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有关的,还可以为后续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在教学目标分析里面,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来看:
在科学概念里面,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在过程与方法里面,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第二呢,要培养学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同时激发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是:理解水为什么能结成冰。
根据这样一些,我们本节课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在上学期已经知道了水的特点,那么能否根据水的特点来推测冰的特点呢?这个时候让学生为主体,他们进行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接着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然后通过实验观察来证明,我们的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接着我们通过多媒体等这些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理论来指导水结冰的知识的学习,同时知道,对同类物质进行比较,这里主要是对冰和水的各自特点的比较,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程序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讲好教学程序,我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小结;
第四个环节是随堂练习。
在导入新课里,我分三步,第一步知识回顾;第二步,引入视频;第三步我来设置问题。知识回顾是“你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水都有哪些特点吗?”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通过交流我们很快就可以得到水的各种特点,接着我们会看一个水结冰的视频,通过这样一个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感觉,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变成了固态的冰,是因为温度下降了。接着我来设置问题,既然水结冰了是因为温度下降了,那么水下降到什么温度时,水开始结冰了呢?这个问题的设置,同样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急切的`了解水结冰的温度。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前面讲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理解水为什么能结成冰,所以我让学生从测量水结冰前,结冰时的温度来学习这节内容。首先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碎冰的烧杯,一袋食盐,一个盛有少量水并插有温度计的大试管,在这里呢,我对这个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良,本来这个温度计需要学生手拿的,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我用一个带孔的橡胶塞把这个温度计固定住了,这样的话就可以很稳定地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固定在试管的水中央。接下来就开始做实验了,首先我们在这个装有碎冰的烧杯中插入这根大试管,用温度计观测试管中水温的变化,此时,同学们都很期待试管中的水能变成冰,但结果是让人失望的,这个时候,我会问学生,温度计的温度下降了,但是试管中的水却没有结成冰,说明,水的温度降的还不够低,谁有办法让这温度变得更低呢?接下来,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到底应该怎么做?预设1,学生知道方法,加盐;预设2,不知道,由我直接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在碎冰中加入食盐,来加快冰的融化,就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学生重新开始实验,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食盐,观察水开始结冰前以及结冰时的温度变化,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结冰时的温度始终保持在0℃,在这里,使学生纠正这样一个错误认识,我们学生一直认为水结冰时的温度在0℃以下,和环境温度的变化相混淆。
实验中用到了食盐来加快冰块的融化制造更低的温度,根据新课程当中,要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们会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在下雪的马路上撒点盐,来加快雪的融化,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价值。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这里我会启发学生思考,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我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怎样的一种建议,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当中来学习科学知识。
第四个环节是随堂练习。这里我会出一些与本节知识相关的习题,通过让学生在课堂直接完成,使得他们加深对水结冰本节课的理解。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学生能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3、学生体验到实验中会产生误差,明白减小误差对于试验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准备: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 学 过 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调平。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演示法
教学准备
烧杯,水,生鸡蛋,盐,玻璃棒,药匙:试管,滴管,五种溶液(白醋、小苏打、石灰水、橙汁、胆矾等物质的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新课引入
2.观察、正确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的局限性
3.实验室里的仪器
4.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1.思考并回答
2.明白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体验人体感官的局限性,理解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并进行准确测量。
3.认真观察,初步了解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程
4.仔细观察、认真实验、详细记录
1.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后提问:观察和平常所说的看是否相同?引导分析:人体的感官有局限,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进行数据测量。
3.介绍常用实验仪器名称、用途、注意事项
4.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呢?观察是不就是平时所说的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观察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易引起错觉的图片),并表述观察结果。
学生: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同学的表述。
提问: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否相同?
教师: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不相同的,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
请同学们再观察P8图1-16和1-17,回答:图1—16中的直线是直的吗?图1—17中的两个小动物一样大吗?。
让同学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方法,并让同学进行实践。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发表意见,进行验证。根据自身体会,加深认识
讲解: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下面就让我们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2.实验室里的仪器
教师:利用图1-13,介绍仪器的名称、用途,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器材,熟悉各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
试管夹:放置试管等的仪器。
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图1-18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图1-19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强调: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设问:如何做实验、实验中又该去记录呢?
