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时间:2024-06-05 16:42:1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学习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对一些乘法算式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乘法计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乘法计算的能力。

  学习过程:

  教师说:今天陈老师想和大家比一比计算,看看谁的计算正确率高、速度快,有信心战胜我吗?

  活动一:和老师比一比口算

  要求:老师先出一题口算,你们可以直接抢答报出答案;然后由另一位同学给老师出题。

  老师说:14×2=?25×4=?15×2=?50×2=?35×2=?125×8=?……

  学生说:87×5=?99×7=?64×8=?14×7=?96×7=?12×5=?……

  (学生故意出难题,想刁难老师)

  老师说:刚才的比赛陈老师输了,但我不服气,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1:因为是1人对49人。

  学生2:因为我们出的题都是比较繁的,而老师给我们的题都很简单,结果基本上都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

  老师说:你真是老师的知音,你很了解老师!接下来我们做同样的题,看看谁的速度快,活动二:教学新授知识

  出示:17×25×4

  老师故意在黑板上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速度慢,学生开始烦躁不安。

  老师说:你怎么计算的这样快,能教教我吗?

  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的过程。

  老师说:你为什么这样计算?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1:我是将后面两个数先相乘,这样计算就简便了。

  学生2:我的方法和他一样,原因是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结合律。

  老师说:你刚才说的太快了,老师还没有听懂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3:刚才我是把25×4,先进行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变的简便,理由是运用乘法的结合律。

  老师说:张老师这次彻底的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同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做到学以置用,真的很棒。接下来的比赛,张老师不再参加,但作为裁判,全班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组得的星数最多,哪个组就是最后的获胜方。在比赛之前必须看清楚要求:(黑板)

  要求:1、在作业本上快速的演算出你的解题方法,并小声地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为什么这样算?准备全班汇报。

  2、其他同学保持正确的坐姿,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听别人发言,如果不懂,可以向讲解的同学提问。

  依此出示比赛题:39×5×245×67×2

  老师说:通过几位同学的讲解,全班的速度有了一个飞跃,整体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了。第一轮的比赛结束,第一组获胜。第二组有信超过他们?好,那我们继续。

  活动三: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依此出示比赛题:2×(15×22)125×(17×8)

  请学生讲解计算的过程。注重介绍运用的定律。

  活动四:小组讨论介绍25×12的计算方法

  注重:学生方法的多样化

  老师说:要求:1、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介绍自己的方法;

  2、完成要求1的同学可以上黑板演示解题的思路。

  学生1:25×12=25×(4×3)=25×4×3=100×3=300

  学生2:25×12=25×(2×6)=25×2×6=50×6=300

  学生3:25×12=(20+5)×12=20×12+5×12=240+60=300

  学生4:25×12=25×(10+2)=25×10+25×2=250+50=300

  学生5:25×12=(30—5)×12=30×12—5×12=360—60=300

  ……(共有七位同学板演、讲解)

  老师说: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你可以比较、选择一下,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依此出示比赛题:35×1832×12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2)×43×4+2×4

  ②2×(11+9)11×2+9×2

  ③20×5+4×5(20+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

  (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

  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结论: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㈠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2×(6+5)=2×6+5-----()

  ②(25+7)×4=25×4×7×4-----()

  ③35×9+35=35×(9+1)=350-----()

  ④9×6+4×6=(6+4)×9-----()

  ㈡连一连:

  3×17+5×17(22+44)×30

  (18+4)×618×6+4×6

  22×30+44×3060×20+60×30

  60×(20+30)(3+5)×17

  ㈢填一填:(根据乘法的分配律把算式填完整)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㈣做一做:(用两种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①(400+16)×5②170×4+80×4

  ③60×(15+500)④13×68+13×32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活动五: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老师说:比赛结束了,让我们看看两个组个得了几颗星星,第一组16颗,第二组14颗,如果每颗星星是25分,请你算一算你们一组得了多少分?

  学生计算:25×16=25×4×4=100×4=400(分)

  25×14=25×2×7=50×7=350(分)

  老师说:在进行计算时,我们注重计算的简便,在生活中,如果也遇到这样类型的计算,我们也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解决,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但在计算时,首先要学会观察,学会审题,看看数有没有特点,能帮助我们简便计算吗?

  今天比赛的结果是第一组得胜,但是第二组也不要气馁,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06-05

《乘法分配律》教案09-0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06-05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01-15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4-2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3-14

《小数乘法》数学教案02-18

四年级数学乘法教案04-09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06-05

小学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教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