟标志整体上体现一个稳定、和平、联合与充满活力的东盟。蓝色象征和平与稳定,红色象征勇气和活力,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繁荣。10条纵向的曲线象征着东盟的创立者们在创建这一组织时的愿望——10个东南亚国家在和平与稳定中紧密团结在一起。圆圈象征着东盟的团结。

高中教师教案4

  一、教案内容

  1、题目: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了解本诗的比兴手法及诗人形象;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二、教案参考

  《离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端午节的渊源。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并且理解手法的运用及结构。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掌握并分析表现手法的特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4、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形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人物形象和爱国精神。

  2、有感情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

  1、比兴手法的学习及运用。

  2、对文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朗读法、讨论法。

高中教师教案5

  一、小学美术

  1.剪纸

  2.欣赏课,能区分油画,国画,雕塑,照片的特点,四幅画的描绘形象,价值观的取向。

  3.低年级的漫画欣赏课

  4.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5.玩玩水粉画

  要求:让学生了解水粉工具及特点,认识三原色以及三间色,水粉线条的粗细,水粉的厚薄特点,画纸绘或板绘。

  6.低年龄段了解线条纹样。

  要求:为衣服画上条纹的纹样。粗细深浅。

  7.《画中画》

  8.我们身边的线条

  要求: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不同的线条;合理示范,不同线条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一些范画,罗冠中的'春如风。

  9.认识交通标志,低年级。

  要求:制作头饰,步骤也要写。

  10.小园艺师

  11.阴刻与阳刻

  12.给您提个醒,手工设计警示牌现场有道具

  13.《记忆大比拼》

  14.交通标识

  要求:(1)认识并了解交通标志的含义。(2)设计并制作交通标志。

  15.巨匠童心鉴赏齐白石画作

  二、初中美术

  1.我喜欢的动漫形象

  2.希施金的造船林

  3.《静物》,要求用静物改画的方法让学生画一副静物图。

  4.达利油画:永恒的记忆

  5.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6.了解纹样

  7.狼牙山五壮士

  8.水墨中国画

  三、高中美术

  1.《卡通画》

  要求:试讲十分钟示范方法过程

  2.近代雕塑断臂维纳斯

  答辩题目: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你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是什么?

  3.写实主义雕塑

高中教师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艺术的鉴赏方法,掌握从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几个角度鉴赏书法作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创作背景等体会作者思想。

  2.观察书法作品当中单个文字的笔法、结体,欣赏古代书法大家的艺术作品,从整体上分析章法和墨法,并结合资料从内容和背景深入了解书法作品深层次的意蕴,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3.感受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感,更加热爱书法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书法作品中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艺术特点。

  难点:从多个层面分析书法作品,理解“书为心法”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观察法、竞赛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上课初始,出示不同书体的“书法”二字,提出问题:你在图中都看到了哪两个字?分别是用哪种书体进行书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最早的甲骨文到之后的秦统一文字为篆书再到我们所知道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些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慢慢从最初的记录功能转向了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那么不同书体的美感又是如何体现,我们又该如何去欣赏呢?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我国近千年的书法艺术。引出课题《书为心画——中国书法》。

  (二)引导分析、深入讲解

  1.认识笔法

  请学生尝试选择一种书体在宣纸上摹写,思考问题:在行笔过程中,主要产生了哪几种笔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毛笔笔毫柔软,所以行笔的速度、力量不同会产生线条丰富的变化。笔法可以分为平动、提按、绞转三种。平动,在书写过程中,笔与纸距离不变,没有上下运动。提按,笔有上下运动,有提有按。绞转指书写时,笔在纸面旋转运动。

  2.分析艺术风格

  教师进一步出示五张图片五个字分别对应了哪一种书体?(篆书“南”、隶书“中”、楷书“唐”、行书“增”、草书“亭”)字中的线条分别对应了哪些笔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的字体在书写的过程中,艺术家的用笔也会发生变化,小篆主要以中锋用笔,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处于笔画的中间部位,其笔法以平动为上。楷书和隶书兼有平动,提按的笔法,笔画形态不断丰富。行书、草书、大量使用绞转,线条活泼多变。

  3.形式语言审美

  (1)结体

  教师展示《石鼓文》《张迁碑》《颜勤礼碑》,提出问题:篆书、隶书、楷书在字形结构上有什么区别?(篆书结体端庄,楷书方正、隶书扁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书体在结体上有所不同,篆书结体端庄,楷书方正、隶书扁平,在结体上呈现该书体的总体风格。