3.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教师:我们先研究一个关于鸡蛋沉浮的实验。
找同学介绍图1-14中的实验用品和器材,并说明各用具的使用方法(玻璃棒常用于搅拌和引流液体,在搅拌液体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
指握住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能与容器内壁相碰撞:药匙用于取少量药品,使用时也是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药匙的另一端。)并示范。
学生:让一同学上讲台演示步骤1和步骤2,其它同学进行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同学进行表述。
教师:,指出记录要求准确和简洁。
设问:该同学在演示中,操作是否准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复习相关用具的使用。
提问: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学实验呢?将同学的思路引到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后,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实验,研究几种溶液间的'反应现象。介绍五种溶液,和同学一起用ABCDE等进行编号,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胶头滴管上端的胶头部分,取液体时胶头里的空气不能排放在被取的液体内,滴管吸入液体后要竖直,不能将滴管伸入目标试管内,也不能将滴管与器壁接触)。介绍实验步骤(先用滴管吸取少量的A溶液,分别滴入B、C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的C溶液,分别滴入D、E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强调:化学药品或试剂不能随意混合,以免发生意外,实验时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之后学生进行实验,交流记录的实验结果。
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并分析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归纳、,同学将自己的记录与别人的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巩固对进行实验程序过程的认识
教师:进行。
三、复习
1.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见板书)。
2.巩固
3.布置作业
4.让学生做吹纸实验和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板书设计
1.4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普通的“看”不相同
实验仪器:要正确使用
实验:
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实验后,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
鸡蛋沉浮试验记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溶液混合实验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
A+B
A+C
C+D
C+E
教案点评: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是学生未来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步骤和实验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学生在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并在头脑中形成较清晰的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来体验感官有局限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品质,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目标的培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继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落实。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什么是电磁铁,五年级下期湘版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电磁铁南北极可以改变。线管绕向改变了,电池两极接法改变了,电磁铁两极都会改变。
2、知道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电磁铁有南北两极。
3、知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4、学会制作电磁铁。
教学准备:
1、演示器材:自制小电磁铁一个、大铁钉两个、小盒式指南针一个、大头针几个、绝缘导线一根。
2、分组器材:绝缘导线一根、大铁钉一个、大头针几个、电池盒(带电池)一个、盒式指南针一个。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对电了解多少。
生答。
谈话:电对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要学习电磁铁,电铃、继电器、电话、电磁起重机、喇叭都应用了电磁铁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演示电磁铁的制作:在铁钉上顺时针缠绕绝缘线管,就制作成了一个电磁铁。再反时针缠绕,制成一个电磁铁。
演示实验电磁铁特点: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流吸上大头针。切断电流,大头针落下。
提问:怎样制作电磁铁?
回答:将绝缘线管,案一个方向,往大铁钉上缠绕,绕成线圈,制成电磁铁。
2、指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1)磁铁磁性有无与什么有关系
提问:怎样让它产生磁性?
谈话:请你们分组制作一个电磁铁,亲自试一试。
学生制作与实验:教师行间指导,缠绕线圈、研究它的磁性是怎样来的。
学生汇报。
(2)电磁铁有南北极
提问: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根据什么?
回答:电磁铁可能有南北极。因为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也是磁铁,所以可能也有南北极。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表扬鼓励大家,指出最好的设计方案。
实验示范,根据学生最佳设计,示范实验方法:将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慢慢地接近指南针,观察排斥哪极,吸引哪极。根据异极相吸的原理,确定钉尖和钉帽,各是什么极。
分组实验:教师行间指导。注意发现绕向不同和电池正负极不同,钉帽钉尖极性不同等现象。重点了解验证结果是什么。
学生汇报:电磁铁象其他磁铁一样也分南北极。
提问: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回答:为什么同是钉尖,有的是南极,有的是北极。
(3)、电磁铁两极变化
谈话:电磁铁两极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组观察研究一下。
分组观察研究:教师行间指导。
学生汇报:两极变化可能和线圈绕向、电磁正负极接法有关。
谈话: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设计实验。
教师小结。
演示实验:根据学生设计,当场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电磁正负极接法,利用指南针投影器件,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实验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
(一)巩固
1、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会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知道了电磁铁通电就有磁性,断电就没磁性。知道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还了解到了电磁铁两极的变化规律。
2、电磁铁的作用: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制作电磁铁。
3、电磁铁的特点: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用实验说明,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
4、南北极:请学生用实验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
(四)、布置作业
想一想电磁铁磁力大小。都一样吗?怎样磁力就大?怎样磁力就小?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 .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 .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 .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 .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 .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 .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 .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 .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 .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 .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 .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 .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 .学生发表意见。
3 .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 .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 .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 .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07-21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10-19
科学教案【经典】07-28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经典)科学教案12-27