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11-09 13:43:00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中班科学教案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中班科学教案十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运用磁性原理制作并操作游戏材料,让“跑步小人”动起来。

  2、体验科学探索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磁铁、小铁片、回形针、塑料片、积木,双面胶;

  2、幼儿活动材料人手一份;

  3、硬卡纸制作的“跑道”3个;

  4、“跑步小人”范例。

  三、活动过程:

  (一)、“怎么让你的小人跑起来?”

  1、每位幼儿手拿一个“跑步小人”进入场地。师:这里就是“跑步小人”参加比赛的场地了。我们要让手里的小人在跑道上进行跑步比赛,那怎么样才能让他跑起来呢,请你想个办法吧!请幼儿尝试各种办法让小人在“跑道”上跑起来。

  2、请幼儿说说,试试,你是怎么让“跑步小人”跑起来的?

  (二)、“猜猜我的小人是怎么跑的?”

  1、请老师的“跑步小人“出场。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跑步小人”,我也有一个办法让他跑起来,想一起看看我的小人是怎么跑的吗?教师操作“跑步小人”在跑道上动起来。

  2、幼儿猜猜,为什么老师的“跑步小人”可以不用手推(或不用嘴吹等)便可以在跑道上跑起来呢?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进行合理想象。

  3、揭密神奇之处。

  (1)、结合幼儿的回答,揭密:原来老师手里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吸铁石,小人就是跟着吸铁石的移动在跑道上跑了起来。提出新问题:那么是不是有了吸铁石小人就一定可以跑起来呢?

  (2)、请第二个“跑步小人”(未在小人底部固定铁制品)出场。请一位幼儿在跑道上操作“跑步小人”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这个“跑步小人”有了吸铁石的帮助,但是还是没有跑起来呢?第二次揭密:原来还得有一样东西和磁铁配合才能让小人随着吸铁石跑起来。那么,究竟小人还需要谁的帮助呢?

  (三)、“你的小人也能这样动起来吗?”

  1、请幼儿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运用磁性原理制作游戏材料,让“跑步小人”动起来。师:桌上有很多材料,你去试一试这些不同的材料,看看什么材料是能够让小人随着吸铁石在跑道上跑起来的'。幼儿探索,教师根据幼儿能力,适当给予指导;鼓励幼儿尝试探索所有的材料。

  2、动一动。请幼儿带领自己的“跑步小人”到跑道上让他是试着跑一跑。

  3、发现规律。

  (1)、请幼儿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材料是可以让“跑步小人”在磁铁的吸引下,跑起来的?什么材料又不能帮到小人呢?

  (2)、验证。

  (3)、找到规律,揭示磁性原理:原来吸铁石是有磁性的,它可以吸起铁制的物体,像铁片、回形针,当把它们固定在小人的底部时,手在跑道上移动吸铁石,小人就会跟着吸铁石一起跑了;而当塑料片、积木这样不是铁制的物体固定在小人底部时,它不会跟随吸铁石一起走的。

  (四)、“看看谁的小人跑得快!”

  1、热身运动。分组进行,看看哪队的小人跑得又快又稳。

  2、调头接力赛。分组进行;要求跑完跑道后调头,中途小人停住不走了,要用吸铁石吸住他继续前行,不能借助手来帮忙;率先跑完六人的组获胜。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2.能通过身体造型进一步了解椭圆形和半圆形。

  准备

  1.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贴绒教具各一。

  2.直径相等的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纸每人一张,放入每组的小筐内。

  3.幼儿活动材料《数图形》,水彩笔。

  4.三种形状的硬纸每人一份。

  过程

  1.认识椭圆形。

  DD出示圆形和椭圆形贴绒教具,让幼儿找出圆形。

  DD幼儿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说说两种形状有什么不同。

  DD启发幼儿交流经验,谈谈自己的发现。

  DD启发幼儿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知道圆形两条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两条折痕不一样长。

  DD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体尽量横向拉开,使身体看上去像椭圆形。

  DD启发幼儿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现。

  2.认识半圆形。

  DD出示半圆形贴绒教具。这是什么形状?

