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3-10 02:42: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必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6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欣赏诗歌特点,积累语言,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写话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直接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板书课题:4 乡下孩子)

  2.读课并解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乡下”的意思吗?“乡下孩子”是指哪的孩子?

  (“乡下”是指农村,“乡下孩子”就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乡下孩子的快乐

  1.出示自读要求:

  请小朋友们大声读诗歌,把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圈起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字音读准。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⑴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时的拦路虎,只有扫除了它们,我们才能把书读好。出示生字。(课后生字加拼音,第一行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二行是上下结构的字,整体结构的放在第三行,只识不写的放在第四行)如下:

  妈 怀 唱 坏 嘴 野

  菊 菜

  皮 曲

  编 含 撑 猪 串 旷

  ②生自读。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这些生字,你觉得难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③生看拼音读

  你觉得哪个字难读?会读了吗?(指名读,相机提醒注意“怀”和“坏”的读音;“串”和“旷”是三拼音节,但前一个是前鼻音,后一个是后鼻音;“嘴”和“菜”都是平舌音。)

  ④去拼音读。

  如果把拼音去掉,你还会读吗?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

  ⑵检查词语的学习

  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

  ①出示词语:

  妈妈 怀里 欢唱 盛开 野菊

  编织 美丽 故事 野菜旷野

  ②生读(自由读---请生读----齐读)

  ③理解词语、区别生字

  坏、怀:“怀”与心有关,所以是竖心字旁;和“坏”区分开。给“怀”换个偏旁,你会换吗?

  嘴:左右结构,书空好笔顺。

  旷野:空旷的原野。

  小朋友们多不简单啊!就这一会功夫,生字词就学会了,可真会学习,那么文章你能读通吗?

  (3)检查课文的学习情况

  ①分节读

  ②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③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边读边想,边读边画都是很好的预习方法。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课文都写了乡下孩子生活中的哪些事例?

  2.交流:文章共四小节,写了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叶,挖野菜,逮小鱼。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出示生字。观察后你发现什么?(第一行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二行是上下结构的字。)

  2.观察笔顺、书空。(重点书空“嘴、野”)

  3.提醒:

  “妈、怀、唱、坏、嘴”是左窄右宽的字。“嘴”的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方,右边的“此”、“角”都要写得扁一些,不能拉长。

  “野”是左右结构,左右宽度差不多。左边的“里”最后一笔变成提,不要写成横。

  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师范写“妈、怀、唱、坏、嘴、野”(边写边分析左窄右宽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讲一个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6.生描红写字,师巡视。师巡视,提醒坐姿、执笔姿势。

  7.反馈。将写完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业放到展示台上师生互相评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硬笔习字册》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定位】

  《致云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四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别样的青春姿态。青春时总是满怀憧憬,对未来充满了想象。或追求幸福,或追求理想,亦或者是自由等等。但是,当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的的途中遭遇了阻碍,青年们会怎么选择呢。雪莱的这首《致云雀》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方向。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这首诗正是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表现了雪莱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素养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核心意象“云雀”,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

  2.点拨法:抓关键意象,分析其形象,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凌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人物轶事】

  在1822年,雪莱的《希腊》出版,并且移居到斯贝齐亚海湾的近勒里奇镇居住。在1822年6月,他开始创作长诗《生命的凯旋》。这首诗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就去迎接好友利亨特。在同年7月8日,两人乘坐雪莱的“唐璜”的船只回雪莱的家。但是斯贝齐亚海突然刮起了大风,风暴刮翻了他们的船只。

  最后两人都落入海中,直到几天后,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已经浮肿的尸体,还是依靠他口袋中未完成的诗才辨认出这具尸体就是雪莱。

  就这样,一代大师雪莱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鉴于雪莱文学上对英国的影响和私生活上的糜乱,雪莱的死在英国人得知后,普天同庆。

  虽然现在英国以雪莱这个诗人为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雪莱是极度被英国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讯还能让英国人欢呼。

  2.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3.了解云雀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三、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明确字音

  酣畅淋漓(hān)雕琢(zhuó)蔚(wèi)蓝

  犀利(xī)甘霖(lín)花蕾(lěi)

  醇酒(chún)迸涌(bèngyǒng)倦怠(dài)真挚(zhì)

  摈弃(bìn)憎恨(zēng)炽热(chì)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3.诵读指导

  《致云雀》全诗共21节,篇幅较长,但围绕一个核心意象“云雀”,整体中心明确,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情感线索,注意体会围绕一个核心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表达。在朗诵的时候,要把握住欢快的基调,停顿以二三顿、二二顿为主,因为节奏欢快,所以结尾多做轻盈、上扬、渐高这样的处理。

  4.教师范读。

  5.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读完雪莱的《致云雀》,请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它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报负,诗中模仿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蹿,一边歌唱,愈唱愈亮,愈飞愈高。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致云雀》中的“云”被描写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从江河湖海中吸取水分,然后降雨到大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思考2】试分析“云雀”这一形象