  出示颜体“神”与欧体“神”,讨论问题:同种书体之间结构也会有差异吗?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书法家在书写时会形成不同的个人风格,与书法家的个人经历、性格有关。

  (2)章法

  教师出示董其昌《谢惠连雪赋》和徐渭《行草应制咏墨图》,提出问题:两件作品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章法,变化中追求统一)这样的'布局排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谢惠连雪赋》总体较为规整,《行草应制咏墨图》布局随意自在,每个字都有基本的结构法则,字与字、行与行的组合又形成整篇的结构。

  (3)墨法

  提出问题:除了布局形式之外,两幅作品在墨色的使用上分为几种?不同的墨色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上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用墨有浓淡之分,一般篆书、隶书、楷书多用浓墨,给人以笔沉、力度充沛的感觉,淡墨常用于草书、行书,给人淡雅隽秀、清新飘逸的感觉。除了浓淡,古人还用“枯”和“润”来形容墨法,枯笔来自干墨,润与枯相对,点画中微微湿润晕化。

  (三)短文评述、交流分享

  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到博物馆观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请同学们作为讲解员介绍作品。

  学生运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评述,并与大家分享。教师总结: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侄子颜季明死于安史之乱,《祭侄文稿》是在其灵前极度悲愤中写下的,从最初章法工整到后面越发凌乱,一泻千里,情之所至。该作品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五大书体的书体特征及欣赏方法。将书法引入生活体会今天的艺术家书法当中的形式美感和精神世界。

  古人以笔墨记录生活、抒发情感,让我们在千年后的今天仍能感同身受,这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古人说“书,心画也”,希望到了今天同学们也能够谨记,运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出自己的“心声”。课后请同学们去美术馆看一场书法展,体会今天的艺术家书法当中的形式美感和精神世界。

高中教师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图、表来组织样本数据,并且学习了如何通过图、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本节课是在前面所学内 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的情况来估计总体,从而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帮助。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⑵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 能用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结合实际,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问答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回顾,问题引入

  「屏幕显示」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总体的分布形态,而是更关心总体的某一数字特征,例如:买灯泡时,我们希望知道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我们怎 样了解灯泡的的.使用寿命呢?当然不能把所有灯泡一一测试,因为测试后灯泡则报废了。于是,需要通过随机抽样,把这批灯泡的寿命看作总体,从中随机取出若干 个个体作为样本,算出样本的数字特征,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提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教师提问,铺垫复习,学生思考、积极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给出补充总结,借助用多媒体分别给出他们的定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进一步提出实例、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

  〈问题2〉选择薪水高的职业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学毕业有两个工作相当的单位可供选择,现各从甲乙两单位分别随机抽取了50名员工的月工资资料如下(单位:元)

  分组计算这两组50名员工的月工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估计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你选择哪一个公司,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分别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工资。

  学生:甲、乙平均工资分别为: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选乙公司。

  学生乙:甲、乙两公司的众数分别为甲:1200,乙:1000,所以我选择甲公司。

  学生丙:我要根据我的能力选择。)

高中教师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和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说出太阳活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阅读太阳大气层的示意图,得出太阳大气层的分层,提高读图识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了解太阳活动的表现,培养同学们乐于发现、勤于思考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大气层的分层及太阳活动。

  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展示多幅美轮美奂的极光图片,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见到过这种光?它又是怎么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带着疑惑步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太阳大气层的圈层结构

  【活动】展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1)太阳大气层一共有几层?

  (2)由内向外分别叫什么?

  (3)他们在半径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

  (1)3层。

  (2)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3)日冕层的半径最大,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

  【教师总结】用肉眼直接看到的.是光球层,其它层次日全食的时候或者用仪器才能观测到。光球层和色球层相对于太阳的半径都非常薄,但日冕可以一直向星际空间延伸。

  2.常见的太阳活动

  【教师活动】播放《太阳的活动》纪录片,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课本思考:

  (1)什么是太阳活动?

  (2)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哪些?他们分别发生在哪一层上?

  (3)太阳活动之间是否有联系?如果有,其变化规律又是如何的?