  DD幼儿在筐中找出半圆形并与圆形比较。

  DD启发幼儿交流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只有圆形的一半。

  DD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如: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启发幼儿想出其他表现方法来。

  3.给图形涂色。

  DD在幼儿活动材料的画面上找出椭圆形、半圆形、圆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涂画区分。

  建议

  1.借助身体的运动能使幼儿加深对形状的了解,丰富有关空间和形状的经验。

  2.在数学角里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拼画。

  3.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互相学习,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2、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冬天取暖的各种方法,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做过调查(附调查表)

  2、实物冬眠的乌龟

  3、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出示乌龟)晶晶带来一只乌龟,她有件事和大家说:“前一段时间它吃了很多东西,可近几天它不吃也不喝,一动也不动,你们能告诉我,它怎么了吗?”

  2、幼儿解答。

  二、探讨动物过冬的方式

  1、天气越来越冷了,动物们也准备过冬了,他们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结合调查表讲述

  3、出示大表格总结:动物过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冬眠过冬,储食过冬,南飞过冬,增厚皮毛过冬等

  三、我们怎么过冬

  1、小动物们用不同的方法过冬,我们用什么办法渡过寒冷的'冬天呢?

  2、幼儿介绍

  3、教师小结:可以增加衣服戴帽子围巾、参加运动、喝热水、开空调等等帮助我们取暖,哪种方法最节约、最好呢?(运动)

  4、运动确实是个好方法,又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让自己暖和起来,真不错。

  附:动物过冬方式的调查

  请列举4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每种方式写(画)出4种动物。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品尝月饼,学会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2.知道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全家人团圆的好日子。

  3.初步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一个月饼及切月饼的'塑料小刀来园;教学音带《八月十五月儿圆》(自备);将幼儿按每八人分为一组,每组有四个不同口味的月饼。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跟唱歌曲《八月十五月儿圆》进入活动室。

  --教师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这一天人们一般怎样庆祝?

  --教师引导幼儿归纳我国过中秋的习俗。

  2.观察并了解月饼。

  --教师请幼儿将各自的月饼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月饼是什么形状的?闻一闻,月饼是什么味道?

  --幼儿自由交流并讨论:你吃过的月饼是什么味道?月饼馅里都放些什么?

  3.分组活动,八人一组分享月饼。

  --教师请每组推选四名幼儿尝试将月饼分成四等分或二等分。

  --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不同口味的月饼,学习与同伴分享食物。

  活动建议:

  1.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橡皮泥及花纹压模,让幼儿制作"月饼"放在"娃娃超市"中进行角色游戏。师幼一起收集和整理月饼盒,用来装扮活动室,营造欢快的节日气氛。

  2.此活动需在中秋节前后开展。

  3.建议家长在中秋节的晚上带孩子赏月、吃月饼,让孩子体验与家人团圆的温馨与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教学反思:

  1、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看、摸、玩小脚的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2、培养幼儿感知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体操垫、各种豆子、木板制成的小路。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带着孩子出去散步,来到了音乐厅惊奇的发现了几条特别的小路。

  2、激发幼儿想亲自体验的欲望。师问:“咦!这里有三条好特别的小路哦,走在上面会是什么感觉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下?”。请幼儿脱掉鞋子,在路上走走,亲自体验一下。并请幼儿说出走在不同小路上的感觉。

  3、探究。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自己的脚,发现脚的'秘密(知道脚是由脚趾、脚趾甲、脚跟、脚心、脚背、骨头等组成的)。请小朋友比一比自己的脚和别人的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小不一样)。还请小朋友说一说脚的本领(走、跑、跳、踢)。

  4、讨论如何保护小脚。不打赤脚、勤洗脚、勤剪脚趾甲、勤换袜子、不要穿太大或太小的鞋子等。

  5、结束。音乐游戏(光脚丫)。

  附儿歌1:光脚丫

  大脚丫,小脚丫,

  一群光脚丫。

  变成小鸭鸭,

  呷呷呷!呷呷呷!