  61548;第一部分:

  第1节,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小结:塑造了云雀欢乐的形象。

  61548;第二部分:

  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

  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小结:塑造了云雀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61548;第三部分:

  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16-17节,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18-20节,不能快乐的根由。

  小结:塑造了云雀丰富明澈的形象

  61548;第四部分:

  第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小结:塑造了云雀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总括】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拓展】诗意的飞翔——解读诗词中的飞鸟意象

  61548;飞鸟象征着时代变迁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读:诗句描绘出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画面,给人一种世事沧桑的感受,通过诗句表现作者生活的曲折。在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事变迁的无常。

  61548;飞鸟象征着孤单、悲壮凄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读:通过孤鸿表现出作者的孤寂之情,并且表明作者不愿随波逐流。

  61548;飞鸟象征着荒凉破败、离情别思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读:描写了春殿以往的繁华,并利用鹧鸪鸟衬托如今春殿的破败,通过春殿繁华与破败进行对比,给人无限的荒凉之感。

  61548;飞鸟象征着荒凉破败、离情别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读:在情景交融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诗人创设的画面联想自己送别朋友的情形,从而有感而发,体会出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在诗句中充分利用“子规”表现了作者的离情别思。

  61548;飞鸟象征着高远志向

  八声甘州和魏鹤山韵

  吴潜

  任渠侬、造物自儿嬉。安能止吾归。有秋来竹径,春时花坞,夏里荷漪。何事东涂西抹,空遣鬓毛稀,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点检人间今古,部谁为赢局,底是输棋。谩区区成败,蚁阵与蜗围。便掀天卷地勋业,怕山中、拍手笑希夷。如何是,一尊相属,万事休知。

  解读:通过作者的描述创设出鸿鹄高飞的情景,让读者通过想象感受鸿鹄高飞,从而使读者拥有另一番体验。

  61548;飞鸟象征着喜悦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读:诗句描写了早莺相互争巢的情形,给读者带来一种早春的美好,这也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

  61548;飞鸟象征着幸福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解读:利用青鸟表明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青鸟引领诗人走向幸福,简短的诗句中读者仿佛可以看见青鸟带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美好期望。

  61548;飞鸟象征着自由

  清平乐令

  佚名

  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落红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解读:通过沙鸥的自由自在与少女的伤怀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少女希望可以像沙鸥一样飞翔,忧伤之感油然而生。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词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回的悲伤之情。

  【思考3】鉴赏手法

  问题: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明确①“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③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比喻、类比、对比、设问和通感等灵活的修辞,对云雀加以描绘,进而赞颂云雀,意蕴深刻。

  五、技巧点拨—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任务指引】在《致云雀》中,诗人雪莱巧妙地运用了规范而又新意迸发的音韵手法,围绕作品主题灵活穿插了比喻等多种修辞形式,极富音乐性和画面感地烘托出了云雀那自由不羁的形象和欢快激昂的歌声。诗人借云雀抒情明志,向世人传递自由、喜悦与希望,从而使作品达到了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详解】

  61548;音韵与形式之美

  《致云雀》一诗形式工整,每节均由四短一长的五个诗行构成。而且每节的前四个短诗行都由扬抑格三音步构成,而后面的一个长诗行则是由抑扬格六音步构成。这种创新性的音韵形式是诗人在刻意模仿云雀那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以期在诗的节奏和感官效果上达到一种融合和对应。纵观全诗,每节诗行都采用了AABB的尾韵韵式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旋往复的音乐感。

  61548;修辞性语言的烘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辜正坤先生曾说诗是用比喻写成的,《致云雀》便是如此。诗中比喻覆盖全篇,准确地描述出云雀那欢快的歌声和不凡的精神,把云雀这个被众多诗人反复赞叹过了的形象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出,使人眼前一亮。

  开篇第一节即通过暗喻,突破了世人对云雀的一贯认知,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61548;诗意的升华

  开篇第一句中,诗人便把云雀称作精灵,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雪莱曾说:“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完善的瞬间的记录。”云雀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化身、力量的源泉,而读者也为其所感染,燃起对自由的向往。通观全诗,雪莱运用多种音韵和修辞手法赞美云雀那昂扬向上、不畏艰辛、冲破束缚、自由翱翔的形象,并同时向读者展示了美的色彩、美的声音和美的芬芳等一系列美的事物。雪莱将云雀比作“承担着历史使命的诗人”,此时作品的意境得以拓展和深化,云雀成了诗人的化身和代言人,云雀的歌就是自由的歌,成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理想的形象载体。

  六、明晰主旨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七、拓展阅读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八、雪莱名句积累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8、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九、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象做中心,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无论、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阴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惑,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2、、自主学习法。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体现 “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导入。

  ②师板书课题。

  ③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错误。

  ④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读第一自然段。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从“听说”一些词你体会到什么?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学生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教师指导朗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学生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c. 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指导朗读。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五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

