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科学教案4篇(优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标志的涵义和作用。
2. 欣赏标志的图案和颜色,发 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熟悉的标志图卡(见材料制作)。
活动过程
1. 请幼儿观察不同的标志图卡,例如:
交通规则标志。
商场洗手间、电梯、安全通道等标志。
2. 逐一出示标志图卡,向幼儿提问:
你见过这些标志吗?在哪里见过?
标志的图画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设立这些标志?
标志上有什么图案?
3. 请幼儿说说他认为哪个标志最好看,并说出为什么。
4. 教师总结:标志就是用简单的图画和颜色去表达意思,让人更容易明白。
5. 请幼儿说说幼儿园哪里贴了标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标志的意思。
活动评价
能说出标志的涵义和作用。
活动建议
通过这个活动,引发幼儿对各种符号的兴趣,符号包括手势、标志和文字。
可以设计给标志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熟悉各种标志。
在了解幼儿园里的标志时,要带领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并作必要的记录。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案 篇3
1、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塑料摩擦后能吸住细小的东西。
2、激发幼儿对摩擦起电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探索更多类似现象的能力。
2、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若干把,碎纸屑,大块的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3、活动过程:
1、先由老师演示给幼儿看。
2、用绸子布擦塑料棒,再拿塑料棒去粘碎纸片。碎纸片粘不上,说明塑料棒不带电。
3、再用绸子布擦塑料棒塑料棒,粘上了碎纸片,说明成功了。
4、告诉幼儿,因为塑料棒上有了电才能将纸片吸起。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活动设计时我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我考虑到对小班幼儿来说趣味性尤其重要,用各种游戏活动和趣味性的语言,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
活动准备 透明杯幼儿人手一个;盛有热水的水壶若干,;木耳、银耳、紫菜;小盆
活动过程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干和湿木耳),分别问名字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干湿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湿湿的、软软的,):干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问起来还有股香味呢。湿木耳湿湿的、软软的。
2、提问:这两块木耳原来是一样大的木耳,可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使其中一个变的大了,到底发什么了什么哪?(木耳泡水变大),老师现在验证到底是不是泡水后变大的,木耳现在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师今天带来了其他一些和木耳一样的食物(银耳、紫菜、腐竹、木耳),小朋友们自己选择一种试一试他们是不是泡水变大的`。分三组,每组4人
幼儿动手泡发食物,进一步感知验证。(注意:水很热注意安全,水不用很满,要注意观察食物的变化)
过程中让老师出示自己验证的木耳泡发的变化(变大了、变胖了),然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泡的食物发什么了什么变化。
:像木耳、银耳这种泡水后变大的食物叫做泡发食物。
3、刚刚我们实验了几种常见的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胖大海、海参、干鱼翅等等)。
师;恩,小朋友们说了很多,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不常见的泡发食物的图片,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谁吧!
4、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小朋友,还有一些我们爱吃的食品也是可以泡发了之后吃的,比如小馒头,你比较想泡什么吃哪?(方便面、饼干、等)
5、好吃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好吃的去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9-09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经典)科学教案12-27
科学教案01-16
科学教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