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5 09:19: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一、相关知识介绍

  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二、学法指导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 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新课导入

  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并因此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让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月亮上的足迹》。

  四、新词攻破

  1 给下列的生字注音

  海域( ) 相提( )并论 人迹罕( )至 椭( )圆

  可望而不可即( ) 休斯敦( )

  2 词语解释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可望不可即:

  相提并论:

  五、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5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6 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六、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200字的小短文。

  七、重点研讨

  1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

  2 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这句话。

  八、有关月球的常识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25℃;夜晚温度可低到-183.75℃。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九、请同学们自觉收集并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并赏析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字。

  2、能用“敏捷”、“小心翼翼”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带着问题我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5、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能够说出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继续学习带着问题我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能够说出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题目“我爱家乡的柿子树”猜一猜,可文会写哪些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一方面些柿子树开花、坐果、丰收的景象,字字句句含着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孩子们摘柿子吃柿子乐趣无限

  3、默读课文,想一想。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然后学生汇报

  第2自然段,写柿子花,非常美,小巧精致,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写出了对柿子的喜爱。

  第3自然段,写柿子树坐果,把青里透亮的小石子看作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生命”

  第4自然段,写柿子树的丰收。指导朗读,“火红”、“闪闪发亮”、“垂涎欲滴”,读出了柿子的美丽与可爱。

  第5自然段,写孩子们摘柿子时欢乐的情景。

  第6自然段,孩子们吃柿子,写出了对家乡柿子的喜爱。

  那一段你最喜欢?(孩子们摘柿子的欢乐情景)

  认真的读读,说说你最喜欢哪?概括出语言、动作、神态,将采摘的过程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采摘的过程写的条理清楚,先写“做好准备”,再写“分工合作”——有树上,有树下。

  有语气的读一读,看谁读的'最生动。

  四、快速默读课文

  说一说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1、体会写法。

  2、师总结:在写作者爱家乡柿子树开花、坐果、丰收的景象时,爱摘柿子的乐趣、欢乐的吃柿子,写出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爱。

  3、你们最爱家乡的什么?

  仿照这种写法,写出你对他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

  4、作业:习作:我爱家乡的________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家乡的特产栗子,学着课文的写法,把自己的作文写出来,一部分同学还加上了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2、我爱家乡的柿子

  开花、坐果、丰收的景象

  柿子 爱柿子,爱家乡

  摘柿子、吃柿子的无限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9个字。能用“敏捷”、“小心翼翼”造句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用带词造句,把句子说完整,并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正确有语气的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注意11个生字的读音。

  二、出示是个生字

  1、偏 辟 涎 扛 侦 敏 捷 战 熟 唇

  涩 缀 兜 攀 截 舔

  给这些生字注音,熟,有两个音,shu和shou

  2、用多种方法记住10个字,边说边组词。

  熟字加偏旁,两部分合起来,按笔划记,结合字义。

  3、用“敏捷”说一句话。

  一只可爱的小松鼠( )的爬上一棵大松树。

  同桌说一个句子。

  你能用“小心翼翼”说一个句子吗?

  吃完晚饭,刘燕小心翼翼的帮妈妈把碗端到厨房。这是老师想到的,你能说一个句子吗?

  4、检查,师说字,生书空写。

  5、重点指导书写。

  僻 涎 熟 馋 唇 捷

  三、认真书写字词,并造句

  作业:给11个字组词,看谁组的多。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生字掌握比较好,但“涎”的第七笔,唇字多写一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出示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学生齐读名言)

  2、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生: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板书:爱因斯坦)

  3、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4、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齐读课题)

  5、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在课题处适时打上大小不同的?)

  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秘诀”的“名言”引出“名人”——爱因斯坦,让学生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你问他问大家问的热烈氛围中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二、检查朗读情况,反馈自读效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3、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4、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学生针对课题疑问交流初读感受,擦去相应的?)

  5、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6、(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交流三次交往的起止)

  [“初读”阶段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扎扎实实抓好“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呈现了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课文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2、学生交流发现(要点:a、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b、 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

  3、你很会动脑筋。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动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到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等

  3、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

  a、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b、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呀?

  [教师用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对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用“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吗?”启发学生想象,间接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二、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1、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师来回巡视)

  2、交流读后的体会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他有着宽容、坦荡的胸怀。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爱因斯坦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虚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诲”,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在“请”小女孩作客,多么平易近人啊!我想读读这一部分。

  (指导生有感情地读第三次交往的有关句子。)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次交往。我最想读的是“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一句。(该生有感情地读这句)

  3、(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a、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回答很满意。

  b、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引导生齐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c、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生: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4、对此爱因斯坦感到(生说: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生: 衣着整洁 知识渊博 完美无缺……

  5、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衣衫不整。

  6、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

  生: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出示句子: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7、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

  (指名表演)

  8、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

  9、他是怎么对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读什么、怎么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三、拓展延伸,丰富课文内涵

  1、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2、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3、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四、分角色朗读

  1、下面就请大家同桌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读)

  2、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小结: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衣衫不整\精神憔悴 小姑娘的教诲

  爱因斯坦虚心接受 整洁 有精神

  (伟大,不拘小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爱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3、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

  1、猜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真神气

  2、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讲授】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2.检查生字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卡,“开火车”读。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相互讨论不理解的词义。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开火车接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课件。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活动】

  (四).思考,讨论

  1、复述“充气雨衣”发明的过程。

  2、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4、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用品给你带来不便的事吗?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吗?

  激励语: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会讲述黑板跑了这个故事。

  学会默读课文(动嘴,不动声)。

  教学难点:

  课题上,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指什么;

  通过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有关安培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1板书:14

  黑板跑了

  学生齐读课题

  2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1自读

  要求:准字音,通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检查

  安培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

  聚精会神

  思考

  计算

  演算

  竖着

  粉笔

  移动

  掏出

  开始

  结果

  车厢

  热闹

  准备

  继续

  车辆

  只顾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默读课文

  做到:动眼(拼音和字一目双行)、动脑、不动声。(教师检查)

  4分段指名读全课文

  5齐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交流

  三学习生字:数搞考始计

  1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

  四讨论理解课文

  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请找出来读一读。

  1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相机圈出: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什么事?

  讨论;

  对,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是黑板。所以,课题黑板跑了,其实是------------跑了。所以课题上加了引号。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的哪些句子能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的的确确非常专心。

  2学习二--五段

  分小组讨论,找出句子读一读。(在课文的第二--五段中)

  全班交流讨论,并随机指导朗读。

  安培这样专心,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叫---------聚精会神

  陆老师还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全神贯注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12-12

小学语文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