  【学生回答】

  (1)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其中黑子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在色球层,日冕物质抛射在日冕层。

  (3)有联系,根据视频介绍可得其变化规律为11年。

  【师生总结】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作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叫做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物质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

  据观测当太阳黑子增多的时候,也是太阳耀斑频繁爆发的时候,太阳黑子与耀斑的同步起落,其周期大约为11年,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无线电短波通讯受阻、指南针指示方向偏差、"极光"和气候异常变化周期资料卡,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太阳活动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

  【师生总结】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干扰地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干扰地球大气层;两极的极光;气候异常等。二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的时候会影响到卫星导航、空间通讯、电网、航空航天等,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太阳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提出疑问:如何减轻太阳活动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学生活动】目前减轻太阳活动对我们的不利影响的措施包括:建立空间天气预报体系,对太阳活动进行监测和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看历史上有哪些事件是受太阳剧烈活动造成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太阳活动。

  五、板书设计

高中教师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通过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难点】

  用已经学习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展示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提出问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燃煤发电的过程能量是怎么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通过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

  【教师引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那如果想要使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原电池的概念

  【提出问题】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提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电子的转移。

  【教师引导】要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就需要使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时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分解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可以促进电子的定向移动。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原电池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做好相应记录。

  【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说出铜片、锌片、电流表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铜片表面有气体产生;锌片表面没有气体产生锌片溶解;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提出问题】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氢气

  【提出问题】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么流动的吗?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电学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在外电路中,电流方向是正极到负极,电子流向是负极到正极。电子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出,经过导线流入原电池的正极。该装置的正极是铜,负极是锌。

  【教师引导】该实验中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像这种能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叫作原电池。

  2、原电池的原理

  【提出问题】回忆之前学习的锌、铜与稀硫酸反应的知识,实验2—4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阴离子聚集在哪一极,阳离子聚集在哪一极?

  【小组讨论】锌片失电子,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高中教师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够概述出染色体片段缺失与染色体片段重复的概念。

  2、通过观看视频,能够说出染色体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

  3、通过阅读教材,能概括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难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猫叫综合征患儿哭啼的小视频,提问:患儿的哭声和正常婴儿的哭声有什么区别?

  (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

  讲解:猫叫综合征是人的五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追问: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有哪些类型?

  (二)新课教学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多媒体展示染色体片段缺失与重复的变化过程图,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概括出染色体片段缺失和重复两种变异类型。

  播放染色体易位的动态图,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1)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这种变化与交叉互换有什么不同?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了另一条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互换)

  教师补充易位的概念,同时明确交叉互换是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部分互换,在时期上也不同。

  分发果蝇卷翅形成的资料卡片,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变化?

  (染色体片段发生了颠倒)

  教师补充讲解倒位的概念。

  过渡: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对生物来说有怎样的作用?

  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意义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有什么意义?

  (导致性状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三)巩固提升

  表格的形式整理对比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五)布置作业

  收集4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实例

  四、板书设计

高中教师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感受绘画作品蕴含的深厚文化韵味。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欣赏、情感体验等方式,掌握中国现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经典的美术作品,培养对中国绘画的热爱之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中国画绘画大师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难点:比较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和现代绘画的异同,统看国画发展历程。

  三、教学用具

  画家画作、图片、课本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作品《齐白石像》《太白行吟图》)你们仔细观察这两幅作品,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齐白石像》写实,《太白行吟图》写意。

  20世纪中国画处于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过程。和古代美术相比,它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象与作者、品类与形式、性质与地位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具有的过渡性和矛盾性那样,中国现代美术也充满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发展的特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欣赏作品,直观感知

  1、探究历史之路

  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是一条不断延伸的历史长河,也蕴含着深厚地文化底蕴。结合之前预习的内容。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中国近代绘画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的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社会状况、意识形态

  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领略现代画家风采

  出示黄宾虹作品。小组探究黄宾虹绘画特色是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游记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入。

  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提出问题:这幅画是谁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这幅作品是傅抱石和关山月协力合作完成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此画巧妙融合两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3、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人们喜欢齐白石的画,从他的画中不只是看到各种生动的形象,而且会被他洋溢在作品之中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学生仔细观察,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通体透明、活灵活现,但是与真虾对照,又不完全相同,是经过了提炼、夸张,给人的感觉比真虾更为生动,齐白石对此称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4、外来画种生根发展

  出示徐悲鸿作品《徯我后》,画风与之前欣赏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继承了欧洲古典主义写实画风和近代油画对光与色彩的处理。表现人民渴望解放的情景。

  继续追问:油画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又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生根发芽的?