  附儿歌2:光脚丫

  小娃娃,光脚丫,

  扶着走,跪着爬,

  蹲一蹲,站一站,

  蹦蹦跳,快长大。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有兴趣的阅读知识性刊物。

  了解昆虫的伪装行为。

  学习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有遮蔽物的户外场地。

  昆虫模型若干或伪装物品数种。

  活动过程:

  玩"找一找"的游戏。

  --请翻开图画书,找一找第2页至第7页中有什么昆虫?

  --为什么不容易找到这些昆虫呢?

  --蟑螂、蚱蜢、纺织娘是什么颜色?这些颜色与它们生活周围的颜色一样吗?为什么?

  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将各种昆虫各自的保护方法介绍给幼儿。

  --请小朋友找一找,书中还躲着哪些昆虫?

  --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它们为什么有这些本领?

  --带幼儿一起阅读《昆虫躲猫猫》。

  玩"昆虫小侦察"游戏。

  --找一个有一些遮蔽物(如树木、花草、泥土、落叶)的户外场地,事先沿途放置和环境颜色相仿的昆虫模型或物品(放置的数目暂时对幼儿保密)。

  --将幼儿每3到5人分为一组,带着纸笔出发寻找藏匿的`物品,看能发现几个(发现了不要捡起)。

  --时间一到,请幼儿回来告诉老师找到昆虫模型或物品的总数及名称;如果没有人答对,老师就公布数目,让幼儿再找一遍。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背景:最近我们要求

  幼儿在双休日中和家长共同收集一些有关昆虫的资料,为开展新主题的开展作一些准备。今天是主题活动的第一天,幼儿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肯定急于展示一下,于是我们开展这一活动,便于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点。

  活动目标:

  1、 互相交流有关昆虫的资料,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2、 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我们的关系。

  材料与工具:

  幼儿收集到的有关昆虫的资料

  过程设计:

  一、 师提问,引出讨论的主题:

  你们收集到哪些有关昆虫的资料?它们的名字叫什么?

  二、 请幼儿自由发表各自所了解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作适当的记录。

  三、 展示资料,幼儿互相参观并交流有关昆虫的`话题。

  小结:幼儿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昆虫的奥秘。

  反思:

  幼儿第一天开展有关于昆虫的知识讨论,兴趣非常浓厚,个别幼儿带来的书籍中介绍的昆虫的知识也较为丰富详尽,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截取有针对性的昆虫开展探索与讨论!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气球吃什么》是中班的一个科学活动,此活动来源于一个生活情节,一天早上许雅亿带着一个气球来幼儿园,张雨恒走过去想借她的气球玩,刚伸手突然“碰”的一声,气球爆炸了,许雅亿伤心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起来。平时幼儿都非常喜欢气球,但孩子们只知道玩冲好气的气球,如遇到气球爆炸则会非常害怕和难过。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探索冲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活动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若干份,气球头饰一个,饼干、糖果、馒头实物。

  2、脚踩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细线一卷。

  活动过程:

  一、气球吃什么?

  1、情景表演,一个头戴没充气的气球头饰的幼儿在角落里哭,老师问大家:“是谁在哭?”引起幼儿注意,沿着哭声找到哭泣的幼儿。作惊讶状:“哦原来是气球宝宝。”

  师、幼齐问:“气球宝宝,你为什么哭呢?”

  气球宝宝回答:“我饿了”。

  师:“原来是饿了呢,好,别哭了,我们拿东西给你吃。”

  师问大家:“我们给气球宝宝吃什么呢?”

  一幼儿拿着糖给气球宝宝,气球宝宝摇摇头又哭了。

  一幼儿拿着饼干给气球宝宝,气球宝宝摇摇头继续哭。

  一幼儿拿着馒头给气球宝宝,气球宝宝摇摇头,还是哭。

  师:“我们还是问问气球宝宝自己吧!”

