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

时间:2024-06-05 17:12:3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1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生字。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资源

  苏轼的背景资料

  歌曲《明月几时有》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词,理解下列词语意思:皓月当空、一年一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搜集有关苏轼的诗词。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交流谈话,进入课文。(4分钟)

  1.背诵写月亮的古诗词。

  2.生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5分钟)

  预习作业1

  (1)读词语

  (2)辨析字形。

  (3)交流词语意思,完成相应题目。

  预习作业2

  (1)组号为“1”的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正确、读流利长句子。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5分钟)

  【学习单1】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时间:2分钟

  【预设】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名篇《水调歌头》的经过。

  从中体会到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板块:学习第一段(15分钟)

  【学习单2】

  (1)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苏轼情感的一个词。思考: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他在想些什么呢?

  (2)时间:3分钟

  【预设】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小时侯……)

  (惆怅的 伤感的 失落的 孤寂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练习说话。

  2.学生朗读课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的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 (板书: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出示词语:

  做官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隐藏 眼睁睁 阴晴圆缺 虽然 宽慰苏辙 苏轼 埋怨 皓月当空 一年一度 手足情深 婵娟

  ▲开火车读词语,相机正音:“尝、赏、睁”是后鼻音,“隐”前鼻音,“埋”多音字 。

  (2)比较“隐”与“稳”;“尝”与“赏”。

  (3)交流预习作业中的词语意思。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中的相应题目。

  预习作业2

  1.抽组号为“1”的六名学生展示交流。

  (1)及时纠正读音。

  (2)读好两组长句。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交流。

  第四板块:抓“思念”,研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过渡:思念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同样的中秋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手足情深的弟弟。

  2.学生自主学习。

  3.导学

  ▲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

  ▲重点理解:“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你和亲人分别过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分别七年呢?

  算算七个年头有多少天呢?如此手足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二千多个日日夜夜,怎么不令人触景生情,倍加思念呢!难怪这会儿别人是欢欢喜喜的,而苏轼呢?他却是——

  3.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心绪不宁呢!)

  4.指导朗读。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

  设计

  ☆ 抄写词语。

  ☆☆ 完成《一课一练》第1——4大题。

  ☆☆☆ 收集描写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通过自主阅读、研读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资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习

  设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3. 熟读课文,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思念(心绪不宁)——( )——( ),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3分钟)

  1.引读第一到三段,再次感悟思念之情 。

  2.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27分钟)

  (一)感悟“埋怨”

  【学习单1】

  (1)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时间:3分钟

  【预设】

  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埋怨月亮。

  (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1.学生读课文,读出苏轼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学习单2】

  (1)苏轼这么忧伤,这么惆怅,心中充满了埋怨,后来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2)自由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时间:3分钟

  【预设】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学习单3】

  (1)这几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默读第五小节,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意思的句子。

  (2)时间:2分钟

  【预设】

  (略)

  (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并用心感受。

  2.写下对亲人朋友的倾诉之情,最好用上书本上的诗词。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到三自然段,知道了(引读课文)

  2.课前要求大家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谁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过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师板书:埋怨)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看着这轮皎洁的圆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体会省略号的意思

  3.指导朗读。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他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

  人生哲理: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这首词流传至今,千古传唱,是因为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4.默读第五小节,理解词中句子的意思。

  5.交流。

  6.从苏轼的内心想法和心情变化,你感受到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7.齐读《一课一练》上的《水调歌头》。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还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词,找小伙伴自由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还要注意倾听,用心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

  2.说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想不想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出来,告诉亲人和朋友?拿出纸和笔,把它写下来,最好能用上文中的语句或交流时体验深刻的诗句。

  (写一写,再交流)

  3.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课后我们把它写成信,寄给他们,让这美好的情感长留我们心间!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 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 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的部分内容。

  ☆☆☆收集诗词并准备举行诗词朗诵会。

  范围:有关“月亮”的诗词

  有关“苏轼”的诗词

  有关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2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四、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最好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出示:

  无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喜喜观赏品尝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人有________________,月有________________,此事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4

  活动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圈画)

  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

  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

  生(7):(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你能读出苏轼的心绪不宁吗?生读。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8):“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

  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

  生(9)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

  生(10):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11):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

  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你能读出他们的形影不离吗?生读。

  生(12):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

  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

  生(10):对!

  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

  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你们能读出时间的长吗?生读。

  案例分析: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从读中感悟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很透彻。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5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重亲情

  转念

  宽慰}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7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出水莲》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线索提携,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

  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别人团团圆圆,而他自己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

  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

  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

  3.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师: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

  三。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过渡:此时此刻——师范读第四节(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哪个词可以概括他这时的心情。

  生:读读找找——埋怨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

  1.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

  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现得那么好)

  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

  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又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

  师:他埋怨:

  2.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明媚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

  3.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

  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为什么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什么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如果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别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什么就办不到呢?

  四。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

  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

  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那我和弟弟为什么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读读课文,这篇课文哪几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这样诗词和句子对照的课文,同学们觉不觉得很亲切?(是的,这样的课文叫“文包诗”)这里出现的是词,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叫作(文包词)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

  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仅自己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别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么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美满的月光

  师:你理解得很对请你把这婵娟之美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的美好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

  生: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

  师: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我们大声朗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还有上面的部分,它省略了,同学们想不想听朱老师把它完整地吟诵出来?(点击出示全词)(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着美好祝愿自写成以后广为传诵。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它流传了将近1000年,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把这句话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祝愿。同学们,你们想把着句话送给谁呢?

  生:我要把它送给……

  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

  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生: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抄写词(人有……)

  3.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祝福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8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

  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

  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

  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

  三、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默读课文,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

  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笔、落笔,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六、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任务展示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文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

  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思考: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2)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3)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

  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轼移情于月,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

  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情预设:

  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句子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指导: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04-21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优秀02-14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优秀01-22

《母亲的恩情》优秀教案优秀11-22

《故乡》优秀教案07-23

春优秀教案08-30

约分优秀教案08-31

《锄禾》优秀教案09-10

坐井观天优秀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