  学生分组讨论。师:明清时期,油画随着天主教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油画在中国得以生根成长,主要是在20世纪中后期。负笈海外学习美术归来的留学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环节三:比较鉴赏,巩固提高

  对比欣赏《齐白石像》《父亲》《太湖鹅群》等作品,在风格、绘画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小结:写实;照相写实主义;追求光线的阴暗变化下所形成的丰富层次和体积感。

  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任何发展的社会都必然要面对古与今、人与我、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中国画在继承传统上,并不是全部都要延续的,需要延续的是有生命力的部分。绘画作品是精神的体现。一个时代的作品必然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从生活入手,紧密结合时代。把握中国画传统的内在精神,向着现代形态转换,引导现代中国画良性发展,从而使中国画更加繁荣昌盛。

  (二)拓展延伸

  课下收集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和同学交流。

高中教师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曲,感受长江的雄伟壮丽,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聆听、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作品的鉴赏,增强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长江之歌背景,感受混声四部合唱,并能够用有感情哼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鉴赏歌曲,感受领唱与四部混声合唱的歌曲特点。

  【难点】

  感受长江的宏伟壮丽,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的《话说长江》电视剧短片,并提问:视频中播放了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长江与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中华文明因黄河、长江而诞生,又汲取了这两条母亲河的乳汁,在母亲河的共同哺育下发展壮大、繁荣昌盛。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亿万的华夏人民。顺势揭示课题《长江之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亲切、热情、激昂、豪迈,这首歌就像江河奔流,跌宕起伏,给人以亲切、热情、激荡、豪迈的感觉。

  2.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并提问歌曲的曲式结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A+B+A+尾声”的结构即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歌曲第一段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旋律上下起伏,就好像长江波浪起伏跌宕。

  2.再次感受第一段旋律,教师提问学生:

  这一主题有何特点?

  学生自主演唱,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音乐创作中典型的.重复手法,多遍重复会加深对歌曲主题的印象,体现出对长江母亲河源源不断的赞美和热爱。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出问题:第二段音乐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段节奏为为强拍起,采用模进的手法,每个乐句不断向前进由低到高,形成一浪推一浪,勇猛向前的气势。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段,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在旋律和形象描写上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旋律平稳,抒情,由女高音演唱,就像中下游的河水缓缓流淌,是对长江风采的描绘;第二段旋律由低到高,由合唱形式进行,形成一浪推一浪,勇猛向前的气势,对长江的力量进行了阐述,把歌曲推到了高潮。

  5.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并哼唱再现A部分以及尾声,仔细的聆听歌词,说说哼唱之后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描绘了长江宏伟壮丽、波涛汹涌的雄姿,进一步抒发了对长江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6.完整聆听并进行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长江为主题,请学生分享与长江有关的诗词作品。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收货,教师呼吁学生秉承长江奔腾不息的精神,努力学习,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描写长江的歌曲,在下节课分享。

高中教师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后滚翻成跪立—跪跳起动作要点,动作协调连贯具有美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练习、分解练习,保护与帮助练习等多种练习方法,发展协调性、柔韧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运动兴趣,敢于挑战自我,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前滚翻两腿交叉后成蹲立,向后腿“扭开”转体180°。

  【难点】

  交叉腿的时机和转换方向腿的确认,动作的协调、连贯。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师生问好,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导入:在街头跑酷的`视频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跑酷运动员在一条简单的小路上能借助地面做出各种各样的滚翻动作,无论多么难的动作都能做的无比流畅,让整个视频显得非常有趣、引人入胜,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已经能猜到我们要学什么了,没错就是滚翻组合动作。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慢跑热身

  方法:学生成一路纵队在体操馆慢跑3圈,慢跑过程中注意呼吸节奏和队形。

  2、配乐徒手操:扩胸运动,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示范

  方法:完整常速动作示范。

  提问:谁来说一说前滚翻和后滚翻之间是如何流畅衔接的以及跪跳起的时机是什么时候?

  组织教学:全班成扇形围绕在体操垫前。

  2、讲解

  动作要点:前滚翻两腿交叉后成蹲立,向后腿“扭开”转体180°;动作要协调、连贯;跪跳起摆臂制动,脚面、小腿压垫,提腰、收腿要快。

  3、练习

  (1)复习前、后滚翻。前滚翻要求:滚动圆滑、速度均匀;后滚翻要求:后倒迅速,肩后插手位置准确,在此基础上练习成蹲立或成跪立。

  组织教学:分为四组在体操垫进行练习。

  (2)学习交叉转体180°:

  ①原地交叉腿练习,向后腿“扭开”转体180°;

  ②在站立转体的基础上练习蹲立转体,强调以前脚掌为轴。

  组织教学:分为四组在体操垫进行练习。

  (3)学习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

  纠错:练习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转体方向不对的现象,组织两人一组强调先辨别转体方向再以两前脚掌为轴转动。

