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陨星的报道及图片
教学器材:各种星体图片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太阳和月亮外,还有哪些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太阳和围绕太阳转动的各种星体,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太阳系的居民们。地球有八个个头不同的兄弟,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九大行星。
(图片展示)教师依次显示九大行星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行星面貌。
(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太阳系录像,引导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的“太阳系示意图”
2.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讲解)
(承转)九大行星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几颗呢?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解人类观察太阳系的历史,介绍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以及现在的航天探测器。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一些夜空中的不速之客,比如彗星和陨星。
(图片展示)哈雷彗星
(展示视频资料)彗星
(讲授)教师讲解哈雷慧星的周期性现象,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块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由岩石组成的叫做陨石。
(讲授)教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并联系恐龙的绝灭,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
教案点评:
太阳系这一段落的内容编排,是依次介绍其中的各种天体——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陨星。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重点要学生注意各种天体形状、大小、组成、轨道上的区别。本节可在设计时注意了配以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星体,并产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毛毛虫和蝴蝶,体验观察的乐趣,培养探究的品质。
2、简单了解蝴蝶的成长的过程,知道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参观蝴蝶标本展览。
2、录像《美丽的蝴蝶》。
3、毛毛虫和蝴蝶的形态特征。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说一说自己认识的小动物,说一说它小时候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自己饲养过的宠物,有小猫,小狗,小鸡,乌龟,小白鼠等,小的时候,身体非常小,软;长大了毛色会变化,像小鸡长大以后和小时候就不一样了,四肢也不太一样,会变得越来越粗壮等等。
多媒体出示小猫、小狗、小鸡刚出生的样子和长大以后的图片进行比较,找一找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有一个脑袋,四肢。脑袋上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和一个鼻子。不同之处身体的大小,毛色的不同等。
出示蝴蝶图片,斑斓的色彩,飞舞在百花从里,真漂亮!在欣赏绿色的毛毛虫,尖尖的小白牙,蠕动着真难看,这两种东西怎么可能联系在一起呢?
师提出问题:在展览室内找一找毛毛虫、蛹和蝴蝶。先认识这些标本。之后提出问题,这三种东西有什么关系?
生猜测、讨论、回答。
有的说这几样东西根本没关系,因为一点也不一样,有的认为肯定与关系,要不老师怎么这样问,还有的或许是听爸爸妈妈讲过,蝴蝶是毛毛虫变成的。
在不确定中看录像。
2、观看录像《美丽的`蝴蝶》
(1)让幼儿复述录像内容。
(2)师生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毛毛虫是蝴蝶小时候的样子,美丽的蝴蝶会变化,经过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才变成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
3、讲述故事《美丽的背后》
(1)蝴蝶小时候你觉得美吗?
一个小米粒一样的卵长成毛毛虫,之后变成不吃不动像个小桶一样的蛹,最后才蜕变成五彩斑斓的蝴蝶。
(2)蝴蝶长得美,还能传播花粉,它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吗?
4、像蝴蝶这样会变化的昆虫你还知道那些?
飞蛾、菜花蛾,大米里也有蛾,会唱歌的蝉好多好多呢。让幼儿讲一讲自己熟悉的昆虫是怎样变化的,老师和孩子作补充。分享生活的体验。
5、告诉幼儿只要我们多观察、多学习会知道许多动物的有趣故事。
课后反思:
组织幼儿在展览室寻找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利用已有的认知回忆以前和现在的外形对比,有的一点也不一样,有的有些相像,引起幼儿兴趣,问题的进一步提出明确了这节课认知的重难点,通过讨论猜测更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也为毛毛虫和蝴蝶的认识做好了伏笔,在此基础上观看录像,初步了解了蝴蝶的成长过程,蝴蝶与植物关系,为什么是人类的好朋友,而后又延伸到了其他昆虫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小班科学教案:“美丽的蝴蝶”》摘要:时候,身体非常小,软;长大了毛色会变化,像小鸡长大以后和小时候就不一样了,四肢也不太一样,会变得越来越粗壮等等。 多媒体出示小猫、小狗、小鸡刚出生的样子和长大以后的图片进行比较,找一找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2、知道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3、能开展研究不同桥面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桥”。
教学重点:
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教学准备:课件、瓜皮、紫沙泥 、硬纸片、木筷、橡皮泥、纸巾、 木块、胶带、粗绳、胶水、小车、砝码。
教学过程:
一、认识桥的特点,给桥分类
1、请学生说说都知道哪些桥梁。
2、观看多媒体呈现的各种桥梁图片。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按自定的标准分类。
4、小结
桥分为1.梁桥(平板桥) 2.拱桥3.吊桥(斜拉桥)
二、实验探究三种桥梁的.承重能力比较:
(1) 导入
老师指着分好的三座桥问:同学们,你能不能猜一猜看,哪一种桥最坚固?
让学生自由猜测
师:同学们猜的各不相同,要想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就需要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想不想?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和欲望。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下面我们分小组实验。
(2)注意事项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要说几点注意事项。1、做实验要有一个实验记录(师展示记录表),组长负责填写。2、实验要在这张实验纸上做。(师展示实验纸)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一人汇报其余三人演示。
(3) 实验 师指导小组实验。
(4) 汇报演示
(5)小结
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拱桥最结实,最适合将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斜拉桥比平板桥牢固,平板桥最不牢固,因为它的桥面没有支撑结构。
三、 搭建“瓜皮桥”
(1)师:你能用提供的瓜皮和桥墩搭建一座“瓜皮桥”吗? 我们来比一比看那一小组搭建的桥最坚固?
师: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了五小块切好的西瓜皮、两块紫沙泥的桥墩、四小片纸巾。
图片出示这些实验材料和搭成的“瓜皮桥”。
(2)注意事项
把两块西瓜皮拼在一起的时候,要在它们之间放一片纸巾,这样西
瓜皮之间就不滑。
(3)搭建 师巡视。
有的小组很快搭起“瓜皮桥”,个别小组没搭成功。
(4)汇报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没有。不过没关系,下面请搭建成功的说经验、不成功的说失败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搭建成功了,我们先把五块瓜皮依次排好放在桌上,然后就是注意两块瓜皮之间一定要放一张纸巾,这样就不滑了。
生:我们小组没有搭建成功,我们没有配合好。
师:刚才有的小组搭建成功了,有的小组忙活了半天却没有搭成。不过没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建桥工人建一座桥梁是不是很辛苦?
生(齐):是。
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同学不仅认识了桥梁,还亲手搭建了桥,课后我们同学可以分小组出一份关于桥梁知识的手抄报,选出优秀的作品,张贴到班级文化长廊内。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教学准备:
1、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2、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3、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4、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1、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2、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5、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二)活动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三)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1)小组讨论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四)拓展活动: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知道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胶水在水中会(下沉)。
2.牛奶带入水中会(溶解)。
3.你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吗?请举例来说明。
五、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科学教案01-16
(经典)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经典】09-09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科学教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