  师幼齐问:“气球宝宝,你到底要吃什么呢?”

  气球宝宝说:“空气”。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师:“哦,原来气球宝宝要吃空气,谁知道气球宝宝是怎样吃空气的吗?(引导幼儿讨论,说出用嘴吹、用打气筒)

  师:谁愿来帮这个气球宝宝吃空气呢?(幼儿争相举手,请一幼儿吹气球),吹好后,老师接过来,”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就把气球喂得胖胖的。”突然松手,做个抓球的动作,边寻找边说:“气球哪去了.”找出来,吃惊的说:“气球宝宝怎么又饿了?”引导幼儿说出:“没把嘴绑起来。”

  师:“原来空气还有这么个怪脾气,没绑嘴就从气球肚子里逃出来,那怎么办呀,一会儿气球宝宝有要哭了,小朋友能不能想个方法,让气球吃得饱,又不让空气溜掉?”

  幼儿讨论:结论――用线绑个结。

  老师把刚才的'气球吹起来,并请一幼儿帮忙绑线。

  4、让幼儿体验吹气球

  师:“刚才气球宝宝告诉我,它今天带来了很多气球弟弟、气球妹妹,它们也饿了,想请中五班的小朋友喂它们吃空气,行吗?”

  幼儿每人一只气球,用嘴吹气,并请同伴或老师帮忙扎住气球嘴。

  三、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1、师:“气球弟弟和气球妹妹,吃得胖呼呼的,说谢谢小朋友的帮助,小朋友觉得累吗?(累)有没有什么办法即能吹气,又不累?”(打气筒)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气球宝宝的朋友也来我们班了,谁能用打气筒喂它们吃空气呢?

  2、请幼儿说说用打气筒充气时的情况,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充气玩具变鼓的过程。

  四、游戏

  幼儿体验打气筒与充气玩具的变化。

  1、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变化过程:用坐在椅子上用由坐到立,鼓起腮帮,瞪大眼睛,架起胳膊等动作表现气球吃空气,鼓起来的样子。

  2、游戏,放音乐,老师作打气筒,幼儿拌演气球或充气玩具。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空气能够使气球和充气玩具变鼓,在活动的第一环节引用了一个情景表演,让幼儿形象地了解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由于情景表演富有童趣,幼儿表现得很兴奋,在讨论怎样不让空气溜走时,小朋友能够积极地发挥想象,并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办法,有的借助不同材料来帮气球,有的说把气球打个结。如何扎住“气球”嘴,不让空气溜走,是这个活动的难点,因此他们给气球吹气候我帮他们把“气球嘴”扎上。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既参与了用嘴吹气球,有体验了用脚踩打气筒打气,多次观察体验了气球、充玩具变鼓的过程,因此用肢体表现气球变化的动作即兴奋又准确。但由于我选择了全体幼儿共同探究、体验,吹气球这一环节,因此进行下个教学环节时,幼儿部能很快回过神来。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萌发爱护和保护水资源的愿望。

  2、有初步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3、初步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4、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自制PPT—沙漠地带的动植物、人们在缺水状态下生存状况。

  活动过程:

  一、朗诵儿歌《节约用水》。

  二、水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了解水的重要性。

  1、讨论: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水?谁有那些用途?

  2、小结:水能喝、能洗东西,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它。

  三、观看PPT,激发幼儿节水意识。

  1、观看缺水地区和沙漠景象。

  2、讨论:假如没有水怎么办?

  3、小结:我们离不开水,水让世界变得干净……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讨论节约用水的办法。

  1、平时那些做法会浪费水?

  2、说说怎样节约用水,不浪费水。

  五、设计节水标志。

  小百科: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学术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几十种不同的水形成学说。有些观点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化合成水,水蒸气逐步凝结下来并形成海洋;也有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7-2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07

【精华】中班科学教案08-25

中班科学教案【热门】07-31

中班科学教案【集合】08-11

中班科学教案(优选)08-16

(优秀)中班科学教案08-05

(通用)中班科学教案08-08

(必备)中班科学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