  (4)练习跪跳起。

  教师强调“摆臂制动与脚面、小腿压垫、提腰动作要同时,整个动作连贯、协调,收腿要快。”

  (5)整体动作完整练习。

  组织教学:分为四组在体操垫进行练习。

  4、检验—优生展示。

  (1)自荐: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自由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2)评价:表扬做得好的,鼓励有不足之处的,帮助其改正。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体操垫20个、录音机1台、磁带2盒。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28~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六、课后反思

  略

高中教师教案14

  教案有表格式和文字叙述式两种,无论是哪种表述,教案的构成部分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组成。

  教学目标的设置

  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通常有四种形式,一种是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另一种分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常说的三维教学目标);第三种是按照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领域划分来写教学目标;还有一种就是不区分,直接按难度写1.2.3。总体来说,前两种使用的比较多,尤其是第二种,我们将着重说一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所反映的是学生在本课中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进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置时,要注意课次、课型以及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

  (2)通用的表述为: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建立××技术较为完整的动作技术表象,掌握××技术的动作要领,××%以上的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协调的完成××技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通过身体练习对某项或某几项身体素质或能力的提升。

  (2)通用的表述为:在本节课的××练习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素质能够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映的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所能够得到发展的感情、价值观等心理健康的发展。

  (2)通用的表述为:在游戏/竞赛中,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规则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等得到发展。

  2.教学重难点的选择

  (1)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一般指教材或教学本身所固有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理解或掌握的最主要的知识、运动技术或运动能力。

  如:快速跑的蹬地和摆臂动作;跳远中的'助跑与起跳动作;投掷中的蹬转用力等等。

  (2)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指学习者在学习中容易出错或难以掌握、理解的主要知识点、技术或运动能力。

  如:前滚翻的身体协调发力、团身紧、滚动圆滑;跳远中的助跑与起跳的自然衔接。有时,当难以确定具体难点时,可以采用的通用难点为“全身/上下肢的协调发力”。

  (3)选择重难点的注意点

  ①重难点的选择要依据课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②重难点选定后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相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安排。

  3.教学过程的设计

  关于体育过程的划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划为三个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另一种是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第二种。

  (1)开始部分

  开始部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是对学生以及课堂的安排即课堂常规,一般包括:整队集合;点名报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宣布本节课内容及要求。

  (2)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是体育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活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安排身体练习和游戏时,应注意强度的安排,依据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略低,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达到微微出汗为佳。常用的准备部分的活动包括:

  慢跑;徒手操(球操、广播体操等);队列队形练习;小游戏等。

  (3)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是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技术、发展素质、培养情感的过程。

  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安排练习应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分解到完整等练习原则。

  (4)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环节主要包括对课堂的总结、带领学生进行整理活动,促进学生心率的恢复,并回收课堂器材。

高中教师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蒸馏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掌握Cl-的检验方法。

  2.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蒸馏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难点:蒸馏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海边,渔民们都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的呢?如何把盐水变为淡水呢?我们今天就来帮助渔民们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我们饮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

  学生回答:不是,自来水中除了含有Cl-,还含有很多未除去的可溶性杂质。

  提出问题:那么怎样检验自来水中含有Cl-?

  学生回答:可以向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明显的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自来水中确实含有氯离子。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加入硝酸银溶液除去?

  学生回答:不能加入硝酸银溶液除杂,会引入新的杂质。

  引导启发:联系在家里烧开水的时候,锅盖上常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是什么?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组讨论:锅盖上的水珠是纯净的水,为了得到纯净的水,可以先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收集冷凝后的`水蒸气。

  提出问题:怎样确认我们得到的液体就是纯净的蒸馏水?

  学生回答: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还存在Cl-。

  视频展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装置及蒸馏过程。

  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思考蒸馏经历了哪两个过程,各部分装置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蒸馏是蒸发和冷凝两种操作的联合,在这里烧瓶:通过加热把水变成水蒸气;冷凝管:冷凝水蒸气重新变为液态水;牛角管、锥形瓶:把冷凝水导入锥形瓶中。

  提出问题:那么利用这套装置得到纯净的蒸馏水,蒸馏原理是什么?

【高中教师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舞蹈教案03-17

高中氯气的教案03-16

高中教师评语12-08

高中足球课教案11-23

高中地理教案11-08

高中素质练习教案03-18

高中教师评语大全07-31

高中教师随笔范文08-30

期末高中教师评语06-10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