  ③教师引读。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导。

  六、拓展活动

  ①学生阅读资料袋,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

  ②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试、超”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证”是后鼻音。在写字指导方面, “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4、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教师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对试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可能会发问:那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算不算蜜蜂能辨认方向的一个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师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错误。

  ④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

  a.读一读。读第一自然段。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从“听说”一些词你体会到什么?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教师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

  a.读一读。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学生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学生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学生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学生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导。

  a. 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学生交流。

  教师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

  b.学生质疑

  师: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六、拓展活动

  ①学生阅读资料袋,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

  ②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学会生字4个,并能够正确书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了解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准备:投影,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古代人很聪明,创造出了我们现在用的汉字。那么古代人是怎么造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做古代人,看看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二、看图领会字义识字

  1、出示投影片:“亭子”

  (1)、图上画的是一座什么?(亭子)亭子什么样?(亭子上面有顶,有屋檐,下面有柱子)

  (2)、出示生字卡片“亭”指名拼读生字卡片。注意纠正后鼻音。

  (3)、“亭”这个字的样子和亭子的样子很像,古代人真有本事。

  2、活动演示投影片:将“人”拉至“亭子”旁

  (1)、现在图上画的是什么?在这个亭子的边上加了一个人,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来到了亭子边)人到亭子边干吗?(看到亭子想进去坐坐,休息休息)

  说的真好,人看到亭子就停下来(出示“停”)看看这亭子造得真漂亮。

  (2)、出示“停”,指名读,注意纠正后鼻音。

  “停”和“亭”读音相同,但是它们的意思完全不同。

  (3)、再次指名读“亭”和“停”,并分别组词。

  (4)、象“停”这样看字就能知道意思了。古代人真是聪明啊!

  3、出示投影片:人在门中听

  (1)、那么这幅图画了什么?(图上画了一个人在听)

  他在哪里听?(在门里听)

  你觉得他在听什么?(在听鸟叫声,在听人说话,在听歌声……在听声音)

  谁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尽量照顾全面,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出示生字卡片“闻”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在门里听声音)

  指名拼读生字卡片。“闻”是前鼻音,注意纠正。

  齐读生字卡片,抽读。

  (3)指名用“闻”组词

  4、出示投影片:鸟鸣图

  (1)、这是什么?(鸟)一只什么样的鸟?(漂亮的、美丽的、可爱的……)

  (2)、出示生字卡片“鸟”和“鸣”。

  把这两个字和图对应起来,我请同学来连线。

  指名学生连线。

  (3)、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连?(“鸟”字和鸟站在树枝上的样子很像)

  (“鸣”字就是小鸟张开嘴巴在唱歌)

  “鸣”字也是表示叫的意思,出示“鸣”。

  (4)、指名学生分别拼读“鸟”和“鸣”齐读,抽读,分组读。

  指名分别组词。

  三、

  我们古代的人真聪明,想出那么多办法来造字,有些字的样子和东西的样子很像,我们就叫它们“象形字”(学生齐读3遍),像“亭”和“鸟”。有的字一看到字就能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我们就叫它们“会意字”(学生齐读3遍),像“停”、“闻”、“鸣”。我们小朋友也很聪明,连古代人的心思都能猜到,真了不起。

  读卡片后词语,并造句。

  四、指导书写

  1、我们除了要知道古代人的心思外,还要向古代人学习一样本领,那就是学写字。

  2、分析结构,指导书写。

  亭:上中下结构,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上,上小,下大。

  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亭”中间的秃宝盖同样写在横中线上。

  闻:半包围结构。中间“耳”的笔顺要注意。

  鸣:左右结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方。“鸟”注意笔顺。

  3、教师板书,学生书空,描红。

  4、学生临写田字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及姿势。

  5、展出写得好的字,并予以鼓励,师生共同评议。

  指出写得不好的地方,有待改进的地方。

  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知词句意思,感悟词语的准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①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哪些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在课余生活里最喜欢干什么?(指几名学生回答)

  ②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的课余生活呢?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看他们的课余生活是怎样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P22,板课题。(识字二)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课文。

  ①看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②读课文,圈出生字。

  ③自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抽查学生按要求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②让学生图文对照自读词语。

  ③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3、分析字形。

  ①复习识字方法。

  ②小组讨论: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下来的.?

  ③检查讨论情况。

  4、学习词语。

  ①认读词语。

  ②问:读了这些词语后,你有什么发现?

  ③巩固练习。

  连线: 扫 水 搬 木头

  推 地 抬 桌子

  提 车 抓 小鸡

  5、小结。

  6、质疑。

  三、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

  2、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

  3、扩词活动。

  4、指导书写“琴”。

  四、玩游戏(快乐传真)

  1、玩游戏。

  2、编写儿歌。

  五、总结

  1、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2、总结这节课的比赛结果,评出最优先的一组并给以奖励。

  六、课外作业 熟读生字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教案(精选)10-30

【经典】语文教案02-13

语文教案【精选】08-18

语文教案【经典】05-0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经典]04-24

语文天地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