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9 09:54:05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士兵与士兵的对话,将军与士兵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他们在什么地方对话呢?谈了些什么内容呢?

  请同学们注意本课的副标题(板书:——采自中国“东方第一哨”的时空信息),再看看课后的`“学习链接”,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

  以分角色对话为主,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第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哨歌”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战士们来自祖国各地,共同守护祖国疆土,都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忠诚。)

  ○在您的光辉沐浴下,我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慈爱。(知恩之心,感恩之情。)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报答之心奉献之情。)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语文教案 篇2

  一、预习目标

  找出自己读不准和不会读的字词并查字典,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

  1.给标线的字注音:

  煊羊肉()蛰居()乌桕()赭色()

  槎桠()给予()剥花生米()剥削()

  拿出纱衫来着()用不着()夹衣()夹克()

  泊船()湖泊()月晕()晕头转向()

  搁笔()搁不住()

  2、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3、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2.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激发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重点: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难点: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学习过程

  品味语言,全心体验

  1、快速阅读文本,然后独立思考: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本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江南的`冬景?

  2、认真研读五至九自然段,先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作者共描写了几幅画面?请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3、谈一谈四幅画面给人的总体感受。

  合作探究,感受真情

  1、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上述四幅画面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幅? 2、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并首先推选代表用富含深情的语言朗诵最喜欢的画面。

  课件投影:

  ⑴写了哪些景物?

  ⑵景物有何特点?

  ⑶作者感受如何?

  ⑷运用何种手法?

  3、寒郊散步图赏析

  ⑴所写之景:

  ⑵景物特点: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4、江南冬霖图赏析

  ⑴所写景物:

  ⑵景物特点: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5、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二、字词教学

  啁啾(zh uji ) 臆(y )断 饶(r o)有兴味 迥(ji ng)然不同

  毋(w )宁 翌(y )日 愕( )然 窒(zh )息 宽宥(y u)

  笃(d )信 嗣(s )后 门枢(sh ) 悠(y u)扬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书面语)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由此可见: 。

  学生讨论后明确: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段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点拔。)

  学生讨论后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句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间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的,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避免了知识愈多,愈显得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蝉发声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蝉的发声,充分表明蝉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三、能力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四、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语文教案 篇4

  【导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神奇的生物世界。

  4、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张锋,国家级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

  2.背景助读

  原载杂志《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后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整部作品以诗歌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3、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 裹 )藏 cōng lóng(葱茏 ) 骸( hái )骨 长吼( hǒu ) 万载( zǎi ) 奇幻(huàn) 潜(qián)行 猛(měng)犸(mǎ) 卓(zhuó)越 躯壳(qiào)

  3、解释下列词语: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骸骨:尸骨 造物主:万物的创造者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化为乌有:虚幻,不存在,一切都消失了。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问题二、诗歌一开始就连续用了六个问号,请问这样设计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确:通过连续不断地问句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

  问题三、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明确: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紧承上文的问句并引出下文对远古世界的想象和描写。

  问题四、能否找出诗歌第4、5、6节中的比喻句一两例,并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①“(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作者把化石承载的信息比作“珍贵的密码”,生动地体现了化石在揭示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作者把化石上的痕迹比作人的“皱纹”,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化石所历经年代的久远和历程的丰富。

  ③“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作者把大自然比作“魔法师”、“雕刻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问题五、有两节诗歌之间的关系很特别,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明确:第二节和第七节。两者形成前后照应关系,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问题六、结合整首诗歌内容,加上你的联想和想象,说说最后一节中,“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曾经是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说的最主要的事情(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

  ②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问题七、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问题八、从修辞、词语、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诗歌(让学生举手发言,自由畅谈,教师从中引导,同时提醒其他学生在课本做标注)

  (1) 从修辞方面:

  比喻:“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码”形象生动)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拟人: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化石,显得自然亲切

  (2) 从词语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实状态,又能表现真理的冷静。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的“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3)从感情方面,把握两个感叹句: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三、习题训练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①拟人 ②比喻

  四、课后反思

  省略

语文教案 篇5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七、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当之无愧”、“敛气屏息”、“峻拔”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4.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5.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教学难点

  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课文批注,理清课文脉搏,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师生问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 : 同学们真可爱!

  生: 老师真可亲!

  师: 今天我真幸运!

  生: 今天我真倒霉!

  师:教室里真宽敞!

  生: 小路真狭窄!

  师: 马路笔直延伸

  生: 山路蜿蜒蛇行!

  师:东岳泰山

  生:西岳华山

  师:南岳衡山

  生:北岳恒山

  师: 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

  生: 老师们听得全神贯注!

  师: 同学们请坐!

  生: 老师请讲!

  (通过设置这样的师生对话,检查了大家对课文中的词语蜿蜒,倒霉,狭窄,全神贯注的理解和巩固,也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为了奖励大家,今天老师有诗相送,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寇准7岁时所写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简单介绍华山,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正音,“华山”读四声。对于华山,大家了解多少呢?请大家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教师进行小结。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据西安120千米。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在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

  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领略华山的险峻。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新字词语。

  2,检测生字情况,交流。

  3,检查读书情况。

  4,学生在自由、小声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全文讲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快速默读,试说每一自然段的段意。

  2,全班交流。

  3,交流本文可以分为个大段。

  第一段(1):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华山的险。

  第二段(2、3):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写了华山的'险。

  第三段(4):登上峰顶后的惬意和开阔。

  五,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其险。

  师:同学们肯定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批读文,带有批注,请回忆学习批注的方法:(1)提出问题(2)写感受 (3)赏析词句。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课文中的词语,并且在旁边写出你的批注。

  2,指名反馈。

  3 ,集体交流。理解感悟。

  (1)只见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山路夹在缝间。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华山的险?理解这些词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读出华山的险峻。

  (2)“天空在这些峰林争雄的世界里。似乎龟缩成了一条线,瘦瘦的,直直的,失去了那浩大的气派。”

  “峰林争雄”你是怎么理解的?(众多的山峰争做英雄)。似乎龟缩成了一条线的是什么?龟缩。瘦瘦的生动、形象的衬托出了路的险。

  (3)在本段中,作者提到的景点的名字有哪些?

  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箭头标出先后次序并简述特点。

  五里关——莎罗坪——毛女洞

  (平 坦) (变形、蜿蜒)

  4,赛读,开火车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华山的险。

  六,布置作业。

  1 ,预习课文后面的内容。

  2,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华山的险:五里关——莎罗坪——毛女洞

  (平 坦) (变形、蜿蜒)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